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微软认证就等同于拿到了进入高薪领域的通行证,这样的想法在今天的高校人才中还依然存在,只是逐渐被淡化了而已。随着红帽、Novell、中科红旗、中标软件等软件厂商开设的认证培训逐渐增多,软件教育面临着新的洗牌,而原有的微软、思科认证的市场份额则开始了反挤压的市场争夺战。美梦被打碎总是痛苦的,就如同近来微软在教育领域遭遇的“冬天”。
10月26日,国外有媒体报道,英国计算机机构Becta劝告正在考虑采用微软学校协议订购计划的学校不要与微软签署许可证协议,根据微软与学校所签定的协议,学校将购买所有计算机的使用许可证,甚至还包括那些无法使用微软软件的计算机。Becta认为,学校应该使用具有终身许可证的软件,而并非类似微软软件那样仅仅能够使用一个阶段的许可证,他们认为学校很显然在此合作中并不具有合作平等权。尽管到目前为止,微软对以上言论尚未表示出任何的看法,但在Becta的提示下,微软将很有可能失去相当一部分学校的定单,而这对微软而言,也许不仅仅是一些所谓的单子,在教育背后隐含的“潜在”力量也许才是微软最为关注的部分。
无独有偶,就在几天前,俄信息技术和通信部长Leonid Reiman称,到2009年俄罗斯所有学校都将安装Linux。不过Linux发行版并非是我们熟知的,而是俄罗斯人自己命名的Russian OS。其相关负责人表示,此举的主要目的是降低对国外商业软件的依赖,并向***门提供一个可能选择,要么自己付钱购买商业产品,要么使用***府提供的软件。无疑,俄罗斯此番策略的最大“受害者”就是微软,而英国Becta与俄罗斯信息技术和通信部的此番举措也仅仅为微软遭遇“教育危机”掀起了一角。
商业软件教育开始松动
从娃娃抓起,不仅是***门这样想,软件公司也有着同样的思考。以微软为例,姑且不论微软每年从我国教育领域可以捞取多少利润,仅从其在教育领域的投入就可看出,教育对微软的重要性。有资料显示,微软在国内的教育领域投入每3年便可超过2亿元人民币,而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微软不是红十字会,而是一家实实在在的商业公司,这样高额投入的背后有着商业动机,走出学校大门的学生最熟悉的是微软的软件,会使用的是微软的产品,能够研发的仍然是微软的软件领域产品……
熟悉微软,了解微软,使用微软在十年前的高校教育中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微软一直在用“高投入,低产出”的教育投资为祖国的未来编织美好的职业前景,而这样的计划正在随着我国大力推广普及Linux教育而受到影响。
2003年4月,在全国范围内共同推广“国家信息化技术证书教育考试”中,Linux正式纳入“国家信息化技术证书教育考试”课程体系。使得“国家信息化技术证书教育考试”成为国内第一个涵盖Linux课程的部级信息化认证。
同时,我国也逐渐加强各高校及职业技术学院等教育机构在开源软件方面的教学力度。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认为,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角度考虑,高校应大大增强Linux等开源软件的教学内容。因为开源软件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软件的内涵,而开源模式可以使学生随时参与开源软件开发计划,得到实际的锻炼,提高软件开发能力和培养协作精神。如果没有大批开源软件人才的支撑,开源软件在中国不可能有很大的发展,开源软件在中国的推广使用也会受到制约。在软件领域,人才的作用比其他领域更为明显,所以应强调在高校加强开源软件的教学和应用。
为了加强全国各高校在Linux方面的教育教学力度,2005年,***在40所高校建立了Linux培训中心,并要求在IT教学与考核中加强Linux等开源软件的教育,同时,各高校中也出现了民间社区性的开源推进组织,如浙江省的Linux高校推进联盟LUPA,广东省的高校Linux推进中心等等。
“近几年,我国部分高校和职教学院纷纷开设了Linux的课程,甚至有些高等院校将Linux变为了必修课,而将Windows等一系列商业软件变成了选修课。”红旗软件学院相关负责人指出,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中明显各高校已经不断在加强Linux等开源软件的教育教学力度,而逐渐弱化商业软件在教育教学中的配比。
国家大力推进开源软件的教育力度无疑对以微软为代表的商业软件公司而言是痛苦的,在习惯了以微软产品为蓝本的教育体系中,微软在悄无声息地建设着自己的人才大学。而教育体系向开源软件的转移则显然将打破以微软为代表的商业软件公司为高校人才所编织的职业之梦。
来自草根的力量
在开源软件“自由、平等”的感召力下,高校内学生对开源软件不断高涨的热情是微软等商业软件公司在教育领域再次遇冷的又一因素。
今年年初,红旗教育学院在全国发起了“红旗杯”全国大学生开源软件技能大赛,作为活动的发起人,贺唯佳最初的想法仅仅是希望有十几所高校参与,并且能够初步了解Linux相关知识就可以了,“大家都知道,由于受到商业模式的影响,许多开源软件企业到目前为止在宣传等方面的投入少之又少,因此,这次举办活动之初,我们也并没有拿到多少支持,尽管我们叫红旗杯!” 贺唯佳简单地介绍了发起活动中遇到的资金困难,没有资金自然活动的举办也受到诸多的限制,在此情形下,贺唯佳在活动发起时就预见该活动也许参与人数并不多,而经过了紧张的两个月征集,奇迹出现了,先后竟然有近百所高校报名参与,参与人群远远超出贺唯佳的想象,“原来想就做简单一些,可是根本没有想到学生的力量竟然如此之大,到目前为止,这个活动已经不是我们发起者说下步如何进行,规模如何达到了,而是学生的参与自然而然地使我们的活动变得越来越规范,越来越有规模。”
