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非”解禁并非牛转熊的根本所在。说到底,股市的一而再,再而三的暴跌是市场缺乏信心、资金面从紧、投资价值不突出造成的。“大小非”的解禁只是雪上加霜,加重了股市灾难的程度而已。
在“绿肥红瘦”的日子里,一根稻草可能压塌一座房屋,一个消息也可能摧毁投资者的信心,人人如惊弓之鸟。因此,当“大小非”如洪水猛兽般砸出之时,所有的矛头均指向了“大小非”解禁。
“大小非”减持不手软
今年以来,一个令市场颇为不安的是,“大小非”解禁高峰接踵而来,这些成本极低的筹码在锁定10多年后终于松绑,其抛售的意愿坚决,一波又一波地冲击着大盘。在刚刚过去的3月份,沪指下挫达20.14%,创下了1994年7月以来的最大月跌幅。
据统计,3月份共有112.83亿股限售股解禁,这一数量与2月份基本持平。从解禁的金额来看,1月份解禁约563亿元,2月份解禁约1467亿元,3月份“大小非”解禁额度约为896亿元,比2月份减少了将近四成。从解禁的上市公司家数来看,3月份共有98家,比2月份的78家增加了25.6%。由WIND资讯提供的数据来看,3月份解禁压力主要集中在下旬,解禁金额为437亿元,中旬解禁压力最小为128亿元,上旬则解禁330亿元左右。其中,五粮液、美的电器和海螺水泥解禁额度居前三位。海螺水泥、美的电器、五粮液分别在2日、22日、31日解禁85.6亿、66.2亿和46.8亿元,合计占当月解冻额度的22.1%。
同时,从上市公司公告披露的数据看,“大小非”减持意愿非常强烈。2007年共有340家上市公司出现限售股解冻后的套现行为,减持合计54亿股,占全年解冻股改限售股总数的9.68%,套现额度为898亿元,占全年解冻额度的比例也为9.68%。2008年2月份,仅有46家上市公司了48次减持公告,减持股份2.42亿股;而3月份则有64家上市公司公布了合计85次减持,累计减持股份3.22亿股,较上月增加了33%。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数据只是通过公告披露的减持情况,还有多少筹码无需披露便已经套现。数据显示,3月份“大小非”解禁中,解冻股数占总股本比例在5%以下的股东有213家,全部减持而无需公告的股东家数合计所占全部股东家数比例为66%。这也就意味着不少以“小非”为主的非流通股股东解禁后,可能选择了“沉默”减持,这导致了仅根据上市公司公告统计到的数据,出现较大程度的偏差。
还有多少“大小非”要解禁
对于目前市场的弱不禁风而言,“大小非”的批量减持犹如洪水猛兽。那么,究竟还有多少“大小非”要解禁呢?
据wind资讯统计,从2006年到2009年,“大小非”解禁将呈逐年上升的态势,其中2008年将迎来解禁浪潮的第一波。2008年全年“大小非”解禁7963338万股、市值约1.7万亿元左右;2009年解禁的规模是6637亿股。而从2008年起的未来3年中,合计解禁规模将达到9032亿股。从目前情况来看,2008年上半年“大小非”解禁的洪峰已过。上半年解禁高峰出现在2、3月份,两个月加起来共占全年“大小非”解禁额的13.9%。4月份解禁总量仅为42.62亿股,约为3月份解禁股总数的1/3左右,5月份则更少,仅有26.52亿股。但根据中金公司提供的数字,“大小非”解禁高潮将出现在下半年。除了9月份解禁量相对较少以外,其余5个月解禁量均在2000亿元左右,特别是8月份,解禁市值高达4309亿元,为全年之最;其次为12月份,解禁额也有3219亿;10月份以2064亿元居于全年第三的位置。
另据统计显示,截至2008年4月1日,沪深A股总市值为21.5万亿元,而流通市值仅7万亿元,约占1/3。仅2008年一年,“大小非”解禁的总市值就超过2万亿元,而全部解禁将成为天文数字。
此外,我们仍应看到的一点是,由于此前解禁的非流通股减持比例依然很小,不排除在未来市场回暖上涨时这部分累积股份出现集中抛售的情况。因此,投资者对已经获得流通权的股东在未来出现连续减持的可能应保持高度警惕。
总而言之,“大小非”解禁的压力在随后的一两年内都随时存在。
“限非”无法律依据
对于“大小非”的解禁,市场视之为洪水猛兽。而在连续暴跌的市道中,限制非流通股解禁的呼声越来越高。那么,“大小非”究竟能否限制其解禁的步伐?
