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学篇1
【内容摘要】 伴随着景观学以及景观生态学几年内在中国如大地逢春般突然兴盛开来,“校园景观规划”的设计和建设也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下面本文将以西安紫薇田园都市国际学校和部级示范高中为例,试谈一下景观学在校园规划中的运用。
【关 键 词】 景观学,生态学,校园景观规划。
中***分类号:G472.1 文献标识码:A
.
在我国,随着经济结构由传统经济向知识经济过渡,学校教育早已大众化;而伴随着社会体制由计划向市场转型,办学方式则开始多元化和社会化,校园规划尤其是校园景观规划也由此进人了高速发展的时期。这给大学校园的规划建设带来了众多的机遇,也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随着对外开放,国际交流的增多,许多学校,无论是中小学还是高等学校都力求与国际接轨,开始以更高的水准进行新一轮的校园规划建设。大学校园作为一个整体环境,对学生的心智发展而言,外部环境空间与建筑内部空间的条件几乎同等重要,实际情况是,学生的课外活动空间和课内活动空间都应该有多种多样的选择,使他们在学到知识的同时,更能培养能力,提高各方面的素质,为其将来的人生道路奠定一个良好的、健康的基础。这也是开放式教育理念和全方位素质教育提出的要求。
校园本身还是环境教育的课堂,而环境教育直接影响人的美育和德育。校园景观环境能以一种高雅的,有人情味的文化来熏陶和培养未来的栋梁之才。泰国国王曾有一句著名的话,“爱文化才会爱国家”。以先进的文化来影响人,这应该是校园环境景观规划的出发点和价值所在。正是各大学校具有这样的重要性,才使得社会开始重视校园的整体形象。而伴随着景观学以及景观生态学几年内在中国如大地逢春般突然兴盛开来,“校园景观规划”的设计和建设也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下面本文将以西安紫薇田园都市国际学校和部级示范高中为例,试谈一下景观学在校园规划中的运用。
一、项目概况
紫薇田园都市国际学校和部级示范高中,位于西安长安科技产业园和紫薇田园都市社区,是西安第一所国际学校和部级示范高中。国际学校是从小学到初中九年义务教育和由外国教师及外国学生上学的综合学校,中外教师的资源可综合共享,中外学生的学习可相互交流。该学校国内设36个班,小学6个年级,初中3个年级。国内学生人数1620人。国际设18个班,外国学生人数540人。总用地100亩,总建筑面积约4.7万平方米。部级示范高中,高中三个年级,共48个班,学生人数2400人,总用地120亩,总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
二、景观与建筑设计的指导思想
国际学校和部级示范高中总的规划目标是建成一个绿色生态型校园。景观规划以总体发展为指导,在尊重自然生态、保留大面积自然植被的前提下,有效地利用适建用地,创造绿色生态校园环境。强调人与自然有机共融的原则。结合地形,尊重和利用自然环境,扬长避短、因势利导,运用生态学原理,力***在有限的环境空间中营建一个富有活力和特色的生态式校园。该学校不再是“ 教室和运动场”的简单组合,而是融合学习、生活、交往等多层含义的文化场所。在功能布局中,学校由教学中心区、体育运动区及生活服务区三大功能组成。 教学中心区由教学楼、办公科研楼、计算机信息楼、***书楼、实验楼、700座会议室等组成。体育运动区由室外田径场、篮球场、排球场、足球场、室内体育馆及健身房等综合体育设施组成。生活区由学生公寓、餐厅、休闲娱乐场所组成。其景观设计注重师生交流、交往空间的营造,根据交往活动不同,建立多类型、多层次的公共空间。此外,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相结合原则。注重植物的多样性,合理进行植物搭配。重视“ 寓教于境”。使校园景观成为校园文化和校园精神的着力体现,成为学校传授知识的第二课堂。
三、景观规划与建筑设计相结合的创意与构思
首先在建校理念上,在满足学校功能布局和交通流线合理的前提下,应创造好学校空间环境。开敞空间是体现校园外部空间质量的重要方面,建筑密度过高的校园由于缺少外部开敞空问,校园的魅力就因此大打折扣。当然,开敞空间并非是越大越好,其宜人性和层次性才是最重要的。从校园的出人口或校园边缘开始,到校园的建筑设施要经过一系列道路、广场及其周边的外部空间,从不同规模的公共空间到自然的开敞绿地,从不同大小的半公共的室外庭院到各建筑出人口临近的接待聚集空间,这就是开敞空间的层次和等级,校园景观规划应该根据具体情况有不同的规划目标,并用不同的处理手法以形成多样的、不同的空间特征,开敞空间的丰富层次,能为人们提供多种尺度和规模的外部空间,鼓励师生之间交往活动的发生,活跃校园生活,使校园具有人情味和趣味性。于是在该项目当中,建筑布局以规划,建筑,景观三位一体的整体校园设计为目标,同时吸收了中国传统校园形式——外廊合院式建筑概念,并将中国传统书院中的门壁堂厅院的手法,通过现代语言符号的释解,应用到学校创作中。学校以主入口文化广场为核心,形成开放的礼仪空间,并通过广场和连廊这条明确的交通主轴线,交汇纵横,前后左右向逐渐延展和围合着多组建筑,通过建筑外部开敞空间和建筑内部扩展空间的围合渗透,将学校的功能序列和空间环境以网络式结构布局有机的组合穿插在一起,创造外部场所连续的空间感和层次感。强调建筑的有序与园林的灵活相结合,在校园内为师生学习与交流营造一个自然和亲切,理性与宁静,开放与变化的序列空间和精神依托。