与中科红旗有着相同经历的是上海中标软件有限公司。前不久,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第十届网络文化顺利召开,本届网络文化节被直接定义为“走向开源时代”。在最初的合作中,中标软件相关负责人仅仅是希望对高校学生在开源软件知识方面进行一些简单的普及,然而,随着逐渐接触,他们发现,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学生不仅仅对Linux有着深入的了解,同时还在此基础上加入了一些开源软件社区并取得了不小的成就。这不仅仅给中标软件等开源软件厂商一个提示――我国高校学生在开源软件方面的知识技能水平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同时也使得我们更加意识到,从前那个只知道微软操作系统及办公软件才是电脑正统血脉的学生年代已经过去了。
中标软件常务副总裁秦勇则表示:“目前,开源软件成功的应用于国内各领域中,开源软件在现行的条件下可用,而且易用。我国开源软件应用已经达到了一定高度,在人才培育方面,我们则可以清晰地看到未来开源软件人才的职业生涯将十分清楚。同时,中标软件也在为中国信息产业平台的构建做着努力,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但是现在产业链还不健全,造成开源软件停滞在一个点上,不能得到很好的推广和普及,希望通过网络文化节的举办,一来带动开源软件在校园的普及,二来加大开源软件在国内的推广力度。”
中科红旗与中标软件在高校中感受到的学习热情其实仅仅是我国开源软件教育领域中的一个小小的缩影,如今,在全国的几百所高校中均开设了Linux的相关教育课程,在东软学院等高校甚至有相当专业的开源社团。众所周知,高校学生有激情,喜欢创造,Unix就是因此而产生,加之教育环境的影响,以微软为代表的商业软件公司的教育严冬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可以预见的必然。
开源软件教育长路漫漫
尽管目前,从我国教育机构的角度已经在不断地加大开源软件的培育力度,但开源软件彻底打破以微软为代表的商业软件的教育之梦还尚需时日。
在软件教育课程中,高校往往要选择一种软件作为教学蓝本,而由此衍生出的其他教学课程也往往容易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相关课时。因此,微软、思科等商业软件的认证对学生而言相当于拿到了证书也就拿到了企业的就业通行证。
而对于Linux教育认证体系而言,由于Linux操作系统的版本较多,在教育教学中,学校必须依据某个软件作为教学蓝本,这就导致了不同的高校在各自的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手段有着很大的区别。职教或者高教的最重要目的之一便是就业,Linux版本的增多自然对Linux软件人才培育存在严重的限制,简而言之,学了红旗Linux认证的学员很难直接就业于应用红帽Linux的企业,尽管二者从某种程度而言具有一致性,但在很多方面仍然有较大差别,实际工作还需要再次学习。
从就业角度来看,微软、思科等公司的软件认证就业机会相对较高,这直接决定了这些商业软件认证的学员人数的增加。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目前我国的开源软件培训认证还缺乏统一的标准,各软件厂商各自为战,在不同的高校内开展各自的课程。
据贺唯佳透露,我国某机构为培育开源软件人才曾经发起过一个相关活动。由于必须选择一个教学软件作为蓝本,该机构试***摆脱开源软件厂商的阴影而自行***了某企业的开源软件,并为教学方便而在此基础上又开发了一个小的插件,结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先通过该插件才能够继续学习相关知识,不仅仅浪费了学员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学习了并不需要的个性化插件操作方式,反而会影响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的工作能力。
尽管从国家层面一直在鼓励高校中推广Linux的教育教学,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所产生的类似尴尬还是让许多机构对Linux的教育有些爱莫能助,推谁家的软件,不推谁家的软件始终无法让Linux教育像其软件一样遍地开花。
显然,开源软件的多样性是开源软件教育的一大瓶颈,同时也为近几年微软的教育教学体系迅速发展创造了客观条件,因此,突破这一瓶颈将是我国开源软件教育的一个新起点。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软件教育告别“想当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