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他直到死都是被批判的对象,几十年后,却成为了“文化明星”。
约瑟夫·洛克当年是被赶走的。此后,他一直到死在中国都是被批判的对象。他那时肯定没想到,死后几十年,会大红大紫地成为“文化明星”。有太多的人写过洛克了''我不是研究洛克的专家,仅是从自己的角度解读他。
刚到云南时,洛克就是个“植物猎人”,替美国农业部寻找植物种子和标本。他为何会放弃既定的领域,转而去研究纳西文化呢?我想,他除了被纳西人独一无二的文化深深吸引,某种历史紧迫感也紧紧抓住了洛克。他在其第一篇关于纳西文化的论文中提到过这种紧迫感:“纳西这个鲜为人知的部族,由于持续受到汉人的影响,正在很快地丧失着他们的特性。”
1923年7月,丽江雪嵩村的一个雷电之夜,在隔壁纳西人家中举行的为一位牙病患者驱除邪灵的宗教仪式强烈地吸引了洛克。他写道:“一个松木小棺材模型放置于祭坛前的地上。主祭东巴出示他紧抓着的一只小鸡,他和那个患病的男子都跪于祭坛前。那男子开始用米粒和豌豆向小鸡发起‘攻击’,一些米粒和豌豆被硬塞进小鸡的喉咙。他又把面粉撒在小鸡的翅膀上,然后再往小鸡嘴里塞进一些面粉,直至这小鸡被闷死。人们把这只鸡洗干净,梳理好鸡毛,然后轻轻地放在那个小松木棺材里,盖上米粒、红纸和有孔的黄纸,让小鸡把它们带到阴间……东巴们咏颂神秘的丧葬挽歌达十余分钟,雷声与歌咏声交织在一起。人们在小棺材前祭上供酒,米饭和煮过的土豆则供在棺材上面。接着那个患病的男子跪在棺材前,吞咽着这些供品……”这个患了严重牙病的邻居,几天前曾来找洛克要过药,但没有合适的药。做完仪式的第二天清晨,洛克特意去探望这个病人,惊诧地发现他的牙病已治愈了。随后,洛克为美国《国家地理》撰写了《中国腹地土著纳西人的驱病魔仪式》。从此,他开始了历时近40年之久的纳西学研究,并成为这一领域的“西方纳西学之父”。
出身卑微的洛克永不安分,四海为家一生飘荡。他身上有种世界主义的襟怀,与那个时代来到云南的很多外国人不同,他不是一个“西方至上主义”者。他曾在日记中评论西方人发明的先进武器时刻薄地说:“白种人是这个世界上的祸害,是伊甸园里的那条蛇”。出于对传教士精神使命的异见,洛克和这些“同乡”保持着相当的距离。丽江的宣科先生曾告诉我说,小时候有次在街上看到洛克和传教士刚好碰到一起,传教士就知趣地远远避开了,洛克却不依不饶,拿文明棍指着他们的背影用英语骂道:“敌人”。
洛克在云南的时间长达27年,他结交了各种的人。这些人中,他特别欣赏两个有真性情的人:一个是被他视为知己的泸沽湖总管阿云山,另一个是他最信赖的纳西侍卫队长李士成。1933年8月,洛克接到阿云山去世的消息,非常伤感,感到中国已无可留恋。20世纪30年代,洛克想带着李士成离开中国前往欧洲发展,遭到李士成拒绝,他认为那样的话,自己将不能奉养***。
洛克一生中最强烈的幻灭发生在1944年年底。当时他把自己十多年来关于纳西文化的研究笔记、东巴经译稿和东巴经精品收藏,足足装了两大箱,通过理查德号货轮运往美国,这艘货轮却在印度洋被日***击沉。洛克差点因此崩溃,又气又急得了中风,面部神经从此***。好在他在美国农业部的好朋友斯温格尔,在十年前对洛克的一些重要手稿进行了备份,挽回不少损失。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另一个角度的约瑟夫·洛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