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从河阳古村走来,
他从岩下石寨走来,
他从仙都中学的校门口走来,
这位现代“浙派人物画”的创导者、中国当代著名画家和杰出的美术教育家,被人们称为真正的艺术大师。
古村的孕育
走进有着千年历史的古村落浙江缙云河阳村,便见庄园式古民居建筑群,明清建筑有500余间,我被震撼了!
这里建筑物内每件物品几乎都蕴含着人文深意。
看看天井地面的鹅卵石吧。这些取自于河滩上的鹅卵石,随意地铺在天井地面上,就像满天的繁星。在无意之中我发现有些鹅卵石实际上是构成了一些***案:有回头鹿,有铜钱,有莲花,有寿字,有狮子扑球等。
“十八间”里的牛腿与雀替被雕成了各种各样的造型,有张牙舞爪的狮子,有栩栩如生的莲子,有超凡脱俗的凤凰,有可爱的玉兔,还有来送钱财的财神等。美极了!
在文翰公祠大门的横梁及厅堂的驮梁上的木雕,却又是另外一种景象。它们采用的是浅浮雕的形式,还饰上了丰富多彩的彩绘,虽然年代已经久远,但是颜色还是那么夺目。那传神的形象刻在了我的心里。
除了木雕,还有一些石雕。在八士门前蹲着一对奇怪的兽石雕,河阳人称它为“稀罕”。相传这对“稀罕”已有六百多年历史,有关它的故事总是为河阳人所津津乐道。这对奇怪的“稀罕”引起我极大的惊讶,它有狮子的身子,却有一个蛤蟆的头。它的做工并不精细,石材也不名贵,但是却具有一种粗犷古拙之美。
在八角亭祠堂内,下厅大门内有一对青色石鼓。石鼓的表面非常光滑。它的底座饰有***腾花纹,做工细腻。这一对称作“户对”,与门上的木雕“门当”正好匹配。这也许是后人的一种穿凿附会,但足以表明这个家族在过去岁月的不同凡响。
不同凡响的还在于1922年农历五月二十六日,在这个祠堂里,一名男婴呱呱坠地。这个小男孩就是日后的现代“浙派人物画”的创导者、我国当代著名的中国画家、杰出的美术教育家―李震坚。
八角亭祠堂是一座优秀的传统建筑。祠内的木雕、壁画堪称一流,题材多以人物为主,极具艺术色彩。李震坚就是在这样的艺术氛围中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加上他天资聪颖,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自己的艺术天分。三岁那年的夏天一日,母亲正在擀面条,他便要来一小团,捏捏弄弄,竟成一条小鱼儿,鱼翅鱼尾,鱼眼鱼嘴,惟妙惟肖,母亲惊喜万分,逢人相告。第二年冬季,有一天朔风呼号,他在火桶中,向父亲要来一支笔,便在墙壁上画了只猫,有头有身,一条长尾巴垫在屁股下,蹲着,神态逼真,与家中养的那只大花猫十分相似。父亲便对小震坚的母亲说:“看来,坚儿真有艺术天才。”
邻居见了他画的小猫都惊异。父亲表示:“不管家里再穷,也要供他读书。”
震坚的父亲,终于买了一捆毛边纸,供他临摹。他开始用毛边纸大量临摹绣像小说上的人像。元宵节,村里迎龙灯,邻居竞相邀他去“画龙”。
走在河阳古村,随处都可以看到勉人向上、劝人读书的题词。“十八间”的门墙上有诗有画。它的大门楹联是:“读万卷书才宽眼界;种千钟粟足活心田。”“耕”者求温饱,“读”者求富贵。河阳古村体现的是中国古代乡村的传统核心理念:耕读文化。人说一方山水孕育一方人,那么古村是不是也孕育了小神童呢?
