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方法范文第1篇
有关合同法的许多制度,专家、学者、法官论及众多,我院法官已聆听过多堂知名教授生动讲授,故对本次研讨中所涉合同法制度内容,我不作介绍。德国专家分析案例的方法,虽是从律师的思维角度进行的,但我觉得对法官审判、分析案件和学习法律很有启发和参考意义,有必要作一介绍。
案例分析所包含的要素
一、具体的诉讼请求
当民法应用于实践时,开始的情况总是一方要求另一方做什么或不要做什么。一方只要声明某种法律关系存在或者不存在的情形是很少的。例如,一方要求另一方偿付一定数额的金钱,一方要求所有权的转移或对缺损货物进行维修。仅仅要求声明一份合同的有效性只是例外。
二、法律根据
中国法律是成文法体系,法律根据是成文法或合同协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意味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行为要满足法律要求,法治的管理就意味着每一个诉讼请求都要依法判决。依法提出的诉讼请求,其根据可以是成文法或协议。审议诉讼请求时,若没有参考法律根据则构成了对法治原则的违背。
为诉讼请求寻找法律根据并不总是容易的。并非法律中的每项规定都一定代表一个诉讼请求的法律根据,法律根据的共同特点是能够将一定法律后果与事实情况联系起来,如“如果……,则有权或可以……”。而法律还包括纯粹定义、描述性或介绍性条款,他们不是诉讼请求的法律根据。例如《民法通则》第153条规定:“本法所称的‘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这是定义性条款。而《民法通则》第107条规定:“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或者造成他人损害的,不承担民事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该条款中法律后果“不承担民事责任”和事实要素“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就联系起来,后加的部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对法律后果进行了限制,这是法律根据。
一个法律根据就构成一个抽象的诉讼请求(“如果……,生产商要承担民事责任”),在具体案例中就会引出一个具体的诉讼请求(“A公司向B公司索赔”)。
三、“归入”的技术
为了检验一方对另一方的诉讼请求是否存在,首先要提出以下问题:谁基于什么理由向谁要求什么?该项请求的法律基础是什么?如果在合同或成文法中找到了诉讼请求的根据,这些事实就被“归入”了,换句话说,即符合了这个根据的每一个前提。因此,这些“归入”基本上可以看成是诉讼请求的抽象法律条款与具体案例事实的比较。“归入”所隐含的意思就是***府为其管理下的法律关系各方设立抽象的规则,具体的案例在解决时要将这些抽象规则与相关事实进行比较。
四、解释,法官量决
成功“归入”总是假设成文法的确切内容是被清楚了解的。如果法律使用者发现成文法的内容不能被清楚了解或发现法律有漏洞,其一般并不会自己填补漏洞,而是要求有能力的更权威的机构来提供***解释。在中国,法律解释有三种途径:人大***会进行立法解释;***或其部委进行行***解释;最高人民法院或最高人民检察院进行司法解释。最多见的是司法解释。不论解释如何,法律使用者还有空间运用自己的判断来定义不完整的标准或是评价事实。解释与量决是案例研究中总会碰到的。例如法律规定“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但“不能预见”,“不可避免”以及“不可克服”本身是未经定义的说法,因此最终只能由法官决定一项事实究竟是否不能预见、不可避免和不可克服。多数时候,法院可以作出合理的解决方案,但没有对错之分。
五、应适用的法律
是指适用中国法律还是外国法律的问题。
案例的解决方案
一、阅读并整理案件的事实
第一次先通读案件的事实,对案件有个大概的印象,而不要在第一次阅读后即急于追踪解决具体问题。再一次阅读案件事实,决定哪些是主要问题并给出初步意见。将事实加以整理系统化。找出当事人以及他们之间的法律关系和事实关系。
二、对诉讼请求加以区分
分三步:
1、提出“谁向谁根据什么法律提出什么请求?”
2、区分有关各方:C提出对A的诉讼请求……;C提出对B的诉讼请求。
3、区分诉讼请求的目标:C提出要求A赔偿损失的诉讼请求……;C提出要求A归还财产的诉讼请求。
三、找出法律基础
1、适用哪国法律。
2、哪部法律或条款其法律后果与原告的诉讼请求相对应(例如在原告要求违约赔偿时不要去找损害赔偿的诉讼根据)。
3、如果一个诉讼请求有多个适用的法律根据,要考察每一个。
4、“归入”:将法律根据的抽象前提与案件的具体事实比较。
四、异议
如果所有事实都能成功地包含在合同或成文法中,该诉讼请求即可存在。下一步就是考虑对手是否能够针对该诉讼请求提出异议,因为这会完全阻止该诉讼请求的提出,随后破坏该请求,或至少阻止其执行。一
旦提出异议,无论是合同异议还是法律异议,其每一个前提都要被考虑是否被事实支持。
五、最终结果
在检查了可能出现的异议后,就可以得出该案件的最终结果。
案例分析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案例分析互动教学多媒体知识反馈
中***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on Interactive Teaching Method Based on Case Analysis
LI Chunyi[1], CHEN Jie[2]
([1] School of Surveying and Landing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Jiaozuo, He'nan 454000;
[2]Educational ***istration Department,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Jiaozuo, He'nan 454000)
AbstractResearching university teaching methods, improving teaching effectiveness and quality is a permanent topic for higher education. Connotation and essence of interactive teaching method were put forward based on case analysis. Moreover, existed problems of this teaching method were analyzed. At last, according to self teaching experience, whole frame of interactive teaching was constructed based on case analysis.
Key wordscase analysis; interactive teaching; multimedia; knowledge feedback
教学始终是高校的中心工作,选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互动教学是研究型教学的本质所在,通过互动式教学模式,能在教学过程中取得事半功倍之效。而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可缩短理论与实践的距离,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培养和提高。
1 基于案例分析的互动教学法的内涵与本质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时代对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培养大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研究性教学方法越来越受到重视,而案例分析方法作为几种典型的研究型教学方法在大学教学实践中得以快速发展。众所周知,案例教学法初创于哈佛商学院,这种教学方法的特点在于,教学内容的来源、性质、内容编排体系有其独特性,不仅对教师提出更高的标准,还要求教师和学生都要有相当大的行为变化。因此,案例教学的着眼点在于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精选的案例,使得学生的创造力以及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得以充分扩展。而互动教学方法即以教师为主导, 启发学生主体意识,指导学生参与课程某些环节, 提供平台让部分学生展示其个人创作成果, 从而建立畅通的师生沟通和信息反馈渠道, 达到共同促进, 提高教育实效的目的。此时应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通过优化“教学互动”的方式,即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与学习内容的互动,强化人与环境的交融,以产生教学共鸣,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模式。
基于案例分析的互动教学法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基于案例分析的互动教学法是建立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之上,仅以“黑板+粉笔”为媒介,单纯采用纸质的教学素材,通过讲授、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来讲授知识的过程,而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更忽略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与教学案例互动的多元互动因素。而广义的基于案例分析的互动教学是建立在现代教学基础设施之上,即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2 以往的基于案例分析的互动教学法存在的问题
2.1 过分强调案例分析的教学效果,漠视传统的教学手段
案例分析法是目前高等学校比较流行的教学方法之一,其优势是显而易见。但案例教学法能否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方法呢?二者的关系如何,这都是要考虑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有些老师过分夸大案例教学法所取得的效果,而完全忽视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手段,作者认为,这是不科学的。首先,以讲授式为主的教学法贯穿了学生的全部学习过程,从小学到中学,在以应试教育为背景的教育模式下,这种教学方法学生适应,教师也比较适应。在某种程度上讲,这种方法符合并体现了我们民族特有的思维习惯和方式;其二,传统教学方法适用范围比较宽,无论是理论问题,还是实践问题都可以运用这种方式。而从另一方面考虑,传统的以灌输式为主的教学方式的弊端是显然的,它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更不利于学生***思考,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掌握事物的发展运动规律。
2.2 案例的选择不精细,达不到学生反馈新知识的目的
通过与教授相同或相近专业课的老师交流发现,他们在教学过程中虽然也穿插了不少案例,也能进行师生之间的互动,但教学的效果仍然不佳,学生在面对具体问题时仍然不知所措,考试的结果很不理想,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通过分析发现,是案例选择上出现了问题,导致事倍功半,达不到学生利用案例,反馈新知识的目的。
基于案例分析的互动教学法实施过程中,对案例的要求有如下几点值得考虑:
(1)案例应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学生能够从该案例得到启发,进行拓展性思考。这是利用案例教学中首先值得考虑的问题,没有深度的案例会让案例教学纯粹流于形式,在课堂上只不过是师生之间简单的一问一答,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维空间,达不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那末,当学生遇到新问题时,由于教师所选案例没有深度,学生没有从案例教学中获得创新性思维方式,导致其不知所措,无从下手。
(2)对于同一问题,前后案例应具有关联性和时效性。众所周知,任何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发展运动的。在利用案例教学过程中,要掌握这一规律并为我所用。对于同一问题,为了让学生更了解所讲理论,若所选的案例互不相干或联系不紧密,那么案例教学则起不到所能期望的效果。另一方面,学科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信息的快速、海量增长,新旧知识的更替更是今非昔比。英国技术预测专家詹姆斯.马丁的测算结果表明:人类的知识在19 世纪是每50 年增加一倍;20 世纪初是每10 年增加一倍; 70 年代是每5 年增加一倍; 而近10 年为每3 年增加一倍。知识的更新在加速, 教学意识和教学方式方法的更新也势在必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案例的选择应具备时效性,与时俱进,案例应尽量结合学科发展的前沿问题,让学生获取更开阔的视野。
(3)案例应具有实践性,不能凭空想象。案例教学法的真正价值在于能够提供典型而真实的素材,供学生分析研究,总结认知规律,从而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师只有选择与教学内容、课程特点、教材体系紧密相关的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案例,才能让学生在接受理论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觉性;
(4)案例难度要适中,符合学生认知规律。难度过大的案例,会让学生望而却步,失去学习、研究的兴趣,更不利于对所学知识的巩固、提高与反馈;相反,过于简单的案例,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延伸与深刻思维,达不到学生掌握事物本质的目的。
2.3 互动教学流于形式,其本质被淡化
目前,互动教学法在高校研究生和本科生中被广泛采用,其优势是毋庸讳言的。但互动教学的效果如何却是值得商榷的事。如前所述,互动教学的本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于先进的信息技术,通过相应的平台,启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提高学生认知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情感和觉悟,将理论转化为学生个人的精神财富和理性力量。但互动教学的问题在于:
(1)缺乏对互动教学本质的认识。有些教师把互动教学的理解简单的停留在上课时师生之间或生生之间的交流与简单对白,并没有把握互动教学的本质所在。事实上,教师在讲课前针对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需要做大量的工作,精心准备课堂内容和所需讲义,必要时还要把讲义打印出来,分发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来了解上课要讲什么,案例的内容如何,怎样从深层次把握问题的关键所在,哪些问题是需要重点考虑的对象等等。
(2)教学“六要素”不能充分发挥其潜能。利于现代信息技术上课,有“六要素”,即互动的主体参与者,教师和学生,四种道具,黑板、投影片、粉笔和激光笔。教师不能做“机器的操作者”。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演变成了课件的播放者,课件演示却成了“教”的主角,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计算机。这种“机器本位化” 的课堂,只不过是一种新形式的注入式教学而已,即由原来的“人灌”变成了“机灌”、单纯的“口灌”变成了“口灌”加“电灌”。六种要素要相互配合,共同参与课堂才会精彩,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被唤醒。
(3)互动教学模式过于单一。 目前,互动教学还存在互动模式单一、互动深度不够的问题。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通过提问的方式提出问题,学生与教师之间仅仅是简单的一问一答,导致课堂上的互动大多在浅层次上进行着,这种低层次的互动教学流于形式,多元互动“元素”之间没有矛盾与交锋的存在,更没有情感与心灵的交融,整个课堂气氛沉闷,师生互动空间的创设只是“有形无神”。
3 基于案例分析互动教学方法的实践
基于案例分析互动教学中,互动教学是本质,即通过这种方式,达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多元互动,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案例分析是关键,它是通过问题引导的方式,使互动教学方法取得最佳效果的手段。因此,能否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是教学效果取得成败的关键。但其根本目的是让教师由“授人以鱼”转到“授人以渔”,从以知识传递、灌输为主的传统的教学方法转变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发展学生的能力,以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3.1 要充分重视学生的反馈信息,做到有的放矢
如前所述,互动教学是本质,良性互动的前提是教师对师生关系有平等互尊、相吸互助的意识。教师充分尊重学生人格成长的需要,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争取学生意见, 哪些是学生最重视、最需要理解的内容,哪些是他们需要提前预习的内容,这样在讲课之前会有针对性。例如,笔者所讲述的是测绘工程专业的专业课《开采沉陷学》,由于该课程是一门学科交叉性很强的学科,涉及到测量、采矿、地质、水文和环境等方面的知识,尤其是煤矿开采方面的专业课更需要提前告知学生,把先前所学的主体专业课《采煤概论》进行复习,这样在案例讲授中,遇到与采矿有关的概念和相关问题时学生就不会不知所言了,在此基础上,应重视案例的精挑细选。
3.2 注重教师的引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基于案例分析的互动教学,是采用多媒体手段与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寓教于乐,互动性是其根本特性和核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将学生真正摆到学习主体的位置上,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学生主体不能取代教师主导作用。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导,决定着教学进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其主导作用毋庸置疑。而且教师在知识结构、社会经验、能力锻炼和职业道德等方面都比学生有更全面深入的体验, 对学生成长成才具有示范意义,是学生学习的楷模。教师主导表现在:调动学生自主参与到课堂教学和自我教育中,把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满堂灌”方式转变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供与课程学习有关的讲义和研究课题,并指导学生的研究、提供平台使作业优秀者能展示其研究结果,同时锻炼和展示他们的表达能力。教师的主导作用固然重要,但教育的效果归根结底体现在学生的思想认识、道德情感、行为习惯和价值选择的学习提高上,所以教师要重视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学习是一个感悟的过程,学生吸收和掌握知识的能力因人而异,对于相同的学习内容,学生的收获成效各有千秋,其效果取决于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程度。
***1基于案例分析互动教学的整体框架
3.3 注重对案例分析互动教学框架的整体把握
不管基于案例分析的互动教学方法如何重要,案例分析仅仅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但其选择的优劣,精选程度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反馈程度。结合专业课的教学,笔者谈一下如何从全局上把握教学的整体性,并寓案例分析于其中,如***1。首先在学生预习相关交叉学科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与任务,通过多媒体手段,对章节中基本概念进行必要的诠释与分析,对基本理论进行必要的推导与探求,讲解时要充分发挥教室“六要素”的功能,不能仅限于多媒体的应用,还要借助于传统的元素“黑板+粉笔”。然后,为了加强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深入理解,真正打开学生的思路,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运用优选的案例进行指导教学。当然,相关讲义可提前发给学生,让其对案例有个初步理解,以便提出疑问,节约课堂时间。
接下来,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互动教学。在具体操作时,可以让学生先分组进行讨论,应用所讲的基本理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由于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止一种,组与组之间再进行交流,锻炼其创新思维能力。这样,班级中的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做到寓学于乐。在此基础上,教师结合每组的讨论成果,针对具体问题共同分析和讨论,取得共识。潜移默化之间,学生达到了对所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反馈。由于《开采沉陷学》这门课是学校特色很鲜明的一门专业课,其与工程实际结合紧密,因此,可以利用学校的实习基地进入煤矿生产第一线进行调查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真正理解
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本身又反作用于理论,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真正融合。
4 结语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极大地便利了专业课的教学,使许多教育理念在教学中得以应用,也使得基于案例分析的互动教学方法成为可能。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开阔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师生互动空间的创设,既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又要注意案例的精选与优化、充分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姚利民.高校教学方法研究述[J].大学教育科,2010(1):21-30.
