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藏地佛塔林立,形态多样的塔建筑为脱模浮雕艺术“擦擦”提供了制模的原形,同时也刺激了“擦擦”的发展,不仅有丰富多变的内容与样式,而且从古至今广泛流传。“擦擦”模拟着塔的外形,同时也容纳了塔的实质意义,并随着历史的发展及信仰的需要而不断的发展变化。
关键词:擦擦 佛塔 佛意 艺术
“攘擦”,藏传佛教像设的一种,系小型脱模泥质浮雕作品,大不过盈尺,小仅方寸,制作也较简单,但是它却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传承着藏区古老的文化艺术传统,成为藏传佛教艺术表达的代表与典范之一,它的主要功能是用来负载信徒的誓愿与虔诚,堆砌在藏区的寺院里、玛尼堆旁、雪山上、圣山洞窟里接受人们的礼拜。
关于擦擦的名称来源,人们都还在不断的探寻中。一说来自古印度,是梵语的藏文音译,一说是因为在制作发出擦擦声而得名,更有认为是源自制作擦擦的材料――泥土,以“土”在藏文中的发音“萨”或“洽”所故。意大利东方学者杜齐对擦擦有过系统的研究,他考证“擦擦”这个名称来自印度,但系出俗语的某种形式而不是梵语,它的原意是完美的“形象”或“复制”,这个解释似乎更加合理于“擦擦”的本质。杜齐再进一步为其定义“擦擦是一种塔状的小型泥塑,不仅如此,它还能表现佛教中的某一个神,或者是记录某种缘起法颂。”另在《元史・释老传》中也有这样描述,“擦擦者,以泥作小浮***也。”据这些描述可知,“擦擦”外在形态犹如塔,既有塔的形象,也有佛教神祗的形象,但由佛教在藏地的传播史可推知,在健陀罗艺术兴盛之前,当以佛塔造型最为普遍。
塔是佛教中不可或缺的圣物之一,是“佛身”的再生,佛的象征,是佛教信徒顶礼膜拜的对象。而佛塔何时传人藏区还没有具体可考的资料。《王统记》中有关于佛塔神奇传人藏地的记载,拉托托日聂协在位时,“由天降下《宝箧经》、六字大明心咒、《诸佛菩萨名称经》、一肘量黄金塔、旃陀嘛哩印模、母札手印等”,这些被称为“年波桑哇”的神物“伴同日光降于王宫顶首”(实则为班智达洛生措由西城带入),预示着佛教将在藏地显扬,而塔和印模便是其中的重要内容。藏地佛塔的修建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7世纪初松赞干布在位的吐蕃时期。由于赞普的倾力倡导,佛教在吐蕃正式传播,佛塔建筑也随之传人。史书中有关于建造佛塔的大量记载。塔原指为安置怫陀舍利等物而以砖石等建造成的建筑物,后来又泛指于佛陀生处、成道处、转处、般涅处,乃至安置诸佛菩萨像、佛陀足迹、祖师高僧遗骨等,而以土、石、砖、木等筑成的建筑物,传入中国之后,与中国建筑相结合,演变成形态结构各异的塔建筑。而藏地佛塔的发展亦经历了同样的过程,随着佛教大规模的传播,与藏族传统建筑结合而形成了多样的藏式佛塔,其造型、功能、样式各不相同,不同数量的塔的组合还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这些佛塔不仅具有藏民族独特的建筑学方面的意义,同时也承载了藏地的历史、宗教、美学、哲学等诸多文化元素,成为探索和了解藏族文明的重要媒介之一。
“擦擦”出现与塔紧密相连。早在占印度就有着在石版塔肚中存放“擦擦”的习俗,既可保护圣物,又有隐匿的作用。唐代僧人义净在唐高宗年间西行求法礼佛,归国之后,他翻译佛经,编撰著作,记述在印度之见闻,以及中国、南海、西域等地高僧游印之事迹。在《南海寄归内法传》中就记述了印度的“拓模泥像”,“从东印度到三摩阳国,国工名曷罗杜踞跋乇……每日造拓(脱)模泥十万躯”“西方法俗,莫不以此为业”。藏传佛教认为佛塔内腔要珍藏佛舍利、佛经、佛像、名贵草药、神湖圣水、神山圣物等等贵重物品及具有永久性纪念意义的圣物,称之为“装藏”,同时将塔内的剩余空间以大量经过宗教仪式开光而具有了灵气和佛性的“擦擦”来填充。佛塔也因为体内装藏的“擦擦”灵气倍增,满足人们寄托善愿的理想。1999年宁夏贺兰县拜寺沟口两夏塔群遗址的考古发掘中,从方塔出土的数千个“擦擦”,存放于方塔第12层的塔心室中,北寺塔群出土的“擦擦”置放于塔基之中,这些模印塔的样式常见于历史上藏传佛教流行之地。参与考古的工作人员由此而认定为“擦擦”是因为建造佛塔的需要而形成的。