首先在广场前通过夸张的手法设计了一个两层通高的敞开式门廊与办公楼和多功能厅组合为一体,高耸的柱列给人以振奋和进取。通过门廊和建筑的围合,形成了一个室外礼仪广场,进入门廊设计了一组黄色序列门架,既起到交通导向作用,又隐喻着知识的大门是永无止境的。进入门架看到学校建校碑和升旗台,在广场两侧由绿化和雕塑组成一组导向景观,广场尽端设计一个20多米高的塔楼,正面为通高的照壁,设计了一组思索与进取的校园文化浮雕。在塔楼顶部设计了一个观景台,人们可通过观景台依栏眺望学校全貌。广场的左侧为***书馆,将***书馆一层架空,使广场空间与北侧运动场空间连为一体,增加广场空间的延展性和延续性。广场西边为交通连廊,作为整体建筑群体的骨架,将交通空间与学习办公空间、休息交往空间自然地结合在一起。建筑布置紧凑,用地合理,连廊不仅提供了交通功能,也提供了动态活动场所,人们通过连廊很方便地到达各教学区,走在连廊中,每个建筑与空间的视觉景观点总是在多角度中延续、展开、变化,起到了步移景异的景观效果。教学楼是学生学习停留时间较长的地方,为了打破封闭式教育,将教学楼按各年级分成几个组团,通过平面错落有序的教学楼与敞开式连廊组合穿插渗透,来限定和围合成几组层次丰富的开敞院落空间,所围合的庭院成为室内活动向室外延伸的空间,在庭院中设计了绿化小品、休息座椅、文化雕塑这些整体校园景观。课余时间学生可以在这里驻足休息,漫步在庭院中,听着周围朗朗的读书声,给师生提供了一个自然开放、无拘无束的学习交流和精神依托场所。所谓高品位校园,应该是自然、空间与人三位一体的系统,而校园景观不只是形式与功能的场域设计,作为一个校园文化建设的元素,更是启动学生的理想与行动的根源,地域的文化与历史传承,并且它造就整个学校生命与校园文化的延续,让空间蕴含更深的意义。校园景观文化是学校的建筑风格、校园景观特征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文化,反映了一定群体的精神风貌、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所以在此基础上示范高中建筑色彩以三色混砖红色为主基调,配以白色墙面点缀,强调了师生的亲和力。在景观设计中,对建筑单体、廊架、小品、围墙等每一件作品风格都建筑师整体设计,同时在办公科研楼、多功能厅、体育馆的主墙面上设计了不同主题的雕塑来反映学校文化氛围。整个建筑中通过实墙与板块、砖石与玻璃、红砖与白墙、景观与雕塑这些不同元素的立体构成、肌理构成、色彩对比来定义视觉空间和建筑语言,反映北方建筑挺拔大气和学校建筑的整体性。形成一个景观架构独特、开放型的绿色空间的,并且设计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反映时代特征和地域文化,从文化精神上激励着该校的师生去为实现理想而奋斗。同样与部级示范高中相邻的国际学校,是国内学校与国际学校结合为一体的两种教学体制,东西文化的交融,两种教学模式风格并存,也是走向国际化的一种新模式,在国际学校中,学校的创作主题延用了部级示范高中理念,只是由于国内外的教学大纲不同和国内外学生饮食习惯不同,将中国学校与国际学校的教学楼及中西餐厅各自***设计,其他配套教学资源相互共用。在学校的钟塔上设计了一个铜钟,使人联想国外学校敲钟的旋律。建筑色彩以大面积白墙面为基调,配以红色实墙面色块,明快热烈,来反映东西方学校文化在理念上出现的跳跃和碰撞。除此以外,在该校园的景观规划中也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因地制宜地利用白然资源。在景观种植方面,更是讲究颇多。如何选择植物创造空间,如何运用植物形态与建筑形态取长补短,共同组成景观,以乔木、灌木、草本等植物进行不同层次的绿化设计等,这些局部和细节的设计都是经过精心推敲的。由此可见,好的校园的景观规划对专业人员而言需要的是想象力、创造性和经验,而对校园的管理者和领导者而言,则需要富有远见的判断,以及与规划师和设计师的良好沟通,并对他们的工作给与积极的支持。
四、有关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的个人之所见
景观可分为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是指有人为因素作用形成或构成的景观,人为因素主要有文化,建筑等因素,人文景观可据古今人类成就的形式分为若干类,历史遗址,园林,建筑,民居,城市风貌,文化风貌等景观,人文景观是整个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艺术成果和文化结晶,是人类对自身发展过程的科学的,历史的,艺术的概括。自然景观指的是在大自然的力量造就出来的景观,所谓景观设计:是指充分提炼人文景观的要素和自然景观的要素,并对周围环境要素的整体考虑和设计规划,使得建筑群,与自然环境产生呼应关系,使其使用更方便,更舒适,从而提高其整体的艺术价值。