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汉朝设河西四郡以来,"酒泉"这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就与响彻千年的"丝绸之路"驼铃声联系在了一起。今天,一座屡创辉煌的卫星发射中心又使她名扬四海,这就是中国第一个卫星发射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中国航天人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创造了太多的奇迹。2003年10月15日9时,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晴空万里,"10,9,8,7……"随着清晰的倒计时和"点火"命令,"长征2F"号火箭托举着"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刺破苍穹,呼啸着飞向茫茫太空,***白色的船箭组合体上,同志亲笔题名的"神箭"、"神舟"几个金字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几分钟后,传来了成功的喜讯,发射场一片欢腾,人们互相握手祝贺,这标志着继前苏联和美国之后,中国成为了第三个成功将自己的宇航员送入太空的航天强国,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在这里变成了现实,全世界的目光再一次聚焦到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这片热土上……
艰难困苦 玉汝于成
巴丹吉林沙漠,死亡之海,生命,排斥一切绿色的地方!"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就是它的真实写照。然而在她的腹地,上个世纪50年代闯进了一群穿着国防绿的人,打破了这儿亘古的沉寂,他们就是中国人民志愿***第二十兵团。有关这支部队的神秘消失曾引起了各国间谍报机关的种种猜测。几十万大***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战黄沙,喝苦水,冒严寒酷暑,靠肩挑手扛,修铁路,造塔架,建指挥中心和生活设施。在荒凉的戈壁滩上奇迹般迅速崛起。由于远离社会,酒泉市又是最近的城市,这个"城镇"就被命名为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沧海桑田,历史变迁,由于缺水,这个地区植物逐渐枯死,土地大面积沙化,生态严重恶化,绿洲逐渐被沙漠取代,成了千里无人烟的"无人区"。现在中心的虽然还是茫茫无际的戈壁滩,但在恶劣的大环境下,中心的小环境却是郁郁葱葱。经过长途跋涉之后到达中心的外来者,面对着迎面而来的那股与沙漠迥异的清新空气,容易产生出世外桃源的感觉。来自祁连的弱水养育了戈壁沙漠中的生命,诞生了中心这个流翠的绿洲,整洁的街道,成排的绿树,工整的花草,西边的东风水库就像一块温润的碧玉镶嵌在大漠之中,充当着天然气候调节器的角色;东边的狼心湖,时隐时现地展现着神秘;南边的弱水河如流淌了千年的血脉,静静的,毫不张扬;北边的大小青山虽挡不住来自西伯利亚高原的烈风,却依然傲骨铮铮。2003年,中心引进了一项不是航天技术的新技术---微灌,一时间中心绿化面积猛增,甚至连在戈壁滩的发射场也列入了绿化规划。
荒凉的戈壁滩,根本就没有地理位置可言,建设者们为了确定彼此的位置,就以最原始也是最有效的阿拉伯数字来标记,***机关定为10号,由此开始,最早建设的地方排号就在前面,从1号、2号、3号依此类推,各点号规模不一,人数不等,大一点的点号有几十人甚至上百人,有的小点号只有三两个人。在点号最大的感受就是寂寞,铁路沿线小站的战士虽然多次目睹火箭经过却无缘目睹它升空的壮观,临转业时向上级要求参观发射场,亲手摸摸塔架!点号主要承担着铁路保障、光学测量、雷达测量等任务,正是这些散落在戈壁滩的小星星托起了中心这轮明月,托起了中国航天事业的辉煌。
只有荒凉的戈壁,没有荒凉的人生。中心的建设史就是一部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就是共和国领袖、科技人员和普通官兵前仆后继的英雄史。1970年***在天安门城楼上亲自接见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代表,***曾经五次亲临试验靶场,***、、等老一辈***家都曾到中心视察指导过。作为最后陨落的巨星,***元帅生前对中心的建设倾注了大量的心血,1992年,按照他的遗愿,将骨灰安葬在中心的***陵园,在这个最后的归宿地,聂帅和曾经一起战斗过的战友们又会合在一起。
