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高考刚刚结束,今年北京的作文题目是《北京的符号》。
这是一个非常亮丽而厚重的题目,要想真正做好它,并不容易。
何谓“北京的符号”?见仁见智,众说纷纭。但冷静一想,还是能够梳理出一些“标准答案”:承载着北京的历史内涵,闪烁着北京的人文色彩,代表着北京的时代特征,蕴涵着北京的未来气息……如此看来,或人,或事,或物,只要具备上述“标准”,皆可成为“北京的符号”。我们每个人,每个单位,每个行业,其实都是考生,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现小康社会”的考卷上,你能够成为一个合格、闪光的符号吗?
本期“封面故事”《岁月如歌,如歌岁月》,记述了一位作曲家王黎光。王黎光近年来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为“黎”民百姓不断奉献闪“光”的音乐符号。前进的中国需要更多的音乐和歌声伴行。
“特别报道”《海淀群英会剑指“创新”》一组文章,报道了海淀区“发挥区域创新优势,加快建设创新型海淀”的最新行动。海淀区作为中国科技、文化的制高地和自主创新的策源地,理应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役中当好先遣队,人们有理由对他们做出期待。
6月27日,本刊在北京大学举办了《创意产业在中国》高峰论坛。如今,全世界的创意经济正在迅猛发展。刚刚开始播种的中国创意产业,其发展空间广大。且听各位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如何说?
中国崛起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它是否有其发展规律或发展轨迹?与其他国家崛起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国家发展生命周期的动力或决定因素是什么?“专家专栏”著名经济学家胡鞍钢的《国家生命周期与中国崛起》一文,对此作了精辟阐述,不妨一听。
本期《黄仁勋胜局》、《刘***:最喜欢的还是工作》、《“80后”财富五侠客》、《张征宇为什么赚不到第二桶金?》等几篇科技人物专访和故事,记述了几位创造科技财富的时代骄子。可赞可叹,值得一读。
《尹智君:果敢“沏”出经济效益》一文,记述了驰名中外的老舍茶馆女掌门色香诱人的生意经;《我希望自己站在走向圣人的路上》是蝉舟瑜伽馆创始人刘烊女士的专访。两位巾帼英杰将文化休闲产业做得有声有色,已然成为北京的符号。
我们应该感谢那位为今年北京高考出作文题的老师,他为北京乃至全中国的人出了一道十分有意义的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