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炜,既是中央音乐学院古筝导师,也是中国著名古筝演奏家,她如何看待音乐,音乐又给她带来哪些影响?
4岁开始学习古筝,是受家庭环境的熏陶吗?父母是否也从事音乐方面的工作?
父母非常喜欢音乐,尤其母亲。但由于那个年代没能走上专业从事音乐的事业,所以培养我也是实现他们对音乐追求的理想。
音乐在你生活中占据什么样的位置?一天中有多长时间用于钻研音乐?
当然是非常重要。重要到除了生存所需的那几项,只要活着音乐就是排第一的,无法想象我的世界如果没有音乐怎么过。
每天大多数时间都是做与音乐有关的事。因为工作就是音乐,如教学,我要指导学生如何演奏处理音乐;音乐会和各种大小演出我要表演音乐;录音和制作时我要编辑和剪接自己的音乐。太多太多事和音乐有关了,就算是闲下来的休息时间,我的时间也充满着音乐。比如说在路上堵车吧,我是一定在听音乐的。所以很难计算每天多久在钻研音乐了。
演奏对你来讲工作和兴趣哪个层面更多一些?你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很明确的规划吗?
能让演奏成为自己的工作,最重要原因是这是我人生最大的兴趣爱好,而能把爱好当职业是最幸福的一种人生状态,我现在能以兴趣为主的工作,我非常的满意也很珍惜这种状态。所以在选择相应的音乐工作时,我也是把兴趣放在第一位的选择具体工作。
我对自己的演奏生涯没有什么特别的规划,只是想多做些对古筝推广有意义的事,在古筝进一步现代化演奏研发上多做些事情。希望自己能在对古筝的演奏包容性和张力上作出更大的研究与实践,也想通过个人和更多作曲家为古筝创作更多好的作品。希望它成为现代社会具代表性的优秀乐器,让更多现代人,不仅是中国人世界各地的人们喜爱。
你的新专辑《春》已经面市了,这张唱片对你有什么样的意义?从创作到制作一共花了多长时间?目前销量好吗?
销量非常好,是我预料之外的好,专辑里有多首西方作品,以为中国听众会不好接受,没想到大家回馈的信息都是说非常好听的一张专辑,清新淡雅的感觉。专辑一出也送给了几位外国驻华大使,大史们非常喜欢,有大使说他很喜欢这种风格的音乐,一天听了五遍这张唱片,太令我惊讶了,因为作为演奏者自己的我也没有一天听那么多遍。
这张唱片是我和瑞士吉他大师Anders耗时一年制作完成的,其实从专辑的酝酿到成品的问世也不止一年。从2006年我们在瑞士音乐会相遇有合作的念头,到他2008年到中国我们一起合作排练、选曲、改编再到2010年开始我们进棚录音,到最后的剪接混音制作,真的付出了很多心血。
这张专辑是我第一次在专辑中除了放入经典的中国传统作品,更多数量的是西方经典作品,如大师萨蒂的作品Gymnopedie,文艺复兴小品等。最特别的是专辑中的新作品也是主打“Spring”“Azure Dream”《春》,《地中海兰的梦》,两首作品都极具古典浪漫色彩又不失轻松惬意的现代情趣。其中《Spring春》这个作品的背景与意境就是为了纪念法国作曲家Satie与对中国音乐的特别感情和与东西方乐器合作中迸发出的灵感而创作。作品巧妙的将印象派音乐及中国古典音乐意境融为一体,一首非常有东方色彩、旋律唯美的乐曲。因此乐曲也成为了此次合作的主打曲目。
能谈一谈和安德斯・米奥林合作的感受么?古筝融合吉他有没有碰到什么困难?
他是一位非常严谨的演奏大师,为人非常亲和很NICE。和他一起合作也让自己学到很多。比如说,我是中国古典演奏家对把握西方不同时期作品并不是特别到位,他给了我很多指导和建议。像专辑里的文艺复兴五部曲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作家Robert Johnson的作品,大师很细致的给我讲了Pavene(孔雀舞)这种舞曲是一个什么样的音乐气质,还在很多其它作品的演奏上给予了演奏处理的意见。这张专辑的制作也成为了我演奏生涯很难得的一堂教学课。
是的,中国传统乐器与西方吉他演奏合作确实会有很多问题出现。中国古筝是五声音阶乐器,为了配合演奏西方作品我要特别研制出针对于不同作品的不同定弦与定调,与之相应的也会改变很多的演奏技巧和出现方法。整张专辑的选曲上也加大了作品风格的跨度,对合作演奏提出了挑战。而我们也是在演奏技巧及乐曲创作改编上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尝试,所以也可以说录制专辑是大胆创新的冒险之旅。
除了古筝,还有其他擅长演奏的乐器吗?喜欢声乐吗?
