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川剧舞台艺术形象看,蓝光临先生的确是一位技艺超群、令人着迷的川剧文武小生,无论是《石怀玉惊梦》中对武举石怀玉忘恩负义形象的勾画,还是在《萧方杀船》中对江洋大盗萧方杀人如麻邪恶行径的演绎,抑或是《佛堂升天》中对误入歧途的年轻秀才申桂生临终忏悔的体味,都达到挥洒自如、炉火纯青的地步。当年他在京城首演《石怀玉惊梦》,戏剧评论家胡沙惊叹之余,吟诗比之为“魏长生”再现:“一曲惊梦闹北京,恰似当年魏长生。”魏长生俗呼“魏三”,清代乾隆时期成都剧部著名男旦。他开创了塑造个性化戏曲舞台艺术形象的先河,是戏剧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
一、“传情达意”集表演艺术之大成
蓝先生扮演《铁笼山》中的大皇兄铁木尔,只见他出马门一亮相,那皇家霸气彰显无遗。与凶横残暴的杜后较劲时,他二目圆睁,恍若怒目金刚,巴掌再往案头沉稳地一拍,有若泰山压顶,顿时挫败了对方的骄横气势。最近他谈到此剧人物时,直说剧中没有正面人物,都是反面人物,这个理解是很有见地的。就历代宫廷倾轧而言,参与各方都是为了争夺继承权,并不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是狗咬狗的争斗。所以蓝先生在表现铁木儿这个被贬黜的大皇兄时,展示出极其复杂的内心世界,有强烈的夺权欲望,最终又不得不委曲求全。
蓝先生面部表情丰富,极富特色的是善于用眼。有同行言:蓝先生在台下看起来眼睛不大,但在舞台上,他的眼睛极富表现力,随着剧情变化,人物眼神变化无穷,时而光芒四射,比平时放大许多;时而呆滞无光,心若死灰,万念俱寂。这显然是长期苦练的结果。在饰演《进宫问病》中杨广时,蓝先生的表演与众不同,偷看陈妃的眼神流露出难以控制的情迷色幻,达到最佳表演效果。那狂放不羁、风流倜傥的二千岁形象与现实生活中的他反差太大,以至于卸妆后,央视摄制组的工作人员不相信舞台上光彩照人的角色是他扮演的。
用当今戏剧评论家章诒和的话说:好角色往那台口一站,他就是那个角儿。蓝先生扮演的人物,出台亮相、举手投足,都能充分揭示人物的个性特征,尤其善于刻画特定环境中的人物心理变化,将自己融入角色,进入了忘我的境界,乃千人千面,演啥像啥,绝无雷同。
二、“悦耳动听”让川剧演唱艺术熠熠生辉
蓝先生的川剧唱腔独特、别致,嗓音不甚好但善于用嗓,化劣势为优势。他的唱腔功底深厚,独具一格,昆曲、胡琴、弹戏、高腔均有很深造诣。他的胡琴戏《进宫问病》、弹戏《斩经堂》都让人耳目一新,百听不厌。但蓝先生最受观众喜爱的唱腔,要数高腔。
近年来,笔者有机会与成都扬琴艺人交谈。他们说,蓝先生与不少川剧界的前辈一样,喜欢四川曲艺,尤其是富有独特风味的扬琴,从中获取可以借鉴的唱腔。他爱听扬琴,也能唱扬琴,因此在他的一些川剧唱腔中吸取了诸多扬琴的韵味,使自己的唱腔底蕴深厚,有很强的磁性,更加优美动听。《石怀玉惊梦》中唱出的那一板高腔“月儿高”节奏舒缓、韵味十足,将较长的叙事段子用优美的吟叹调演唱出来,达到了悦耳动听的效果。重庆同行沈铁梅拜访他时,特别谈到她最喜欢听蓝先生“想当初、在原籍”这段唱腔。后辈的赞赏立即引起这位前辈的兴致,他当场为她演唱了这一板。
笔者看过不少小生演唱《佛堂升天》这出戏,各有千秋;但蓝先生设计的唱腔和表演可以说是令人叫绝。他扮演的申桂生声情并茂,剧中人物受着沉疴难起的重病折磨,又含着回光返照的激情,以“香罗带”的悲切唱腔表达出临终醒悟和忏悔,让人荡气回肠,唏嘘不已。
笔者在与川剧界一位资深表演艺术家谈到蓝先生在此剧中的演唱时,他在赞叹之余,认为追忆情迷尼姑庵的风流往事不该流露丑角情绪。对此,笔者不敢苟同。这正是蓝先生区别于一般演员的高明之处。人有七情六欲,古圣先贤在所难免,否则不会倡导“克己复礼”“正心诚性”“存天理、灭人欲”。16岁的秀才申桂生原本凡胎肉体,与朋友观会时邂逅年轻貌美的尼姑王志贞,追随至尼姑庵,又经不住众多年轻尼姑的调情引诱,坠入不可自拔的深渊,以致病入膏肓、命归黄泉。这段戏的主调是追忆与忏悔。申桂生在追忆自己的荒唐往事时,不由自主地会回味与众尼姑颠鸾倒凤的狂放情趣。蓝先生采用了适当柔性唱腔和一点色迷眼神,展示人性的弱点,画龙点睛,恰到好处。如果按照正生“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套路来表演,就丧失了审美趣味,也达不到耳目一新的艺术效果。
