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商业领袖打交道的过程中,林静宜成了最大的受益者。
林静宜刚结束自己的写作闭关期。这一次闭关长达三个月,交出来的稿子,是施振荣的传记。8月,这本书将在台湾出版。
说到给名人写传记,林静宜是熟手。王文洋、刘金标、胡志强等人的传记都从她的笔下诞生。“我比较幸运,一般找我写传记的企业规模都很大,名人也都是业内大腕。”写的书多了,出来的评价又不错,这一来二去的,找林静宜写传的人也就多了起来。
施振荣正是其中的一个。施振荣,台湾科技教父,当之无愧的商界大佬。他生产了全亚洲第一部电脑,带动了台湾乃至亚洲的整个PC产业链。他的宏集团让电脑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奢侈品,而成为人人都能消费得起的生活必需。“没和他接触之前,我觉得他离我好遥远,他给我一种来自火星的感觉。”和其他人一样,林静宜对于施振荣的了解,大多来自以往媒体的报道,“每个商界大佬的背后,大致都有一个励志故事。”在施振荣的故事里,单亲家庭出身的穷孩子,靠自己的双手一步步走到今天的舞台,创造了著名的“微笑曲线”理论,影响了整个亚洲的PC产业。
虽然给不少商业、***坛领袖写过传记,但当天下文化的总编找到林静宜,并表达了想让她为施振荣撰写传记的想法时,她的心里还是有点怵。“他经历过那么多大起大落,看问题的高度和思维肯定和我不一样。万一他说的话我都听不懂,那该怎么办?”
和火星人聊天
让林静宜意外的是,施振荣完全不是自己假想中的那个“严肃老先生”。“他喜欢笑,总是笑得很大声,笑起来还会露出兔宝宝的牙齿。对人彬彬有礼,说话也很真诚,一点也不像个名人,看起来倒像是邻家的老伯伯。”虽然是巨富,但施振荣使用的东西、穿着打扮都非常简朴,据林静宜的观察,“没有一样是名牌”。
“Me too”is not my style,这是施振荣挂在嘴边的话。如今,林静宜也把这句话学会了,甚至学会了施振荣浓浓台湾音的英文腔调。不做和别人一样的事情,用其他方式改变世界,这是施振荣的成功哲学。在林静宜所看到的所有外界报道里,说的都是因为找到这个窍门,施振荣才挑了冷门的电子科学,拒绝了进入外企的机会,立志不出国留学,而要留在台湾孝顺母亲,最后一步一步走向成功。但在采访中,施振荣悄悄告诉林静宜,“其实,他们不知道,我不去外企、不留学,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的英文不够好。怕到了外边压力太大。”就是这份真实得可爱的坦诚,给林静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非常愿意和别人分享他失败的经验,甚至一点儿也不介意说自己的糗事。”林静宜笑了,“用施先生的话说,把他在路上曾经遇到过的障碍讲出来,把绊倒他的石头秀出来,能让别人少走很多冤枉路。”
“施先生就像大海一样。海纳百川,包容性强。即便是工作伙伴当面呛他、拍桌子,他也不生气。”在林静宜看来,施振荣是个不折不扣的“利他主义者”,做一切事情,都是基于帮助他人,而不是从自己的角度考虑。受益于施振荣的,不仅仅是从他的人生经历中得到启示的人。一次意外的访问,让林静宜看到了另一个不为人知的施振荣。
一次采访中,林静宜听说了这个故事:曾经有一位宏的原基层员工,离开公司后自主创业,却在创业途中遇到很多无从下手的问题。焦头烂额之际,她想到了素未谋面的施振荣,于是试探性地发了一封Email,向他询问创业相关的问题。因为知道施振荣非常忙,她也并没有抱任何希望。当时的她正处于事业的低潮,很快便忘了这个插曲。一天中午,一个电话惊醒了午睡的她—居然是施振荣的来电!更让她感动的是,电话整整讲了两个小时,施振荣耐心分析了她创业的疑惑,更逐一解决了她遇到的所有问题。现在,她的公司已经走上了正轨,如今的她,已经是台湾成功的女创业家。
“施先生的这个电话,在她的人生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影响,以至于几年过去,她依然能清晰地回忆起电话里两人交谈的细节。”后来,林静宜和施振荣的助理聊天,才知道,每天都有很多正在创业或者试***创业的年轻人发邮件向施振荣请教—“只要是施先生有时间,他一定会一回复。”
退休之后的施振荣比之前更忙,所以,林静宜非常珍惜每周一次的采访机会。为了和施振荣更好地交流,林静宜做了很多功课。媒体的报道、施振荣的演讲、市面上那些写他的书,她都一一细读。在直接和施振荣交流之前,她更拜访了许多宏当年的老臣子,从各种途径收集关于施振荣的一切信息。采访整整做了三个月,“每次两个小时的聊天,总是在施先生的笑声中开始,又在他的笑声中结束。”
脱下钢铁侠的外衣
林静宜放松自己的方式,是去咖啡厅,看路上行人走来走去,然后猜测迎面走来的这个人,是什么职业,接下来要到哪儿去。这正是林静宜的绝招:“角色代入”。施振荣的传记完稿之前,别人眼里的林静宜,完全是一个老先生的状态一无论是说话的语气,行事的风格,甚至于看问题的高度“那段时间,我就是另一个施先生,学习他的生活习惯,想象他退休之后的状态,站在他的角度看任何事情。”以至于朋友后来看到她的状态,都忍不住称赞“几天没见,你现在讲话好有哲理”。
“很多人把商业领袖想得很高、很远,觉得他们简直就是来自另一个星球的人。”林静宜做的,是用文字让读者看到这些领袖们人性化的一面,把只可远观的“传奇”还原成有血有肉的人。“成功人士并不是钢铁侠,所以,我帮他们脱下那件钢铁的外衣。”
林静宜曾经给捷安特创办人、带动起整个台湾单车环岛风潮的刘金标写过《捷安特传奇》。“标哥的司机开的是休旅车,家里到公司一个小时的车程,只要天气好,标哥就会从后备箱里拿出自己的捷安特,一路骑着去上班。司机只能开着车,跟在后面。”刘金标对于自行车事业的热情,彻底感染了林静宜。然而,“标哥”却在采访中告诉林静宜,年轻时的自己,跟当下很多迷茫的台湾青年一样,总是在不断换工作。直到40岁他开始创业,才学会如何定下心来去做一件事。“一旦认定了,就会做到极致。标哥身上,是台湾人的顶真精神。”
有时候,阻碍人们认识商业领袖的,并不仅仅是他们那套钢铁侠的外衣。在很多人印象中,台塑集团创办人王永庆的长子、台湾企业家王文洋是个靠家族发家、强势自负的富二代。而在和王文洋沟通、撰写《重建美丽台湾》的过程中,林静宜发现真实的他,其实跟舆论所描述的有很大出入。“他原来在英国读博士,本身就很有料、很用功,而且是个非常执迷于做学问的人。是家族的纷争将他推向了现在的舞台。”林静宜看到的王文洋,说话直接,从不拐弯抹角,“是个本身就很有使命感的人”。由于书中记录的大多是王文洋对于台岛***治的意见,因此,王文洋特别注意自己用于表达观点的言辞的准确性—接受采访时,他把自己的智库请到了采访现场,当林静宜对王文洋所阐述的观点有疑问时,那帮台湾知名的学者教授们,就会一一分析诠释。“还有,他的雪茄让我记忆犹新。聊天之前,他一定要先点上一根雪茄。”林静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