哈哈,除了演奏古筝我就是个“一无是处”的人了。当然这是玩笑,其他乐器擅长谈不上,但在音乐学院学习的这近20年里,钢琴是我们的必修课,所以可以演奏些钢琴作品。但也由于给予古筝太多的时间根本没有时间再弹钢琴了。
声乐我一直很喜欢,当学生时很喜欢唱歌,也和同学们出去唱。但现在当老师了每天很多的课,嗓子非常疲劳,我已经10年没有出去唱过歌了。但我一直喜欢歌剧,如有闲暇也去听歌剧。我的永远的偶像就是歌剧演员Callas卡拉斯。喜欢崇拜她是从中学就开始的,以后偶像还是她。很喜欢她的音乐,虽然嗓音不是天生完美的,但是那真挚饱满的激情令人慑服。我有机会去欧洲时,比如说巴黎我都会去她住过的地方走走看看。(虽然没有公共开放,但是被我找到了)。
时下的年轻人,更多的是听流行音乐,在中国,听古典音乐和中国民族乐器是比较小众的,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首先要教育。希望这个社会能提供对下一代更多的高雅艺术的接触学习机会。在西方流行音乐也是受年轻人喜爱。但并不排斥年轻人听古典音乐。据我所知欧美国家的年轻人都在儿时或中学学习过古典乐器的,这对年轻人认识了解古典音乐有很大帮助,毕竟古典音乐距离现在有时间的距离,但它经典的美是可以随不同时代被不同年代的人欣赏和喜爱的,这就是古典音乐最大的魅力。我们中国的年轻人也是可能喜爱古典音乐的,希望我们能给他们更多机会接触它。古典音乐不能那么高傲的待在阁楼里孤芳自赏、顾影自怜。
以前我们做过这样的工作,比如高雅艺术进校园。有很多年轻大学生迷上了古典音乐。以后这样的工作应该继续做,刚广泛的做。在中国一张较好的海外乐团中国演出的票都在千元以上,这个价位是年轻人根本负担不起的。我在欧洲演出时,那里首先音乐活动特别多利于推广,另外票价都在20欧元左右,很好的乐团很好的演奏家的音乐会。不管是什么方式,欧美的高雅艺术机构会有一些支持的。我们国家经济一天天进步,希望文化也一样跟上,特别是高雅的东西,这样的国家才真正谈得上有实力吧。
和你合作过的乐团很多,最喜欢哪一支乐团?为什么?你一直都在为发扬、传播中国民族音乐而努力着,这是你的理想吗?
很多乐团都非常优秀,我很喜欢我们国家的国家乐团(国交),因为合作比较多了,感觉很熟悉,也很得心应手。记得一次音乐会两首协奏曲一洋一中(一首是阿根廷的Tango一首是经典的高山流水)演奏完热情奔放的Tango,间歇不到一分钟我要马上演奏意境深远的高山流水。当乐队奏出开始悠长的几个小节,我的心马上静了下来,把我拉回到中国人文气质的写意音乐意境中。那次我演奏的非常满意,很陶醉其中。这要非常感谢指挥李心草先生和中国国家交响乐团的协奏。乐曲演奏完反响也非常的好。
另外我比较欣赏的乐团是荷兰的新乐团,这个乐团比较特别,只演奏现代作品,都是一些非常有新意创造力非凡的作品。那里每一个团员都是很出色的演奏家,因为现代作品中对技巧及音乐的理解力想象力有极高的要求,这个乐团整体做的都非常好。我和他们配合觉得有极高的专业精神,从排练到演出都是都非常严谨高素质的合作。
你认为流行音乐和Hi-Fi最大的不同是什么?你自己听音乐用的是什么系统?
家里用的是Bose的。
前面我有说没有音乐的日子没法过,但对于热爱Hi-Fi的人会觉得变了质的音乐更让人无法忍受。其实我并不是一个很专业的Hi-Fi音响发烧友,但我很有同感。流行音乐受到大众的喜爱,但和Hi-Fi的音乐还是有品质的不同。流行音乐流行文化就像快餐,让人很快填饱了肚子,是可以让人很快的满足自己的情绪。但Hi-Fi刚注重音乐质感的传达,给人以精神上更深层的满足,这种满足与放松甚至是心灵上的,这个是流行音乐做不到的。但是流行音乐中也有很多经典,随着时间一直耐人寻味。Hi-Fi是让人净心调息的,是对声音的追求品位到了极限。好的音乐音响可以让人融化在声音里,是一种让身体每一个毛孔都在聆听的感觉。
对于一个刚接触古典音乐或是民族音乐的爱好者,往往很盲目,不知该如何入门、进阶,你能给一点建议吗?
可以先从音乐背景作曲家年代开始了解,增加乐趣。因为这些知识信息里就会透露出作品在作曲家那个时期,处于一个什么风格创作时期及情感背景下创作,这样更好理解与感受音乐。其实要听懂音乐除了必须的音乐专业知识,更重要的还是音乐与所有艺术的本质,就是情感与灵魂的沟通。最好还是能从作品中体会最直接简单的感触感动。也可以试着随着抽象的音乐,用最感性的方式去设想画面,展开幻想,有场景甚至情节的去听音乐会更让人投入进去。然后再试着去听作品结构,听音色变化,听配器色彩。总之听古典音乐是很有趣的一件事,是越听越有味道,越有意义,让人放飞思想,灵魂释放的美好感受。DH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