诀窍:
1.草鱼要鲜活,鱼块不能斩得过厚;
2.鱼块所裹淀粉衣要厚些,成菜更嫩滑;
3.油炸时油温不能过高,亦不能过低,油起泡又刚刚消失就下锅;
4.粉汁勾芡要适当,刚好裹住鱼块,成菜后盘内无余汁,只留很少的油。
周末,难得回趟老家,嘴馋的我准备跟母亲学做我最爱吃的赣南小炒鱼,好让异地生活的我,对它有相思之苦时有所解。
提起这道菜还有个小故事。赣南小炒鱼经常被人不小心误传为“赣南炒小鱼”,这种误传或许本身就是一种冥冥之中的契合,因为赣南小炒鱼就是由一个错误产生的特色菜。听母亲讲,明朝时,著名哲学家王阳明驻守赣州,王阳明本是余姚人,非常喜欢吃鱼,而巡抚衙门的凌厨师经常换着法儿烹制美味鲜鱼,令王阳明十分满意。一次,凌厨师在炒鱼时忙中出错,将醋瓶当酒瓶错把醋倒入锅中,待发现时菜已上桌。谁料王阳明吃了这道微酸带辣的滑嫩炒鱼后,竟高兴地亲自走进食斋,问凌厨师此为何菜。凌厨师惊喜万分,忙说道“小酒炒鱼”(客家人称醋为小酒)。王阳明听后连连称赞:“小炒鱼好!小炒鱼!”菜名才因此而得。
“做小炒鱼一定要精选鲜活的草鱼,成菜才嫩滑。” 母亲说,“你小的时候,草鱼都是放养在院前的池塘里,年初放下小鱼苗,年末清塘,就能网上活蹦乱跳的大草鱼,如果运气好,还能抓到泥鳅和黄鳝。年关将近时,是吃鱼的日子。吃得最多的就是小炒鱼。”是啊,金黄嫩滑的鱼块,是那个年代不可多得的美食,孩提时代欢乐的捕鱼场景犹如昨日,而曾经随处可见的鱼塘大多荒废成一潭死水。
母亲利索地去鳞、挖腮、剖腹去脏,将草鱼的头尾去掉,斩成骨牌块。她一边处理草鱼,一边叹息道:“现在的草鱼都没有以前的色泽了,这一看就是水库里喂养出来的。”我突然想到前几日的肯德基速成鸡新闻,和常被提起的转基因食品,科技的发展进步越来越违背自然规律,乘着科技步伐前进的人们终将成为科技生产力的牺牲品。2岁的女童出现性早熟,越来越多的孩子从小罹患癌症,一面是科技带来的便利,另一面则是科技带来的灾难。
我仍记得儿时的光景,背个草篓,牵着牛儿往大山深处赶。牛儿自顾自地吃草嬉戏,我们钻进山林摘野果,翻下田埂割游草,定格的是最自然和谐的画面。暮色西下之时,将满满一篓草儿倒进池塘,鱼儿成群结队地游过来,争抢着新鲜的青草。如今我家乡的村庄,怕再也见不到这样的情景了。
“小炒鱼最关键的技术在于炸。油炸时的油温不能过高或过低,油温过高易导致外焦内生,油温太低则鱼块易碎、色泽不美。”母亲说,“最好用木油炸。木油就是茶油,是以木梓为原料压榨的纯天然食用油。”木梓林在赣南的山上随处可见,秋天木梓成熟时,一片片丰硕清亮的果实压枝欲坠。寒露过后,村里乡亲都挎起格篓,背把镰刀,上山摘木梓。在那个物资贫乏的年代,木梓油成为农村人不可多得的期盼之一。而随着村里青年劳动力的不断外出,大片大片的木梓林被抛弃,开花结果、坠地入土,不过是自然的循环。当木油被哄抬到四五十元一斤的时候,很多东西已不再是金钱所能比拟。类似于客家人的小酒,这是手工酿米酒的再次发酵,而不是生产车间里批量灌装的陈醋或白醋。
看着母亲盛出来一盘色香俱全的小炒鱼,我突然想:“或许有一天,我会告别城市的高楼大厦,回到赣南的那个小山村,养一池草鱼,种一山木梓树,待到年关将近,亲手做一道原汁原味的赣南小炒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