摘 要:壮族最突出的风俗就是善歌,壮族的歌曲经过千百年历史,一代代传承下来,可以说是浩如烟海,吟唱千古而不缀。之所以会形成这样气势浩荡的壮族民歌,主要是因为壮族那天赋的喜歌善唱的民族特征,而“歌圩”传统风俗的特定形式更是与壮族人民的善歌特点密切相关。在壮族人们的生活中,几乎离不开歌圩,所以歌圩便成为壮族人民唱歌才能发挥的“考场”,更是壮族民歌的“藏宝阁”。本文主要围绕壮族的传统歌节进行探讨和论述,为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提供重要平台和阶梯,促进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发扬光大和文艺事业的建设,为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动力。
关键词:壮族;民歌;特点;歌圩
壮族一直以来以民歌著称,善歌一直以来都是壮族人们的特色和骄傲。在壮族,无论男女平均年龄四岁的时候就开始学唱山歌,男子由父亲教,女子由母亲教,在年幼的时候学歌,在青年的时候唱歌。在农村地区,无论在什么重要节日或者发生什么重大事件,例如婚、丧、逢年过节等都会以唱山歌来表达情意。甚至在有些地方,家庭成员之间吵架也会用山歌代替,因此,唱山歌几乎成了壮族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每个人都会唱歌,并且唱的都很好。由此,壮族一直都有一个美称“歌海”,也被诗人称作为“铺满琴键的土地”。
一、 壮族歌圩的起源
早在氏族部落时代,祭祀性的歌舞活动就已经盛行,这也就是壮族歌圩的起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步入发展后期时,这种祭祀性活动逐步发展成为民间交流的主要活动,并且注重歌唱胜过重视舞蹈,经过长时间的发展,这种民间交流活动变逐渐演变成为群众性的歌圩活动。
在古代时期,上层统治阶层的人们认为这种混合男女的演唱活动是一种伤风败俗的活动,并且对这些活动下达了明确的禁止开展命令,由此这种活动逐渐衰弱,知道新中国成立后,壮族三月三歌节兴盛了一段时间,而后又因的影响,歌圩活动再一次被禁止甚至消失。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家对少数民族的重视程度逐步提升,歌圩活动又被提倡起来,并且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和创新,但有些歌圩文化已经消失。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再一次遭受打击,不仅是壮族最为经典的民歌不被人们重视,就整个少数民族文化都遭受忽视,甚至其中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逐渐消失,到21世纪,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风俗日渐败坏,人们开始意识到传统民族文化的珍贵,为此,我国***府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中,如今也有不少地方开始积极响应***府号召,在各个地方举办传统的文化活动和民间艺术活动,对于壮族的歌圩活动,更是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保护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歌圩活动的传承和保护之中。很多人开始借助网络这一传播媒体和信息交流平台,将传统的民族文化传播开来,其中其中由“壮族***网站”于2005年发起的“贝侬歌会”活动,经过几年发展,使乡野歌圩飘起壮语流行旋律。歌圩逐渐从单纯的民间行为变成“官、商、民、学、媒”共谋的文化形态。
三月三同时也是壮族男女定情结姻缘的节日。夜幕降临之后,村里未婚的男女就会迫不及待地会到垌外去对山歌,唱着山歌找心上人。阿哥唱来阿妹对,如果在歌来歌往中姑娘家看上了小伙子,就把花绣球抛给对方。花绣球是壮族极具特色手的丝织工艺品,是姑娘给男子的定情信物。绣球是姑娘在节前赶制的,制作手工很精巧。十二花瓣连结成一个圆球形,一片花瓣代表着一年中的一个月份,上面绣有当月的花卉。绣球内装豆栗或棉籽。球的底部连着一条绸带,下坠丝穗和装饰的珠子,以此象征纯洁的爱情。假如小伙子也看中对方,第二天便可以以绣球为证上姑娘家提亲了。一段姻缘就这样在山歌中促成了。除了男女青年对唱山歌以外,村里的中老年人也会聚到一起进行歌圩比赛。这是一项纯娱乐的活动,一般是按男女分成两组来对歌,也可另作分组。对唱的山歌内容不限,可以是情歌,也可以是闲聊,也有骂人的俏皮话??歌词和曲调都是现编现唱,用的是原生态唱法。也可以取已有的壮歌的调子填词来唱。歌圩比赛进行到一方对不上歌才算分出胜负,中途是不能停止的。
二、 壮族歌圩的内容
(一) 祭祀仪式歌会
