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荀子认为人生的本性是恶的,而且生来就有欲望,并会越来越大。为使个人欲望最大化,就必然会起而竞争、争夺,甚至引起混乱。因此,他主张要制定“礼”来加以约束。本文对荀子以隆礼重罚为核心的法治思想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荀子 隆礼重罚 法治
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必须以礼义来教化约束人的“恶性”,使人们知书达理、谦逊辞让,最终达到治理国家的目的。因此,治国理***要“隆礼”“重罚”,要求统治者要抓住这一根本问题,“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以此达到天下有序、社会稳定的目的。
一、隆礼
荀子认为,人生来本性就是恶的,为使自己的欲望得到最大的满足,就必然会竞争、争夺,以致引起混乱。以君主为首的统治者为了避免这种局面的发生,就开始制定礼来加以控制。礼,一是调节并满足人们各种物质需求――“养”,二是以礼来区分确立社会各阶层等级――“别”。制定各种道德规范和礼仪来建立等级制度,确保社会的正常秩序,这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大计,也是“人道之极”,这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生死存亡。所以,治国理***,必须重视以建立等级制度为核心的“礼”治。
1.礼仪等级制度化,物礼协调,确保社会稳定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礼论》)
荀子认为,人自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有欲望,这就证明本性是恶的;欲望如果得不到满足,就必然去索求,一味索求不加以限制,就会欲壑难填,从而发生争夺,以致引起祸乱。如果听任祸乱的发生和蔓延,一定会影响生产,从而导致贫穷。古代圣明的统治者为了避免这种乱象,就制定礼义,以此来划分等级、控制人们的欲望。通过这样的等级划分和控制,势必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不同等级的要求,这样就会使人的欲望得到控制,不因物资的缺乏得不到满足。物资也不因一味满足人们的欲望而枯竭。物资、欲望两者在互相制约中能保持协调发展,以确保社会稳定。
2.礼要区别等级
荀子认为,称王天下的君主可以把创建国家的始祖与上天一起祭奠,作为地方的诸侯就不敢毁坏始祖之庙,士大夫也都有各自祖先传下来的宗族系统,也有各自可以祭祀的始祖。尊重各自的始祖,就是道德的根本。既然因礼区分和明确了等级,就不能越礼,破坏等级。因此,只有君主才能祭祀天,诸侯才能祭地,以此类推。尊贵的人就祭祀尊贵的始祖,卑贱的人就祭祀卑贱的始祖,大小适宜,等级分明,以达到以礼来区别贵贱尊卑的目的。根据礼所确定的等级,国君可以立七代宗庙,诸侯可以立五代宗庙,而有五十里封地的大夫就可以立三代宗庙,有三十里封地的士就可以立两代宗庙,普通百姓就不得建立宗庙。这样功绩大的人传布给后代人的恩泽就大,功绩小的人传布给后代人的恩泽就小,区别开来,代代世袭,不越雷池一步。
礼要善、要合理,这是礼制的关键。什么样的礼是善的、是合理的?荀子认为:国君要以民为本,“以礼相待”,像爱护婴儿一样热爱他统治的百姓。尽管这些礼制有像毫毛末端一样细微不合理的地方,也不应强加在鳏寡孤独的头上。国君把老百姓当回事,老百姓也就把国君当回事,自然像敬爱父母一样敬爱国君了,即使国君杀死他们,他们也忠于国君而不会背叛。
3.以礼治国
“君臣上下,贵贱长幼,至于庶人,莫不以是为隆正,然后皆内自省以谨于分,是百王之所以同也,而礼法之枢要也。然后农分田而耕,贾分货而贩,百工分事而劝,士大夫分职而听,建国诸侯之君分土而守,三公总方而议,则天子共己而止矣。出若入若,天下莫不平均,莫不治辨,是百王之所同,而礼法之大分也。”(《王霸》)
君与臣、上与下、贵与贱,尊卑、长幼,以至于百姓,如果都把礼制作为最高行为准则,他们就都会从内心深处持之以恒地自觉遵礼义守本分。这是历代君主治理国家所采取的相同的***治措施,是礼法制度之枢要。按礼制等级落实各项事务。其结果就是:农民分得了田地去耕种,商人得到了货物去经商,工匠们用力去做分配到的工作,士大夫按被任用的职务去谋其***,诸侯安心到分封的领土尽心守卫治理,三公统管各个方面的事务主动沟通商议,国君拱手以待天下太平。宫廷内外莫不如此,天下就一定会协调一致,整个国家就会被治理得井井有条,这既是历代君主治国理***的原则,也是礼制法度的纲领。
“国无礼则不正。礼之所以正国也,譬之,犹衡之于轻重也,犹绳墨之于曲直也,犹规矩之于方圆也,既错之而人莫之能诬也。”(《王霸》)
国家如果没有完备的礼仪制度,要想治理好,是不可能的。因为礼仪制度就好像秤、墨线一样,能称轻重、量曲直;也好像圆规、曲尺一样,能用来确定方圆。预先设置好了这些标准、度量衡,人们就有了行为的准绳、办事的准则,任何人也就难以行骗了。
