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鸣大师是紫砂陶艺界的另类,他的作品脱离了传统紫砂壶的形态,即使是粗通紫砂者,也能一眼辨认出来,因为它太有个性了。吴鸣紫砂壶的出现,更让紫砂艺术的表现形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拓宽了人们对紫砂的理解。观赏他的陶艺首先感到的是,他独出心裁的创意,但是他的创新并没有背离传统,而是将古陶器的韵致运用得含而不露。应该说,传统是他壶艺中的魂,他就在这传统的基础之上将他的才智和想象力表现得淋漓尽致。
书、画、陶三绝
吴鸣1957年生,家在宜兴丁蜀镇。在那个"读书无用"的年代里,他凭着自己的好学精神,一直读到高中毕业。当初吴鸣并没想到一辈子与紫砂泥打交道,当他被安排到宜兴紫砂工艺厂上班时,曾经十分犹豫。要知道,当时紫砂行业正处在低谷,一些入了紫砂之门的人又退出来另寻出路。然而,站在这人生事业的第一个十字路口,他还是很坚定地迈进了紫砂之门。宜兴紫砂,名扬中外,代代相传,作为这片土地上的后来者,理应传承紫砂艺术,将它发扬光大。
进厂学徒,他担任了徒工班班长,没过多久便被厂里送到陶校美术专业学习。1978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有人劝他考大学。他却平静地说:"我的手已沾上紫砂泥,我不想把它洗掉了。"已略窥紫砂门径的他,知道紫砂艺术深不可测,多少年来其艺术魅力已经让吴鸣深深折服,愿一辈子在紫砂艺术之路上跋涉。他认为,做一把壶很简单,学习几个月就能将一把壶做出来,但要做好一把壶却不简单,需要学养,这学养就包含着书法、绘画、文学等。
1983年,吴鸣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无锡市轻工业职工大学,对美术装潢专业进行系统的研修。1986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后,回厂从事陶艺创作,进行深入艺术探索,进入了创作的黄金丰收时期。吴鸣经过10多年的磨练,成为一名能设计、能制作、能陶刻、能书画的全能大家,他的陶艺作品逐渐形成了鲜明而又独特的风格。
另类新紫砂
吴鸣的紫砂作品,往往有一个很传统很怀旧的名称,然而再看作品本身,却现代感十足,简约流畅的线条、模糊的壶把、壶嘴,古朴的颜色 例如他的作品《庄子•子非鱼》壶,通体錾刻的波浪纹样中,拱出略带鱼吻意味的壶嘴,从中或许能捕捉到一点"鱼"味,而整体却徜徉流动着远古与时尚浑然一体之气,给传统哲学经典命题作出了一个现代文化***腾。吴鸣定位于纯艺术的"新紫砂",对欣赏者的想象联想是一个***,使"玩"壶成为主动参与审美的过程,从中享受积极感受的精神愉悦。
吴鸣作品和睦一家壶
吴鸣画作《庄子•子非鱼》
《月圆月缺日相长》壶,造型极其简明,半球体上一个月牙缺口,形成与欣赏者互动的审美的磁场,月圆月缺,日子无穷无尽,人壶之间的对话也绵绵无穷尽。吴鸣的"新紫砂"不是自我封闭的"象牙塔",时尚和生活是其鲜活的主题。
《奥运2008•体操》是系列组壶,吴鸣意念飞扬,借题吐胸中块垒,幽默了一把,矫健的运动员被塑造成圆鼓鼓的球体,实属匪夷所思。他自己对现代陶艺的理解说得清楚:"这个实体本身似乎已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形、色、空间处理后,这个实体所传达出来的是作者创作的心理审美过程 所思、所想、所喜、所怒、所哀、所乐。"
"功夫在诗外",此话虽是老生常谈,身体力行却不易。吴鸣喜欢浏览诗词文论、习练书法绘画,偏爱民俗杂艺、关注艺术潮流起落,往往撞击出灵感的火花,摩擦出思维的霞彩,"好风凭借力",孕育出"有意味的形式"。《云中子》、《寻求生命》等作品质朴浑厚的体量、空灵透达的孔洞,传递着远古石器、河姆渡陶器、良渚玉器的信息,《包容天地》、《生命状态•进》等作品,几何块面的组成和谐包容、映衬变幻,既得力于现代块面结构的美学原理,也透露着"天人合一"、"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也许是妙手偶得,却必然是厚积薄发。吴鸣在开放的艺术视野、多元的文化氛围中,不肤浅、不浮躁、不浮夸,在旺盛创作中,追求"大味必淡,大道归真"的真谛,使紫砂陶艺扩张了生命活力,与时俱进,生生不息。
吴鸣,字怡陶,居怡陶园。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陶瓷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会员、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员;江苏省陶瓷艺术委员会主任、《江苏陶艺》主编、高级职称评委、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客座教授、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兼职教授;宜兴市***协***、文联副***、美协副***、紫砂陶艺专委会主任、紫砂学科带头人。第八届全国陶瓷评比评委。
