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麦赤霉病别名麦穗枯、烂麦头、红麦头,是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中文学名:禾谷镰孢,燕麦镰孢等。拉丁学名:FusaHum graminearum Sehw,称禾谷镰孢,F.arde-naceum(Fr.)Sacc.称燕麦镰孢等。小麦赤霉病在全世界普遍发生,主要分布于潮湿和半潮湿区域,尤其气候湿润多雨的温带地区受害严重。从幼苗到抽穗都可受害,主要引起苗枯、茎基腐、秆腐和穗腐,其中为害最严重的是穗腐。
关键词:小麦 赤霉病 防治方法
一、发病症状
小麦赤霉病从苗期至成熟期均可以引起苗枯、茎腐和穗腐,其中又以穗腐危害最重。穗腐主要发生在灌浆至***熟期,先个别小穗受害,最初在颖壳上出现水渍状淡褐色病斑,后扩展到颖壳合缝处或小穗基部出现粉红胶质霉层,并可蔓延到穗轴和相邻小穗,后期在病部出现紫黑色小颗粒,病小穗内的籽粒皱缩、干瘪并有白色至粉红色霉。苗枯是由种子或土壤残体带菌引起的,一般少见,先芽鞘和幼根呈褐色水渍状腐烂,后扩展到真叶和子叶发病呈褐色,病苗黄瘦以至枯死,一般自苗期开始。
二、病原及发病规律
麦类赤霉病是由多种镰刀菌侵染引起的,它们都是兼性寄生菌。在我国,优势种为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n Schw,它的有性世代玉米赤霉菌Gibberella zeae(Schw.)Petch约占90%以上,其他病原菌还有燕麦镰刀菌Fusarium ave-naceurn(FT.)Sace、黄色镰刀菌FuJOnum culmorum(W.G.Smith)Sace、串珠镰刀菌Fusarium moniliforme Sheld和锐顶镰刀菌Fusarium acuminatum(E11.et Er.)Wr等。经致病力测定,初步检测出在禾谷镰刀菌不同菌系中致病立有所不同。
在自然光照下,子囊壳形成速度较快遮光条件下延缓或不形成子囊壳。玻璃遮光时紫外光受玻璃所阻也会延缓子囊壳的形成和减少子囊壳数量。因此,用紫外光处理,可促进子囊壳形成。不论在自然光照或遮光情况下形成的子囊壳,均能良好地产生子囊孢子。
此病的病原菌主要是玉蜀黍赤霉菌,属子囊菌亚门,其无性世代为禾谷镰刀菌。带病种子是引起苗腐的主要来源。引起穗腐的初侵染主要来源于稻桩、玉米、棉、麦秆及稻草上的子囊孢子,病穗可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灌浆至成熟期侵染率逐渐降低。温度高低和湿度大小是影响发病轻重的主要条件。发病的适宜温度为25℃,春季气温回升雨日多,有足够的湿度,田间出现病穗早,流行往往比较严重,反之则发病推迟。另外,氮肥过多,恋青晚熟可延长感病期,抗病力减退;排水不良,田间湿度大均能加重病害发生。
三、发病条件
1、气候:小麦抽穗开花阶段气温高、湿度大,对赤霉病发生极为有利。温度在15℃以上就能发病,25℃最适宜。春季气温回升早,又有足够的湿度,病害就提早发生。在25℃的适温和连续36小时以上的饱和湿度下,病害潜育期只需2天,低于或高于这一温度,或湿度不足,潜育期就延长。小麦赤霉病菌具有较强的腐生能力。病菌可在病麦穗、稻桩和玉米秸秆上腐生越冬,来年形成一种叫做子囊孢子的传播体,随气流传播。而要预测病害在当年的发生程度,小麦扬花期至灌浆期的降雨量和降雨次数都是最重要的依据。
2、菌源量:越冬菌发生量的多少是病害流行的重要因素之一。越冬带菌率高的地区和年份发病重。但是越冬菌发生量的大小,又与春季田间温湿度有关。温湿度高的,子囊子壳发生时就大;反之,就少。
3、栽培管理:品种之间抗病性有一定差异,同一品种的不同生育期的感病性亦有差异。一般生育前期较抗病,生育后期较易感病。各生育期中以开花期最易感染,抽穗期次之,***熟期再次之,至蜡熟期发病就很轻微。播种早的,抽穗、成熟早,常能躲过易感病的抽穗开花阶段,发病轻。反之,播种晚的,成熟期延迟,开花期容易遇到阴雨,加重危害。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田间湿度大,施用氮肥过多、过迟,植株生长衰弱或徒长,植株抗病力降低,因此发病重。
四、传播途径
小麦赤霉病是真菌引起的病害。小麦收获后,小麦赤霉病病菌在病残体、土壤中腐生外,还可以继续侵染玉米、高粱、水稻等作物,并在这些作物病残体上进行腐生或越冬。第二年春天,小麦开花,环境条件适合时,病菌子囊孢子从残留的花药侵入小麦穗,也可直接穿透表皮或自然孔口侵入,继而侵染小穗的花器和颖壳而导致发病。在适合条件下,病菌侵入两天后即可出现症状,继而在病穗上产生大量粉红色霉层。
五、防治措施
收获后要深耕灭茬,减少菌源。适时播种,避开扬花期遇雨。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合时施肥,忌偏施氮肥,提高植株抗病力。
1、农业措施:选用抗病、耐病品种,增施磷、钾肥,适期早播等管理,增强植株抗病能力,减轻危害。
2、药剂防治:防治重点是在小麦扬花期预防穗腐发生。一是把握施药时期:当抽穗期间天晴、温度高,麦子边抽穗边扬花,在始花期(扬花10~20%)施药最好。抽穗期低温、日照少,麦子先抽穗后扬花,在始花期(10%扬花)用药。用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800~1200倍液喷雾,或25%丙环唑***油10-15毫升,隔5-7天防治一次,也可用机动弥雾机喷药。此外小麦生长的中后期赤霉病、麦蚜、灰飞虱、粘虫混发区,再加入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每亩20-30克加98%磷酸二氢钾100-150g或尿素,既兼治了害虫,还预防了干热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