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天游是流行于陕西北部的民歌形式,是陕北人民生活的真实记录。解读信天游里生活习俗等内容的文化内涵,既有助于从民俗文化视角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民歌,也有助于深入理解民俗文化与民歌的密切关系。
[关键词] 民歌 信天游 民俗文化
“信天游”是广为流传于陕北黄土高原的一种民歌形式,是陕北民歌的主要音乐形式,是陕北人民物质生活与精神面貌的直接反映和体现,它以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艺术形式成为我们中华民族民歌百花园中一支鲜艳夺目的山丹丹花。几十年来,它的流传之广、影响之大,在全国是少有的。由于陕北处于黄土高原与蒙古高原的结合部,有利于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交融。又由于历史上的陕北地区受匈奴、鲜卑、蒙古等民族统治的时间较长,多民族融合的特点比较显著,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陕北文化,这些都被保留在了信天游之中。
法国文艺批评家丹纳说:作品的生命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风俗。信天游强大而持久的艺术生命力来自其反映了博大精深的陕北文化,表现了陕北文化的各个层面,如服饰、打扮、饮食等都在其中留下了烙印和痕迹。我们可以通过整理和解读这些反映陕北人服饰特点、饮食习惯、婚亲习俗等文化内涵的民歌,挖掘民歌中富含的民俗文化矿藏,一方面可以更好地研究民歌的思想价值另一方面还可以深入地理解民俗文化与民歌的关系。这对于启发音乐工作者重视民族民间音乐的研究和增强高校民族民间音乐的教学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服饰特点
“羊肚子手巾水上漂,你不会唱酸曲我给你教”。“羊肚肚手巾三道道蓝,咱们见个面面容易拉话话难”。“羊肚子手巾脖子上围,不是我的哥哥他是谁”。“羊肚子手巾三道道红,我看哥哥比往常亲。”中的羊肚子手巾头上戴是陕北男人的惯常打扮,可以说是陕北男子的一种标志,所以在信天游里比比皆是。因为陕北多风沙,且庄稼人常在山野间劳动,所以,把白色的毛巾打结盘于头上,一来可挡风沙,二来可遮暴阳,三来可擦热汗,可谓一物多用。羊肚子就是羊的胃,手巾就是我们日常使用的毛巾,由于历史上的陕北黄土高原是农业文明与游牧文明冲撞的地区,把白色毛巾喻称为白羊肚,无疑带有游牧文化的色彩。另外,陕北人在冬天喜欢穿光板羊皮袄遇寒。“老羊皮袄顶铺盖,迫下生计走口外”。有人认为,陕北人喜欢穿光板羊皮袄和白颜色的服饰,这种衣裘尚白的习俗和戎狄之族是分不开的,以崇尚的颜色不同而分为赤狄、白狄等。陕北为白狄所居,***项羌亦有尚白的习俗,,如元昊就把自己所建的王朝称为“白上国”,这种尚白的习惯就一直深深地溶化在陕北人的潜意识之中,支配他们的心理前后达几千年之久。
而红色的打扮在信天游里,则成了美丽少女的一种标志“你妈妈打你不成材,露水地里你穿红鞋。”“你穿那个红鞋硷畔上站,把我们年轻人的心搅乱”。“要穿红来一身身红,红袄红夹夹红灯笼。”“上身又穿红丝袄,苗格条条身子实在好。”
“十七八的女娃穿红些,看你们爱不爱。”红色寓意生命、欲望、激情,作为信
天游中的主角,陕北姑娘的对红色穿戴的钟爱,充分表现出了主人公美丽自信、敢爱敢恨的性格,这也是形成信天游独特艺术魅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饮食习惯