而关于学校的环境景观设计,就要在充分挖掘校园文化特色的基础上,更突出其现代生态园林的景观理念,结合空间布局与空间围合,体现出校园特有的景观题材,展示出学校的环境内容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巧妙创意,把校园环境景观推向新的层面,校园环境景观应该以学风,学雅,学颂三大景观区为景观主线,将校园与学生,学生与生态以及广泛的参与性充分地融合于景观设计中,一方面要突出时代气息,另一方面,也要体现极强的生态文化特征,校园以学颂景区形成最具冲击力的视觉景观轴线,同学风,学雅景区形成强烈的对比,创作出最富有线形景观魅力的,最具特色与风情的生态文化校园环境,把校园与绿色生态的内容国际化,地域化,并将其景观特色融于生态与参与之中,景观化校园不仅可缓解师生心理疲劳,释放工作和学习压力,而且,通过环境的景观化处理使校园在满足感官愉悦的同时,可为校内师生提供娱乐,交流,休闲的场所,达到削减压力,疏松心理的作用。具有人文韵味的景观还寓教于乐,这是校园的一种文化潜力,亦即穆尔所提之校园“场所精神”了正是人创造环境,环境又培育人,为满足知识经济的时代要求,在校园的规划设计中,以环境品质的提升为目标,以人本主义为立足,实现校园环境,功能,经济,技术的优化,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校园环境。一个具有良好环境景观的校园是校园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校园的环境景观除了其物质功用外,还有为教职员工提供休闲,娱乐,学习,交往空间的作用。亦即“场所精神”。因此,我们完全可将校园景观上升到校园精神文明的高度并结合景观学和生态学给以充分的重视和不断的探索研究。
【参考文献】
〔1〕.屈培青 《西安紫薇田园都市国际学校和部级示范高中》 建筑学报 06年2月。
〔3〕.荆其敏 《建筑环境观赏》 天津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2〕.沈福煦 《中国景观文化论》 南方建筑,2001年。
〔4〕.美 《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0年版。
〔5〕.张复合 《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6〕.俞孔坚 《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科学出版社 1998年版。
景观学篇2
【摘 要】湿地是城市中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城市湿地具有蓄积水源,防洪抗旱,沉积营养物质,调节地区小气候,保持生物多样性等功能,湿地还是文化遗产,具有巨大的景观价值和教育科研价值。目前在城市湿地中开展旅游正在蓬勃兴起,但是大多数城市湿地旅游开发没有进行系统规划,造成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生物群落消逝等种种负面影响。湿地公园是城市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重要途径,它以生态保育为重点,结合旅游开发,促进城市湿地走向积极主动有效的保护层次上面,从自然生态走向社会生态。
【关键词】城市湿地;地理性;湿地功能;生态恢复;景观特点;研究意义
所谓湿地,是指不问其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咸水或淡水、半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因此,湿地不仅仅是我们传统认识上的沼泽,滩涂等,还包括部分河流、湖泊、鱼塘、水库和稻田。
湿地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是自然界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生态系统,也是人类最重要的环境资本之一,它存在于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各个角落。城市中的湿地是城市的后花园,是城市生态资源最丰富的储藏地,属于城市绿地系统的一部分,具有改善环境,防洪抗早,调节城市小气候为城市居民提供休憩娱乐等种种功能,然而城市湿地又具有其他城市自然生态系统不可替代的生态服务功能,被认为是陆地生态系统的最佳利用方式。
近几年来,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步伐的不断加快,我国城市绿化面积大幅增加,极大的满足了居民对休憩活动场所和环境的要求,但是因为对湿地认识的局限和狭隘相应的城市湿地公园建设却远远滞后,甚至还出现大量湿地被添埋消失的现象,取而代之的是水泥森林和消耗巨大水资源的草坪景观,原有的生态系统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严重影响了城市和绿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为什么要进行城市湿地景观研究
