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一番风雨波折之后,我开始了一种全新的生活。这种与以往迥异的生活方式,带给我不同的人生体验,并使我从中悟到了一些人生哲理。我很想把我的经历写出来,希望朋友们在分享我的故事的同时,能够获得一些人生的启迪。
正当我思考如何把我的故事呈现出来的时候,偶然读了英国女作家弗农•李的文章《脱车的启示》,我的心底立刻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记得美国女作家萨拉•本•布列斯娜齐在《简单的丰富》一书中说过:“当书中某句话引起我们的共鸣,那就是真我的声音。”弗农•李在《脱车的启示》中讲述了一则人生寓言。有一次,她遭遇了脱车,“下班车要等到晚上八点,现在的时间才五点半呢”,懊丧之余,她转而寻访一座古老的教堂,却又未能实现。在这样一个痛苦难挨的时刻,随着她的脚步爬过山间小道,心情才柳暗花明起来:清幽宜人的树林,葱郁蓬勃的花草,浓郁甜润的香气,梦寐以求的宫墙和塔楼,在六月的夕阳下,美不胜收,于是阴霾的心绪烟消云散,只剩下赏心悦目的人生喜悦……
当我读到“在人生的旅途上,无论对于大旅行家或行商小贩,富于象征意味的脱车事例远比现实生活中的脱车更多”时,我不禁哑然失笑: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不就是刚刚遭遇了严重的“脱车”吗?那是在几年前,我辞去事业单位的公职,进入大学读研究生。在大学校园里,我一边如饥似渴地学习知识,一边规划设计自己的未来:毕业后或考博士继续深造,或在大学谋取一份教师职业,过一种优雅、娴静、充满浓郁文化气息的生活。然而,天不遂人愿,毕业后不仅我抱定的两项计划一样都没有实现,而且转眼之间我被无情地抛进失业大***的行列。年近中年却陷入这样一种尴尬的境地,当时的心情正如弗农•李在遭遇了脱车以后描写得那样:“赶掉了车是一桩令人恼怒的事儿,即使什么事到头来也没有误;可是它引起的内心混乱、思想痛苦和感情打击,这比由于误车而打乱了日程安排更要糟糕。忽然,现在与未来之间张开了一道裂缝,生命的河水得往后倒流,哪怕就只那么一秒钟。”弗农•李遭遇了脱车以后与一道美丽的风景不期而遇,而我则走进了自然,并因此获得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记得那是初秋一个细雨的日子,我独自一人来到五龙潭公园,静静地坐在五龙潭边,观湖、赏雨、看落花、听鸟鸣。碧绿的湖面上,笼罩着一层淡淡的白雾,飘飘缈缈,为湖水增添了一抹秀色。细雨纷纷,飘落在湖面上,飘落在参天的大树上,飘落在盛开的鲜花上,飘落在青青的小草上……湖面上,无数个细细的涟漪向四周荡漾开去,宛如一串优美的乐符。树叶和小草上,挂满了晶莹的雨珠,闪闪发亮。一片花瓣,伴着微雨飘然坠落,了无声息。小鸟在如茵的草坪上跳来跳去,快乐地唱着歌。我在烟雨蒙蒙中,品味着“落花人***,微雨燕双飞”的诗情画意,内心被一种博大的宁静所包围, 心灵中充盈着一种幸福感。
这次与自然的邂逅,不仅使我看到了自然的美,而且使心灵归于宁静和自由。我把这次经历以《闲居之美》为题写成一篇散文,并尝试向媒体投稿,两个月后,一家著名的省级刊物发表了这篇文章。这给予我极大的惊喜和信心,布满阴霾的天空终于出现了明媚的阳光。
在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中,我发现了一个美得无与伦比的世界:天空、草木、流水、土地,无不散发出美的光辉。我徜徉在自然中,一边欣赏自然的美景,一边用笔把它描绘出来。随着描写自然的作品陆续地发表出来,愈加坚定了我以自然为对象进行写作的道路。在写作的过程中,我写作的信念逐渐明晰起来:“写作可以成为爱的工作、生活的祷语,是一种能够使个人及读者高贵化、神圣化的工作,你给予,却比接受更为有益。你应该只想到给这世界加添点什么,而不想取出。因你加添上的这点东西,而世界变得更美了一些,好了一点。”
现在,当我每天流连于自然之中,或者自由自在地写作时,我总是对生活充满了感激。对于曾经给我带来痛苦的“脱车”事件,我更是带着积极乐观的眼光来看待它。至于我从中得到的人生启示,弗农•李已经进行了完美的阐释,我们在此不妨借鉴一下:“我们都不免要由于未能动身而感到痛苦,但如果我们因此而得以多领略几件新鲜事情,给那些潜在而被忽略的可能性以实现的大好机会,人生无疑会美好的多。这种变化常常富有促进的效果,会把我们心灵的干枯贫瘠的土壤在春风细雨之下,翻掘出新的土层,给人生的奥秘进程以有力的推动。我们抱定的计划遭受点挫折也是不无益处的,因为我们所谓的计划往往不过是日常惯例而已,与其说是明智的决策,不如说是因循懒惰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构成一种人生观,某种沉思默想的态度,在乐天安命、静观现实的心境之中,使人感到安稳、和平和高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