在三年困难时期,中心同全国人民一样遭遇了饥饿、试验器材短缺等重重困难,科研人员甚至将方圆几十里的沙枣打光充饥,苏联专家的撤走更使中心雪上加霜。在这种极端艰苦的情况下,中心上下一心,拉开了中心也是中国国防尖端科技事业波澜壮阔的历史序幕……
"两弹结合"试验中,在当时的条件下,需要有人在发射现场操控,这意味着一旦试验失败,他们生还的机会很小。危险面前,没有人退缩,七名参试人员鱼贯钻进离"两弹"才几百米远的地下室,有人要求火线入***,有人交上了最后的*** 费……这就是中心历史上著名的"七勇士"。几十年过去了,现在该发射阵地已经废弃,发射用的场坪、建筑物在风沙的浸蚀下,锈迹斑斑,只留下了一些字迹模糊的标语和当年工作过的痕迹。
在"两弹一星"实验取得巨大成功之后,我国已经在航天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发射卫星的国家,第三个能***回收卫星的国家,第四个掌握了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是固步自封还是再创辉煌,这一抉择摆在了国家和中心的面前。民族的命运、每一个人的命运与中心的命运紧密地连结在一起,历史的巨椽注定要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新的征程
1986年3月3日,王大珩等四位著名的科学家联名致信***中央,提出了要求抓住当前世界新技术***的有利时机,瞄准高技术的发展前沿,积极跟踪高技术的重要思想。这封信受到了***中央的高度重视,***同志做出了"马上组织,不得延误"的重要批示,随后***组织了全国200余名专家制定了我国高技术研究发展纲要,即著名的"863计划"。1987年批准了七个重点发展领域,其中就有载人航天领域,提出了要发展航天技术的要求。中国的航天技术开始走向了世界。
1992年载人航天被批准上马。载人航天是高技术领域,载人航天又是我国航天史上规模最大、程序最复杂、技术难度最大的国家重点工程,它的上马得益于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同时,它的上马又必定会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有利于科学的发展,有利于综合国力的提高。1992年,也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值得大书特书的一年。8月11日,视察中心,并亲笔题名"东风航天城"。
载人航天工程发展之初,因为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发射场就定在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东风人形象地称"两弹一星"时期为第一次创业,而"载人航天"就理所当然成为了第二次创业。
在载人航天实施的初期,对采用什么工具来载人有过讨论,美国的载人航天采用的是航天飞机。论证时,中国考虑到航天飞机投资大、风险大、技术要求高,其效益又不像预想的那么好,为了充分利用我国已有的返回式卫星发射经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最终选择了宇宙飞船,这是一种能够保障航天员空间生活和工作,以及执行航天任务,并能返回地面的航天器,飞船系统总设计师戚发轫风趣地称它为"往返天地间的公共汽车"。
1994年7月,发射场奠基仪式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拉开了序幕,1997年工程竣工,1998年正式投入使用。
如今的航天港,由技术区、发射区、试验指挥区、首区测量区、试验协作区和航天员区六大区域组成,形成了航天员、应用、飞船、火箭、发射场及测控通讯等系统---从测试到发射以及上升段、返回测量段,包括副着陆场系统在内的一整套完整试验体系。
在试验体系建设的同时,中心也加大了生活设施的建设力度。如今,漫步在绿荫如盖的东风大街上,街道两边整齐地排列着一个个机关、单位;修葺一新的东风大广场,能容纳万人聚会,超市、邮局、新华书店、手机网络、互联网等等,大城市有的,都能在这儿找到它的身影。生活在航天港里的人们,休息时间有很多选择,可以到操场上一展身手、锻炼身体,可以到***书资料室去查找各种最新的资料,也可以乘宽带畅游互联网,获得各种有用的资讯,如果只想待在家里,电视台传送几十套节目……所有该想到的航天港都想到了,所有该具备的航天港都具备了,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一切为科研试验任务服务,为载人航天服务。
中国人从这里飞向太空
1999年11月20日,戈壁滩早已进入了冬季,即使穿上厚厚的冬装也能感觉到阵阵的寒意。这一天对大多数人而言只不过是生命中最普通的一天,然而,这一天在中华民族史册上又是举足轻重的一天,这是一个华夏振奋,举国欢腾的日子。经过中心气象部门的确认,中国第一艘"神舟"号无人试验飞船的发射定在这一天的凌晨6点30分!
