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鸣凤是巴金在《家》中塑造的被压在高家最底层、处于被奴役地位的婢女。善良、纯洁、对爱情有所憧憬的鸣凤以死来抗议被送给冯乐山做妾。鸣凤之死是吃人的封建礼教、作者的艺术构思及鸣凤性格特征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鸣凤;巴金;鸣凤之死
巴金的小说《家》以其巨大的艺术魅力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并产生了超越时空的不朽生命力。在《家》里,巴金塑造了一组丫头、仆人、佣人等底层人民的形象,鸣凤就是这类形象中最典型的一个。善良、纯洁、对爱情有所憧憬的鸣凤以死来抗议被送给冯乐山做妾。鸣凤虽零落成泥,但她的芳香依然如故,让后人不断去发掘其悲剧之美。巴金说:“这是性格、教养、环境逼着她或者引诱她在湖水中找到归宿。”可见,鸣凤之死既是客观环境的逼迫,又是她主观上性格发展合乎情理的最终选择。笔者试***从多角度来分析鸣凤之死,发掘其悲剧之美。
一、鸣凤之死是特殊时代的产物
巴金在回忆《家》的创作时说:“一九二0年到一九二一年, 这就是《家》的年代。这时,已经发生,爱国热潮使多数中国青年热血沸腾。在五四新思想的冲击下,激起了民主***的波澜。青年知识分子在新思想、新文化的启迪下,觉醒起来了,强烈地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反对旧礼教,要求个性***,追求婚姻自由。”封建社会制度虽然被,但是封建专制统治的残酷性,旧的思想意识仍根深蒂固,新社会初期人与人之间等级森严。在高家仍然还是祖父统治整个家庭的时代,高老太爷就是这个家庭封建统治的君主,年轻人的生死大权也牢牢地掌握在他的手里,而女人的命运更不必提了。用钱买来的年轻的婢女,在他的眼睛里也只是他的财产的一部分,他可以随意赠送朋友。像高老太爷家的婢女喜儿,在事情做够了之后,被嫁给了太太所选定的自己并不认识的男人。封建等级制度下的奴婢,其悲剧是必然的,而这归根结底是吃人的等级制度和封建礼教造成的。这就决定了被压在高家最底层、处于被奴役地位的鸣凤就只能成为像高老太爷、冯乐山等这些封建卫道士权钱交易的牺牲品。这样的时代决定着试***追求自己“幸福”与封建礼教抗争的底层人物的命运只能是死亡。
鸣凤死了。因为在那个残忍的时代里,“死便是薄命女子的唯一出路”。冯乐山是封建思想的卫道士,庸俗可鄙;觉慧是新时期***运动的先锋,积极活泼。鸣凤夹在两种思想之间,注定要成为这个旧时代的殉葬品。她短暂的一生是可悲的,然而她的死亡总比妥协要进步得多。她的生命是闪烁着爱的光芒和死的勇气的。鸣凤之死,是整个时代的悲剧。
二、鸣凤之死是作者构思的需要
鸣凤形象的原型是巴金家里的一个叫翠凤的丫头。她是一个“寄饭”(用劳动换取她的饮食和居住)的婢女, 她仍然有权做自己的主人;她的叔父是巴金家里的老仆,并不***她。巴金的远房亲戚要讨她做姨太太,但被她拒绝了,反而快乐地嫁给了一个贫家丈夫。放弃“富贵”而选择“下人”,这对于一个丫头来说,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她受到了别人的称赞。巴金以这个丫头为模型创作了鸣凤形象。
从表现主题的角度来看,巴金创造《家》就是想通过对一个四世同堂的封建大家庭里男女青年悲欢离合故事的描写,表现对不合理的封建制度的愤恨,要向这个垂死的制度叫出他的控诉。因此,巴金让鸣凤为守节为爱而投湖自杀,就可以把封建专制制度对人的尊严、人格、生命的摧残揭露得更加深刻。由鸣凤的死到后来瑞珏、梅的死,不管是处于社会底层的鸣凤,还是在鸣凤眼中过着“小姐生活”的瑞珏与梅都被这个社会的制度迫害致死。巴金想通过这些年轻生命一个个的逝去,一次次地强烈控诉这个不合理的时代,而鸣凤之死就是这一切的开始。
从小说情节的发展来看,鸣凤的死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对封建礼教的挑战,虽说代价是昂贵的,在高老太爷眼中只不过是一粒沙子沉入大海,鸣凤死后高老太爷依然用婉儿代替了鸣凤送给了冯乐山。但在觉慧、觉民、琴等看来这正是对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最强的呐喊,为觉民争取自己幸福离家逃婚及觉慧新思想的不断膨胀做了最好的铺垫。