发表作品百多件,论文数十篇。二十多次获省、部级专业奖,连续三次入选日本美浓国际陶展,并获评委特别奖。多次应邀出国办展、讲学、出版个人专集。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国家博物馆、文化部、紫光阁、夏威夷大学、夏威夷文化基金会等机构收藏。诗文书画兼长,最早全方位进行现代紫砂创作研究。其创作融合传统、演绎现代、关注未来,自成风格、流派,对现代紫砂创作有积极影响。
作品《盼》、《竹氏五兄弟》中几何***形的绵延再绵延,生成再生成的延续,必然对观者视觉造成连续的刺激,因而产生了难以忘怀之印象,聚合成一股"力"的集合。强调了一个系列不同作品的统一之中的个性和个性单体之间的联系。由于意义之间的交织、溶结,成为一个整体,在暗示着希冀或亲情等诸如此类的感觉。这些作品是一组组有意味的意义群,也可称为有主题的群雕。
还有一款值得一述的作品--《清净见如来》。如来佛的形象如何能从壶中去找呢?这几乎近于荒诞,但是艺术往往是荒诞的结果。
《独此一族》壶,塑造的不是一般意义的鸟,它抽象了鸟类的某种精神,形体、肌理、色泽都对自然之真进行了背叛,洋溢着情趣、机趣、天趣。《小屋春秋》壶是对茅草屋的"大写真",壶体为茅屋状,残破而不失暖意,"破缸爿"压住随风欲舞的"乱茅草",屋盖下伸出的毛竹权充壶嘴和壶把,于中体会"茅屋为秋风所破"的苍凉与"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几多况味,意境妙绝!《竹君子》壶则取竹子"刚而直,虚而节"的"君子"风度,组合变形似乎随意,形态极新却折射着严谨精到的传统法度。
吴鸣作品
吴鸣作品大千世界壶
吴鸣作品阳羡溪山系列之一烧成温度1180oC
吴鸣作品阳羡溪山系列之二烧成温度1180oC
吴鸣作品期待和壶组
吴鸣作品
吴鸣坦言搞"新紫砂"承受了多方面的巨大压力,近年来陆续有"新紫砂"尝试者,或饱受非议,或孤芳自赏,或浅尝辄止,或铩羽而归,很少能赢得社会的认同和市场的接纳,而吴鸣"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断赢得共鸣,扩大着"新紫砂"的创作平台,那么他是怎样得到学术界、收藏界认可的呢?
吴鸣说"新紫砂"不仅没有割断传承的"脐带",而且强化了传统血脉的搏动。吴鸣对紫砂"五色土"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从作品自身的要求对紫砂泥的选配、锻炼、调制进行处理,固有内质、天然肌理都美轮美奂,与其它"现代陶艺"相比呈现出明显的优势。
吴鸣对紫砂传统技艺的精华有精深的研究,尽力掌握特征和内涵,对传统的"基因"提炼优化,运用自如,"新紫砂"意念和形式焕然一新,而塑、捏、刻、画等制作技艺上直追传统紫砂名家手段,笔笔精到、处处道地,几乎无可挑剔,与其它"现代陶艺"相比显示出深厚的"传统"个性。他摒弃外来文化强行嫁接的生硬剥离,把艺术之根深深扎进紫砂的"本土文化"之中,吸取紫砂人文精神的滋养,在紫砂的古老的树干之上,抽出茁壮新技、盛开灿烂新花。
有一位从事紫砂艺术评论的学者曾经说过:在现代社会的从艺中有两种人,一种是附着型,像藤蔓一样,附着大树攀缘而上,以此达到自己的"高度";一种是自立型,在不断充实和丰富自己的过程中,用辛勤与智慧向高处攀登。吴鸣自然是属于后者。
吴鸣对陶艺的探索是艰辛的,也是痛苦的,尤其是当他的陶艺达到一定高度时,其探索显得更艰辛更痛苦。吴鸣先生紫砂艺术的形式语言从表层上看已经背离传统形式很远了,个性的抒发已很突出了,甚至可以说是对传统的否定,但透过现象而察本质,你会感到其含蓄敦厚,淡远超脱的中国文化特质深深地隐匿于表面的现代感之内。
吴鸣先生曾经说过,"社会发展至今,由于多种文化内涵的增大,传统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因而现代陶艺的介入已成为必然,但光是现代西方流行的陶艺形式也不够,它不只是一种玩的心态,也应是一种文化积淀,应该丰富多样,有东方特色。"
吴鸣先生的艺术作风从感性上讲是现代与古典的合二为一,使人难寻,理念上拼接的痕迹,可谓"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从思维构成上讲,是简约含蓄的化合。简约含蓄地使人感到"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在这种神会之中,你还能说眼中见到的、手中把玩的,还是一只一般意义上的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