[2]赵洪.研究性教学与大学教学方法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6(2):71-75.
[3]龙慧灵,熊黎,龙海明.论研究性教学与研究性学习[J].2010(8):119-122.
[4]徐春景.运用案例教学法应当处理好的几个问题[J].中国成人教育,2010(12):170-171.
[5]熊筱燕.对推动师生互动教学模式的两点思考[J].江苏高教,2003(3):131-131.
[6]杨建强.案例多媒体优化教学法在思想***治课教学中的应用[J].教学与管理,2010(27):132-133.
[7]何秋敏.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良性互动的意义与实践[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5(1):94-100.
[8]冯博琴.多媒体上课六要素和四大忌[J].中国大学教学,2008(2):4-5.
[9]杨新宇.信息技术环境下***治课教学中师生互动空间的创设[J].教学与管理,2010(27):134-135.
[10]周玄毅.互动式教学应始于互动式教案――以本科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实践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09(7):55-56.
[11]郭忠兴.案例教学过程优化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0(1):59-61.
案例分析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 案例分析 指导方法
一、本科生导师的职责规范
承担本科生导师工作,在对学生思想品德培养、专业引导和学术引导工作等方面, 特别是在研究型大学个性化人才培养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1,2]。厦门大学制定的本科生导师的职责规范是:(1)为人师表,通过言传身教,在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等方面;(2)指导学生安排学习进程,包括按照教学计划指导学生选择学习方向,科学选课;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专业思想等方面;(3)引导学生参加科学研究训练,在培养学生刻苦学习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方面做出突出成绩。
二、本科生导师指导案例分析
本科生导师制实施以来, 笔者分别指导了环科专业不同年级的三个学生, 因他们来自不同的年级, 所以个人情况差异很大,首次承担本科生导师, 无疑既是机会又是挑战。面对高校中导师制这种“研究型大学个性化人才培养新模式”,如何开展工作更行之有效,还需要在实践中摸索。现将笔者近年来的本科生导师指导案例做一分析:
指导案例Ⅰ:2004级环科班的赵同学(女生);该生的特点是勤奋好学,思维活跃,肯于钻研,进去心强,工作踏实,吃苦耐劳,乐于助人等。根据她的特点,指导重点是在如何优化知识结构和学术设计方面。在给他们上《环境工程概论》课中,针对她的课上提问,采用启发式的讨论,首先帮助她刨析质疑点,阐明正确的说法。在她参加瑞典合办的暑期实践教学“凌峰计划”项目期间,笔者安排一名优秀的研究生协助指导她的实验,并让她选择挑战性研究的题目,其中许多重要的操作都是从零开始,为了帮她树立信心克服困难,从文献检索,确立技术路线,数据整理都尽心给予了专门指导。在导师和助研悉心的指导下,她的科研潜力被充分挖掘出来,凌峰计划项目和本科毕业论文工作中,她的成果最为突出,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了3篇论文,申请2项发明专利。从该指导例中发现,对于“优等生”的指导必须要为他创造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工作平台,而且给他更宽松,自由的施展空间,对挖掘个的科研人潜力效果显著。
指导案例Ⅱ:2005级环科班得的梁同学(男生);该生的优点是头脑聪明,思维敏捷,但有个致命的弱点就是意志薄弱,刚入学后不久,因经不起网络游戏的诱惑,整日沉迷网络而不能自拔,导致出勤低下,大一二期间出现几门挂科。笔者首先从班主任详细了解该生情况后,认为恢复正常的读书生活,摆脱网络游戏的诱惑,是指导工作的首要任务。经了解发现,他本人也因摆脱不了游戏诱惑而困扰,已经意识到了严重性,就是不知如何解脱。在与他交谈中,没有对他进行任何指责,只是告戒他谁都可能无法抵御网络的诱惑。建议他用其他的爱好和兴趣代替网络,并委托他的室友督促提醒,该上课了,要休息了,快考试了抓紧复习了等。通过多次沟通和疏导,他逐渐的摆脱了网游习性,找回了自我,学习成绩有明显提高,他的表情中显露出现以往没有过的自信。对于“问题生”的指导要采用耐心疏导方式,使其逐渐回复自我,找回自信,放弃恶习。
指导案例Ⅲ:2006级环科班的王同学(女生);开始接触她时,刚入学2个月,发现她对大学生活和自己的未来充满着梦想和憧憬,是一名有主见,基本素质良好的学生。因刚入学不久,对所学专业,课程设置,学习方法,适宜的生活节奏等不很清楚,渴望在这些方面给予指点。此外,她也很现实,既然学了,就要对将来就业有利,而她并不清楚所学的内容与从业之间的联系;她说要学的东西很多,但是学什么最有用?怎么学才能学好?为此,笔者在如何选课,听课,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用上大学和在日本留学的亲身经历,结合当前社会对本专业的需求特点,耐心的传授一些经验,帮助她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快速完成从高中生活到大学生活的过度。对于新生要在确立学习目标与学习方法,快速适应新的生活环境等方面给予指导。
三、本科生导师的指导方法与建议
导师将依据“用心沟通、以德树德;竭诚交流、以情动情;刻意磨练、以志励志;修身垂范、以行导行”的育人原则,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既管教又管导。如何创造更多更好的学生能接受的指导方式,使导师制得到学生发自内心的欢迎是取得其成效的关键[3]。做一位真正受到学生欢迎的好本科生导师,建议采用“因人施教, 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的方法,以下是几点具体的实施建议:
(1)因指导对象本科生是随机分配来的,每个人情况不同,正如上述的三个指导例所记述的,比如有学习优等生也有劣等生,有“生活问题”,“学习问题”还有“健康问题”,包括两者或三者同时存在,由此而决定了必须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指导方法,做到指导的针对性,要有的放矢。(2)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是保证指导效果的前提;导师从责任和义务上体现为师生关系,从对相互信赖相互理解和支持上体现为益友关系。(3)指导者在工作中要认真,细致,周到,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真正做到为学生排忧解难。(4)指导方式可采用见面交谈,邮件,QQ,短信等,重要的是要及时不要拖拉,学生有问题都是较为急需解决的,作为导师应该有良好的信誉度。(5)除了和学生一起吃饭以外,还可邀请学生参加研究室的活动,多创造接触的机会;此外,在节假日发个短信相互问候,使师生关系更贴近。(6)不要过多责备,避免伤害学生的自尊。要多讲一些必须要做的事;如能很快做好了要及时表扬以资鼓励,以增强其自信心。(7)用自己的亲身体会对学生进行疏导,更容易让对方接受,说服力更强,效果更佳。
参考文献:
[1]周保垒,孙坤权.试论导师制在大学本科教育中的实施[J]. 武汉教育学院学报,2001,20(4):90-93.
[2]郑宝玉. 大学本科学生实行导师制的思考[J]. 韶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6(12):126.
[3]周甲辰. 论地方性大学本科生导师的根本职责[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25(12):96.
作者信息:
案例分析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建设项目 投资估算方法 案例分析
Abstract: the investment estimate is investment decisions and to make project financing options basis,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assessment project on the economy. This article from the structur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otal investment in the project construction projec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investment estimate and basis and the estimation method, and many other aspects are discussed, and through the actual case is estimated analysis.
