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没有哲学,因为哲学这个词并非来源于于中国,中国有哲学,因为中国有丰富的哲学思想。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新旧矛盾激烈的碰撞,关于名实的矛盾的也相当突出。名家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产生、发展,成为中国哲学中独具魅力的一个学派。本文针对名家代表人物惠施的思想进行分析,提出自己对惠施思想的理解。
关键词:名家;惠施;名实;哲学
初秋战国时期,社会矛盾突出,奴隶主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矛盾也很突出。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出现各种学术思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名家思想是其中最具有哲学味道的一个流派,其代表人物惠施、公孙龙等。惠施是当时的宋国人,提出“合同异”的著名哲学思想。惠施对于万物本源和万物的思考体现了中国哲学关注万物的求知精神。庄子也曾经说惠施强于物,这说明,惠施关注的主要是具体事物,对天地万物和事物道理的思考,这也是名家思想的重要特点。名家的著名代表人物惠施提出“历物之意”的十个命题。
惠施曾经提出“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惠施这里提出了两个概念,一个是大一,一个是小一。他认为事物大总有一个极限,而这个极限就是大一,事物小也有一个限度,这个限度就是小一。事物可以无限制的接近大一和小一,却是无法达到。事物的大小的范围是大一和小一之间。惠施所说的大一和小一就像是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惠施认为“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他认为无厚就是事物在厚度上是无,即事物没有体积,而它们却是有面积,面积可以无限小但是却不等于无,可以是无限大。惠施同时提出:“天与地平,山与泽平。”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和地是平行的,也就说天和地是相连的而不是相对的。因为地的上面就是天,天的下面就是地,二者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同时,地和泽也是相平的,也就是地和水是相平的。因为水和山是相互交融的,二者之间也没有明显的分割线。这说明事物在空间上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区分,所以惠施的观点对于区分万物是不利于,混淆了事物之间明显的区别,过分的强调事物之间的统一性,而忽视了事物之间的差异,这样容易造成事物之间的混同,不利于事物的区分。
惠施曾经认为“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这里惠施论证了事物的相对性和两面性。太阳在正午的时候是最高的,但同时也是正要偏斜的时候,而事物出生的时候也正是走向死亡的时候。这里,惠施的观点有一点的消极,事物的发展是不可违背的自然规律,同时事物的衰落也是不可违抗的违规。事物的衰落令人可惜,但是事物的发展同样令人欣喜。所以,对待事物的成长衰落要辩证的看待。尽管如此,惠施对于事物的认识仍然十分的深刻。他提出“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这里大同指的事事物相同的种类,而小同属于大同,但不完全包括大同。大同和小同时类和种的关系,二者在外延上是属于从属关系。而毕同指的是任何事物都可以找到相同的同种事物,事物之间彼此都不同,这就是事物所具有的相同属性。毕异值得是事物总有相异的地方。惠施在这里提出了一种归类事物的方法,根据事物的外延来分类事物。惠施提出“南方有穷而无穷。”这句话惠施认为南方没有穷尽但是又有穷尽,这说明惠施已经认识到地球时圆的。惠施的这种认识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而西方提出地球时圆的的时候还要到近代。惠施同时认为“今日适越而昔来。”这里,惠施说明了时间的相对性,如果今天到越国去,那么在昨天就已经出发了。这说明,惠施对事物的时间的相对性也很有认识。惠施论证了难易的相对性,认为连环虽然很难被解开,但是再难的连环也可以被解开。这和道家老子的难以相成的观点是相同的。他提出:“我知于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他认为燕之南,地之北就是天下的中心。他提出:“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他认为对于天地万物要博爱,这一点和儒家的思想是相同的,体现了名家对于万物对于世界的关注。他同时认为天地万物又一个共同的起源,也就是天地万物在本质上是一体的。万物之间的关系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和而不同的关系。万物在具体的形态上有着一定的差异,但是在本质上确实相同的,也就是天地万物是相同的。
名家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第一个对事物和自然进行思考的学派,名家著名的代表人物名家惠施的思考体现了关注万物的求知精神,展现了中国哲学的巨大魅力。(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1] 《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复旦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 编 [M],上海古籍出版社
[2] 《中国古代哲学史下》复旦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 编 [M],上海古籍出版社
[3] 《中国古代哲学上 》方立天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M]
[4] 《中国古代哲学下 》方立天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M]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浅谈惠施“合同异”的十个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