二、守法则,重奖罚
荀子主张治国既要遵礼而行,还要建立严格的等级制度,使法律制度符合礼、不偏离道。通过法律,做到赏罚分明,令行禁止,同时要与教化结合起来,礼罚相济、软硬兼施,才能使社会稳定。
1.赏罚严明是治国的方向
“至道大形: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尚贤使能,则民知方;纂论公察,则民不疑;赏勉罚偷,则民不怠;兼听齐明,则天下归之。然后明分职,序事业,材技官能,莫不治理,则公道达而私门塞矣,公义明而私事息矣。如是,则德厚者进而佞说者止,贪利者退而廉节者起。”(《君道》)
最好的***治原则的最大效验就是推崇礼义,使法制高于一切,那么国家就会有常规;尊重贤德的人,任用有才能的人,那么民众就会知道努力的方向; 集体审查,公正考察,那么民众就不会怀疑了;奖赏勤劳的人,惩罚偷懒的人,那么民众就不会懒惰了;同时听取各种意见,完全明察一切事情,那么天下人就会归顺他。然后明确各自的名分地位、岗位职责,就可以依据轻重缓急的顺序和所从事的领域来安排工作,使有技能的人做事,让有才能的人当官,就可以把什么事情都做好。国家也就得到治理。那么为公家效劳的道路就畅通了,而谋私的门径就被堵住了,为公的原则昌明了,谋私的事情就止息了;品德淳厚的人就得到起用,巧言谄媚的人就受到遏止,贪***财利的人被黜退,而廉沽奉公的人被提拔。
2.法则要一致,***令要统一
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任何事物都是有规律可循的。规律上升为法则,用宏观法则去治理万事万物,自始至终,循环往复,起到维护社会秩序、治理国家的作用。如果舍弃了这些治国理***的原则,国家就一定会走向衰败。
生命的本源是大自然,天下得到很好治理的根本是礼义制度;君子带头制定礼义,又带头践行礼义,是礼义的源头。君子是从多掌握礼义方面的知识,融会贯通,同时对礼义非常尊重又真心追求开始,最终才成为君子的。大自然产生也成就了君子,使他德才兼备,可以治理好天下。身正、令行,君子是天地的标杆和榜样,如果由他来治理国家,他就是国家的管理者、老百姓可以依靠的父母。如果不是君子统治国家,天下就不能得到很好的治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礼义就不会形成,造成上无国君、师长之尊严,下无父子之伦理的异常混乱局面。因为,君臣、父子、兄弟、夫妻之间的纲常伦理关系,从人类诞生开始,与大自然一样有高低、上下之分,源远流长。丧葬祭祀、诸侯定期朝见天子以及***队等各种不同的礼仪,人的高贵卑贱、被处死或赦免、被奖赏或处罚,在社会上的地位、作为都是不一样的,这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和伦理道德。
“君臣、父子、兄弟、 夫妇,始则终,终则始,与天地同理,与万世同久,夫是之谓大本。故丧祭、朝聘、师旅,一也。贵贱、杀生、与夺,一也。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兄兄、弟弟,一也。农农、士士、工工、商商,一也。”(《王制》)
因此,荀子强调:在礼仪等级制下,要求君主像君主,臣子像臣子,父亲像父亲,儿子像儿子,兄长像兄长,弟像弟,上下尊卑有序。在社会生产生活中,要各司其职,农民像农民,读书人像读书人,工人像工人,商人像商人,什么样的人该干什么就干什么,这就是遵礼,维护等级制度,保持社会稳定。
3.赏罚分明
“王者之论:无德不贵,无能不官,无功不赏,无罪不罚。朝无幸位,民无幸生。尚贤使能,而等位不遗;折愿禁悍,而刑罚不过。百姓晓然皆知夫为善于家而取赏于朝也,为不善于幽而蒙刑于显也。”(《王制》)
实行仁***礼治的国君,用人德为先。对于德行不好的人,就不让他显贵,如果缺乏才能就不任用他做官,没有功劳的人就不给他奖赏,对没有罪过的人就不应该加以处罚。任人唯贤、唯才是举,在朝廷里就不会有无德无功的人侥幸窃取官位,百姓中就不会有游手好闲的人不劳而获。举贤授能,德才与等级地位相符而恰如其分;惩罚狡诈、凶暴,刑罚与罪行相当而罪有应得。这就能让百姓明白一个道理:就是在自己的家里行善修德,也能受到朝廷的奖赏;即使偷偷摸摸只在暗地里为非作歹,也必然会受到应有的惩处。
4.惩罚与奖励结合
“故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诛而不赏,则勤励之民不劝;诛赏而不类,则下疑、俗俭而百姓不一。(《富国》)
不施以教育引导,凡是越礼犯法就一律惩罚,刑罚用得再多,也禁不住邪恶犯罪。反之,光进行教育而对违法乱纪者不进行惩罚,作恶多端的人就不会吸取教训。如果只惩罚而不进行奖赏,勤奋上进的人就不能受到鼓励。当然,惩罚奖赏如果不符合礼义法律,民众就会怀疑其是否公平,久而久之,社会风气就会变坏,也就很难使人们行动一致,难以达到维护社会稳定的目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荀子以隆礼重罚为核心的法治思想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