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使学生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搜集奥斯维辛的相关资料;
2.学生自己生成问题并学会分析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使学生领会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着的对纳粹的强烈愤怒;
2.使学生能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分析新闻中的记者的感情倾向
2.通过潜心品味语句,理解作品的深刻意蕴,挖掘本则新闻的价值意义。
【教学方法】
在教师的引领、组织下,学生通过质疑探究,合作表达的学习方式解读文本。
【教学过程】
一、写作背景:
这篇新闻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二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采写的,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
它的颁奖词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突破新闻“零度写作”原则,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它的发表充分地表现了一个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为新闻史不朽的名篇。(PPT展示)
二、思考:通过颁奖词,你能否找到这篇文章的价值所在?(分组讨论)
1.描述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
2.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
3.着眼细节
4.突破新闻“零度写作”原则
5.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
6.表现了一个新闻记者的使命感
三、从各个角度对文章进行分析
1.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是什么样的?——关于灾难的记忆
作者通过参考者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经过与感受进行表现。
经过:参观者沿毒气室——焚尸室——女监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参观。
感受:“参观者默默的迈着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
“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
“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
“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
“另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跪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
“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作为一名新闻记者,罗森塔尔的眼光敏锐地追寻着参观者的行动与神态,通过他们的一系列行动神态来反映惨绝人寰的历史事实以及他们内心的感受。
2.找出表现反差的句子
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
①什么与什么构成了反差?如今这里风景固然没有,可是曾经这里暗无天日。所以说曾经的灰暗沉闷和如今的温暖明媚构成反差,即残酷的历史和美好的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
②哪些语言强化了反差效果?
“居然”:面对美景,吃惊,觉得不可思议。
为什么作者认为这些是“最可怕”:(提醒学生从原文里找答案)四个“不该有”。这里曾经是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儿童是天真的,他们不知道历史的沉重,而美景更容易让人忘记过去,所以才“最可怕”,表现了作者对人们忘记历史惨痛教训的隐忧。(举圆明园的例子)
那么布热金卡应该有什么?明确: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
两个“永远”,运用反复强调了这种控诉和愤懑。
恰如圆明园该不该修复一样。圆明园是中华民族不可愈合的精神创伤。列强毁掉的不是一个园子,而是泱泱中华四万万人的尊严。今天,虽已结疤,但昨日的疼痛岂能被忘怀?我们还是让这历史留给我们的警钟长鸣吧!
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考和情感?
师小结:从“最可怕”等词来看,作者认为,布热金卡景象固然美好,但它曾经是人间地狱,只有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能与之相称。虽说无一句正面控诉,却字字愤懑,句句悲怆。表达出作者内心无比的愤懑之情和对人们忘记历史惨痛教训的隐忧。
3.请找出这篇文章的几处细节描写
⑴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身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在怒放。——关于生命的思考
“毒气室和焚尸炉”代表了什么?“雏在怒放”表明了什么?对比中揭示了什么?
“毒气室和焚尸炉”是纳粹屠杀生命的见证,灭绝生命的地方。
“雏在怒放”表明生命不息,不可被阻挡,不可被压抑,不可被消灭。
师小结:一边是残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对照式放在一起,这样的景象让人震撼。它是对灭绝人性的罪行的控诉,也同时也告诉我们:多么残暴的力量也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正义是邪恶镇压不了的,自由与光明之花,人性与生命之花必将灿烂的开放。
⑵但是,在一排照片的中间,有一张特别引人注目,发人深思。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关于人性的自省
木然象征着绝望,对生活的绝望。
微笑体现了镇定从容,超越死亡威胁和生命的坚韧。
为梦想而微笑绝境之中不泯灭内心对美好希望的向往
美好而又隐秘的深藏内心的一份信念和信仰
面对死亡的从容,对自由,对生活的热爱,是邪恶和苦难永远无法战胜的。
师小结:这里的人表情都是木然的,唯有一个年轻的姑娘是微笑着的。即使面临死亡的威胁,她依然带着世间最美的微笑。即使奥斯维辛也不能摧垮人性中的善与美。那些刽子手,可以灭绝人性甚至摧残人的尊严。但是却抹不去那丝静静的笑容。
⑶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
在基督教中作祷告,是两种意思,求得上帝的谅解或是求得上帝的保佑。但是在这个“人间地狱”里,作祷告的地方是没有的,正是“没门”,因为刽子手丧失了人性,双手沾满了无辜者的鲜血,他们是不可能向上帝祷告忏悔自己的罪行的;而无辜的人们成为刽子手刀俎上的肉,无计可逃,他们也没有办法求得上帝的保佑。
4.零度写作:多指作者在文章中不掺杂任何个人的想法
问:你怎样理解这里的没有什么新闻?但作者为什么还是要写?作者说些什么,写下什么?
1、一批批的参观者在奥斯维辛都会看到同样的东西,得到同样的感受,那样震惊,那样窒息,那样愤怒。
2、“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出于一种使用命感,对死难者的悼念,对纳粹的愤恨;对战争的拒绝,对和平的向往。
罗森塔尔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作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传达出每一个良知者的共同心声。
教师总结:细节描写是耐人寻味的。文章没有阴森恐怖的镜头,没有血腥的画面,只是重现了新闻的事实真相,但透过细节却能引发人们对生命,对人性的思考。在作者看似平静的叙述中抒发了对德国纳粹残酷暴行的沉重控诉,更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和平与祥和的向往
普利策曾说:“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守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并及时发出警报。”正是源于一名优秀记者崇高的使命感和敏锐目光,使作者才能够透过和平、平静的生活表象发掘出震撼人们内心的东西,让惨痛的历史昭示人们尊重生命,珍惜和平。从而实现了这则新闻的价值与意义。
四、布置作业:
假如有一天,你也来参观奥斯维辛,你会在留言簿上写下什么。(50字左右)
注意:写法可以不拘一格,你可以选择你的倾诉对象——可以是遇难者,可以是参观者,也可以是当今***要,甚至可以是纳粹分子……
例子:奥斯维辛是一块巨大的历史创伤,它就像一把利剑,刺伤了那些善良的爱好和平的人的心灵,但它又给人以警醒。就像矗立在天地之间的纪念碑,警示人们铭记历史,负重前行。让我们双手合十,祈祷和平!
教学反思:
过去教学时,本文的颁奖词总是被放在最后一笔带过,没有起到实际作用。其实颁奖词是最能说明这篇课文的价值所在的。通过对颁奖词的分析,学生可以了解这篇新闻的内容,了解它的意义,分析它的写法,能有针对性地、具体地自主分析课文。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