三、天赋加勤奋是成就蓝派表演艺术的基本条件
笔者认为,蓝先生是天赋很高的川剧表演艺术家,也是当之无愧的蓝派艺术创造者。诚如人言:这样天赋的艺术人才过去出得很少,今后很可能不会再出。他走向成功,一是禀赋高,天生的戏曲艺术苗子,一触即发,势不可挡;二是靠吃苦耐劳,追求完美,戏不惊人死不休。他幼时聪颖,悟性极高;10岁时家贫失学,投师“三三川剧改进社”班主王贵昌,学习须生,仅仅经过三个月的锤炼,即能登台演出胡琴功夫戏《长生殿》,声情并茂,扮相尽显皇家气派,赢得满堂喝彩。以后他随班子到重庆等地演出《空城计》、《伯牙碎琴》等戏,均获得轰动效应,很快挂上了头牌,成为当家生角。
新中国成立初期,川剧勃兴,蓝先生有机会随“三三川剧改进社”上成都展示才华,受到成都观众喜爱,同时被爱护戏曲人才的领导识拔,得以调入四川省川剧团工作,师从曾荣华先生,改习小生,后来别具一格的《评雪辩踪》、《铁笼山》等戏,就是得到曾先生指教而发扬光大的。蓝先生改习小生后,使其戏路拓宽的另一位老师则是彭海清。彭先生是一位创造性极强的川剧名角,也是红极一时的文武小生。为了表现出《萧方杀船》中江洋大盗杀人如麻的习气,他曾与衙门里的刽子手交上朋友。刽子手满脸杀气,闲谈间老是往他颈脖上看,似在寻找落刀的位置,吓得他心惊胆颤。肯如此下苦功夫钻研角色性格的演员,起点就不凡。蓝先生在他的指点下,学到了不少真功夫。
蓝先生在接受央视11频道主持人采访时,将他对戏曲舞台表演艺术的追求归纳为八个字:“传情达意、悦耳动听”,实在是贴切之至。
蓝先生不仅在塑造川剧舞台生角形象方面富有创造性,而且也是演员中的才子。他自己演出的诸多剧目,原来老艺人口耳相传,从唱词到结构或多或少都有毛病,有些甚至难登大雅之堂。对这些剧目,他都根据自己的演出体验加以改动甚至改编。提笔创作、刀砍斧切、咬文嚼字、切音和韵,成为他演艺生涯中的一大乐事。凡是经他锤炼敲打过的剧目,在今天都成为精品剧目;他演出录制的音像制品,也成为观众百看不厌的传世珍品,收视、播放率极高。
对剧作的审美价值,他也富有识别力。有人要写《李甲归舟》的续篇《活捉李甲》的剧本,他持否定态度。他认为李甲与《情探》中的王魁不同:李甲娶杜十娘,因惧怕老父家法森严,归途反悔变卦,将杜十娘转让盐商孙善赉,受到道德谴责就够了;王魁是背弃对他有救命之恩、收养之德的糟糠之妻焦桂英,停妻再娶,理应活捉。
尽管蓝先生戏曲艺术造诣高,但却虚怀若谷。晓艇先生在最近朋友聚会中,谈他演出的《萧方杀船》已经超过他的老师彭海清。笔者也很赞同,并补充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的表现却是谨慎、收敛,不沾沾自喜。他也善于倾听观众意见。一次聚会,笔者谈到央视拍摄的《佛堂升天》字幕有错,“天官之后不曾试闱”,“试闱”二字不妥;因为申桂生是黉门秀士,已经入闱了,因此应该是“式微”,其官至天官(吏部尚书)的父亲去世后,家庭生活依然富足美满,还未出现家道中落的变故。蓝先生点头称是。
有了这样深厚的创作功底和卓尔不凡的审美意识,蓝先生才有可能由行家到名家,再到专家。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何他会是川剧界第一位被法国演艺界邀请去巴黎讲学的名角,并被昆曲发祥地的苏州、上海文化部门一再邀请他为众多昆、沪、越、淮、扬剧团青年演员讲授川剧小生表演艺术。笔者认为,这是实至名归,理所当然。
如同不少中外演艺界明星一样,蓝先生是性情中人。他耿介、直率的性格容易给他带来一些不快,受到某些并非公正的待遇,但这是体制性的问题。“古来大才难为用”,与蓝先生的个人性格无关。
作者:四川省地方志编委会(成都)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