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浒》中,常出现一种人物唤作“虞候”,如第十六回《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中陪杨志押送生辰纲的人员中就有两个虞候,这两人沿途一直嗦嗦,暗地里挑唆奶公谢老都管与杨志作对:最有名气的莫如《水浒》第八回《林教头刺配沧州道鲁智深大闹野猪林》中的为高俅和高衙内出谋画策的陆谦陆虞候。
那么“虞候”一词最早见于何时,历朝历代又是如何变迁的呢?
“虞候”一词最先出现于春秋时期。《左传・昭公二十年》中有:“薮之薪蒸,虞候守之。”《辞源》“虞候”条(一):“官名。掌山泽之官。”孔颖达《疏》云:“水希曰薮,则薮是少水之泽。立官使之候望。故以虞候为名也。”可见虞候在春秋时为掌管山泽的官吏。
到了宇文泰相西魏。开始设置虞候都督,后代因设虞候之官。职掌不尽相同。
到了隋代,虞候的身份有了变化。《辞源》“虞候”条(一):“隋东宫置左右虞候,掌斥候伺非。”也就是说虞候在隋为东宫禁卫官。掌侦察、巡逻。
唐代后期。藩镇以亲信武官为都虞候、虞候,为***中***的长官。唐以后的五代的***之君。都曾任此官职。“唐末藩镇有都虞候、虞候,五代之君,皆以藩镇身分称帝。”(《辞源》)五代时都虞候为侍卫亲***的高级***官,北宋***之君赵匡胤就做过后周的殿前都虞候。“宋***君赵匡胤在周时曾为殿前都虞候。”(《辞源》)
那么宋朝有没有虞候这一官职呢?据《宋史》记载。赵匡胤即位后,取消了殿前都点检和殿前副都点检这两个职务。在首都设殿前司,由殿前都指挥、侍卫马***都指挥使、侍卫步***都指挥使。分别率领禁***。合称“三衙”,互不统属。禁***从此没有统帅,将领分别听命于皇帝本人。“三衙”长官都指挥使之下。各设副指挥使,都虞候,副都虞候各一员。其职掌据《宋史,职官志六》说:“掌殿前诸班直及步骑诸指挥之名籍,凡统制、训练、番卫、戍守、迁补、赏罚,皆总其***令。”“自后都虞候遂为禁卫之官。”(《辞源》)此外又有将虞候、院虞候等低级武职。但到宋真宗时,已废除侍卫两司的都虞候之职。因此北宋后期已没有虞候这一官职。
那么,《水浒》故事的时段为宋徽宗时期,已是宋真宗后100多年,怎么又出现了“虞候”一词呢?《水浒》中的虞候到底是什么身份呢?
《辞源》“虞候”条(二):宋时官僚雇佣的侍从。宋吴自牧《梦粱录・十九・梦梁录,雇觅人力》:“凡雇倩人力及干当人……虞候、押番、门子……俱各有行老引领。”
可见到了宋真宗以后,虞候应该就是高级官僚雇佣的侍从,已不是官。没有了职位和地位。《水浒》故事发生的时间段在北宋末期的宋徽宗时期,由此可以见,《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中的两个虞候应该只是梁中书府上的听差,受梁中书夫人的差遣随同杨志一道进京给蔡京送生辰礼物的。但他们中间有的人由于善于逢迎拍马,因而成了高级官僚的心腹亲信(如《水浒》中高俅府中的陆虞候)。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读罢《水浒》话“虞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