在举行传统的大型歌节之前都会先进行祭拜,祭拜的对象包括生育神、乜帝甲、乜洛甲、娅娃)、蚂拐(青蛙)、刘三姐(刘三妹)、布洛陀、囊亥(月娘)等等。一般是将祭台设在岩洞中或者田峒上,设在岩洞中的祭台一般都是规模较大的,例如广西田阳县敢壮山歌圩、田东县仰岩歌圩、来冰室麒麟山歌圩等都是较大型的祭台,因此将这些歌圩设在岩洞中。
(二) 歌场交情,倚歌择配
为了引起多方的注意或者兴趣而记性演唱的一些与歌圩相关的山歌,最典型的唱段就是沿路歌也称游歌;在相互问候或者互通姓名和住址的时候,会相互谦让赞美的演唱见面歌;如果想请求与对方进行对唱,那么这时候就该演唱求歌;接歌是在被对方邀请对唱的时候, 进行对答的歌;当双方想进一步增进感情,相互对唱问答,考察对方聪明才智,以能够进一步增进感情的歌,叫做盘歌;当男女双方已经相互爱慕,彼此倾心,为了更好的表达自己心意,抒发内心感情而演唱的歌叫做相交歌,也称作甜歌,甜歌作为结交友谊的一种表达方式,根据不同阶段分为不同层次,有深交歌和初交歌之分;当男女之间的感情已经牢固,或者已经为结婚而准备,这时为了证明相互关系,就应该唱信歌;当两人在定情之后,再次相见时演唱的歌就是为了表达内心对对方思念的思歌,主要目的是诉说相思衷肠;在对歌将要结束的时候演唱的歌曲,被称为离别歌,表达双方难分难舍的情怀;约歌则是为了下次歌圩见面时而演唱的歌。
(三) 赛歌赏歌
赛歌赏歌的方式有很多,其中较为典型的有盘歌、猜歌、对子歌、连故事歌、斗歌等。盘歌就是出题盘问唱答的歌;猜歌就是在歌唱中进行猜谜语对唱;对子歌就是以唱歌的形式对对子;连故事歌就是对唱双方将一段历史故事或者民间传说以唱歌的方式描述出来;抢歌和斗歌则是相对激烈的唱歌,有能力的人抢歌对唱。
(四) 歌节上的文娱活动
在歌节期间,伴有抛绣球、抢花炮、斗蛋、斗鸡、斗鸟、斗狗、登台阁、舞干各、耍壮拳、博扇(古俗)活动,还有土剧、师公戏、采茶戏等文艺演出。
三、 壮族歌圩的种类
壮族歌圩的日期主要安排在农历的三月初三,而在遇到各种节日和办酒席的时候也会开办歌圩,例如,在春节、中秋节、婚嫁、满月等都会举办歌圩。在民族文化气息浓厚的地区,也会举办临时歌圩,在赶集的路上形成的临时歌圩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和常见的。根据时间段不同,歌圩也有日歌圩和夜歌圩,日歌圩主要是在野外举办,主要内容是青年人的“倚歌择配”;夜歌圩主要场地是村子,主要以吟唱传授生产、生活知识和技能的歌为内容。
(一)节日性歌圩
这是在一年一度的节期里举行的歌唱聚会。大多是春季的正月至五月间,秋季的八、九月间,为当地特定的唱歌节日,有的与汉族的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以及中元、中秋、重阳等节期相同。而其中,又尤以春季节期的歌圩活动最为繁盛。
节日性歌圩此类歌圩活动的意义及特点,或缘于祈年,或出于某种纪念,基本上是随着当地的岁时农事的节期来开展。在现代的节日性歌圩中,除少数地方外,大都不再举行什么仪式。其活动场地多在郊野坡地,夜间移至村庄,有的则改在集镇街区里举行。在歌圩节期中,扶绥及宁明县一带,还有临近的几个点轮流“复坡”即举行再次会唱的活动形式。当地叫赶歌圩为“窝坡”,意即出到山坡上唱歌玩乐和趁热闹。过去扶绥县有9个传统歌圩点,即那歪、板童、派豆、赖恒、婆渠、那导、板含、公安,分布于明江、公安河两岸,往下游延伸有宁明县的琴岳、同棉、婆锐,相连一起为12个歌圩点。每年的“窝坡”,三月初四从那歪开始,一天一个点地往下次第接连举行,至三月十五日到婆锐为第一轮。然后周而复始,从三月十六日起,又按原来的顺序进行“复坡”,至三月二十七日宣告结束。这种“复坡”的意义,与当地的生产季节有关。在春耕大忙即将来临之际,人们尽情游乐,青年加紧开展社交,有更多的机会增进情谊;同时,人们亦藉“复坡”来表达祈求丰稔的强烈愿望。
(二)临场性歌圩
这类歌圩,是人们在一定的聚会时机和场合中的会唱形式。如群体劳动、婚娶喜庆、集市聚会等的酬唱。虽无特定的日期和场地,规模亦比节日性的传统歌圩要小,但逢此临场开唱,在许多地方已成为习俗惯例,可说是一种广义的歌圩。
临场性的歌圩活动主要在人们赶集的途中举行,在赶集途中男女相互邀请对唱,但是,这种对唱活动并不是在每次的赶集途中都会进行,而是在一定节日表或者值得庆祝事件发生时才会举办。在农闲时,人们相约在各个地方进行对唱,参加对唱的除了年轻人,还有一些上了年纪的唱歌很好的人。其情形也与古时的“春月趁圩唱歌”大不相同,规模也较小。婚娶会唱壮族不仅“答歌为婚”,而且以唱歌贺婚。
(三)竞赛性歌圩
竞赛性歌圩这类歌圩,是以村寨间或歌手群体间的传统山歌赛会。时间一般是在节庆,或在特定的歌圩场上举行,有准备、有组织地按一定的俗规程序开展活动。主要有如下几种形式:
1、“放球”、“还球”歌圩它是以一种特制的彩球为媒介,村与村之间的山歌比赛活动。
2、庙会赛歌这种赛歌活动,是在特定的庙会期间里举行。其特点是有组织,但无需预约,届时,歌手直接登场或临江隔岸即兴对唱,有男女对唱和村寨对唱两种。
3、唱“草歌”这是壮族妇女赛歌的一种形式,主要流行于广西忻城县城厢一带,多在八月十五中秋之夜,于院子里坐在月光下组织对唱。所谓“草歌”,就是甲乙双方以一节节稻草为对歌胜负的标志而得名。