大抵这不是全无缘故的。李震坚入河阳小学读书。著名金石书画家楼辛壶的父亲狮山先生常来教他写字、画画,成了忘年之交。
震坚9岁这年中秋,寓居杭州的楼辛壶返乡探亲,与他父亲一起来到河阳八角亭祠堂。楼辛壶观看了李震坚的临摹作品,并予详细的引导。李震坚听了,第一次有“顿开茅塞“的感觉。楼辛壶对李震坚的影响是深远的。
缙云的一位文化人告诉我,李震坚在河阳小学毕业,还得了个书法优秀奖。第二年便考入仙都初级中学。由于家贫,只读了数月便辍学回家。在家时他被人请去各处写字作画。有一次去武义柳坦张家作画写字,被张家看中了。在张家姑妈的撮合下,17岁的李震坚与武义柳坦村张雪芝小姐订婚。订婚后的次年新春,李震坚又进入仙都中学学习。
李震坚21岁那年,他迎来了两件喜事:一是利用半工半读,完成了初中全部课程,居然成绩优秀,拿到了毕业文凭。而且,一向关心他的蓝台校长郑重告诉他,已决定把他留校工作,作为正式职员;第二件喜事,也是他人生一件大喜事,与张雪芝结婚。
山山水水又一程
就在那年,李家从河阳八角亭祠堂迁居岩下村。
壬辰(2012)年浙江缙云祭祀轩辕黄帝典礼前夕,我走进缙云壶镇深山中的岩下村。一幢幢用百丈岩下块石砌就的建筑,高的、矮的、精致的、简陋的石头房屋,组成了一个坚固的石寨村落。据说,初时岩下村的房屋,皆按传统工艺以土筑墙,以茅盖顶。后来,为防备“人熊”溜进村庄推倒泥墙,咬死牛羊家畜,威胁村民安全,村里各家各户将泥墙土屋全部改为用沉重块石砌筑的坚固石屋。
穿行在岩下石寨,我体悟到村民正是生活在岩石的怀抱之中尽享天伦之乐的。因为,这里有山间野味,这里有梯田肥沃,这里有米酒醇香,这里有春茶秋果。石寨风雨如磐,石屋牢固耐用。我想,也许正是岩下的坚石磨砺了李震坚的坚韧意志,造就了他的坚强性格。
1965年,已成名人的李震坚回故乡岩下过春节,在临近村庄写生。还画《白马水库》一***赠水库。10年后他又一次来到这里,足见李震坚深深地依恋着这座村子。
1945年农历九月十六日,李震坚的长子李村出生,白白胖胖,十分可爱。那时,李震坚也已高中毕业。
喜事接踵而来。这年抗战胜利,国立艺术专科学校迁回杭州。而且当年暑假就招生。1947年秋季,李震坚第二次报考被录取。入学后,他如鱼得水,更加奋发好学。他先后受业于黄宾虹、潘天寿等艺术大师。
李震坚毕业了。他德才兼优,留校为研究生,继续深造;同时,兼任系里的教学辅导工作。1953年妻子张雪芝迁来杭州,夫妇俩居住在里西湖栖霞岭下。
岁月悠悠,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李震坚在绘画创作与美术教育方面取得了巨大业绩。20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以浙江美院李震坚、周谷昌为代表的浙派人物画崛起。李震坚作为“浙派人物画前期的主要掌门人,在‘浙派人物画’的发展史上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故土的恋情
从缙云走出去的李震坚深爱着这块土地,深爱着乡亲父老。
岁月倥偬,画事频频。这一切都冲淡不了他对故乡的眷恋与思念。每当回家,照样与大伯小叔拉家常,为大嫂小姑画“花样”。有户人家有一张清代花雕床,其“床额”―床顶上的匾额坏了,李震坚便顺次画了芙蓉、牡丹、荷花、、梅花等五幅“花样”,让雕花师傅重雕回去。至今,这张花雕床还留存在河阳“文翰公祠”的民俗陈列馆里。
据乡人说,李震坚成为大画家、大名人后同以前一样经常来故乡。他白天采风,晚上便借用食堂一张方桌与一张双抽屉桌,拼成画桌,把白天采风的印象认认真真地画出来,或者约好对象请到家里作肖像画。