Keywords: construction project investment estimation method case analysis
中***分类号: F830.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投资估算是在对项目的建设规模、产品技术方案、选址方案、工程建设方案及项目进度计划等深入研究并基本确定的基础上,对建设项目总投资数额及分年资金需要量进行的估算。投资估算是进行投资决策和制定项目融资方案的依据,是进行项目经济评价的基础。一个项目需要投资多少钱?是业主最关心的事。因此,如何正确估算建设项目的各项投资,是项目业主和项目管理人员应掌握的重要内容。
1建设项目总投资的构成
项目总投资由建设投资、建设期利息和流动资金构成。
1.1建设投资:
建设投资是指在项目筹建与建设期间所花费的全部建设费用。建设投资包括:工程费用、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和预备费用。
1.1.1工程费用:
工程费用包括:建筑工程费、设备购置费、安装工程费。
1.1.2工程建设其他费用:
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包括:建设用地费用、与项目建设有关的费用、与项目运营有关的费用。
1.1.3预备费用:
预备费用包括:基本预备费、涨价预备费。
1.2建设期利息
1.3流动资金
2建设项目投资估算的要求与依据
2.1、投资估算应达到以下要求:
2.1.1估算的范围应与项目建设方案所涉及的范围及确定的各项工程建设内容相一致。
2.1.2估算的工程内容和费用构成齐全,计算合理,实事求是,数字真实。
2.1.3估算应做到方法科学、基础资料完整、依据充分。
2.1.4估算的准确度应能满足建设项目决策不同阶段的要求。投资机会研究阶段误差率应在±30%以内;初步可行性研究阶段误差率应在±20%以内;可行性研究阶段和项目评估阶段误差率应在±10%以内。
2.2投资估算的依据
2.2.1 专门机构的建设工程造价费用构成、估算指标、计算方法,以及其他有关工程造价的文件。
2.2.2专门机构的工程建设其他费用估算办法和费用标准,以及有关机构的物价指数。
2.2.3 部门或行业制定的投资估算办法和估算指标。
2.2.4拟建项目所需设备、材料的市场价格。
2.2.5拟建项目建设方案确定的各项工程建设内容及工程量。
2.3投资估算的作用
2.3.1投资估算是投资决策的依据;
2.3.2投资估算是制定项目融资方案的依据;
2.3.3投资估算是进行项目经济评价的基础;
2.3.4投资估算是编制初步设计概算的依据。
3建设投资的具体估算方法
具体估算方法是运用建设投资分类估算法对构成建设投资的六类投资进行估算:即建筑工程费、设备购置费、安装工程费、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基本预备费、涨价预备费,分类进行估算。
3.1.建筑工程费估算
建筑工程费估算一般采用单位建筑工程投资估算法和单位实物工程量投资估算法,在缺乏可参考的估算指标,或者建筑工程费占建设投资比例较大的项目,可采用概算指标投资估算法。上述三种估算方法的特点:前两种方法比较简单,后一种方法要以较为详细的工程资料为基础,工作量较大。实际工作中可根据具体条件和要求选用。本文重点介绍单位建筑工程投资估算法,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以单位建筑面积(平方米)投资,乘以相应的建筑工程总量计算建筑工程费。
3.2设备购置费估算
3.2.1.国内设备购置费=设备原价+运杂费;
3.2.2.进口设备购置费=设备货价+从属费用+运杂费;
3.2.3.工器具及生产家具购置费=第一套工卡模具、器具费用+生产用家具购置费。
3.3安装工程费估算
安装工程费一般包括:各种需要安装的机电设备、专用设备、仪器仪表等设备的安装费用,各专业工程的管道、管线、电缆等以及设备和管道的保温、绝缘、防腐的材料费和安装费。安装工程费估算通常是根据行业或专门机构的安装工程定额取费标准进行估算,具体计算公式为:
3.3.1安装工程费=设备原价×安装费费率;
3.3.2安装工程费=设备吨位×每吨设备安装费指标;
3.3.3安装工程费=安装实物工程量总量×每单位安装实物工程量费用指标。
根据以上分项估算,可汇总形成项目的工程费用:
即:工程费用=建筑工程费+设备购置费+安装工程费
3.4工程建设其他费用估算
在工程费的基础上估算工程建设其他费用。
3.4.1建设用地费用(按照地价和国家有关规定估算):
包括: 建设用地购置费、土地契税、土地管理费。
3.4.2与项目建设有关的费用
包括:建设管理费(含项目管理费)、可行性研究费、工程监理费、勘察设计费、造价咨询费、环境影响评价费、城市建设配套费、场地准备及临时设施费、其他各项工程交费(招标、面积测绘、测量放线、劳保统筹、质检手续、***纸审查、规划定点等项费用)、市***公用设施建设及绿化补偿费。
3.4.3与项目运营有关的费用
销售费用(按照项目的具置和销售时间、参考同类楼盘的销售费用确定)。
4建设期利息估算
4.1进行建设期利息估算必须先完成以下工作:
根据建设投资估算及其项目的总进度计划分析,制订分年投资计划;
确定项目资本金(注册资本)数额及分年投入计划;
确定项目债务资金的筹资方式及 债务资金成本率(银行、债卷利率及发行手续费率等)。
4.2建设期利息的估算方法
估算建设期利息应按有效利率计息。在建设期内如能按期支付利息,应按单利计算;在建设期内如不支付利息,应按复利计息。估算时分年计算、累计求和;本案例按照借款额在建设期各年年内均衡发生计算,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 Q――建设期利息;
Pt-i ―― 按单利计息,建设期第t-i年末借款累计;按复利计息,建设期第t-i年末借款本息累计;
At――建设期第t年借款额;
i――借款年利率
t――年份
5流动资金估算
项目的的流动资金是指项目运营期内长期占用并周转使用的营运资金,包括生产原料、燃料、动力费用等;做为房地产投资项目的主要经营形式是销售、出租管理等费用,销售费用已经在工程建设其他费用中进行估算,因此不再计算流动资金。
6建设项目投资估算案例分析
例:济南市西部某房地产开发项目,规划总用地面积12万,规划总建筑面积16万,其中:住宅面积12万(带电梯小高层5万,多层7万),配套用房0.2万;地下建筑面积3.8万(储藏室面积1万,车库面积2.6万,其他配套0.2万);地上可销售面积11.9万,地下可销售面积3.6万。已知土地价格70万元/亩(人民币),预计项目建设期为3年,分年的工程费用比例为第一年30%;第二年40%,第三年30%,预计建设期内材料、设备、人工等上涨价格指数为4%;本项目开发商计划贷款30000万元人民币(贷款利率5%),建设期每年分别贷款10000万元,其余投资为自筹,按照借款额在建设期各年年内均衡发生计算建设期利息。
7建设期贷款利息估算
第一年贷款利息==(10000÷2)*5%=250万元
第二年贷款利息==(10000+250+10000÷2)*5%=762.5万元
第三年贷款利息==(10000+250+10000+762.5+10000÷2)*5%=1300.6万元
建设期贷款利息总值=250+762.5+1300.6=2313.1万元
8编制项目总投资分年度使用计划表,进行投资分析
根据估算:项目总投资费用为:54638万元。按照项目总投资分年度使用计划表,开发商第一年投资18615万元(贷款10000万元,需自筹8615万元);第二年投资19602万元(贷款10000万元,需自筹9602万元);第一年投资16420万元(贷款10000万元,需自筹6420万元)。
参考文献:
[1] 秦茂玲. 建设工程造价控制的研究与应用[D]. 重庆大学, 2008, (05) .
[2] 黄丽莉. 建设项目工程造价控制方法的研究与应用[D]. 吉林大学, 2007, (05) .
案例分析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铁路 站场 设计 枢纽 区间站
中***分类号:U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5(b)-0058-02
“以人为本、服务运输、强本简末、系统优化、着眼发展”是新时期铁路工程建设的新理念和方针。在过去站场设计中,由于运营便利与工程节省有一定的对立性而过多关注工程节省因素,往往不能很好满足新时期运输要求,付出很大改扩建工程代价。铁路站场设计理念在铁路现行各层次规程规范、部颁各类文件中均有涉及,有关论文浩如烟海,但大多着眼于具体工点的运用,归纳和总结不足。为更好体现“二十字方针”,达到站场设计“点线协调、安全高效、能力效益最大化”的目标。铁路站场设计属于典型的系统设计,站场设计理念则是站场规划设计的总体指导思想和灵魂,主要应体现在前期研究阶段(即总***规划、预可行性、可行性研究)中。
1 区间站场设计
区间线路上分布若干越行(会让)站、中间站或技术作业站构成分界点,除为列车提供交会、越行的基本功能外,尚需为吸引区(辐射区)地方经济提供运输服务。因此,项目前期研究的核心是合理确定对运输有重大意义的客货运站、接轨站(点),应贯彻以下理念。
1.1 客货共线铁路
1.1.1 客、货运量均较大的经济据点,宜分别设置客、货运站
线路经过较大经济据点时,传统设计是客货功能集中的“一站横列式”设计。从近年的地方运输需求和建设实践看,“一站式”已凸显出客货功能相互制约、作业交叉干扰、运输效率和服务质量低的弊端,不再普适。因此今后此类车站宜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因地制宜地灵活采用客货分站、客货纵列或客货并列等布置方式。
1.1.2 客运车站应结合自然条件、城市规划和工程条件合理选址,尽量邻近城镇
为充分发挥铁路大能力、安全、节能、环保、全天候的优势和公益性,客运车站选址应结合城镇规划、自然条件,按“以点定线”的原则,应尽量邻近城镇,并利于站区形成社会综合交通枢纽,便捷居民出行。此亦适用于客运专线。实践中,线路选线往往需综合运用地形、地质、环保及规划选线等手段,“以点定线”确定的站址往往与走向顺直的要求相矛盾,难以取舍。因此在前期研究中,应开拓思路,对主线顺直设站、主线绕行设站及主线顺直、另设联络线下线设站等类别方案综合研究比选,供决策部门决策。
1.1.3 技术作业站的布局和建设应结合路网规划、生产力布局等统筹考虑
技术作业站的设置必须符合路网规划、生产力布局要求,以实现长交路、直达运输为目的,“要少而壮”。既有线改扩建中,必须研究既有技术作业站归并、整合、变更作业性质的问题。
1.1.4 货运站应结合所在地的产业规划,推进装、卸车基地站建设
货运站直接为所在地对外货物运输服务。应摒弃传统的行***区划设站理念,紧密结合地方产业规划,以合理辐射(覆盖)范围设站,并按照规模化、集中化、直达化、专业化、机械化等原则建设战略装卸基地和路企、路港直达运输。既有线改造中,应对既有货运设施考虑整合、拆并。
1.1.5 开车站设计应满足点线能力相协调,有多项技术作业时,应满足不同技术作业平行进行需要
车站通过能力一般由咽喉通过能力控制。一般对技术作业站“平行作业”较为重视(规范有具体规定)。新形势下,对有到发、调车、机车换挂、取送等其它技术作业的复杂车站,设计亦应满足不同作业平行进行的需要,尽量减少交叉干扰,点线能力协调,提高运输效率。
1.1.6 线路应在车站内接轨,应保证列车运行顺畅,减少平面交叉和折角运行
线路在车站内接轨利于运营安全和管理。接轨点往往是能力控制点,除应保证主要去向的列车不改变运行方向通过接轨站外,尚应保证必要的平行作业,避免平面交叉和折角运输。在枢纽、地区铁路和线路交叉处,存在大量的线路分、合,客观条件制约必须在区间接轨时,应在接轨地点设置线路所或辅助所(闸站)。
1.1.7 合理选择同时接发列车车站
同时接发车是避免区间停车等待、保障运营安全、高效运输的措施之一。这类车站宜选择在作业繁忙的车站、接轨站、局界点等,避免成为运输的瓶颈。有条件时宜尽量多设。
1.2 客运专线铁路
客运专线铁路站场设计中上述理念和方法仍适用。另重点是合理确定折返站及折返方式。客运专线折返站必须是重要客源地和交路断点,应根据客运量和行车组织方式,合理确定折返方式和存车设备。
立折方式分为站后转线立折、站前原位立折两种。站后立折是车站尽端设折返环线、立交折返线或平面渡线完成调线、转向,交叉干扰少,到发线占用时间相对少,效率较高;站前立折是设置反发联络线或反发进路完成,列车走行少,但存在一定交叉干扰。具体设计中需分析立折对数、咽喉能力及工程综合比较确定。
2 枢纽及地区
铁路枢纽和地区总***由于自然条件、城市规划和衔接线路千变万化,各不相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必须因地制宜。归纳普适的理念和总体思路如下。
2.1 枢纽和地区铁路规划建设应立足于形成相对***的客货运系统,实现客货分线运输、“客内货外”的格局
客货分线运输是实现运输效益最大化、改善运输质量的重大技术发展方向。枢纽和地区是铁路车流的产生地和点线能力协调的关键节点,故在建设中应结合引入线路的建设特别是客运专线建设和城市规划等,逐步形成相对***的客、货运输系统,客货分线运输;实现客运直接服务城市、深入城市、货运外绕城市、提供综合物流服务的“客内货外”的合理运输格局,充分发挥铁路的社会、环境效益。
2.2 合理确定引入线路接轨点,进出站线路立体疏解
传统的引入线设计是方向别引入枢纽(地区)前方站进行合并、车流排队,此方式必然造成一线能力制约多线能力,不利于能力最大化,不再普适。因此引入线原则上应直接引入编组站(或装卸车基地)、客运站,“大进大出”、立体疏解,保证各方向列车同时到、发。仅当各引入线行车量较小、合并后线路通过能力足够、工程显著节省时,方可考虑前方合并、平面疏解方式。
2.3 枢纽和地区解编系统应结合铁路网规划和生产力布局,应集中设置,并预留发展条件
枢纽和地区解编系统是货车车流的产生源,其建设应符合路网规划和生产力布局,有利于直达运输、机车交路延长,除因服务对象和作业种类不同而需专门为工矿企业、港口单独设置工业站、港湾站外,应按集中作业的的原则只设置一个技术作业站,实现综合集成自动化,并预留进一步发展条件。
2.4 合理确定枢纽(地区)客运系统布局
配合客运专线建设,全路已建设了一大批特大型、大型客运站。客运站建设是新形势下规划建设热点,有关论文浩如烟海。客运系统布局应遵循如下原则:
2.4.1 客运线路应覆盖城市主要客源点
在规划枢纽(地区)客运线路走向和站点时,应尽可能覆盖既有客运站、机场、港口等客流聚集点,若确实特别困难,也宜通过城市综合交通与客运站建立便捷的联系。
2.4.2 布局多个客运站时,应合理分工,各站间宜建立便捷的联系通路
枢纽内因衔接方向过多、集中设置客运站困难时,可结合城市规划规划多个客运站。各站应合理分工,有条件时各站间应建立有机联系,实现一线连多点、多点均可往一线发车的总体布置,扩大客运站的覆盖范围和服务质量。
2.4.3 多线引入的客运站宜按线路别分场布置,并根据运输需要设置跨线车联络线
