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见钟情、情书、包养、同居、争吵、癫狂、拔刀相向、分手、绝交、老死不相往来……总之,你能想到的这些疯狂情侣才会做出的疯狂事,他们都做了。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不对,一个是后印象派大师,一个是表现主义先驱――保罗・高更与文森特・梵高,尽管现已双双跻身于全球最具名、广为人知与昂贵的艺术作品“卖家”行列,他们却有过一段相爱相杀的岁月。
准确地说,高更只是被动地“被爱”“被杀”,对狂人梵高来说,这段岁月既是他的修道院,也是他的修罗场,他在此期间画出了流传至今的《向日葵》,也在此割下了自己的耳朵。
像陨石一样坠落
1888年,法国南部的小城阿尔,等来了在之后的历史上为它带来最大荣耀的客人,它的杏树和果园、吊桥和洗衣妇、麦田和鸢尾花、舞厅和咖啡馆……在他的笔下幻化为珍奇的画作,至今悬挂在艺术殿堂的最高处,闪耀着不灭的微光。
但在当时,阿尔没有一个人认识他,他们见他像陨石一样地坠落到这地方。
文森特・梵高,这不是他当时的名字,那时他叫“那个贫穷的怪人”。
他怪异。常常望着天,一坐就是几个钟头。人们随着他的目光向上看,不过是平淡无奇的蓝天,强光像子弹般射进眼睛,让人不敢逼视。但在他的眼里,那是“灿然的青玉与蓝玉嵌成的天空,地狱一般的热灼而腐烂的天空,熔金喷出一般的天空,其中悬着火轮一般的旭日”。
这灼烧感,他正求之不得。
回想前半生,故乡荷兰给了他下层生活的体验,他用近乎肉迫的态度来描写它,之后来到热闹的巴黎、艺术家集聚的巴黎,他却更孤独。巴黎的光彩逼迫他的视野,却也意味着旧日的自己要全部打破。正在此时,他与高更结识。高更的出现与巴黎一样,他是唯一一个被梵高欣赏的“后印象派”。
1888年2月,一路追寻地中海阳光的梵高来到小城阿尔,第一件事就是租下位于拉马丁广场对面的旅馆,并刷成具有他代表性的鲜黄色,并且打算用“向日葵”系列画装饰画室,以欢迎高更的到来。
可以说,准备迎接高更的那个月,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梵高最幸福的时刻。事实上,他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留下了《瓶中的十五朵向日葵》《阿尔夜间的露天咖啡座》《文森特在阿尔的房子(黄房子)》等杰作。
表现主义PK综合象征主义
1888年10月24日开始,梵高与高更在黄房子共同度过了62天。这段时间更是梵高的创作井喷期,其中与高更相关的就有《自画像(献给高更)》《高更的椅子》《高更(戴红色贝雷帽的男子)》等;二人甚至在同一天同一时刻以同一人物为对象写真,这就是画史上难得一见的分别出自高更和梵高的《阿尔的夜间咖啡座(纪诺夫人)》与《阿尔之女:看书的纪诺夫人》。
曾经不闻一名的《阿尔的舞厅》如今已是法国的国宝。《阿尔的舞厅》是梵高和高更在阿尔小镇时期合作的经典作品。有这样的评述:“两位画家风格交融的特点在作品中表现得相当明显。梵高在很大程度上放弃自己,迎合高更,试***借助回忆,通过线条的约束和色彩的巧妙安排,追求‘色彩的音乐’或‘象征主义的诗意’”。
可惜“同居”生活并不如艺术这般美好。梵高极具生命力的狂热与高更这个“高贵的野蛮人”格格不入,也决定了二人不同的艺术主张。
欧文・斯通在《渴望生活:梵高传》中描述过他们剑拔弩张的争吵:
“你永远成不了艺术家,文森特。”高更宣言,“除非你能在看过大自然后,回到画室再冷静地把它画出来。”
梵高说:“我不愿意冷静地画,你这个。我要热血沸腾地画!这就是我到阿尔来的原因。”
高更说:“文森特,我告诉你多少遍了,画家绝对不可以有理论。”
梵高说:“生活中唯一的一致就在于节奏的一致……我希望人们感觉到,太阳正注入到农民、土地、庄稼、犁和马的内部,恰如他们反过来又注入到太阳里面一样。当你开始感觉到世间万物运动的这一普遍的节奏时,你才算开始懂得了生活。只有这,才是主宰一切的上帝。”
说到底,二人不可调和的矛盾实则为后印象主义的风格即将进行分化。
在1888年岁暮,梵高和高更在咖啡店内因争执而谈话激烈,梵高举起了酒杯向高更猛掷。高更知道他狂病发作,返回巴黎的去意已决。
终于,在圣诞节当夜,梵高再次向高更举起了剃刀,却割下了自己的一只耳朵。
第二天后高更返回巴黎,二人从此不再见面。
次年,梵高开***射伤肺部身亡,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悲哀将永远继续。”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梵高与高更:天才不能相爱只能相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