湿地环境是与人们联系最紧密的生态系统之一,对城市湿地景观进行生态设计,加强对湿地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能充分利用湿地渗透和蓄水的作用,降解污染,疏导雨水的排放,调节区域性水平衡和小气候,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其次,这将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接近自然的休憩空间,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人们了解湿地的生态重要性,在环保和美学教育上都有重要的社会效益。一定规模的湿地环境还能成为常住或迁徙途中鸟类的栖息地,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此外,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可减少杀虫剂和除草剂等的使用,降低城市绿地的日常维护成本。
二、城市湿地水文生态学特点
湿地的三大要素是湿地水文、湿地物理化学和湿地生物,湿地水文是其根本。湿地水文包括降水、地表逸流、地下水、蒸散、潮汐和洪水等类型以及水深、水流格局、洪水周期和频率等特征;湿地物理化学是指湿地以周期性的水渍为特征,间歇性产生厌氧和好氧,使湿地生态系统的物质过程复杂多变,同时大量水分快速地输入与输出,带动物质和能量在区域范围内迁移并重新分配,它包含湿地生态系统内部的物质循环和湿地生态系统与外部系统的物质交换,是以土壤、水分、空气、动植物、微生物等相互作用进行的循环变化:湿地生物包括湿地植被、动物、微生物。湿地水文决定湿地土壤、沉积物和水分的物理化学性质,并进一步影响湿地植被、动物和微生物等;而湿地生物群体分别对其栖息地的物理化学环境和湿地水文环境进行反馈调节,湿地物理化学特征的改变反过来也会改变湿地的水文状态。此外,湿地还受到区域气候和地貌的制约,它们直接影响湿地的三大组成要素。因此,湿地公园园址必须根据湿地的三大组成要素进行选择。自然湿地公园是在现有湿地的基础上建设而成,不存在园址选择问题;城市湿地公园园址应选择水源补给充足、地形地貌变化多样、自然条件和配套设施较好,并且符合城市绿地系统发展规划的地段。
三、城市湿地的景观学特点
湿地公园的选址不同于普通公园,由于湿地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生态系统结构,以及对于水资源的大量需求,必然要求湿地公园的首选条件是水资源丰富地区;另外,鉴于湿地良好的净化水质、蓄洪抗早的能力,最好处于河流下游区段,以发挥其最城市绿地中的人工湿地景观。三是将景观的美学属性附加在功能属性上的一种景观类型,首先强调的是景观的功能性,在此基础上对景观要素进行升华和提炼,体现出景观赏心悦目的美。因而城市绿地中的人工湿地景观具有一些独特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城市绿地中的人工湿地景观具有独特的构造特点。由于人工湿地景观与湿地、人工湿地和水景观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城市绿地中的人工湿地景观在构造上也兼备三者各自的特点。
首先,它是一个人为建造的湿地生态系统。因此,具有特定的物质和能量循环过程,既在系统内部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流和转换,同时还与外部环境发生一定的联系;存在着特定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其次,它具有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的构造特点。具有构成特定结构的特定组成成分:(1)具有各种透水性的基质,如土壤、砂、砾石;(2)适于在饱和水和厌氧基质中生长的植被;(3)水体,在基质表面或下流动;(4)无脊椎或脊椎动物;(5)好氧或厌氧微生物种群。
最后,它还具备自然式水景观的构造特点。自然式水景观的建造特点和模式是人工湿地景观构造的主要依凭。自然式水景的处理手法诸如驳岸的处理、植物的配置等等都是可利用的。
四、城市湿地景观学研究的路径选择
城市绿地中的人工湿地景观,作为一种特定的景观形式,也传承着特定的景观内涵。功能和构造是其内在的特点,是起着限定作用的内在因素,它们要通过一种外在的形式去表达和诊释,这就决定了城市人工湿地在景观学研究上的独有特色:
首先,它是一种系统化的景观。这有两个层面的含义:其一,人工湿地景观是由特定要素构成的整体,各个要素之间通过一种规律性的方式组合在一起,共同承载特定的功能。每个要素都有自己的角色和地位,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中形成一个稳定的、自我调节的系统;其二,人工湿地景观在自我完善的同时,还要与外界发生交流和联系,具有开放性,不是在一个封闭的状态下走向终结,而是在与外界的接触中不断的自我调节和完善。其次,它具有美的形式,符合人们的审美需求。景观需要通过一种形式化的语言去传达和表明信息,将景观的内涵用合适的语汇表达出来,才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人工湿地景观也需要用合适的、符合人们对美的品赏需求的形式语言将其内涵表达出来,这就意味着无论是整体的造型,还是具体要素的形式,都应该符合形式美学法则。最后,它传承着特定的精神文化信息。任何景观仅仅具有华丽的外衣都只能激起人们一时的兴趣,热情一旦消退,景观的存在就会成为人们视若无睹的点缀。人工湿地景观是变化着、发展着的景观,不仅注重美的外在形式,还具有特定的内涵,包含着对场所意义的表达,在人们的参与中,获得多于审美愉悦的精神感召,唤起人们对自然的热爱、珍惜、保护之情。