多条线路引入、客流强大的特大型、大型客运站,由于地形条件、城市规划、引入线功能定位、运营管理模式千变万化,布置较为灵活。
客运站规划设计的宗旨是综合能力最大化,而核心是到发线及咽喉通过能力。一般而言,一线一场模式利于运营管理,管理权限交叉少,简洁高效;咽喉简化、紧凑,交叉干扰少,利于能力最大化。故多线引入的客运站,宜采用引入线线路别分场模式,并遵循以下原则。
(1)线路别分场:按客车性质别分场并列布置,一般有高速-普速分场(避免列控系统差异大及交叉干扰)、城际-干线分场(针对城际列车高峰时段明显、立折比例大特点)、高速-高速分场及组合。(2)线路别分场+部分方向别合场组合:由于客运站一般共用动车(车辆)设备,分场过多引入线、跨线联络线、出入段线设置过于复杂,工程巨大,故车站衔接方向多、完全一线一场布置困难时,也可采用功能相同的引入线路方向别合场布置。目前国内客运站建设最大分至4场。(3)立体交叉式分场:引入线呈明显的交叉走向,并列分场在走向、高程上代价过大时,可采用场间立体交叉式分场布置。
2.4.4 规模确定引入高峰小时概念,适当超前
传统客运站设计规模确定一般是根据每日开行对数均衡计算确定。客运专线客运站衡量能力指标则是高峰小时每一方向的最大接发车能力,在车场规模确定上,引入高峰小时概念。由于大型客运站往往结合有综合交通建筑群,具有工程不可改建的特点,故客运站规模的确定必须根据远期乃至远景能力需求来决定,适当超前。
2.4.5 贯彻立折理念
客运网络形成后,长交路客车运行均在8 h以内,大多在2~5 h内,由于动车的日产公里数大,需要连环套跑,立即折返。客运站设计应根据立折对数、咽喉能力及工程情况,因地制宜地采用站后、站前折返方式。大型客运站站后立折可采用设折返环线、立交折返线(或利用出入段线)或平面渡线转线方式,站前原位立折可采用设反发联络线或反发进路完成。
2.4.6 高度重视站区综合交通规划
客运站规划建设应视为大型综合系统,站区除系统考虑站场客运设施、站房和城市广场的传统流线外,尚必须与所在地公交、轨道(地铁或轻轨)等多种交通方式有机衔接,构建为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实现“零距离换乘”,利于旅客快速集散和综合功能发挥。此项工作需要站场、公路、建筑、结构人员高度综合研究。
2.5 重庆枢纽案例分析
2.5.1 存在的问题
重庆枢纽衔接渝黔、成渝、襄渝、渝怀、遂渝、渝利六条电气化铁路干线,另有梨菜联络线、中梁山支线、西铜便线。枢纽范围北起磨心坡,南至民福寺,东自庙坝,西至石子山、黄n。重庆枢纽研究范围内共设车站36个。其中,重庆站、重庆北为客运站,重庆西、重庆南为编组站,团结村为集装箱中心站。
①部分区间通过能力不足,线路标准低、运输质量不高。②随着大量市域铁路的引入,枢纽客运量大幅增长,客运系统能力不能满足需要。③枢纽内三大客运站中,重庆站、重庆西站预留市域铁路引入条件,重庆北站未考虑。④重庆北站渝怀场能力紧张。
2.5.2 规划思路
(1)客运系统:新建第三客站(重庆西站),形成重庆、重庆北、重庆西“三站并重”的客运站布局。
重庆北站:办理东西方向,即遂渝、渝怀、渝利、渝万城际的始发终到及往东的直通客车;重庆西站:办理南北方向,即兰渝、襄渝、渝黔、渝昆、渝长的始发终到及往南的直通客车;重庆站:办理成渝客专的客车作业。
(2)解编系统:新建兴隆场编组站,规模为双向三级六场,既有重庆西编组站改建为与第三客站配套的客车技术整备所、动车运用所。
(3)货运系统:在既有货运布局的基础上,新建团结村集装箱中心站,迁建整合重庆东货运站,规划白市驿、惠民综合性货运站、黄n危险品货运站。
3 运营安全
运营安全是铁路运输的根本宗旨,遵循“故障导向安全”的基本原则。站场安全设备属于预防性措施,其目的是避免故障列车冒进信号后影响正常列车运行,降低事故损害程度。安全设备设置除强制性的制动距离内超限坡地段、干支线与车站接轨时必须设置安全线或隔开进路等规定外,尚应遵循以下原则。
3.1 干、支线上同向列车汇合处,双方均宜设置安全线
干、支线上同向列车汇合处,为利于灵活组织运输,先行列车优先通过接轨点,故双方均应设置安全线。当线路汇合处位于桥梁、隧道内等特殊困难情况下,为节省工程,经铁路主管部门批准,方可仅在侧向连接线路接轨点前设置安全线,通过运输组织措施保障直向列车先行通过汇合点。
3.2 同时接、发车的进路间应设置安全线或隔开进路
为实现车站能力最大化,较大车站一般需考虑最大程度的平行作业。单线铁路较大车站一般存在上行端、下行端同时接车的平行作业;双线车站除基本的“通避越行”外,较大车站尚存在停站列车发车、同时接入停站列车的“发接平行”;多线引入的车站,除“发接平行”外,尚存在多方向列车同时接入的“接车平行”和一方向列车通过、其他方向列车同时接入的“到通平行”。随着行车密度的增加,为避免接入列车冒进信号与通过(发车)列车侧面冲撞,保证绝对安全,特规定同时接、发列车的进路间必须设置安全线或隔开进路,否则必须遵循“先接后发”的原则。
4 结语
铁路站场设计应是铁路运输需求在工程上的具体体现,属于典型的系统设计。工程节省与运营便利从来都有一定的对立性,新时期站场设计应以运营条件、能力最大化为第一考虑要素,并因地制宜,灵活运用工程类别和措施,优化工程设计,达到最优的工程、运输效果。
(1)枢纽及地区建设应力求形成客货分线、客货分站、客内货外的运输格局,形成相对***的客货运系统。(2)高度重视生产力布局调整、整合,利于作业集中化、设备规模化。(3)客货运设备配备应以服务地方、利于发展为目标。(4)大型、特大型客运站应多方案综合比选,达到适应管理体制、能力最大化、运输灵活的目的。(5)高度重视运营安全问题。
参考文献
[1] GB 50091 2006,铁路车站及枢纽设计规范[S].
案例分析方法范文第6篇
关键词:环境;低碳生态技术;雨水收集利用
Abstract: the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today's world is the theme of the construction, landscape design. The paper mainly expounds the low carbon garden the design of the main method and combining garden design case,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landscape design of using low carbon landscape technology and ecological elements, aims to constantly improve the urban environment, so as 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Keywords: environment; Low carbon ecological technology; The rainwater collection using
中***分类号:S89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大力提倡环保意识的当今社会,“低碳、生态、环保”的词汇无疑成为了一个高频词汇,时时刻刻在各式媒体中频繁出现。2009年12月,世界气象组织在哥本哈根公布报告: 2009 年已成为历史排名第5的最热年份。大气中CO2含量升至390×10-6,离理想值350×10-6已越来越远。“低碳、生态、环保”已经成为了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而作为一名环境景观设计师,应采取节能环保的技术,改善环境,实现环境工程的目标。
1 低碳园林设计的方法
1.1 雨水储蓄利用
保持和修复自然界的水循环将成为低碳园林设计的重要目的之一。一方面,大量的雨水随着市***管网白白流失;另一方面,大量的景观用水来自于洁净的自来水。建立区域性的雨水利用设施,实现“就地滞洪蓄水”是解决城市雨水供求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也解决了园林景观与植物灌溉用水问题。
1.2 绿色园林构筑物
园林构筑物可以通过形式的巧妙构思达到增汇的目的园林建筑采用半地下、地下或底层架空的设计,以及墙面、屋顶立体绿化,增加绿化面积或绿地面积,同时提供多种建筑设计风格,为人们提供不同的观景视角,形成独特的园林风格。地下与半地下园林建筑也使建筑在冬夏季的能源消耗减少,达到减排效果。
1.3 污水净化循环
城市污水净化循环问题亦可以通过园林景观的设计,借助自然的力量予以解决。具有净化功能的人工湿地系统可以设计成污水处理地。将城市污水排人湿地系统,配合植物根系以减缓水流速度,利用多层异质土壤对悬浮物进行拦截沉降,促使杂质的沉淀和排除,并在湿地中种植具有净化功能的植物,如芦苇、千屈菜、小香蒲、花叶芦竹等,以有效地吸收过滤水中的有毒有害物质。
1.4 选择建造材料
降低碳排放量的最直接方法就是通过选择碳成本低、耐久度高、后期维护少以及可以进行循环利用的材料进行园林建设。选择本地或就近材料,通过降低运输成本来减少碳排放。尽量采用木材、竹藤等“低碳”材料,少用钢材、玻璃、水泥等、高碳材料,减少园林建设中的碳成本。
2 园林案例分析
2.1工程概况
本项目规划中,总体定位为低碳、生态的集星级酒店、商务办公、休闲商业、人文历史、滨江景观于一体的高档国际滨江商务休闲区。地块拥有天然优美的沿江景观面,而本身蕴含了深厚的历史底蕴,所以对该项目的设计提出了在生态、低碳、自然造景的要求。
2.2 设计理念
(1)由于拥有绝好的观江视线,因此建议散落的***单体建筑设计降低建筑一层高度, 并充分利用屋顶及建筑外形配合生态水景景观,使观江景面最大化,形成水江一体的景观效果。
(2)利用建筑沿江面层层递进的设计,将沿江绿化带引入建筑并延续至每个建筑屋顶,使建筑与绿化带自然融为一体。
(3)利用建筑天然弧面结合景观溪流水景设计,将屋面排水功能自然地融入到整个景观设计中,并巧妙的与各种景观功能相结合,创造低碳、生态、环保且有趣的滨水商业氛围。
2.3 景观生态技术的运用
2.3.1大雨收集过滤池
下大雨时,雨水通过道路事先设计好的坡度,流到两侧雨水口,再迅速排到市***雨水管网中,未经过滤和处理直接流入河流。因此利用道路的绿化带作为收集池,使雨水先汇集其中,给土壤更多的下渗空间和时间,减弱道路雨水的流速以缓冲对江河的污染。应建设一些生态洼地和池塘,在解除洪水威胁之前储存雨水,也可用于补充地下水。
由于建筑沿江面至滨江驳岸地形自然形成坡度,视为可改造设计部分。将绿化带分为大雨收集池和普通种植池两种,大雨收集池设计种植水生植物和砾石,并在道路和人行道两侧设有开口,雨水和从此处汇入池内,达到过滤沉淀的设计目的,在池内设计比土壤标高高出5cm的雨水口,当下大雨时,雨水下渗达饱和后经雨水口排入市***雨水管道。
2.3.2 雨水收集花园
基地南面为沿江绿化带,设计概念是将其打造成为主题性的商业滨江后花园。其中绿地部分主要为雨水自然下渗为主,用绿地涵养水源,减少绿化灌溉。因此,尽量采用下凹式绿地或通过绿地自然坡度将屋面雨水及绿地雨水导入景观水系或引入进行雨水利用的设施。
绿地比周围路面或广场下凹5~10cm,路面和广场多余雨水可经过绿地入渗或外排。增加设施采用PP 排水片材、排水型材、排水管材以及渗滤框、渗槽、渗坑等多种形式。在大面积的绿地内也设计了一定数量的雨水口,雨水口高于绿地5cm,只要超越设计标准的雨水才能经雨水口排入市***雨水管道。绿地可进行细致的地形设计,通过减缓地面坡度,增加起伏形成洼地或景观水系等方式来增强渗水能力。为配合这一设计,洼地、水系部分设计了一些禾本科植物,并与周边已建沿江景观带相呼应相联系。
2.3.3 屋顶花园
采用绿化覆盖建筑屋顶,可以大大增加建筑的保温性能,是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生态手段。由于建筑屋顶上的风力和荷载,种植大型乔木技术上有一定的难度。植物根系很发达,会穿越钢筋混凝土的屋面,破坏防水层,补救和修复工程浩大费时费钱等原因,设计师在设计绿色屋面时必须对各种因素全面考虑。
(1)屋面风力减弱策略。建筑设计高出屋面120cm的女儿墙,阻挡部分风力。靠近两侧女儿墙设计中层小乔木和灌木篱,以形成绝佳的围合感,大乔木尽可能种植在中间区域。大风季节,树枝的剧烈摇晃造成根系松动而使大树成片死去。因此需要在混凝土板上增加隐形支架固定大乔木。
(2)屋面减重设计策略。屋面覆土不能太厚,所以种植设计主要以中层小乔木为主,局部点缀大乔木。而普通绿色屋顶大多种植草坪和景天科植物,只需满足20cm左右覆土。如需种植大乔木至少满足120cm 左右的覆土需求,结合本项目中屋面阶梯状特点,并在建筑设计的扩初阶段参与进来,同建筑、结构工程师沟通,将大乔木和小乔木的种植位置在景观设计前期就确定下来,创造出最经济节约的空中花园。屋面种植设计引入禾本科植物,其特点为有较高的观赏性,低维护,减少除草剂、 农药等的使用,可水生可旱生的浅根系植物。轻质土壤与轻质填充物混合使用,轻质土壤配比:腐植土50%~70%,蛭石10%~40%,砂土10%~20%。
(3)排水层。排水层的主要作用是能够在降雨和浇灌时让土壤多余的水分流走,即使在每小时降雨量为100mm时,也不会产生屋面积水。此外,如果是开放式而有人进出的话,还要考虑人的载重,必须要保证排水层不丧失排水功能的强度。有的排水层材料具有保水功能,对薄层土壤的绿化有更好的效果。
(4)屋顶雨水收集。屋顶雨水收集需满足《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的节水指标,统筹、 综合利用各种水资源,景观用水不宜采用市***供水和自备地下水井供水,宜利用非传统水源,达到标准一般项时,非传统水源利用率不低于10%,达到优选项时,非传统水源利用率不低于30%。可收集的雨水可分为3 类:道路雨水、草地雨水、屋面雨水。3 种水源中,最节约成本和利用率最高的是屋面雨水。屋面雨水的收集水量是根据收集后的用量以及径流系数来决定的。
2.3.4 生态景观材料
生态景观材料分为以下3个特质:可减少,可再利用及可再生。只要满足上述可视为生态材料。如屋顶排水格分PVC和HDPE 2种,价格相差不大,那么HDPE的排水格相对PVC 排水格就更环保些;硬质铺装能透水的材质当然也比不透水的材料更环保,如透水混凝土、土壤硬化地面、碎石铺地、生态砂、透水砖、陶土砖,比混凝土相对环保些;竹材比木材更环保,因为竹是速生植物,3~4年即可成材;塑胶实际是透水材料且内部能有组织排水,所以下面的基础最好选用透水混凝土。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合理布置与利用城市园林绿地,可以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减少建筑能耗、引导绿色交通、形成城市农业基地,减少城市的总体能耗,达到减排的效果,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参考文献
[1]赵彩君,刘晓明.城市绿地系统对于低碳城市的作用[J].中国园林,2010(6).