答案是否定的。从2005年4月底启动股改,当初大股东平均支付对价10送3的对价后,并且设置了限售期,限制非流通股的流通进程,当初股改方案基本是获得了流通股股东的高票通过。然而,到了为股改成果埋单的时候,却又后悔了,要改变规则了,要不让人家流通了,要来限制“大小非”解禁了,这实在与理不合、与法不符、与信不忠。
股市最基本的基础是参与的各方对契约的遵守,如果管理层为了救市而限制“大小非”的解禁,岂不是没有了规矩,更没有了诚信,岂不是颠覆了整个市场生存的基础?从另一个角度来讲,74%的“大小非”是国有股,***府从出资方的角度,也不可能采纳这个办法。
因此,虽然市场人士普遍认为监管部门应该正视“大小非”带来的问题,甚至提出要给“大小非”设限。但是,从目前的法律法规看来,给“大小非”直接设限并非合适的做法。一个可行的方法是,“大小非”减持可以制度化,或者是通过新的途径,比如明确预期、向社保基金划拨等。
并非牛转熊的根本所在
由于跌多涨少的行情,关于“大小非”减持的言论日渐增多。然而,真是“大小非”解禁摧毁了来之不易的超级大牛市吗?
1、2月份,175家公司中有109家上市公司在解禁日当日上涨,仅有66家上市公司在解禁日当日下跌,解禁日当日平均涨跌幅为0.83%,强于大盘平均下跌0.6%的走势。就解禁日前一周的个股走势来看,有112家强于大盘,56家弱于大盘,17家未开盘。其中,最为典型的是招商银行。2月27日解禁900亿元的招商银行是当月最大的解禁洪峰,涉及77家股东,均为持股比例在5%以下的“小非”,当日,招商银行以大涨4.87%回应了市场的担忧。综合来看,解禁前后各个时间点的个股综合平均走势均强于大盘。
因此,“大小非”解禁并非牛转熊的根本所在。说到底,股市的一而再、再而三的暴跌是市场缺乏信心、资金面从紧、投资价值不突出造成的。“大小非”的解禁只是雪上加霜,加重了股市灾难的程度而已。
上市公司的再融资和非流通股解禁后的减持行为给市场的估值体系带来较大的冲击。“大小非”无疑是一次长期持续的市场扩容,供求关系也必然因此而维持长期紧张的状态。从本质上来说,一旦产业资本对目前的估值水平不认同,那么定价水平向下重排就是必然的,而近期出现的不少国企大盘A股股价向H股靠拢、甚至A、H股价格倒挂就是一个明显信号,说明定价中枢正在发生大幅度的调整。而在这一过程中,市场的资金供求关系,经济周期的波动方向都将决定“大小非”抛售意愿的强弱,从而决定市场的估值中枢水平。从长期来看,只要“大小非”流通变现的方向不变,那么这个估值体系的重新排列必然是难以逆转的。
综合而言,“大小非”解禁对股市的影响总体上看,只是暂时的。市场趋势主要还是取决于经济基本面和企业业绩的变化。不过,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市场环境中,限售股解禁的影响就会相对减少;而在一个暴跌的市场环境中,“大小非”解禁的冲击力会被市场夸大。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大小非”解禁摧毁了牛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