五、城市湿地景观不容忽视的几个方面
(一)地域文化性
众所周知,每一个城市或地区文化的发生、存在和发展,都与其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文化主体的创造意识、文化创造行为以及民族地区间的文化认同意识等密切相关。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造成地域文化具有各异的价值观、发展理念和特色,形成了独特的地方精神原则。在环境景观营造方面,不同地域的人们按照其对所处自然环境的认知和哲学思考,对自身生存方式和行为法则的定位,同时也依据自身的文化意愿和理念,采取相应的方法来处理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并且构筑自身的生存环境,由此形成了具有地域性的环境景观特征。由此可见,只有在对文化理念准确把握和理解的前提下,才能创造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环境景观。因此,在城市绿地中营造人工湿地景观,不仅要对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要素有足够的了解,还要对城市和地方文化的脉络和主题进行整体的把握,既注重城市文脉在视觉、心理、环境上的传承连续性,又要与现时代文化发展的主潮流保持一致,使得城市绿地中人工湿地景观既有对传统文化的体现和延续,又符合当今人们对景观品赏的要求。
(二)景观易识别性
人类有这样的习性,即喜欢创造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个性化的空间,创造一个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他们的个性、趣味和价值观的主题空间。人们对于归属和识别自己专有的场所或者至少是与自己有关的场所的需求,在任何地方都可通过将场所个性化的行为得以实现。这一习性的目的即是创造一种易于识别的空间环境,当人们被以某种方式联系并聚集在一起的时候,这个群体将因为拥有共同的价值观,从而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归属感。由此可见,通过强化城市绿地中人工湿地景观表达的主题、景观要素的形式信息,可以突出整体景观的个性和特色,从某种意义上说,即是突出了城市绿地中人工湿地景观的可识别性,从而增强环境的感染力,吸引人们注意的同时也给人带来归属感。此外,将其作为一个地区可识别性的“标志性”景观,还可以起到振奋民心和重塑地区形象的作用。
(三)环境景观舒适性
对舒适性的追求是以人为本原则的延伸。人类不仅仅有生存的生理需要,更有生存的心理追求。人们渴望阳光、氧气,渴望对自然的回归。城市中粗糙的建筑形式,占统治地位的硬质材料、砖、石、混凝土和玻璃,在某种程度上都会给人造成紧张情绪和精神压力,而绿地空间的植物等软质景观却可以起到软化的作用,给居于闹市的人们带来心灵的舒放和缓解。然而在现代城市环境中,城市绿地犹如“沙漠中的绿洲”,显得稀少而珍贵,这就造成了人的需求和实际现状之间的矛盾。良好的环境可以缓解现代人沉重的精神压力,创造舒适宜人的环境景观或多或少就成了景观评价的一个重要标准。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城市绿地中人工湿地景观的构建。景观设计人员可以通过象征、隐喻等景观处理手法,通过对城市绿地中人工湿地景观要素的构***、色彩、质感等的表达,以及对符合人的要求的亲切尺度。
城市绿地中人工湿地景观的营造的把握,创造富有人情味和生活情趣的景观,减小环境的压力,对人们产生微妙的心理上的影响,给人舒适安逸的感觉。
(四)景观设施安全性
安全性也是城市绿地中人工湿地景观评价的一个重要标准。安全性的要求是指人们身处在景观环境中的时候,感觉没有危险、不受威胁,不必顾虑发生事故。这就要求景观设计中要对各种设施的尺度、色彩有明确的限定,不给游人造成误导和错觉,同时在必要的地方还要设置护栏等安全设施。如果在夜间开放,还应对夜间照明系统进行设计。
六、湿地景观的功能及利用
城市绿地中人工湿地景观独特的构造决定了其必然在功能上具有独特性。在城市绿地中营建人工湿地景观的目的,就在于发挥它不同于一般水景的功能作用。城市绿地中人工湿地景观的功能性在于:
首先,它具有一定的自然净化水体的能力,这也是人工湿地景观主要的功能特点。水体在千百年的自然演化过程中,自身形成了一定的自我完善、自我净化的强大能力。湿地生态系统可以看作是水体完成这一功能的自然载体,而人工湿地景观是人为模拟的湿地生态系统,因此,借助于其构造体系,水体能够通过在这一体系中的流动实现对自身的净化,实现水的循环利用。