[2]Carol Reed.解读绿色基础设施如何提升城市水质[M].上海: 国际新景观出版社,2008.
案例分析方法范文第7篇
关键词:物流管理课程;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是对真实物流管理情况和问题的书面描述。物流管理案例一般有两种类型:一是现实物流情况介绍。用生动具体的现实例子来说明相关理论知识在现实中的运用或发展情况,以使学习者加深对理论的了解,以弥补学习者物流实践的不足,加深学习时的感性认识;二是物流管理案例介绍,用现实中的物流管理运营实际例子,让学习者从例子分析中获得全面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多采用戴维・泰勒的分析框架(sCOP,模型)方法。在许多案例中都会给学习者分配一个角色,如顾问的角色或管理者的角色。学习者需要把自己就当作这个角色。案例分析中所涉基本问题的性质虽然千差万别,但其中有一些方法却是普遍适用的。需要掌握的最重要的一条就是:问题需要清楚的界定、数据需要认真的考查,然后才进行更细致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回答问题的方案。
一、在案例分析中学习
在课堂进行案例分析的讨论时。老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鼓励学生提出不同方案。一般不提供“正确答案”。老师对案例分析的帮助主要体现在: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并适当地进行归纳总结。一般来说,要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能从该案例分析中学到什么:能从该案例中得出什么可普遍推广应用的结论;本案例所采用的方法效果如何;还能进一步改进吗!哪些物流管理理论有助于对本案例更好地理解与分析。在物流课程学习的初期,学生还只接触了几个案例研究时。可能会有一种挫折感。因为课上的案例讨论可能显得杂乱无章,而且常常不能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所以,在讨论物流案例时,老师要明确告诉学生,归纳总结只是提出一种“解决方案”,原因是物流管理案例无“唯一正确答案”可言。
二、分析物流案例的基本方法
分析案例首先要站好角度,案例分析应注意从下面角度出发:一是当事者的角度。案例分析必须站到案例中的主要角色的立场上去观察和思考,设身处地去体验,与主角同命运。二是全面综合的角度,这是综合型案例而言的。三是要针对相关案例选用恰当的理论知识来分析案例。案例分析包括两个互相关联的方面:首先,要对所指定的将供集体讨论的案例做出深刻而有意义的分析,包括找出案例所描述的情景中存在的问题和机会,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及问题间的主次关系,拟定各种针对性的备选行动方案,提出它们各自的支持性论据,进行权衡对比后,从中找出抉择,制定最后决策,作为建议供集体讨论;其次,是以严密的逻辑、清晰而条理的口述方式,把自己的分析表达出来。
三、案例分析的基本步骤
案例分析方法范文第8篇
关键词:功能分类;应急案例;分析方法
中***分类号:D035-3 文献标识码:A
面对突发事件频发的严峻现实,提高危机的应急能力成为组织的重要任务。案例分析方法是提高组织学习效率的有效方式,也是提升组织应急能力的重要途径。但现有应急案例分析方法来源于安全科学与工程领域,侧重于事故风险、安全装备与防范措施等方面的分析,无法对应急活动中的联动绩效、资源充足性、演练效果等进行分析。因此,探索适用于应急管理领域的案例分析方法,改善应急案例库建设和培训中方法短缺的现状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
将在对不同功能应急案例进行类型划分的基础上,抽取应急案例的研究要素,阐释案例分析的具体过程与步骤,并提出了实施该方法的质量判定标准。
一、基于功能差异的应急案例类型
应急案例是关于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典型性和多种意义的事件陈述,其目的是探寻已发生应急活动中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或是将其成功经验推广到今后的应急实践中去。依据应急案例功能的差异,可以将其分为问题类、决策类与评估类三种应急案例。
(一)问题类案例
问题类应急案例是关于突发事件起因、发展趋势、危害、预防与准备、应急响应、应急处置、恢复与善后等方面的整体陈述。在问题类应急案例材料中,问题可能存在多个,且不会直接点明,这需要分析者首先找到主要问题,然后探寻问题背后的原因,最后通过将问题、原因、情境与适用标准的连环关联来验证假设。问题类应急案例分析是一种把研究问题与行动计划对应起来的逻辑链接活动,需要回答以下问题:要研究的主要问题是什么?问题出现的可能原因是什么?这些可能原因是否成立,验证可能原因的依据或标准是什么?
(二)决策类案例
决策类应急案例是关于事件状态、决策情景、决策选项、决策者行为与决策后果的整体陈述。在决策类案例材料中,决策选项较少且识别较为容易。案例材料通常围绕若干个可供选择的“决策选项”展开,对决策者行为的背景、依据、动机、风险进行清晰的阐释。决策类应急案例分析是把决策选项与行动计划对应起来的逻辑链接活动,需要回答以下问题:决策者面临怎样的情境?决策者为什么选择该选项?该选项将带来哪些方面的风险?决策者应该怎样避免这些风险?
(三)评估类案例
评估类应急案例是关于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准备、应急响应、应急处置、恢复与善后等方面进行的整体陈述。评估类案例与问题类案例在内容、结构与范围上基本一致,但评估类案例中往往没有隐含问题,而是展示了应急主体活动的有效性。评估的对象可以是个人、团队、组织等主体,也可以是应急管理的信息、资源、技术等要素。评估类应急案例分析是把基准评估与行动计划对应起来的逻辑链接活动,需要回答以下问题:该应急活动的成效怎样?对应急活动评判有依据吗?基准评估是否成立,验证基准评估的依据或标准是什么?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将各类应急案例的分析内容与目标进行了总结。见表1。
表1 各类应急案例的分析内容与目标
类型内 容目 标
问题类 界定主要问题,分析主要问题与可能原因的关联性提出主要问题背后的原因
决策类 提出决策选项,验证决策选项与情境的关联性 理解决策选项的选择依据与风险
评估类 提出基准评估、验证应急行为与情境的关联性评价应急活动的有效性
二、各类应急案例的分析要素
应急案例分析方法是一种实证性的探究方法,是使用论据把初始判断(问题/决策选项/基准评估)和最终结论链接起来的逻辑过程。分析者要进行有效链接,还必须明确案例分析中的各类要素,这将有利于保障分析目标的确定性、过程的严谨性、结论的有效性。由于每一类案例的功能差异较大,分析要素各不相同,下面将对此逐一进行介绍。
(一)问题类应急案例的分析要素
1.主要问题。
主要问题是指导致组织不能达成或实现目标的某些障碍,即事态没有得到应有的解决或者出现了某种意外和不被期待的状况。主要问题的确定决定了案例分析的方向、路径与结果,准确界定问题决定了问题类应急案例分析的有效性。如果分析者对案例材料中的主要问题都不清楚,就很难归纳出导致这些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尽管突发事件各不相同,但问题类案例中的主要问题一般都包括“损失”、“失效”或“伤亡”等。
2.可能原因。
可能原因是隐含在主要问题背后的关联现象,也是一种尚未验证的假设。原因和结果的联系是事物与现象之间引起或被引起的联系,是一种必然的因果联系,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是原因,由原因所引起的现象是结果。在问题类应急案例分析中,原因不是越多越好,诸多原因中必然有一个或几个起主导或支配作用,从而决定了主要问题产生的时间与空间属性,这些就是可能原因。主要问题决定了可能原因,而可能原因决定了分析阶段、单位与解决目标的边界。
3.分析阶段。
应急管理包括致灾因子分析与减缓、灾害准备、应急响应、灾害恢复等阶段[1],每个阶段的风险因子和处置特征对事件形成的影响具有较大的差异。因此,确定案例材料中可能原因属于哪个阶段,能够使分析者分析思路更为聚焦。确定分析阶段,是指确定可能原因属于应急管理的哪个阶段。在问题类应急案例分析中,为了厘清案例分析的思路,只能聚焦于其中的一两个关键阶段来进行分析。如果事件的可能原因存在于多个阶段中,则将可能原因涉及阶段逐一列出,这样能够为后续的研究提供清晰的分析思路。
4.分析单位。
分析单位是案例研究中关注的个体,其主要由导致问题产生的工具、方法、个体、组织与环境等应急活动要素构成。分析单位的边界决定了可能原因提炼的精准性,在应急管理的不同阶段中,分析单位也具有明显的差异,如在预防与准备阶段往往涉及人、机器、方法、环境等因素,而在应急处置阶段涉及各联动组织。对一个复杂案例材料进行分析的过程,也是对分析单位不断修正的过程,分析者依据对原因的深入了解,不断地调整已拟定的分析单位。
5.原始情境 。
应急案例材料为分析者呈现应急活动过程的同时,也为主要问题与可能原因提供了详尽的背景资料,这些资料构成了应急案例的原始情境。分析者可以在主要问题、可能原因、分析阶段、分析单位确定的基础上,将可能原因与具体情境一一对应起来,建立可能原因与原始情景的关联性,验证可能原因的合理性及其真实性。
6.适用标准 。
在应急案例分析过程中,除了常识、经验与直觉之外,还需要借助判断标准来提高主要问题、可能原因与原始情境链接的有效性。问题类应急案例分析的适用标准主要有:法律法规、***策制度、条例规章等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组织制定的工艺标准、应急方案,如应急预案的准则、措施、流程等;某类专业知识,如危化品特性、环境专业知识与应急管理理论等。
7.解决目标。
通过适用标准与原始情景的链接,如果可能原因通过验证得以成立,接下来便是确立针对可能原因的解决目标。解决目标一般包括减缓风险因子,建立联动机制,改善应急流程,提高应急能力,修订相关制度等。
8.行动计划。
解决目标是应急组织针对主要问题提出的改善目标,它通过详细周全的行动计划来实现。行动计划是应急组织在外部环境与内部能力的分析基础上制订的对策、措施、途径、方案等。只有确立了行动计划,工作才有明确的方向和具体的步骤,才可以协调各应急主体的行动,增强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推动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二)决策类应急案例的分析要素
1.决策选项。
应急管理的过程也是决策的过程,组织领导人往往面临“何时”、“何地”、“谁来”“怎么处置”等决策问题。决策选项是可供决策者选择的分类条目。在决策类应急案例中,决策问题含有两个以上的决策选项,且某一选项往往已经被决策者实施,分析者很容易在案例材料中找到它们。应急决策选项是解决问题的措施、步骤、方法等,由应急组织的指挥者来选择。
2.分析阶段。
在决策类应急案例分析中,分析阶段由应急决策行为的后果或影响来确定,但因决策的后果或影响往往需要下个应急阶段才能显现,所以决策类案例一般涉及两个以上的阶段。如果应急决策的行为后果与致灾因子分析与减缓、灾害准备、应急响应、灾害恢复所有过程相关,分析阶段也包括应急管理的全部阶段。
3.分析单位。
与问题类应急案例相同的是,决策类应急案例的分析单位包括:工具、方法、个体、组织与环境等应急活动要素,分析单位的确定也是不断调整、提炼和确定的过程。与问题类应急案例不同的是,因决策者的心理、职责、职务等级等对决策选择具有很大影响,决策类应急案例的分析单位还包括以上要素。
4.原始情境。
原始情境为分析者展现了事件状态、应急能力、决策困境、应急过程、组织间关系等详细信息,也为决策选项的选择原因提供了详尽的背景信息。分析者要将具体情境与决策选项对应起来,建立选项-情境之间的链接,验证决策选项选择的合理性。
5.适用标准。
决策类应急案例分析的适用标准主要有:法律法规、***策制度、条例规章等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组织制定的工艺标准、应急方案、决策者权限与责任;某类专业知识,如危化品特性、环境专业知识、心理学理论、领导理论与应急管理理论等。
6.风险分析。
在决策类应急案例材料中,决策选项和原始情境往往能较为清晰地呈现出来,但决策风险需要分析者依据工作经验和相关理论进行思考和总结。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变异性和危害性使得每种决策选项都具有一定的风险。因此,有效的决策风险分析能够帮助分析者厘清决策选项存在何种缺陷,即各种决策选项可能存在的风险,以便从案例分析中吸取更多的经验,提升自己的应急处置能力。
7.行动计划。
决策类应急案例分析的目的一方面是帮助分析者理解决策者的选择,另一方面是促使分析者在面临同样决策问题时,规避或降低使用该决策选项的风险。因此,案例研究者在风险分析后,要提出针对性的风险防范行动计划,以便于阅读者能够提高决策和风险防范能力。
(三)评估类应急案例的分析要素
1.基准评估。
基准评估是分析者在案例分析基础上对突发事件处置活动绩效的基本判断,也是关于应急处置活动有效性尚未验证的假设。基准评估决定了评估对象、分析单位、发展目标和行动计划的初步内容,奠定了后续分析步骤的基础与方向。应急活动的基准评估大致包括“及时”、“科学”、“有效”、“准确”、“充足”等。
2.评估对象。
评估对象是指应急管理阶段或具体方面,既可以是从致灾因子风险分析到灾害恢复的整个过程或若干处置阶段,也可以是应急管理中某方面的具体工作情况。处置阶段包括:致灾因子分析与减缓、灾害准备、应急响应、灾害恢复等。具体工作一般包括:应急处置的效率、应急组织能力、应急技术有效性、应急指挥科学性、应急流程合理性、应急资源充足性、应急信息准确性等。当应急案例的材料十分细致时,也可以将具体应急工作细分内容作为评估对象,如可将应急资源充足性中的资源储备、资源调度、资源补偿等分别作为评估对象。
3.分析单位。
与问题类和决策类应急案例相同,评估类应急案例的分析单位包括:工具、方法、个体、组织与环境等应急活动的要素。
4.原始情境。
原始情境是关于突发事件及其应急处置的基本情况的描述,清晰展示了应急处置活动的各个环节,详细阐释了应急个体、组织与工具、方法、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基准评估验证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依据。
5.适用标准。
在评估类应急案例分析中,适用标准建立了原始情境与基准评估之间的桥梁,证明初始评估成立的原因和可靠性。评估类应急案例分析的适用标准与前两类基本一致,也包括相关的法律法规、***策制度、条例规章,应急预案与工艺规范等。甚至还包括逻辑判断、应急管理理论、社会价值观与伦理、常识和专业技术与技能。