藏地佛塔林立,形态多样的塔建筑为“擦擦”提供了制模的原形,同时也刺激了“擦擦”的发展,不仅有丰富多变的内容与样式,而且一直在民间广泛流传,以至于今天的藏区仍然流行着制作“擦擦”的古老传统。“擦擦”是用水和泥制成坯泥,装入木、铜或铁制的模具中挤压成型的泥塑作品,制作方法简单。信仰者们喜欢自行制作,将自己的愿望融入其中。寺院的出家人甚至一些高僧大德者(如阿底峡大师)也十分擅长制作“擦擦”,用以表达信仰的虔诚心愿。有的僧人或民间艺人以此为终身的职业,随身携带模具游方四处,积累善业,为自己也为他人、为死者也为生者祈愿、还愿。“擦擦”的类别主要由两个方面区分,根据制作材料的不同可以分为泥擦、布擦、药擦、骨擦等等,各自具有不同的涵义与作用。泥擦是最普通又最常见的一类,用普通的泥巴制作,有时放入青稞粒或者有吉祥意义的物品,以朴实、平凡的信仰之心表达对佛的敬仰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根据其造型则有圆雕、浅浮雕、高浮雕等形式,并因此制作了各式各样凹凸程度不同、或单或双的模具。擦擦表现的题材最为引人注目,以佛教“三所依”为主,即代表佛的身、语、意的佛像、佛塔、经文持咒***符等等,在方寸之间中表现了完整的神佛世界。神佛造像类的“擦擦”有以单身像为主的,佛陀、菩萨、护法神、佛教高僧都是其表现的对象,也有很多组合神像,一佛二菩萨,一佛二弟子,三身尊像等等,与文字等符号结合在一起,表达不同的宗派思想或者教义。而更早期和更大量的表现题材则是喻示佛意的塔建筑造型。佛塔的运用很广泛,常常与经文,佛、菩萨组成***样,目前可见到的种类不少。
“擦擦”模拟着塔的外形,同时也容纳了塔的实质意义,并随着历史的发展及信仰的需要而不断地发展变化。吐蕃时期被称为藏传佛教的前弘期,当时佛教传入藏地的时间并不长,在经历了与苯教的艰难斗争之后,佛教吸纳了苯教的诸多内容从而在藏地站稳了脚跟,佛教艺术也从容发展起来。“擦擦”的外形多采用圆、方等几何形状,***案内容则是丰富多样。青海省都兰县热水吐蕃墓地出土的擦擦为我们提供了考察早期“擦擦”的范例。该“擦擦”呈圆形,直径仅为2.5cm,用土黄色的泥土按印而成,中央是浅浮雕的小塔,完全模拟塔建筑的形状,有塔座,塔瓶、塔刹、塔顶四个完整的部分,塔的两侧及下部布满文字,小巧与粗糙中透露出古老而又朴实的气息。同一地点出土的覆钵式塔也同样精彩,圆雕状的擦擦塔带有明显的印度塔的特征,低矮的圆台上是覆钵状的塔身,塔刹顶部有些残损,这种样式在后弘期则不再出现,因此更加弥足珍贵。塔擦的***案不仅有以上提及的单塔,也有三塔、五塔、十塔、十七塔等不同的自由组合方式。西部的 阿里地区扎达托林寺遗址出土的“擦擦”是目前可以确认的10世纪的作品,属于藏传佛教后弘期的早期阶段,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受到印度波罗王朝及克什米尔造像风格的影响,其中有不少三塔样式的“擦擦”,三塔并列的浅浮雕,中间的塔较大,塔刹顶装饰飘帛,在空中呈舞动状,为小小的空间内增加了真实的动态,塔的下方或周围刻饰有梵文或藏文的经咒,为凸起的阳文,排列整齐,富于装饰意味,其意义应该是与制作者的祈愿相联系的。还有一些极为少见的阴刻塔擦样式,塔和文字都是向内凹入的,上下两排各安置五塔,下部印制经咒,表现出一种拙朴的金石之韵。