其次,它自然式的构造和形式,形成自然的群落结构和生态系统,没有割裂水体与周边环境的联系,其生境特点能够适合水生、湿生和陆域生物的生存,因此,可以为大量动植物提供良好的栖息地,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而且,人工湿地景观形成的良好生境,有利于形成一定的小气候条件,可以改善城市绿地的空气环流状况,提升整体环境的质量。此外,还能够吸收温室气体,降低城市热岛效应。
最后,它是一个独特的窗口,人们通过观赏和在其中的游憩,能够唤起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关注环境的热情,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娱乐场所和教育场所。湿地丰富的水体空间、水边的浮水和挺水植物,各种昆虫、鸟类和鱼类的活动,都充满大自然的灵韵,使人心静神宁。这体现了人类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形成的与生俱来的欣赏自然、享受自然的本能和对自然的情感依赖。湿地丰富的景观要素、物种多样性,为环境教育和公众教育提供机会和场所,是进行自然教学的天然教室。
以上分别从城市绿地中人工湿地景观的内在结构和外在形式上对其特点进行论述,这三个方面的特征需要靠具体的表现手法去传达、阐释,让人们解读和认同,这也是对下文的论述具有指导意义的纲领性表述。
七、湿地景观生态恢复
城市郊区湿地由于受到城市化的影响,导致生态退化,出现过多的营养及有机物输入导致富营养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下降,生物链缺失生态结构简化,水体自净能力丧失等等现象。当城市郊区湿地正面临退化的威胁或已经发生了退化,生态恢复的各种理论与措施就成为缓解、修复、改善其生态系统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在湿地公园的规划中,恢复生态学的方法将广泛应用,以恢复城市郊区湿地原有景观和生态系统。主要考虑以下几点:
(一)现有湿地生态系统的保存与保持
现有相对尚未遭到破坏的湿地对于保存湿地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在规划中,通过分级管理与外部缓冲区的建立,将这样的区域严格保护起来
(二)水系统的恢复
水是湿地的根本,规划中将水体的污染控制与自净相结合,才能使生态恢复得以持续进行,从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自组织。
(三)恢复生态完整性
将尽可能在湿地公园的范围内组织规划,把已经退化的水生生物生态系统的生态完整性重新建立起来。为使其加速实现,在水域、流域范围内采取有利于自然进程和自然特性的计划方案。
(四)恢复或修复原有结构与功能
在水域生态系统中,结构与功能两者都与湿地关系密切,在规划中,将考虑适度重建原有结构,可有效地恢复其原有功能。如河道形态与其他自然特征的不利变化等。
(五)兼顾流域内的生态景观修复
在规划时将提出兼顾全流域的计划,因为局部的生态修复工程无法改变全流域的退化问题。同时在规划各区域选址定位时,应考虑如何才能使规划工程对流域产生进一步的相关影响。
八、环境结论与讨论
城市绿地是城市的绿色基础设施,它作为城市主要的公共开放空间,不仅是城市居民主要的休闲游憩活动场地,也是居民文化的传播场所。作为城市的起居空间,城市绿地容纳着城市居民大量的户外活动。
水要素作为重要的园林要素之一,自人类造园之始,就在景观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现代景观营建中,水要素的应用方法和形式更是不胜枚举,城市绿地中,以水成景的现象也相当普遍。但是,由于水资源日益紧缺,许多水景因为需要消耗大量的水源而停止使用;许多水景因为维护不力而蚊虫滋生、杂草蔓延……不但丧失了美化环境的功能,反而成为需要花费气力去治理和维护的景观。因此,在城市绿地的水景营造中,发挥水的自净功能,营造一种生态的景观―人工湿地景观,不失为一种有意义的尝试。
参考文献
[1] 潮洛蒙,李小凌,俞孔坚.城市湿地的生态功能[J].城市问题,2003(12).
[2] 黄成才,杨芳.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的探讨[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0,3
[3] 伍业纲,李哈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发展[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4] 崔保山,刘兴土.湿地恢复研究综述[J].地球科学进展, 1999,4.
[5] 俞孔坚,李迪华,吉庆萍.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概念与原理[J].中国园林,2001(6).
[6] 崔保山,刘兴土.湿地恢复研究综述[J].地球科学进展1999,14(4).
[7] 张永泽,王亘.自然湿地生态恢复研究综述,生态学报[J],200,21(2).
[8] Ehrenfeld, J.G. Evaluating wetlands within an urban context[J],ecological economics, 2000,(15):253-265.