6.发展目标。
在基准评估的有效性得到验证后,分析者将此次活动中值得推广的做法进行总结,并确定符合本组织应急能力的发展目标,帮助案例学习者快速吸收有效的应急管理经验。如果适用标准验证的基准评估部分存在不足,即应急处置活动还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则应提出相应的改进和完善的目标。
7.行动计划。
确定好本组织应急管理的发展目标后,案例分析者要制定可操作性的行动计划以保证发展目标的实现。行动计划是保障发展目标实现的措施与方案,应具有可操作性。
三、应急案例分析的过程
应急案例分析包括初始判断、案例材料分解和提出结论三个步骤。初始判断是分析者确定案例材料的类型:如果是问题类应急案例,分析者应提出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可能原因;如果是决策类应急案例,应提出决策选项;如果是评估类应急案例,则应提出基准评估。案例材料的分解与整合阶段的工作包括:提出分析阶段与分析单位,找到与可能原因、决策选项或基准评估密切相关的原始情境材料,采用相关的法规、标准、操作规程、预案对原始情境进行分析,最终将案例材料各个细节信息进行整合,形成完整的证据链。提出结论阶段是依据前述分析结论,提出应急组织的发展目标与行动计划,该阶段是案例分析的最终目标。应急案例分析的过程见***1。
由***1可知,不同类型应急案例分析的过程略有不同,本文分别从识别情境、案例材料的分解与整合、提出结论三个方面对应急案例分析过程进行比较,以期能更为清晰地说明不同应急案例分析的侧重点。见表2。
由表2可知,三类应急案例分析都具有从识别情境到提出结论的过程,但因分析功能具有差异,每种案例分析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不同。问题类应急案例分析主要围绕可能原因为什么成立这一疑问而展开;决策类应急案例分析是通过阐释该决策选项被选择的理由而进行;评估类应急案例分析主要讨论基准评估为什么具有有效性的问题而展开。
四、应急案例分析质量的判定标准
要保证应急案例分析的质量,需要采用相关的判定标准。在参考美国Government Accountability Office的真实性、可信度、可确定性与可靠性四个标准基础上,Robert K.YIN[2]认为,可用四种检验来判定实证性社会研究的质量。应急案例分析是实证性社会研究的一种,因此这四种检验也适用于应急案例研究。在参考Robert K.YIN的检验策略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应急案例分析质量的检验标准与操作方法。这四种常用的检验策略,见表3。
(一)建构效度
建构效度是指分析者在资料收集中应采用可操作性指标来收集资料,在案例草案的撰写阶段应对资料真实性进行核实,以避免案例分析的主观性缺陷,提高后续分析的科学性与严谨性。例如,在收集应急资源资料时,应首先界定应急资源包括的类型,并提出每种资源可操作的测量指标及其依据,这样就避免了不同的分析者因概念界定和测量指标差异造成案例分析结论迥异的问题。参照Robert K.YIN的案例质量判定方法,应急案例分析的建构效度可在资料收集与撰写报告阶段,通过采取多元证据来源、形成证据链、对案例草案检查等技术方法来实现。
(二)内在效度
应急案例分析的内在效度就是要从各种纷乱的假象中找出因果联系,即证明某一特定的应急情境和原因将引起另一特定的结果。内在效度能够保证案例分析和论证过程的严谨性和规范性。提高内在效度需要思考以下问题:这些原始情境支持可能的原因吗?可能的原因是否还有不知的情境支持?适用的标准是否完全支持逻辑链接过程?如果这些问题能够得到解答,则说明应急案例分析的内在效度较高。
(三)外在效度
应急案例的外在效度是指该应急案例分析结论是否具有可归纳性,即是否可以归纳为理论,并推广到其他案例研究中。保证应急案例分析的外在效度需要采用灾害学、应急管理、风险管理、危机管理和安全科学理论中较为成熟的理论与模型来进行分析,即案例分析过程中具有理论支撑。在成熟理论基础上的研究结论更具有普适性,更容易归纳出新的理论或假说。
(四)信度
应急案例分析的信度是指后来的分析者如果完全按照先前的分析步骤,能够得到相同的结果和总结出相同的结论。较高的应急案例分析信度能够降低和减少分析中的错误和偏见。采用详细记录分析步骤与程序,采用应急案例草案和建立应急案例研究数据库等方法均可以提高应急案例分析的效度。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从事应急案例分析,不仅须在研究的最初阶段关注上述术语,而且要在整个分析过程中都要小心处理以上概念,以便得到严谨和科学的案例分析结论。
[参考文献]
[1] 林德尔.应急管理概论[M].王宏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案例分析方法范文第9篇
关键词:跨文化教学;案例分析法;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 跨文化教学的趋势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国际交流日益增多,不管是跨国公司之间的经济往来、旅游爱好者之间掀起的出国旅游热、还是出于爱好主动学习第二语言,这些都不可避免的要进行跨文化交际。正因为有交流的需要,相对应地跨文化教学及其研究也应运而生了。为此,我国各大院校也纷纷开设跨文化相关的各种课程,教师们也结合教学经验采用了诸如讲课、小组讨论、调查报告、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和素材,这些方法都有其各自的优点和特点。在这诸多方法中讲课仍然是最主要的,因为它对于传授知识的作用最明显,但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所起的作用并不是很突出。而案例分析,尤其是对影音资料进行的案例分析,这种方法对于提高学生兴趣及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我们要把这种方法应用到跨文化教学中去。
二、案例分析法的选取途径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1920年代,当时是通过采取真实情景或事件的案例型式的教学,这种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从而取得教学的成功。这种方法受到重视则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事了。下面着重选取了三个途径来具体介绍一下案例分析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 真实的生活场景
生活是最好的舞台。教师应善于发现并充分挖掘特殊的生活场景,多方面多角度利用外教提供的资源,多和外教交流,充分发挥外教在西方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也可以组织一些东西方文化交流活动,通过讨论各国之间文化差异、各种西方节假日庆祝方式、以及赴外企进行实地参观等等的各项活动,使学生在外企的实训和上岗实习等教学活动中,面对面地和外国人进行交流。然后把他们交流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冲突,进行总结并分析原因,以消除摩擦和误会,从而取得跨文化交际的成功。这些生活中真实具体的案例,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 生动形象的文学作品
我们现在了解到的西方文化,大部分都是通过学习、阅读文学作品了解到的。因为它能够提供最生动、具体、深入、全面的文字材料,使读者在阅读中对于西方文化进行有血有肉的了解。文学作品通过对人物形象在社交场合的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的描述,能够帮助学生更清楚地理解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在目的语使用环境下产生的心理条件,从而间接地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学校里,课堂上学习的东西非常有限,因此我们不能仅仅依靠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空闲的课外时间广泛阅读西方文学作品、报刊杂志和时事评论等材料,从中吸取文化知识,增加文化素养,拓宽西方文化视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 多媒体技术的影视资源
影视资源用于教学,尤其是跨文化教学中具有其特殊的优点和特点。因为电影电视对学生来说是非常熟悉且受欢迎的一种媒体,它比别的教学手段更能引起学生们的兴趣;也因为电影电视比起教学课本和其他书籍更戏剧化、动态化。而且它也能更加直观化地展现出人物的心理特点或是社会文化习俗,也可以使一些抽象的理论概念变得更加具体形象,易于理解。随着电影科技的发展,将呈现给人们更丰富、更具体的观影体验,使人们能够获得更加强烈的视觉冲击感。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增长学生对他国文化的了解,提高意识兴趣和好奇心,还可以促使我们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跨文化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西方优秀的电影情节进行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对电影情节案例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三、案例分析法的优势
案例主要是提供了他人的经验和教训,而案例分析主要是通过分析案例情境中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等来了解人物的行为,评价其对错,进而告诉我们在实际的跨文化交流中如何应对。在跨文化教学中案例分析法的优势也显而易见,下面从三个方面对跨文化案列的优势进行分析。
(一)跨文化案例能够给学生提供真实的生活情景
对于大多数中国的学习者来说,与外国人打交道的机会不是很多,对一个国家的学习只能依靠书本和电视等,书本上面的东西都是死的,仅仅可以用来积累知识,但生活是活的、流动的,无时无刻都处在变化之中。如此便导致很多人往往书本上功夫很到家,学得很好,但在实际生活中却不能为其所用。然而,跨文化案例它本身就是生活的缩影,是真实生活的演绎,里边不仅涉及了语言知识、行为动作,还涉及了为人处世、文化习俗等生活的各个方面。生动形象的场景往往给人更深的心灵感触,这样也有助于学生对文化知识的了解与学习。更重要的是,对案例的分析及相关问题的解决为学生以后的实际生活和教学工作也提供有效的参考和借鉴。
(二)跨文化案例有助于促进学生对跨文化交际中非言语行为的理解力
调查表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通过语言进行表达约占30%,通过非语言进行交际则占70%。非语言交际也是一种重要的交际方式,尤其是外国人的非语言表达特别丰富。而非语言交际指的是在特定的情景或语境中使用非语言行为交流和理解信息的过程,它们不是真正的语言单位,但在生活和交际中有时候却能表达出比语言更强烈的含义。一些特定的非语言行为往往代表着特定的含义,在跨文化交际中必须加以重视。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非语言文化内涵差异非常大。将这些差异在跨文化交际教学案例中呈现出来,学生能根据背景知识进行分析,对因非言语行为引起的误解、冲突作出正确的判断,能增强对目的语非言语交际的理解力,从而减少跨文化交际的冲突。
(三)跨文化案例有助于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冲突问题的能力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一件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不同文化的人看法肯定也不一样。通过对跨文化案例进行分析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使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问题。我们知道交际冲突的主要原因不是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造成的,而是东西方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差异造成的,在比较和分析中加深对多种文化的了解,逐步学会站在不同立场看问题,促进多元化视角的形成,这种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不仅这样,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怎样避免误解、冲突,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就锻炼了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培养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跨文化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使学生能够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往,在实际教学中,通过案例分析法能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但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国家、社会和教师的共同努力,在教学中运用案例分析法,能增长学生的知识以及对异文化的了解程度,使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从而达到跨文化交际的成功。(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2] 许力生.语言研究的跨文化视野[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3] 赵利群.运用案例分析法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实践与探讨[J].时代文学,2011(6).
