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阳初,别名晏遇春,四川巴中人,是我国乃至全世界享有盛名的平民教育家和乡村建设家。晏阳初自小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后又接受西方新学,他提出的平民教育思想体系是由儒家的民本思想和基督教的博爱哲学结合而成,它于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开花、结果,对当时的农村改革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后又由晏阳初本人将其收获的种子播撒于全世界贫瘠的土地上,为中国和世界不发达国家及地区培养了一大批平民教育专家和乡村教育人才,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步。
一、关于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理论内容的研究
通过对关于晏阳初思想内容的文献进行阅读和分类,大致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从整体、宏观的角度介绍和评价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与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内容上主要包含生平简介、思想起源、主要内容、定县实验、历史评价等等。比如湘籍台湾学者吴相湘(2001)所作的《晏阳初传——为全球乡村改造奋斗六十年》是第一本反映晏阳初为乡村改造而奋斗终身的传记,以客观通俗的语言描绘了他一生从事的事业。其所引用的资料大多是国际平民教育委员会、国际乡村改造学院的档案以及晏阳初的口述等第一手资料,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另一类是从微观层面通过对其某一具体思想或思想中某一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卫生教育思想角度
金维贤(2020)论述了其卫生教育思想的提出、内容、方法和意义,他认为以村保健员、区(联村)保健所、县保健院为纽带的三级乡村卫生体系对当时农村疾病的流行和蔓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同时也培育了农民的现代卫生观念,对当今农村疾病防控问题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公民教育思想角度
李毅红、于玲玲(2015)在文章中系统探讨了公民教育的起因、对象、特点、目的、地位、方法,并且客观评价了晏阳初公民教育思想的局限性,对当代我国推进思想***治教育事业仍具有重要意义。
(三)幼儿教育观角度
平民化幼儿教育也是晏阳初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在家庭和幼儿园相互了解、相互配合的“家园模式”是当今平民化的幼儿教育新模式,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农村,更需要***策和人才的投入以求得幼儿教育的公平。周睿(2019)在其文中提到,当前发展农村学前教育要立足国情发展教育、注重儿童教育,重视家庭教育、树立文化自信等几个方面。
(四)女性教育思想角度
从女性教育的角度,研究晏阳初思想中关于女子教育思想,以期对农村女子教育有所启示。刘卫(2008)通过分析晏阳初女子教育的实践,进行了数据比较,认为晏阳初的女子教育理论和实践活动在相当程度上唤起了当时中国广大女子的平等、民主意识,对扫除女子文盲、推动女子教育近代化、促进女子***的顺利进行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五)平民教育思想特点的角度
有学者认为晏阳初平民教育具有:现代性,体现在再造新民、推进基层民主建设;实用性,体现在设置实用性课程,编写浅显教材读本、提倡白话文改革和采用灵活的教学策略;整体性,体现在教育与建设的整体性、教育内容的整体性以及教育方式的整体性。王国宇(2004)在其文章中认为科学性与民主性则是贯穿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体系的两条金线,也是这一思想体系的最为本质的特征。
二、关于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不同视角的研究
(一)比较性研究视角
此类研究主要是将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与其他教育家进行比较。比如任文洁、樊志民(2018)的《中西之别:晏阳初与梁漱溟乡村教育差异的本质》就论述了两位教育家的思想在理论来源、教育目标、教育手段上的差异,最后还从“古今之变和中西之别”两个角度的因素进行了剖析和反思。晏阳初和陶行知都是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的倡导者,分别为平民教育的普及做出了贡献,但是他们在思想渊源、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上存在差别。比如,唐宇茹(2017)的《晏阳初与陶行知平民教育思想比较研究》就有详细的论述。颜芳(2021)把晏阳初与蒋梦麟的乡村建设思想做了比较,晏阳初主张从文化社会方面优先着力,以提高农民素质,解决制约农村发展的根本性问题;蒋梦麟主张从技术科学方面优先着力,先解决实际问题,增加农业生产。
(二)方***研究视角
有的学者专门从方***角度论述了晏阳初的乡村建设运动,在文章中探讨了农民教育直观教学、经济教学、有效教学三项原则与方法,并且在最后强调要顺应时代的发展,研究新问题,不能生搬硬套。王国宇(2004)从四教三式要整体推进,连锁进行、运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深入民间调查研究、启发自觉,造就新民等几个方面总结出乡村建设方***思想内涵,这些原则与方法不仅对于当代中国农村,而且对于所有发展中国家农村的现代化改造,均具有积极的进步意义。