[9] Kondoh, A., J .Nishiyama. Changes in Hydrological Cycle Due to Urbanization in the Suburb of Tokyo Metropolitan Area,Japan[J]. Advanced SDace research,2000,26(7).
[10] Hashiba, H., K.Kameda. Analysis oflanduse change in periphery of Tokyo during last twenty years using the same seasonal landsat data[J].Advanced Spaceresearch,2000,22(5).
作者简介:陈禹平(1963- ),南京***区空***后勤部***需物资油料处,高级农业师。
景观学篇3
【摘要】本文主要是在实际的景观学教学实践的基础之上,针对景观学专业当中的设计类课程的学习和教授两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且提出了景观学专业中设计类课程在实际教学改革中所实施的***策,针对景观学专业中的设计课程的实际教学方式及其在改革方面的有效形式进行了探讨。对景观学中的设计类课程实施改革对景观专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对景观学专业中的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具备较强的实用价值。
【关键词】景观学;设计;课程教学;实践
伴随我国城市化发展的脚步不断的加快,我国居民在其居住环境的建设以及管理的工作当中遇到了非常大的挑战和危机,人口数量和土地面积的比例严重失调,自然环境也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我国自然文化遗产遭受蚕食以及相关专业人才的缺乏等,这些方面的问题都给景观学的正常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干扰因素。自2004年12月开始,我国高校景观学教育指导委员会正式成立,在同济大学和东南大学等高校在2007年开始,都相应的设立了景观学相关的专业并正式开始招生。我国安徽建筑大学早在2000年到2008年这八年的原理专业的教学和实践过程中,依据传统的优势学科针对性的设立了建筑学、城市规划等相关专业,为社会培养出大批的景观学实用性人才,并且积累下较多的教学经验。为了更好的开展传统的优势学科,为社会培养出专业的实用性人才,对景观学专业的设计课程进行分析和探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设计类专业在景观学中占据这重要地位
当前,社会的发展对景观师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规划设计;第二是环境和资源的保护;第三是建设和管理。每个国家的在景观规划方面的设计师人数以及专业水准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关系到该国家人民居住环境的质量高低,它同时也是人居环境中的三大支柱之一,是二十一世纪人居环境建设中的引导性学科。我国景观设计方面的人才培养大多都集中在农林元宵,在对相关课程进行编制的时候,对建筑类院校中有关景观类的课程体系的设置影响比较大,景观学的办学理念和背景主要涵盖了建筑类、艺术类、农林类以及地理类这四个大方面,从而产生了设计风格多样化,每个学校之间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教学和设计风格,针对培养层次较高的景观学专业性人才有着非常大的益处。
在农林院校当中,在软质量景观上的师资力量相比其他的工科类的院校有着较大的优势,在环境保护和资源保护的社会需求当中,这种类型的人才培养方式有着较大的优势,对建筑类的工科院校来说,它在景观的规划方面。管理方面、设计方面以及研究方面有着比较大的优势,而且具备了国土和地区景观规划,设计与和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和场地的规划、自然和文化遗产的管理与保护、设计和旅游规划等方面的实践能力。所以说,在当前的景观教学和实践当中,设计类的课程的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对设计类课程的课程体系进行优化,不断的完善教学的方式以及对实践教学的教学体系进行强化,争取在理论和实践相融合,教学和科研相融合,老师知识的传授和学生在能方面的培养相结合,这样才能让景观学专业中的设计类的教学更加具备研究和实践的意义。
二、景观学专业中的设计类课程教学的改革探索
(一)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对空间的想象能力
景观学理论和普通的理论性课程以及生物学科中的课程相比,其设计类的课程具备非常明显的特点,其教学的方式和方法有着较为独特的地方。设计类的专业就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即形象化的思维能力。总的来说,所谓的设计就是将设计者本身的思维和设计思想通过其所要设计的物体或者是景象,让人们从视觉感官上去了解设计者的索要表达的思想和意***,这首先就要求设计者的自身需要具备非常清晰的设计框架存在脑海当中,要是本身对自己的设计结构了解不够充分,那在观赏者的角度上对其所涉及的作品就更加无法理解,在景观学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要是在想象能力方面较差,那样也会对教学的效果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二)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景观学的设计活动中
在进行景观学中的设计类课程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对学生传授基本的理论知识之外,对学生在设计技能方面的训练同样也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因为设计类的课程中不但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动手设计能力,学生动手能力方面的欠缺往往会对所设计的事物产生很大的阻碍作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在必要的时候对学生做出必要的示范,很多时候会遇到用语言无法表述的问题,但是通过实物的演示和具体的操作就会让学生一目了然。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在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都需要充分的参与到设计和讨论的过程中去,这样才会有效的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
(三)景观学设计类教学中需要教师和学生进行双向交流