案例分析方法范文第10篇
纳税筹划的目的主要有:
——减轻税收负担,实现税后利润最大化;
——获取资金时间价值;
——降低办税成本,提高办税效率;
——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
偷税、避税与纳税筹划:
纳税筹划不是偷税,也不完全等同于避税。
偷税:其显著特征为行为的违法性。
避税:避税行为分为两类:一类是“灰色避税”,它是通过改变经济活动的本来面目以达到少缴税款的目的,常见手法如通过操纵关联交易价格将销售增值和营业利润转移到低税率的关联企业;另一类是“中性避税”,它主要是利用现行税制中的漏洞和缺陷,将应税行为改为非税行为,将高税负活动变为低税负活动。
纳税筹划的类别和特征:
类别:
——按涉税行为所处的业务领域,可分为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纳税筹划、投资活动中的纳税筹划、融资活动中的纳税筹划。
——按筹划活动涉及的范围,可分为战略性纳税筹划和战术性纳税筹划。
战略性纳税筹划又包括对长期计税***策和会计***策的选择、重大税制变动前的筹划和企业重组中的纳税筹划。
——按税种分,分为流转税、所得税、财产税、行为税的纳税筹划。
特征:
事先策划性、非违法性、权利性、规范性等
纳税筹划的基础:
客观基础:
——现行税收法规制度赋予纳税人适度的选择权;
——纳税人生产经营活动的可选择性;
主观基础:
在全面、深入、准确掌握税收、会计、法律、经营管理等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结合筹划对象的具体特点,融会贯通,灵活运用。
例1 :甲公司是一家大型环保设备生产企业,乙公司欠甲公司货款300万元两年多时间了,现乙公司资不抵债,甲公司为了收回欠款,同意乙公司用一批旧设备(环保设备生产线)偿还该项债务。设备原价350万元,账面价值270万元,经评估该固定资产市价(含税)290万元。甲公司打算先进行债务重组,取得乙公司的抵债资产,然后再将这笔抵债资产作价290万元与丙公司合资组建丁公司。如此,有关各方的税负为:
乙公司:
增值税为零(依据为国税发[1995]288号)
企业所得税=(300-270)*33%=99000(元)(依据为国家税务总局第6号令)
甲公司:
增值税=290/(1+17%)*17%=421367.52(元)
企业所得税为零
甲公司产生了较重的增值税税负。
有人提出这样的税收筹划思路:
首先由乙公司直接用旧设备与丙公司合资组建丁公司,设备作价290万元,然后再由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债务重组协议,乙公司用拥有的丁公司的股权抵偿甲公司债务300万元。
上述筹划建议可行吗?应如何筹划?
纳税筹划的基本要素:
计税的基本要素包括纳税人、计税依据、税率、纳税环节、减免税、纳税期限等,其中最关键的要素为计税依据和税率,因为任何一个税种的应纳税额都等于计税依据乘以税率,且该二要素与其他要素间存在着重叠关系,例如减免税优惠就包括税基式(即计税依据)优惠和税率式优惠。纳税筹划自然是围绕上述要素展开的。
本次课程介绍其中的一些主要内容。
第二篇 计税依据的纳税筹划
不同税种的计税依据是不同的,如流转税的计税依据为销售额或营业额,所得税的计税依据为应纳税所得额,房产税的计税依据为房产账面原值或租金额。
这种方法是纳税人利用市场经济中经济主体的自由定价权,以价格的上下浮动作为纳税筹划的操作空间,或者是利用对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权,从而达到少纳税或推迟纳税义务发生时间的目的。这里的价格既有商品销售价格,也有劳务供应价格、无形资产使用费价格、租金价格等。
关于计税依据的纳税筹划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将计税依据(税基)从某个纳税人转移到另一个纳税人
1、利用享受税收优惠关联企业进行筹划。其目的在于将增值或利润尽可能地在享受税收优惠***策或处于低税率地区的企业实现,有时也会反向操作。这种案例主要发生在享受特定优惠***策(如福利企业)与相关企业之间、外商投资企业与其股东之间、母子公司之间等。从地域范围上看,既有国际上跨国(地区)间的转移,也有国内跨地区的转移。
对这种方法的限制:日益严密、严格的国际税制和我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有关实体法的规定。
这种方法能够存在的原因:
——纳税人法定的定价自以及市场的复杂多样性;
——品牌产品、专利产品等不可比因素的增加;
——衡量无形资产交易价格、特许权使用费等方面的尺度难以掌握;
——二级市场发育的不完善,等等。
在此方面应注意的问题是:
——关联交易价格应在一定的合理区间内加以灵活运用,不可过度;
——通过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将获利空间较大的生产环节安排在特定的低税率地区;
-将正常定价与销售折扣与折让相结合;
——合理利用无形资产等交易价格。
——结合必要的预约定价。
(二)将计税依据(税基)从某个纳税期间转移到另一个纳税期间
这种方法存在的基础一是税法中有关递延纳税的直接规定,二是纳税人可利用对会计***策和税收***策的灵活选择权,从而调节税基的期间分布。
一般来说,推迟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即递延纳税)对纳税人是有利的,但也不尽然。
1、推迟纳税义务发生时间
许多企业向客户销售商品时由于未收到货款,故一般不向客户开具发票,也不确认会计收入和计税收入,自然也不反映应纳税款。而按税法规定,在无特殊合同约定的情况下,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收讫销售款或取得索取货款凭据的当天,上述会计处理极易招致税务机关的处罚。如何合理处理上述问题呢?
——纳税人首先应合理利用税法中关于赊销和分期收款发出商品的规定;
——其次,纳税人应妥善处理相关细节问题。
2、结合纳税年度的盈亏情况和应税状况选择收入或所得的实现期间
例:以实物对外投资如何进行筹划。某公司以一座房屋对外投资,账面净值800万元,投资作价1200万元。假定该公司可能存在三种情况:(1)四年前,有 300万元的未弥补亏损;(2)以前无未弥补亏损,当年正常缴税。(3)当年处于免税年度。在不同情况下该公司应如何选择?如果上述企业为国有企业,还可采用何种策略?
本例中产生400万元的视同销售所得。
筹划建议:第1、3种情况下选择将400万元计入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在第2种情况下则应尽量选择分五年计税。
筹划依据:有关视同销售及视同销售所得计税的规定,国税发[2004]80号、82号文等。
3、企业重组中纳税义务发生时间的筹划问题
为支持企业合理重组,税法中设计了诸多“递延纳税”的规定;而企业重组时如果方法得当,也可以推迟纳税义务的发生时间。现以后者为例:
例:Z省的两个自然人在S省某市设立发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甲,注册资本8000万元。公司在将所购1亿元土地“五通一平”(开发成本及费用约 1000万元)之后,土地市场评估价格已上涨到1.4亿元。现另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乙欲得到该宗地块,如果直接向甲公司购买,则甲公司应纳税款为:
营业税=(1.4亿元-1亿元)*5%=200(万元)
(注:有的地方解释“国税发[2003]16号”文中差额计税的规定不适用于房地产开发企业,则营业税=1.4亿元*5%=700万元。)
土地增值额=15000-10000-600-(10000+600)*5%-180-275-(10000+600)*20%=1295(万元)
土地增值率=1295/13705=9.45%
土地增值税=1295*9.45%=388.5(万元)
企业所得税=(15000-10000-600-180-320-275-388.5)*33%=1068.045(万元)
乙公司应缴契税=15000*3%=450(万元)
鉴于此项交易中较重的税负,有位人士为双方设计了一个“纳税筹划”方案:由乙公司及乙公司的大股东(系一自然人)按经评估后的甲公司净资产账面价值 1.1亿元(含土地评估增值5000万元)受让甲公司的全部股权,甲公司变更股权后持续经营,并在新股东的主导下进行后续的房地产开发。该人士称:甲公司股东将全部股权转让给乙公司股东时,按“财税字[2002]191号”文之规定,无需缴纳营业税;另一方面。,乙公司及其大股东系通过收购其股权间接取得了土地使用权,而不是通过资产买卖取得土地使用权,这样,甲公司无需为土地增值缴纳土地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可谓“一举两得”。
交易双方遂依计而行,并一次性支付完交易价款,在变更股权的同时,甲公司将土地使用权的账面价值从1亿元调为1.5亿元,差额部分记入“资本公积”。甲公司经过两年房地产开发、销售,在清盘时进行土地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清算时,地价成本均按1.5亿元计算。
然而,当地主管税务机关在对甲企业和乙企业进行纳税检查时,作出了如下处罚决定:
1、根据“国税发[1997]71号”文和“国税发 [1998]97号”文的规定:“企业股权重组后的各项资产,在缴纳企业所得税时,不能以企业为实现股权重组而对有关资产等进行评估的价值计价并计提折旧,应按股权重组前企业资产的账面历史成本计价和计提折旧。”甲企业的企业所得税纳税处理违反了上述规定,应予补税并罚款;
2、根据《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计算土地增值额时扣除项目中的“取得土地使用权所支付的金额”是指:“纳税人为取得土地使用权所支付的地价款和按国家统一规定交纳的有关费用”。在股权变更前后,甲公司作为“纳税人”的身份是连续的,故计算土地增值额时能够扣除的地价只能是最初购入时的成本1亿元。因此,甲公司在土地增值方面也构成偷税,应予补税和罚款。
乙公司向甲公司原股东支付股权交易价款时,未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应予罚款。
该案例给我们的启示:
1、税法中关于企业重组中流转税、企业所得税的规定往往是即时征税还是递延征税的规定,而不是应税或免税的规定,故纳税筹划的着眼点一般是前者而不是后者。
2、在税制中,流转税强调征管链条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企业所得税则对获得所得的纳税人征税。上例中,甲公司的原股东获得了收入和所得,本应缴纳的税款最终却由股权变更后的甲公司缴纳,甲公司及其大股东由于对税法的一知半解和轻信错误的“筹划”意见,并且在股权转让协议中未能预见和约定解决此类问题的条款,导致其损失难以挽回。所以,真正意义上的纳税筹划应是考虑交易活动中各相关利益人的利益,而不是损此益彼。
上述问题是在所有其他类型企业重组的税收筹划中都应注意的。
(三)降低或控制计税依据(税基)
一般来说,降低税基必然降低税额;
而控制计税依据,则是通过合同、票据等形式,将计税依据设定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并取得有利的计税效果。
1、货物定价“欲高则不达”
例:某企业一台设备的原值为100万元,已使用半年,账面净值95万元,现予出售,拟定价100.8万元。
上述定价合理吗?应如何定价?
如果上述设备已使用8年,账面净值25万元,该企业拟将其拆废再将残料卖给废物回收公司,估价15万元,这种方式合理吗?