发射前的这一个夜晚,对航天港来说注定是一个不眠之夜,对中心广大参试人员来说,是一个紧张、激动、焦虑、欣喜交加的夜晚。这一夜航天港里灯火通明,岗哨林立,街道上看不到行人,偶尔匆匆驶过的汽车打破了航天港之夜的宁静,又衬托出了这儿的宁静。
从7月份第一列专列进场,中心上上下下奋斗了四个多月,号称是千人一艘"船",万人一杆"***",今天,它就要发射了。酒泉、北京、青岛、渭南等指挥中心和测控中心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各种调度口令往来穿梭。进入八小时倒计时以后,所有人员就绪,发射场指挥大厅一切都在忙而不乱地进行着,电视墙上显示着发射场的各个细节,气氛非常凝重。
不仅仅是发射现场和一线单位,紧张的气氛同样弥漫在各个二线单位之间,中心发电厂、水暖电管理站,为了确保发射用电,早早就加大了机器设备的巡视检修工作的力度,并做好了应急预案。
"10,9,8,7……"点火命令发出后,巨大的火箭拔地而起,容不得你有思考的时间,一阵轰鸣声随之而来,大地发出颤抖的,打破了发射场清晨的宁静。发射取得了圆满成功后,航天人用中华民族最传统的方式表达着自己的喜悦,人们自发地拿出为过年过节准备的鞭炮,航天港到处都是噼啪噼啪声……
几天之后,飞船的返回舱安全着陆,带回了载人航天成功的首日封,航天人的激情再一次得到了宣泄,经过北京市公证处公证的这种纪念品,发行总数极小,航天城里排起了久违的抢购队伍,拥挤的人群甚至将邮局的大门挤破……毕竟这是中国首艘飞船成功的纪念啊。
今天的发射场,矗立着一座警钟,时间停滞在2000年12月31日,这里记载着"神舟"二号发射时的一个"插曲"。发射测试站地面营为了做到万无一失,决定在临发射时再搞一次演练,可就在这一次,活动发射平台发生了误起动,火箭箭体发生扭曲,在这种时候发生事故,如果在规定的时间内不能排除,船箭将全部报废,后果不堪设想。气氛骤然紧张起来,经过发射场指挥部仔细的研究和科技人员的努力,发射如期进行并取得成功,这从另一方面证明了中国航天的实力和发射场的应急处理能力。
经历了两艘飞船的磨砺,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显得越来越成熟。"神舟"三号发射时,人们脸上少了几分紧张, 胸中多了几分自信,一切似乎应该是水到渠成。测试、控制按部就班,忙而不乱。同志亲临发射场时,航天港再一次沸腾了,参观完中心之后,欣然提笔:当科技尖兵,做航天先锋。
"神舟"四号发射时,发射场遭遇了罕见的低温。据中心电视台报道,航天城最低气温降到了零下三十几摄氏度,按照发射要求,发射气温不得低于零下二十摄氏度。密封的发射塔架上,空调在不间断提供热风,即使这样,第一级火箭区域温度还是在零度以下,发射场不得不紧急调配棉被给火箭穿上御寒"外衣"。为了防止平台、摆杆等活动部位被冻住,技术人员灵机一动,在控制箱里放上一个100瓦的电灯泡,有效地保证了料箱内的温度。原定的发射时间到了,气温没有回升,发射只得推迟。中心气象部门预报近期有大风,气温可能还要降低,惟一的间隙是第二天有一个时间很短的宁静期,气温约在零下十九摄氏度。发射场指挥部果断决定在降温到来之前利用这个间隙发射,这样中心又在世界航天史上创造了超低温发射成功的纪录。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四号,技术越来越先进,状态越来越稳定,从进场到发射整个流程的时间也越来越短,最短的四号只有区区的两个多月时间。有了这四艘无人飞船的积淀,中国载人飞行的脚步声越来越清晰可辨了。
2003年是世界航天领域的多事之秋,美国哥伦比亚号失事,巴西发射场的爆炸都给全世界人民蒙上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在这种大背景下,中国航天人要用努力和成功一扫阴霾,向全世界展示自己的实力!