三、关于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及实践的评价性研究
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和乡村建设理论作为时代的产物,因其独特的社会历史背景,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评价褒贬不一,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一)总体上是成功的
这一类评价的基本观点是:一方面,晏阳初在那个内忧外患、民族存亡之际,带领一批具有强烈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怀的专家知识分子放弃城市优越生活条件,走出象牙塔,扎根田间,与百姓同吃同住,这种求真务实、矢志不渝的献身精神是难能可贵的;比如徐秀丽(2006)认为,乡建运动对于今天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所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即乡建工作者对于乡村建设的理解和热忱。另一方面,晏阳初思想对于促使农民觉醒,提升农民思想文化素质和推动农业现代化方面也有积极的意义。比如王建民(2020)提到,通过平民教育激发文化自觉、推动乡村建设,并身体力行地实践之,体现了变革时代知识群体浓厚的家国情怀和献身精神。
(二)总体上是失败的
赵旭东(2008)在其文章中认为农民作为乡村建设的主体而没有被外来的干预力量考虑到自身的需求和认知,晏阳初提出的“愚穷弱私”的病症绝不在每个农民身上都显现出来,但是却被作为一种“标签”暴露于那些没有去过乡村、对乡村生活不了解的城市人眼前,因此乡村建设运动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自身的问题。吕毅(2017)在文章中谈到,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水平尚不能为他实现崇高理想提供起码的物质基础,华西实验区改造中国乡村社会的实践最终未给他带来应有的回报,与梁漱溟及其他乡建者们领导的乡建实验一样,晏阳初指导的最后一次乡村建设实验仍然没有成功。
(三)既谈不上成功,也谈不上失败
著名乡村学者温铁***(2003)则认为,中国的乡村建设始终是一个长期的问题,不能用简单的成功与失败来衡量,因为条件发生了变化;我们要把它置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不能用现在的眼光去评论那个时代,应以历史的辩证思维去看待这个问题。
四、论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综上可以看出,国内外学者关于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和乡村建设理论的研究视角越来越多元,内容越来越细化,意义也越来越贴近现实。在肯定已取得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第一,缺乏标志性研究成果。从目前来看,国内对晏阳初平民教育的研究,无论是在专著和学术论文的数量和质量上,与同时期的乡村教育家陶行知、黄炎培相比,还显得很薄弱。在内容上,国内也主要集中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的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实验的研究,对于其思想的产生背景、本源、与西方基督文化的关系问题则较少阐述。第二,加强国内外文献资料的挖掘与共享。晏阳初致力平教事业七十余年,足迹遍布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在世界乡村建设历史中也享有盛名,涉及的笔记、访谈、讲稿、报告不计其数,整理这些资料绝不是一日两日就可以完成的。尤其是晏阳初移居海外后的资料,国内学术界并不多,因此有必要加强与其他国家以及国际乡村改造学院等国际组织的信息沟通与文献资源的共享。第三,研究形式要创新。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除了传统的期刊论文、专著,我们有必要在研究形式上大胆创新。可以借助新媒体、短视频平台进行宣传,拍摄成纪录片、电视剧,激发广大民众研究晏阳初思想的兴趣;还可以借助现代文学题材,邀请知名撰稿人编写与之相关的散文小说、诗集、话剧等等,从而达到晏阳初思想深入民间,走向大众的目的。第四,研究内容要大胆。晏阳初的平教思想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的确存在很大的合理性,但我们也要认识到它的内部矛盾:晏阳初虽认识到了中国农村社会存在的“愚穷弱私”的病症,“穷”又是造成其他病症的根源,但是广大农民的“穷”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没有找对病根,开出的药方也不能真正解决中国农民的问题。关于这一本质的原因和分析,国内研究还比较少,希望未来的研究更具有批判性和创新性。综上来看,国内大部分学者对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和乡村建设理论还是持肯定的态度,其思想内容博大精深,能够在百余年之后的今天依然熠熠生辉,是因为在那个年代就认识到了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国最大的现实问题,一定程度上对于促使农民觉醒、提高农业生产力,推动农业现代化有一定积极意义,因此我们对晏阳初思想的研究一定要再接再厉,不断探究出新的现实意义和时代内涵。
作者:段雪婷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平民教育思想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