在他的眼里,故乡是一幅画、一首诗。他要尽力描绘故乡和故乡人民内在的美。他去仙都风景区采风。他说只要加强宣传,缙云仙都之美,自可流美四方。缙云仙都被批准为部级风景名胜区,李震坚便画了一幅《牡丹***》,并书录白居易的诗《咏鼎湖峰》题赠。1983年,缙云县文化局编了一本《仙都民间故事》,李震坚便精心画了一幅《十仙女照镜***》作为封面。
长期以来,李震坚对自己的故乡满怀深深的情结。1972年夏天,李震坚回故乡探亲,恰巧缙云县文化馆―批艺术爱好者正在学画,亟须有人在艺术思想与艺术技巧方面作些辅导。文化馆领导前去对李震坚一说,他欣然前往。讲堂设在向阳山展览馆一间房子里,震坚带上自己许多新作,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从“速写”到“写生”,把理论、技巧,讲得生动形象、深入浅出,气氛十分活跃。类似的艺术辅导活动,在家乡缙云、丽水一带,进行过多次。
听到这位艺术大师的乡情故事,我被深深地感动了,然而他的故事还在继续―
1985年,缙云县文联成立,并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李震坚既致贺信又书题自撰一诗:“缙杰倪翁共徘徊,云蒸霞蔚月镜开。仙风激起鼎湖浪,都向旭山问渔来。”不仅如此,他还画了一幅大型山水画《巍峨鼎湖》,这无疑是出自他对故乡的一片挚诚,让与会代表深受感动。当时,文代会就作出了决定,称扬他“热爱故乡,非常关心和支持故乡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发展与繁荣”,并推举他为缙云县文联名誉***。
乡情是岁月酿造的美酒,时岁越长,酒越绵厚。随着年岁的增长,李震坚对故乡缙云的情感愈来愈深。
缙云县为楼辛壶父子举办书画展览,李震坚立即予以题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缙云***协诗书画社成立,他欣然接受“顾问”之聘,并热情洋溢地题词:“云霞五彩石城开。”1990年,他先后为“缙云县文化馆”、“缙云县***书馆”、“缙云县电影院”书题牌名。他为缙云县盘溪中学书题:“为祖国开出奇葩异卉。”
他的亲友说,自从他患重病后一直坚强地与病魔抗争着。那一个傍晚,李震坚在弥留之际,紧紧地拉住夫人张雪芝的手,十分乏力却似乎很平静,断断续续地说:“我,一个贫苦农民的孩子,从缙云山沟里走……出来,而今……”
啊,逝者如斯,人何以堪。大师人生行程中的最后细节,成了我永久的记忆!
他在缙云的大山里成长。童年的时候,第一个对他进行美的教育、鼓励他走上艺术之路的是他的穷秀才祖父。祖父遗留给他的一方石章镌有“半潭秋水一房山”的联句,而李震坚画室有他自己手书的半联“一楼书卷万花熏”,把它们连起来就是:半潭秋水一房山,一楼书卷万花熏。这不正是李震坚的人生历程和艺术品格的真实写照吗?
他几乎是不肯出卖自己的艺术品的,但于1992年因病去世前夕,却郑重表示:要让自己的作品回归故乡。夫人遵照他的遗愿,把他的100幅艺术精品捐赠给了缙云县人民***府,作为对故乡的报答。
“画苑痛失丹青手;春秋当铭赤子心。”缙云县人民***府兴建的李震坚艺术馆典雅精致,陈列着由李震坚家属捐赠的艺术精品以及李震坚生前使用过的画室陈设与文房用具等,还有关于李震坚的各种资料。走进这个艺术馆,仿佛倘佯在大师的艺术世界。
去仙都参加黄帝祭祀典礼的车上,坐在我身边的著名画家、南京艺术学院胡国瑞教授说:“我也是缙云人,缙云出了个了不起的艺术大师,我为他骄傲!我准备在这个艺术馆举办我的画展,那既是向故乡人民汇报,更是对这位乡贤的纪念。”
秋阳送暖,红叶满天。我记下了教授的话,因为他道出了故乡人民对大师的深切怀念,也表达了艺术家们对从缙云古村走出来的一代大师的永远崇敬和艺术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