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丝镶嵌又称细金工艺,是将金、银、铜拉成丝,运用各种技法制成各种首饰、器物等装饰品。它是一门传承久远、工艺精巧的手工技艺,曾是“燕京八绝”之一,也曾是历代皇家御用工艺。这项技艺曾经随着封建王朝的衰落,几近消失。2008年,花丝镶嵌工艺被列为第二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从事花丝镶嵌制作长达50多年的白静宜,成为这项技艺的部级代表性传承人。
历史悠久起源于汉代,物料珍贵制作工艺复杂
花丝镶嵌可以追溯到汉代。在汉代,已出现成形的金丝编,并有非常细致、精巧和完整的花丝镶嵌作品。明代花丝镶嵌达到巅峰阶段,上至帝后的皇冠,下至后妃命妇的礼饰配饰,均大量采用花丝工艺,留下大量经典传世作品。清代,随着社会需求的增加,花丝镶嵌逐步走向专业化生产,全行业分为拔丝、实錾、攒炼、镶嵌、点翠、包金、烧蓝等11个专业。
辛亥***后,宫廷艺术散落民间,金店、银楼纷纷开张。据统计,仅北京就达百多家,花丝镶嵌行业极为兴旺。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北京花丝镶嵌厂,将花丝镶嵌制品作为赠送给外宾的国礼和重要出口创汇产品。到21世纪,花丝镶嵌已经有更大的创新,如金、K金、银、玉相结合,作品更为灿烂华丽,也更表现出构思的奇妙。
花丝镶嵌作品的珍贵,不仅仅体现在金银细软等材料的价值上,更重要的是制作工艺的复杂。制作一件成熟的花丝镶嵌工艺品,至少需要半年以上,十几个人通力合作才能完成。
花丝镶嵌,是“花丝”和“镶嵌”两种金属制作工艺的合称。花丝是指把金、银等贵金属拉成细丝,采用掐、填、攒、焊、编织、堆垒等传统技法造型,制成各种工艺品和首饰;镶嵌是指采用挫、锼、捶、闷、打、崩、挤、镶等技法,把金、银薄片锤打成器皿,然后錾出花纹***案,再镶上珠玉宝石制成工艺品和饰物。花丝工艺品和首饰上往往镶有各种宝石,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故此人们将这两种工艺合称花丝镶嵌。单以工序的繁琐程度而论,花丝镶嵌在“燕京八绝”中位居前列。
花丝镶嵌技艺的部级代表性传承人白静宜
花丝镶嵌技艺的部级代表性传承人白静宜,今年已经72岁,从事这项技艺制作已经有50多年。白静宜自幼就钟情于绘画,年少时一心想要考上美术学院。但机缘巧合下,1961年,她被挑选进入北京工艺美术研究所,跟随技艺精湛的老一辈艺人从事花丝镶嵌技艺的制作和设计。第二年,她被下放到位于通州的北京花丝镶嵌厂工作,从此与花丝镶嵌结下了半个世纪的情缘。
白静宜刚到花丝镶嵌厂,就被分到了设计室。在那里,她师从珠宝设计名家吴可男学习设计。也是在设计室,白静宜遇到了自己的终身伴侣。她的先生从事錾刻工艺,夫妇二人珠联璧合。因为此前花丝镶嵌很少有专门从事设计的人,白静宜这批人成为花丝镶嵌行业的第一批设计者。
上世纪70年代初,30岁出头、技艺精湛的白静宜成为设计室主任。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工艺美术行业迎来了春天,花丝镶嵌达到顶峰,北京通州地区曾被誉为中国的花丝镶嵌产业基地,辉煌一时。也是在这个时期,白静宜创作出了一批高水平的作品。其中,她最得意的一件作品,就是和老师吴可男一起设计的金丝镶嵌摆件《凤鸣钟》。这件作品采用中国传统题材中凤凰的造型,巧妙地融中西文化于一体。1983年在东南亚地区钻石首饰设计比赛中,《凤鸣钟》获最佳设计奖。这也是迄今为止我国花丝镶嵌作品,在国际上荣获的最高权威奖项。