四、壮族歌圩的歌曲特色
(一)格律
壮族自古以来就是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的生活方式就是以唱歌表达自己的情怀和思想感情,也可以从歌曲中表现出生活的传达室统,“歌圩”的出现和发展就是壮族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由于南方个地方的土语不同,所形成的的壮族民歌的音调也是千差万别的,形成了南路、北路、中路等各异的风格。壮族民歌以词不达意的格律分为欢、加、西、比、伦。所谓的“欢”就是指在字数上存在不同的句式和杂言,在字数上可以分为五言、七言、五七言,在句数上可分为四句、十二句和不定句等。它的主要特点就是压腰脚韵;而“加”则是指以七言四句为基本形式,以押腰脚韵为主要特征的格律;所谓的“西”就是指叙述性的长歌,在段落上一般分为六句、八句和十二句,主要特点是压脚韵;而“比”则是指在格式上相对自由,对于押韵没什么要求,只有五言和七言两种形式;所谓的“伦”就是指在格式上多为五言和七言,在句数上没有要求的格律。
(二)音阶
壮族的单声部民歌基本上都是由两个或者四个乐句构成,常用徵调式、羽调式、宫调式、商调式;壮族民族的主要特点:
1.主要采用五声音阶和四音音列,三音列也常见。其四音列主要为三种:宫、商、角、徵、(羽):强调宫、角和角、徵的三度进行;(徵)、羽、(变宫)、宫、商、角:强调羽、宫、角三度进行,落音为羽或宫。
2.在多声音乐中采用的较多的手法就是支声复调,每个声音的音乐都是统一的,在运用大二度时主要是为了其和声方便,二度向同度的方法往往是解决歌曲结束的常用方法。
(三)特点
壮学宗师黄现璠在《谈僮歌》(载《广西日报》1957年2月10日)一文中认为,壮族民歌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壮族人民的性格特征对壮族民歌特色的影响非常深刻,壮族民歌的主要特色就是令人回味无穷,比喻和比兴运用的恰如其分,主要运用于表达自我思想感情委婉、含蓄,这与西方音乐的表达方式截然相反。
2. 壮族歌词有一种诗意绵绵的特点,通过演唱歌曲便可出口成章,古人曾用一句话表明是个创作的辛苦,“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但是,对于真正的诗人来说,作诗其实并不是一件难事,这对壮族的歌手们而言也是如此,壮族歌曲中的歌词,都是饱含一种诗意,歌手们经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普遍都能出口成章、对答如流,对唱几天几夜不重复的唱功也不足以奇怪。
3. 壮族歌曲还有一大特色是歌词具有整齐严谨和押韵的特点,使人演唱起来朗朗上口,其中最为典型的描法是譬喻,能给读者一种温馨和感动。
五.结语
壮族歌圩中的三月三歌圩是蕴含丰富文化因素的活动,也是多种文化综合的集中表现,是壮族文化经过长期的历史实践取得的成果。壮族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歌圩的发展,壮族文化集中融合在歌圩这一特定文化形态上,是整个壮族文化发展的基础。三月三歌圩活动主要是以青年人为对象,以唱歌为主要内容,展开一系列的社会交往活动,交往活动的形式有很多种,因此,它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集中展现,对于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歌圩可以在不同场地,根据不同对象开展,不仅是青年男女抒感的平台,更是人们学习知识和生活技能的重要方式。为了满足广大人民崇尚自然的心理需求,歌圩的主要内容是壮族的自然民歌,壮族人们可以通过歌圩学习更多的山歌,以此来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歌圩作为非物质遗产,是壮族民间文学的宝库,对于了解和研究壮族文化的发展历程具有重要作用。
凡壮族聚居地区均有歌圩的活动,广西共有640多个壮族歌圩点。壮族歌圩是壮族民歌的自然载体,它已成为壮族的传统文化娱乐活动的代表形式,造就了壮族特有的"歌圩文化",对于壮族各类传统民歌的产生、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作秋.论壮族歌圩[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04).
[2]梁秋冬.壮人的嘴山歌的源——浅谈壮族山歌的艺术魅力[J].中国民族,2011(11).
[3] 陆晓芹.“歌圩”是什么——文人学者视野中的“歌圩”概念与民间表述[J].广西民族研究,2005(04).
[4]农敏.壮歌与歌圩[J].当代广西,2008(14).
【指导老师:王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