教学课程的性质直接关系到设计类课程的教学形式,在景观学的教学过程中就需要老师和学生之间进行双向互动和双向交流,和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同景观学的教学过程教师和学生都需要积极参与到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去。学生由被动的去接受老师所讲授的知识转变成主动和教师进行交流和探讨的学习模式,这时候教师也需要依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思维特性进行因材施教。
(四)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在景观学的教学过程中所涉及到的设计项目,无论是真实的工程项目还是人为设计出来的虚拟场景,从其本身的性质上来看都属于同一种任务,这就要求学生在掌握了景观学基本知识的基础之上再对实际的问题进行解决。但是所解决的问题的具体方案最终必须要通过具体的***纸展现出来。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就是一个设计人员,学生可以尽情发挥其想象力,大胆的去表述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且将其所学的概念、原则以及理论知识很好的运用到实际的设计当中,这样才能对实际的问题加以有效的解决。
设计方面的工作,特别是针对景观设计工作,它要求设计者必须要具备较为全面的理论知识和丰富实际操作经验。同样在学校教学过程中,同样也要求任课教师具备较为丰富的景观设计理论,学生也要对设计方面相关知识进行积累,包括基础文化知识、建筑工程技术以及生物方面的知识。
三、景观专业中的设计类课程教学体制的改革模式
通过大量的实践证明,景观专业中的设计类课程教学体制的改革模式可以总结为:“引导、示范和实际操作”。通过大量的实践教学可以得出这种模式的教学是切实有效的。人们通常都认为景观专业设计类的课程中的教学目标并不是通过一种设计类的课程进行教学,其教学的重点并不在于教师具体讲授给学生多少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巧,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课堂的学习到的知识是否可以真正的理解真正的运用到实际当中,学生需要学会***的思考,还要具备自己的思想,对老师传授的知识学会消化和借鉴。
(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学生进行引导
对学生进行引导是老师进行教学的首要任务,其目的主要是指引学生去充分了解设计课程的特性以及教学的目标,让学生知道如何去学习,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要是学生在学习该课程之前没有对其进行大概的了解,那么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就找不到学习的重点,只能是跟着老师的教学进度走,在这种状况下,要想使教学达到理想化的效果就会非常的困难。
要让学生充分的了解和掌握景观学在其所学专业中的重要位置,了解相关课程的教学特点和修完所有相关课程可以实现的目标,这事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阶段首先应该完成的任务。
(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示范”
教师示范,顾名思义就是教师通过具体的操作给学生看,让学生通过教师的实际操作来进行学习阶段的初步操作,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用到这样的示范:首先选择一个或者两个具体例子对其进行分析和讲解,然后通过实际的操作来演示一种具体的操作,并且在相关的演示过后分析和总结出与其相关的普遍性原理,然后在通过进一步的不同设计的实例对相应的原理加以有效证明。
(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
让学生通过实际的动手操作,这是景观学设计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教学所要达到的最终教学目的。对于学生的实际操作通常采用以下集中方式进行,第一,课后安排学生进行一定量的实际动手操作的任务。第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适当的加以“压力训练。第三,在适当的时候让学生进行一个较为完整的设计项目训练。第四,在课程结束的时候对学生进行快题考试。以上所述的教学模式经过实际的应用证明是切实有效的,但是个人的教学方式还是不能充分的弥补整个教学体系,在以后教学体制的发展中还是需要不断的完善整体的教学体制,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出最高质量的景观学设计技术的教学。
结束语:
本文主要是对景观学专业设计类课程教学的实践进行了分析和探索,在实际的景观学教学实践的基础之上,针对景观学专业当中的设计类课程的学习和教授两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分,提出了景观学专业中设计类课程在实际教学改革中所实施的***策,针对景观学专业中的设计课程的实际教学方式及其在改革方面的有效形式进行了探讨。对景观学中的设计类课程实施改革对景观专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对景观学专业中的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具备较强的实用价值。所以说,增强景观学专业设计类课程教学水平,对我国城市化建设和发展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孟亚凡.美国景观设计学的学科教育[J].中国园林,2013(7)53:56.
[2] 王向荣,林箐.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4)278:280.
[3] 李春梅.21世纪园林专业面临的新形势与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园林,2011(4)13:14.
[4] 丁绍刚.我国高等农林院校园林专业的现状与教育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园林,2012(1)15:17.
[5]刘滨谊.风景园林学科专业哲学――风景园林师的五大专业观与专业素质培养[J].中国园林,2012(1)12:15.
[6] 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第2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5)9:13.
[7] 薛春幸,郑志英.现代景观理论和现实的对决实践[J].山西建筑,2012 (18)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