2、不要出现较高的、不利的“推定收入”
例:甲企业用一批原值为120万元、净值为80万元、市价(不含税)为100万元的设备抵偿所欠乙公司的债务140万元。甲公司作(注:简化分录,不通过固定资产清理):
借:应付账款 1400000
累计折旧 400000
贷:固定资产 1200000
资本公积 600000
纳税调整:视同销售所得:100-80=20(万元);
债务重组所得:140-100=40(万元)
乙公司作:
借:固定资产 1400000
贷:应收账款 1400000
纳税调整:债务重组损失:140-100=40(万元)
商品计税成本:100万元。
如果在债务重组时双方不约定资产的公允价值,会产生什么结果,应如何作纳税筹划?
3、合理规避视同销售收入或所得
视同销售业务是企业的资产转移行为不属于一般意义上的销售,其本身无现金流入或未取得应收账款,会计上也不确认会计收入,但税收上要求确认应税收入。
例:某企业开展促销活动,开展“买一赠一”活动,例如凡购其大屏幕彩电(零售价8000元/台)一台的,赠送进价为351元(含税)、市价为500元的电饭堡一只。企业作:
借:营业费用-促销费 300
贷:库存商品 300
对于该企业此类促销行为,按《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国税发[2003]45号”文规定,不但卖出的货物本身要全额纳税,而且赠品也要视同销售,以增值税为例,每台电饭堡应补税:500/(1+17%)*17%=72.65元,主管税务机关共查补其增值税、企业所得税60余万元,并作了50%的罚款。此类业务应如何进行税收筹划?
方案:将“买一赠一”改为折扣销售。
依据:“国税发[1993]154号”
筹划中应注意的其他问题。
4、如何降低应纳税所得额?
在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的税基筹划中,不仅要降低或控制收入,还要尽可能增加税前扣除金额。要达到上述目的,就需要利用税前扣除项目的不同待遇进行筹划。
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项目的分类:
——据实扣除
——不得扣除
——限额扣除
——加计扣除
——调减扣除
——分期扣除
筹划思路:规避不得扣除,提高扣除限额,充分利用据实扣除和加计扣除,合理安排分期扣除期限,不放弃调减扣除。
(1)新规下限额扣除与据实扣除转化时的风险区-差旅费、会议费与个人工薪。差旅费、会议费可在税前全额扣除,且与个人所得税无关。个人工薪则既与个人所得税有关,也涉及税前限额扣除。
(2)筹划课题:如何充分利用税前扣除项目和限额,如:合理降低过高的个人工薪支出?-企业薪酬计划中个人货币收入与其他福利形式的组合方案,如:
保险:补充养老、补充医疗、特定工种险;
房贴:老职工一次性房贴、新职工按月补贴;
汽车:私车公用问题。
实物福利问题。
外籍人员的薪酬筹划。
(3)加计扣除项目的巧妙利用-技术开发费与无形资产。企业发生的技术开发费在税前不仅可全额扣除,而且还可按实际发生数加计扣除50%;购入无形资产则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摊销。
例:甲公司急需一项生产技术对工艺进行改造,现了解到某高校正进行相关的技术开发。现有两种方案可供甲公司进行选择:一是待该技术研制成功后以200万元购入;另一方案是支付200万元给该高校,委托其开发技术,开发成功后甲公司即如约获得该技术。两种方案孰优孰劣?筹划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4)不得扣除与据实扣除、限额扣除间的转化-赞助、捐赠与资助。赞助在税前不得扣除,捐赠则为限额扣除,而对科研院所和非关联高校的科研资助则可全额扣除。
筹划课题:
某企业在未来五年内计划投入高额的员工培训费用,并且与两家对口高校建立长期合作培训关系,但培训费用将远远超过“职工教育经费”的税前扣除限额,对此应如何进行税收筹划?
(5)为缩小税基创造条件-以增加纳税环节为例
问题:为什么一些业务招待费、广告费超支较大的工业企业均下设***核算的销售公司?
例:某机械制造企业(内资企业)2002年度收入总额为1亿元,广告费为220万元,业务宣传费为80万元,业务招待费为100万元。
按现行税法规定,该企业广告费超支额为:220万元-10000万元×2%=20(万元);
业务宣传费超支额为:80万元-10000万元×0.5%=30万元;
业务招待费超支额为:100万元-(1500万元×0.5%+8500×0.3%)=67万元。
该企业需合计进行纳税调增117万元。
如果该企业将销售部门分离出去设立一家销售公司,制造企业将生产出来的产品销售给销售公司,总价为9000万元,销售公司再销售给客户,总价为1亿元。双方商定广告费各支付110万元,业务宣传费各支付40万元,业务招待费由双方各支付50万元。作此处理后,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将不会超支,业务招待费超支情况为:
制造企业业务招待费超支:50万元-(1500万元×0.5%+7500×0.3%)=20万元。
销售公司业务招待费超支:50万元-(1500万元×0.5%+8500×0.3%)=17万元。
业务招待费合计超支37万元。
企业分立后,应纳税所得额纳税调增金额由117万元降至37万元。
(6)是当期扣除,还是分期扣除?
— 如何处理好固定资产的修理费支出?
划分日常修理与大修理的原则规定。
日常修理:所耗原材料无需进项税额转出;可当期税前扣除;
(7)合理利用起征点
例:某大学教授王某业余为一企业翻译外文资料,5个月后交稿,企业一次性应付劳务报酬4000元,按税法规定应代扣个税为(4000-800)*20%=640(元)。
筹划方案:由企业逐月向王某支付800元,由于按税法规定,劳务报酬计税系以一个月为单位,且起征点为800元,则该企业无需代扣代缴税款。
第三篇 税率筹划
税率筹划的目标是降低应税行为所适用的税率,其主要方法是:
1、在累进税制下对较高级次边际税率的回避;
2、通过税目间的转换改变适用税率;
3、通过税种间的转换改变适用税率;
4、利用税率优惠进行筹划。
(一)降低边际税率
现行税制中有超额累进税率(个人所得税)和超率累进税率(土地增值税)两种,对于前者,可通过控制超额的额度进行税收筹划;对于后者,可通过控制增值率进行税收筹划。另外,税法还有起征点的规定,纳税人应合理利用这一规定。
例:甲公司承诺支付张某年薪约57600元,分为按月薪支付和年终奖励两部分,张某将取得的收入应如何在两者之间进行分配呢?
按“国税发 [2005]9号”文的最新规定,如果甲公司每月支付张某3800元,则每月应纳税所得额为3000元,适用的最高边际税率为15%;年终奖12000适用边际税率最高为10%(确定税率的每月应纳税所得额为:12000/12=1000元),且该级次还可再每月增加1000元的应纳税所得额,方才进入 15%的边际税率。在这种情况下,显然应降低月薪标准,加大年终奖份额。
如每月月薪1800元,年终奖36000元,则会出现相反结果。
从规避较高边际税率的角度看,理想的分配方案当然是:每月月薪1800元,年终奖24000元。
在实际工作中,对它们的筹划安排既要考虑个税筹划因素,也要考虑其他因素:
1、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和绩效考核的需要。
2、员工及早兑现个人收入的要求。
3、应考虑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的工资***策。
(二)通过税目间的转换适用低税率
例:甲企业是职工内部持股的有限公司,一般员工月均工资1800元,当年一般员工预计可人均分红2万元,假定张某的个人收入恰好处于平均水平线上。我们将其称为第一种薪酬方案,其个人所得税为:工资税目适用的最高边际税率为10%,应纳税额为:[(1800 -800)×10%-25] ×12=900(元);分红税目应纳税款=20000*20%=4000(元),合计应纳税额为4900元。我们可以发现,如果将张某的部分红利转化为工资收入,则可按10%、15%的低级次税率计税,降低税负。但是,如果企业在年末时再来回头补发工资,调整账务记录,显然有避税之嫌;而如果在年初就增加工资水平,在全年业绩尚未确定之前,又有可能导致“大锅饭”和分配上的矛盾。如果不考虑这些问题,例如每月工资增加到2800元,年终分红降为8000 元,则工资税目应纳税额为:[(2800-800)×10%-25] ×12=2100(元);分红税目应纳税款=8000*20%=1600(元),合计应纳税额为3700元,比第一种方案税负降低1200元。此为第二种薪酬方案。
现在我们设计一个绩效考核方案,假定按该方案张某可得年终奖为12000万元,则全年按月发放的工资应纳税额仍为:[(1800-800)×10% -25] ×12=900(元);按“国税发[2005]9号”文的规定,年终奖的应纳税额为:(12000/12×10%-25)×12=900(元);分红税目应纳税款=8000*20%=1600(元),合计应纳税额为3400元。(注:对“国税发[2005]9号”文中的规定在理解上存在争议,有人认为例中年终奖的应纳税额为:12000×10%-25=1175(元),则应纳税额合计为3675元。)不管如何理解,实行年终奖制度后的总税负都低于前两个方案。
(三)通过税种间的转换适用低税率
1、销售增值?服务增值?-合理采用代购、代销方式。税法对代购、代销都有严格的要求,采用这两种方式时,应注意是否与税法要求相符。 代购条件为:受托方不垫付资金;销售方向购买方开具发票;受托方按发票金额与委托方结账,并另收手续费。
例:甲公司是一家从事化工产品贸易的公司,现了解到乙公司急购一批化工产品,开价为1200万元(不含税);甲公司的一外省合作伙伴生产该批化工,出厂价(不含税)为1000万元。试比较甲公司自购自销后的税负,并分析此类纳税筹划中应注意的问题。
方案一:如果由甲公司自购自销,则属于应缴增值税行为,其收益和税负为:
毛利=1200-1000=200(万元);
增值税=204-170=34(万元);
方案二:如果由甲公司为乙公司代购代销,则其收益和税负为:
手续费收入:234万元;
营业税=234*5%=11.7(万元)
营业税税后毛利:222.3万元。
显然,由于实现了税种的转化,甲公司的税负降低。
问题1:这种方案对乙公司有何影响?它总是可行的吗?
问题2:在何种情况下代购的可操作性较强?
2、合理适用税种和税目,解决好混合销售与兼营问题
例:某建材生产企业在向客户销售建材的同时还提供专业的运输和安装服务,一并收取价款,当年销售收入价税合计为1170万元,其中运输劳务收入585000元,安装劳务收入468000元。试问应如何进行纳税筹划?
第四篇 用好用足税收优惠***策
税收优惠分为税基式优惠、税率式优惠和税额式优惠。
纳税人应根据所在地区、行业、生产产品等所适用的税收***策,合理而充分地享受税收优惠***策,并谋求税后利益最大化。
1、税率式优惠***策的合理利用
不管是内资企业还是外资企业,在企业所得税方面都有一些税率优惠即定期减免税的优惠***策,企业应结合自身盈利预测,考虑在该优惠期内,在税收***策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多地实现应纳税所得额。
(2)企业获利的三种常见模式:
——递增模式;
——递减模式;
——正态分布模式。
(3)不同模式下纳税筹划的基本思路-以递减模式为例。
下***首先针对无任何所得税优惠的企业,红线为收入线,白线为筹划前的成本线,黄线为筹划后理想的成本线,阴影部分为筹划后减少的应税所得。
为达到上述目标,企业应作战略性筹划:
(1)如何选择固定资产折旧年限?
(2)固定资产应采取何种折旧方法?
(3)房地合一时土地使用权的摊销筹划;
(4)如何选择无形资产摊销年限;
(5)如何选择存货核算方法?
(6)如何筹划开办费及其摊销;如何筹划修理费用?
(7)如何选择收入或所得实现的***策?
如果上***系针对一享受“两免三减半”甚至更长优惠期的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企业纳税筹划的思路又应作如何调整?
2、税基式优惠***策的合理利用
以技术开发费(研究开发经费)为例。纳税人当期投入的研发经费比上年增长10%及其以上的,可在全额扣除的基础上再加计扣除50%.
例:某高新技术企业2002年研发经费为100万元,今后三年计划投入研发经费500万元,由于第一年要购置大量设备,故该企业三年的经费分配计划为:250万元、125万元、125万元。这种计划合理吗?
技术开发费的筹划要点:实现梯级增长。
筹划课题:如何实现技术开发费的梯级增长?
3、税额式优惠***策的合理利用
以购买国产设备时的筹划为例。企业技术改造购买国产设备,可按投资额的40%抵减投资当年比投资前一年的企业所得税新增税额。
筹划课题:某企业2004年计划投资1000万元进行技术改造,其中预计设备投资800万元。该企业应注意处理好哪些方面的涉税问题?
4、创造条件适用税收优惠***策
筹划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