在发射场流行一句口号:"载人航天,人命关天。"虽然有了成功的经验,可中心还是要求大家,"载人"必须从零开始。有些程序,在外人看来是非常简单的,可中心还是不厌其烦地练习,在航天领域,不是成功就是失败,只有百分之一百和百分之零两种选择,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来说,很显然,人们要的是前者。
"神舟"五号飞船进场沿袭了"神舟"二号开始的飞机空运方式,这样从北京到中心只需要两个环节。从2003年7月份开始,负责从机场接运的中心运输部门就开始了有针对性的演练。为了确保运输过程中的平稳,驾驶员在平板车上放上一个装满水的瓶子,在公路上来回跑而不撒一滴水;模拟了汽车突然出现故障,应急抢修人员迅速调配拖车,几分钟之后,重达几十吨装载"飞船"的汽车又被拉上了路;为了详细掌握路况,他们预先对机场到发射场的75公里路详细的做了标记,并在接运过程中通过对讲机预先通报驾驶员提前做好准备。
8月5日,推迟了一周的接运日期到了。早上8点,各种车辆集结、编号准备出发。突然刮起了沙尘暴,能见度极低。北京通知"推迟起飞",中心各种车辆原地待命。中午,戈壁滩天气转晴,发射塔像架在大火上的一口锅,接运人员顶着高温坚守岗位。下午两时,车队出发,中心领导发表讲话,要求大家以高度的责任心完成任务。75公里路路面上,有一道明显的标记,却不按常规划在正中间,甚至凭肉眼都可以看出他偏左,据称这条"偏心"的公路是为了方便中心的车辆外出执行任务才这样划分的。从两架"伊尔"运输机上卸完车,按照时速20公里返回发射场已是晚上十点多,忙碌了一天的接运人员顾不得休息,又开始了紧张的卸车……
针对"载人",9月20日,救生大队进行了一场搜救演练。模拟的返回舱降落在茫茫戈壁滩中,按照舱内无线信标提供的方位,借助先进的GPS全球导航定位仪, "动中通"指挥车、航天员运输车、航天员医监医保车、返回舱吊车、工程运输车组成的搜救车队在大戈壁中捉起了迷藏。医监医保车上装载着转播定向仪,车载GPS导航仪,搜索范围为15公里。在搜索中转播定向仪最先收到飞船信标发出的信号,传送给GPS导航仪,导航仪收到数据后,迅速锁定方位,带领搜救分队赶往着陆点进行营救,很短时间内,就找到了目标并救出了航天员。
金秋十月是收获的季节,航天港为征服太空做好了一切准备,随着"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成功,这里成了名副其实的中国人飞向太空的起点。
……
航天港里的故事数不胜数,正是这些细节,组成了昂扬的航天交响曲;戈壁滩的小石头,随手捡起来都很美丽,正是他们的渺小组成了戈壁沙漠的雄伟博大;戈壁滩的航天人,每一个后面都有动人的故事,正是他们的普通,筑就了中国航天事业的辉煌。经过几十年、几代航天人前仆后继的建设,一座"国内一流、世界领先"的现代化航天港正在崛起。更多的奇迹将在这片土地上上演,中华民族的每一个成员都在期待着那一天,期待着航天第一港再传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