从巴金个人情感来看,巴金很早就声明过,他不是一个冷静的作者,不是为了要成为作家才写小说,是过去的生活逼着他拿起笔来。他也说过:“书中人物都是他爱过和恨过的。许多场面都是他亲眼见过或者亲身经历过的。我要为过去的无数的无名牺牲者喊冤,代那许多做了不必要牺牲品的年轻女人叫出一声冤枉,向一个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控诉。”巴金让鸣凤投湖自杀,是根据鸣凤的生活经历和生活环境所作的艺术处理。这样处理符合人物的思想性格,同时也是将自己的感情放进了小说,以年轻美好生命的完结来控诉了吃人的封建礼教。
三、鸣凤之死是悲剧性格的写照
鸣凤在《家》里占的笔墨并不多,主要就是四处:第一处是第一次和觉慧同时出现的场面;第二处是鸣凤的“白日梦”;第三处是鸣凤与觉慧梅园相遇诉衷肠;第四处是鸣凤投湖之前的心理展现。而这四处中“白日梦”无疑最能表现最真实的鸣凤。
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天气里,九岁的鸣凤被一个面貌凶恶的中年妇人从死了妻子的她父亲那里领走,卖给了高公馆。从此,“听命令、做苦事、流眼泪、吃打骂”便是她全部的生活。白天,她就像陀螺受着太太们的驱使、责骂;晚上,她就在黑魆魆的婢女室里为自己的命运哀叹、悲泣。这种压迫和痛苦的生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她已经在高公馆捱过了七个年头。这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弱女子,美丽、善良,不曾伤害过一个人,她只能顺从地接受一切灾祸,并且毫无怨言,因为她在这种环境之下被灌输的思想就是“世间的一切都是由一个万能的无所不知的神明安排好了的,自己到这个地步,也是命中注定的罢”。宿命,就是她简单而朴素的信仰。
鸣凤也渴望改变命运。大小姐教她明白了许多事情,教她读书认字。她“曾梦想过精美的玩具,华丽的衣服,美味的饮食和温暖的被窝,像她所服侍的小姐们所享受的那样”,沉浸在“假使我的命跟小姐们的一样多好”的遐想中。作为五四进步青年的代表,觉慧受到西方民主主义思潮和五四精神的影响,关心国家命运,积极投身于当时进步的学生运动,敢于反抗封建礼教和封建等级制度,并冲破世俗偏见,大胆地向鸣凤表达纯真的爱意。这激起了鸣凤对新生活的渴望,将自己的整颗心交给了觉慧。但觉慧毕竟出身于名门望族,从小过着优裕生活的他,不可能真切地了解鸣凤内心深处的伤痛。以至于鸣凤晚上来找他时,只是责怪她这几天不跟他说话,希望她能够“忍耐一下”,过两天再“好好地商量”。
大小姐和觉慧让鸣凤有了新的欲望,但它脱胎于旧礼教旧思想,她的内心充满着矛盾,既希望觉慧能娶她,过上真正的小姐生活,但又时刻不忘自己的婢女身份,只求能伺候觉慧,做他一个人的奴隶就心满意足了。当鸣凤从周氏口中得知自己要被作为礼物送给冯乐山做妾时,一种遭人蹂躏、践踏,毫无做人尊严的耻辱与痛苦强烈地冲击着鸣凤的心灵,引发了她对现实的强烈的不满。而自身客观条件无法改变眼前的现实,内心的欲望又拒绝使自己忍受屈辱。鸣凤的反抗意识促使她选择了死亡,这是她维护自由和对觉慧爱的唯一方式,是她解决欲望和现实的最终选择。
鸣凤之死是吃人的封建礼教、作者的艺术构思及鸣凤性格特征共同作用的结果。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鸣凤之死是一场悲剧,但唯有血淋淋地将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才能对那个垂死的制度发出最强的控诉。零落成泥的鸣凤,以其独特的魅力,让读者回味无穷。
参考文献:
[1]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巴金专集1.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
[2]巴金.谈自己.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
[3]中国现代作家选集丛书:巴金选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