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读者来信说:“我女儿今年4岁多,自小由爷爷、奶奶照顾,两位老人对她宠爱有加,要什么都立刻满足。老人年事已高,整天呆在家里,女儿也很少出门,难得与其他小朋友来往。开始我觉得老人这样疼爱孩子挺好的,可后来渐渐发现孩子特别腼腆,一见生人就害羞地躲到一旁,不敢说话。进入幼儿园以后,老师发现女儿从来不和别的小朋友说话,老师问话也不回答,而在家里与我们一起时,她却是有说有笑的。老师建议我们带她到心理门诊检查一下。请问,我女儿是不是有心理疾病?她为何人前不说话?”
这个小女孩的表现,属于一种叫作“选择性缄默症”的心理障碍。选择性缄默症是指已获得了语言能力的儿童,因精神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在某些场合沉默不语的现象,其实质是社交功能障碍,而非语言障碍。
儿童在开始上幼儿园或小学时不愿与不熟悉的人讲话,往往易被认为是性格内向和害羞而被忽略,直到上小学以后,仍不愿与其他同学交谈,不参加集体活动,才引起家长重视,但已贻误了最佳的诊治时间。因此,需要家长朋友们特别注意。
孩子“选择性缄默症”大多3~5岁起病,女孩多见。孩子只在一定场合下讲话,如在家里或对熟悉的人讲话,而在幼儿园或对陌生的人就不讲话。与他人交往时,或用手势、点头、摇头等动作来表示自己的意见,或用“是”“不是”“要”“不要”等单词来回答,学会写字后,偶尔也用写字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少数患儿正好相反,在家里不讲话而在幼儿园里讲话。
孩子为什么会选择“缄默”呢?目前认为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①病前具有性格特征,往往敏感、胆小、害羞、孤僻、脆弱、依赖等。患儿的父母常有人格异常和精神障碍。
②发育成熟延迟。患儿虽然已经获得语言功能,但开始说话的时间比正常儿童明显延迟,且常常伴有其他语言问题。还常伴有功能性遗尿、功能性遗粪等其他发育,其中部分患儿的脑电***表现为不成熟脑电***及其他异常变化。
③心理社会因素。患儿早年常有情感创伤的经历,如家庭矛盾冲突、父母关系不和、父母分居离异、父母***儿童、家庭环境突变等。或者是孩子幼年时处于相对封闭的环境,缺乏与外界同伴相处、交往的经验,不知该如何与人交往。
研究表明,选择性缄默症多发生在独生子女身上,而家教不当则是其主要原因。选择性缄默症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一系列不良后果,使其难以应付各种人际交往而变得自卑和胆怯。一些孩子因此不愿进幼儿园,不敢去上学。儿童教育家认为,要为这类孩子创造一个开放式的家庭环境。如果家长能不失时机地提供各种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体验,多让孩子与同龄儿童玩耍,可以有效预防孩子出现此症。倘若孩子对社交已有一定的畏惧情绪,家长要鼓励孩子勇敢地走出去,广交朋友,使他认识到自己很棒,同样很有吸引力。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孩子,你为何缄默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