上世纪80年代末,花丝镶嵌制品出口订单数量锐减,花丝厂渐渐陷入困境。2002年,北京花丝镶嵌厂破产。之后,不少技工改行,目前能够继续从事花丝镶嵌行业的仅50余人。国内多数以个人为单位的小作坊,也处在艰难经营的状况中。
北京花丝镶嵌厂破产之后,在其他同事没事干的时候,白静宜可一直没闲着。总有人慕名而来要求她设计作品,应湖南进出口总公司要求制作的金玉地动仪,就是她这个时期的作品。
2008年,花丝镶嵌成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白静宜被确定为这项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对于花丝镶嵌来说,因为要用到很多贵重的金属和宝石,靠个人的能力是很难做到收徒传艺的。所以,我想必须要找个有实力的公司一起合作,做出东西来,这些技艺才能得到传承。可是,大部分找我的企业老板都是希望我给他们赶紧做东西出来,立刻就赚钱见效益,这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是绝对不可能的。”白静宜说,找她的珠宝商很多,可是他们的思路都与自己传承的初衷不符,她不知道该怎么实现自己的想法,直到昭仪新天地珠宝公司的老总王昭仪的出现。
古稀之年还在坚守,希望将这项技艺传承下去
2009年春节后的一天,王昭仪登门拜访白静宜,表示公司希望弘扬与传承花丝镶嵌文化,将东方首饰艺术与风采展示于世界舞台。“她要给我设立工作室,恢复花丝镶嵌的几十种工艺,然后做出具有代表性的传统精品,搞展览对外宣传并永久保存。这个特别符合我的思路,结果我们一拍即合。”
昭仪新天地珠宝公司达成了与白静宜的合作,于2010年2月成立了以花丝镶嵌技艺为核心技术,集研发、展示、设计加工、文化传播与市场推广为一体的综合性传承基地――白静宜大师工作室。之前在花丝厂下岗的老工人,很多都来到这里恢复制作花丝镶嵌,白静宜的女儿也在这个基地从事花丝镶嵌的工作。白静宜每周都要到基地去给这里的设计师、工人指导技术,她希望把这项技艺传承下去,让这一历史悠久的中国宫廷艺术经典,重获生命力,走向市场,享誉世界。
工作室成立4年来,白静宜大量查阅历史资料,反复参观博物馆珍藏品,和工作室同仁一道,仿制了明朝金丝编织的金翼善冠、花丝镶嵌点翠凤冠、清代皇后朝冠,以及汉、唐、宋、元、明、清的六朝花丝镶嵌的首饰艺术精品60余件。这些精美绝伦的花丝镶嵌作品,为花丝镶嵌技艺的有序传承提供了珍贵而丰富的实物资料。
如今在昭仪珠宝公司,白静宜参与设计并指导制作的花丝镶嵌作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古代留下来的收藏品的仿制,这部分作品并不对外销售;另一部分就是珠宝的高级定制。白静宜认为,由于花丝镶嵌工艺产品用料珍奇且全由手工操作,不可能批量生产,它们实际上是珠宝奢侈品的一种,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它所面对的市场,应该是真正懂得这门工艺、相对小众的市场。
白静宜现在最担心的,还是花丝镶嵌的传承问题。由于花丝镶嵌工艺制作难度大,程序复杂,且人才培养周期长,难以形成规模化、系统化的培养模式,这就造成了熟练工匠后继乏人、老龄化严重等问题。“北京目前只有十几个人懂此技术,且平均年龄超过50岁”,加之手工艺制作长期以来“藏在深闺”,人们对其缺乏了解和认识,学习者相对不多。“培养一个徒弟,所需的时间、精力和财力,不是一般人可以想象的,一般学个三四年,也只能学到个皮毛,所以现在的年轻人很少有耐心真正地学习这项技艺。”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花丝镶嵌:金银细软的华美“舞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