十五塔的“擦擦”,因内容量丰富而直径稍大,为8.8cm,中央排列三座天降塔,用仰莲构成基座,其余的塔环绕排列,错落有致。除圆形适合样式之外,还有一种方形塔擦,非常细腻精美,在外形方框内用相同造型和尺寸的数十塔样进行重复排列,使其***形的构成结构吻合于外形限制,产生一种几何美感。塔之间巧妙地刻饰藏文经咒,既有装饰意味,又满足了信徒发愿的愿望。圆雕形式的***的塔擦在阿里地区也有发现,有的呈圆锥状,覆钵式塔体,下部浮雕不同数量的小塔。的昌都地区发现有清代制作的此类形式的“擦擦”,塔座为下小上大的圆台,塔身浮雕八相佛塔,塔瓶、塔刹以很简化的形式表现。这些“擦擦”仅高3cm左右,其制作却是一丝不苟,充分地展示了藏族艺术家纯熟的技艺和高度的智慧。
另外,阿里地区还发现有以经咒为主的“塔擦”,将文字符号雕刻成一种细腻的底色肌理,衬托大块面的塔纹,甚为精致,令人爱不忍释。其中有单塔梵文经咒“擦擦”,中央是形态较小的天降塔,周围整齐排列梵文经咒或缩小的塔纹(底纹),外部装饰一圈联珠纹。也有用呈三角形状的印模按印制成的四塔经咒“擦擦”,上部四塔呈十字状排列,下部排列六行藏文。这些经咒类的塔擦用文字符号占据的***案的大部分空间,除了强调文字所表达的宗教意义之外,突出了梵文或藏文文字符号本身所具有的优美形态。塔与文字的结合一方面为单一的文字符号增加了变化,变化出多样的构***方式,从视觉上给人以愉悦亲近的而又多样化的美感,另一方面则是运用象征佛的塔与佛亲自言传的经文咒语加强了擦擦的宗教灵性与意义。
再来看看佛塔与佛、菩萨等神像结合组成***样的“擦擦”。日喀则地区发现的14至15世纪的作品中,有名为释迦牟尼佛与八相塔的“擦擦”。“擦擦”呈圆拱形,中央是结跏跌坐莲台的佛,左手施触地印,右手施禅定印。佛的四周围绕天降塔、吉祥塔、菩提塔等八相塔,象征着佛一生中的重大事件,那些需要用长篇的文字来诉说的故事竟然简单地容纳在这个仅高lOcm左右的“擦擦”里。佛即塔,塔即佛,佛塔一体,是“擦擦”这种造像功德的中心表现内容,它奇迹般的显示出藏民族与生俱来的虔诚与智慧。
“擦擦”的尺寸大的不过几十厘米,小的1cm左右,仅有的空间被细心经营,在方寸之内雕塑语言被运用到极致,在佛教造像原则的规定之下表现出不同的形象与故事,千变万化的纹样装饰手法充分展示出制作者的艺术审美的高超境界。乍看上去似乎是同一构***的塔其实有诸多细节的不同,与文字、与人物形象结合的巧妙绝伦,不能不说这是藏地得天独厚、具有极高价值的艺术精品。当然,制作堞擦的初衷不是因为它的艺术性,而在于将它作为一种方便修行的宗教圣物以满足藏传佛教僧众或世俗信徒的信仰需求。虽然“擦擦”是在藏区的民间流传,但是因为一直受的影响,尽管内容与样式不断变化,但其所负载的宗教精神却是不变的,所以举行符合佛教仪轨的庄重的开光仪式是给“擦擦”灌注灵性及佛性的必不可少的阶段,开光后的擦擦被视为禳灾祈福、不可亵渎的圣物,在藏传寺院和藏族民间有广泛的作用。寺院中常常举行各种各样的宗教法事,诸如修建寺庙,佛塔或者佛陀诞生等纪年日,“擦擦”在这些法事活动中用于供奉祈祷。僧人为修行、达成誓愿、积累功德、成就善业,“擦擦”就成为发愿的对象,成为观想的对象。普通民众或信徒为了祈求平安吉祥,家族兴旺、福运昌盛,或为家人、亲友平安顺利、万事如意甚至是生老病死、赎过还愿、消灾除邪等等而制作供奉“擦擦”,有鉴于此,虽经过千余年的发展,“擦擦”的制作在一定程度上仍然遵守着种种造像仪轨和尺度的规定,所以我们在研究“擦擦”的艺术成就的同时,必须结合“擦擦”所代表的形象化的宗教意义来思考,不论是佛塔装藏的“擦擦”还是“擦擦”表现的佛塔,都蕴含着藏地僧俗对和对美的双重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