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陕北畜牧和农业并举,畜牧以养羊为主,农业以种植高梁、黍子、糜子、荞麦为主。这在信天游中多有反映,如“六月个里连阴天,五哥放羊在草滩,”“大姐姐跳来二妹妹笑,倒叫那个拦羊娃娃听见了。”“五谷里田苗子就数高梁高,一十三省的女儿就数兰花花好。”“大河畔上种黍子,好媳妇寻下个灰杵子。”“大红糜子拉开行,死去活来相跟上。”“三十三颗荞麦九十九道棱,三妹子我虽好是人家的人”等。所以,陕北人多食羊肉、荞麦面以及小米等杂粮,主食以用小麦、荞麦制作的面食为主,如荞面、剁荞面、荞面圪坨,辅食有羊肉、油馍馍、枣糕、黄米捞饭、小米干饭、糜子糕和杂面等。陕北人素喜食用油糕,它不仅营养丰富,而且“糕”与“高”同音,寓有兴旺发达、节节高升的吉祥之意,表达了陕北人企盼生活步步攀高的美好心愿。“热腾腾的油糕摆上桌,滚滚的米酒捧给亲人喝。”,“手提上羊肉怀里揣上糕,不知死活往你家里跑。”,“荞面圪坨羊腥汤,死死活活相跟上”中的“荞面圪坨”是陕北人的主食之一,将和好的荞面搓成长条,用大拇指捻成小指头蛋儿大小的卷儿,然后煮食,吃时浇上羊肉臊子汤,味美无比。吃荞面圪坨一定要配羊腥汤,圪坨与羊腥汤两者不可缺一。在信天游中多以此来比喻男女青年、死死活活相跟上的忠贞不渝的爱情。如:“荞面圪坨羊腥汤,死来活去相跟上。”“羊腥汤圪坨辣子红,大女子吊辫子爱死人。”
信天游把老百姓的家常饭菜摄入其中,使独特的陕北饮食文化得以记载传承,在生活最艰难的日子里,苦菜也成为陕北人果腹的食粮“白格生生脸脸太阳晒,巧格溜溜手手挖苦菜”因生活艰苦,陕北人素有脆制酸菜的习惯,深秋腌制萝卜、白菜,食至第二年开春。贫穷的人唱:“小米线线洋芋蛋,窝窝酸菜家常饭。”,“头一回看你你不在,你妈妈给我吃了扁豆捞饭酸白菜。”。日子好一点了唱:“早起馍馍晌午糕,黑地里拿起切面刀”。日子再好点了唱:“四腿儿桌子放在当炕上,把系系壶儿放在当桌上,盘儿上盘儿下,盘儿叮当烧酒黄”。
饮酒是陕北人的习惯,酒可以说是陕北人意识深处的希望与寄托,“烧酒本是那男人的酒,也是那英雄的好朋友。”所以在陕北人的宴席中,酒是绝对少不了的主角。无论是婚嫁祝寿、丧葬祭祀、节日庆典和朋友聚会喝烧酒是必不可少的。“一瓶瓶烧酒桌子上摆,不喝那烧酒我不来。”表达朋友之间的感情的如:“众位朋友一搭里坐,喝起那烧酒***红火。”而男女爱情的也多通过酒来表达,“这一杯烧酒小妹妹喝,毛眼眼看人心里乐”,“不喝那烧酒不好盛,三杯杯过后想亲人。”体现了鲜明的陕北地方特色。
这些信天游民歌形象生动地记录了陕北人饮食生活的一个侧面。
三、婚亲习俗
过去陕北人男婚女嫁讲究门当户对,官宦、富户人家与贫寒之家不结亲家。但也有大胆相爱的男女青年,用歌声表达对门当户对婚姻观念的蔑视:“鸡蛋壳壳点灯半炕炕明,烧酒盅盅量米不嫌哥哥你穷”过去的婚嫁男女没有自由权,全由父母包办“奴妈妈生我九,给奴配了个丑南瓜。”而年轻人往往不受封建礼教的束缚,以“交朋友”的方式谈恋爱,寻觅可以托付终身的人,“开花结龙龙,十八九开始交朋友。”“要忧来不要愁,看不上男人交朋友”。有时候,婚姻不幸福,便在外“交朋友”,寻找感情寄托,这也就是今天人们所说的“婚外恋”,“天上的星星配对对,人人都有干妹妹”。但人们明白,“雪花打墙冰盖房,露水夫妻不久长”婚外情会受到礼俗道德法律的约束,往往并不能给相爱 的人带来真正的幸福,“发一回山水冲一层泥,交一回朋友褪一层皮”。
拈香在男子间称结拜兄弟,妇女间称结拜姊妹,此风流行,拈香时设香案供刘备、关羽、张飞画像,或写3人名字于纸牌,插入米斗,案前放香炉、黄裱、酒、香。仪式开始,请一长者主持,结拜者跪在香案前,各自报出生年月日,排出长幼次序,然后一一焚香,同念“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然后对着刘、关、张画像叩头,对着天地叩头,互相叩头,对着神主将黄裱烧掉,纸灰落在酒碗里,倾酒于地,意即“一碗酒水一张纸,谁卖良心谁先死”,这是重头咒语。更有激进者将中指刺破,血滴入酒中,按长幼顺序将血酒喝完,叫“歃血为盟”,事毕聚餐,就成为结拜弟兄,妻子们也以兄嫂、弟媳相称。结拜姊妹拈香较为简单,有的仅是三言两语就算结拜了。
四、陋俗恶习
***恶习久禁不绝:“青天蓝天这么亮的天,什么人留下个种洋烟”,“一不要抽洋烟,二不要贪耍钱,学下赖毛病,恐怕你受可怜”。吸食鸦片,俗称“抽洋烟”或“抽大烟”。据民国二十年(1931年)《陕北社会状况》中记载:陕北人民最坏为嗜吸鸦片,大约有十分之三四。民国二十一至二十三年(1934年)农村三分之二人家种植鸦片,凡种植户大多都有吸食鸦片恶习。
包办买卖婚姻,“三月清明柳丝长,我大卖我没商量”陕北地处荒僻之地,经济落后,人民生活比较艰难包办婚姻、买卖婚姻盛行,男女婚姻任凭父母包办,当事人没有自力,青年男女听天由命,有的因婚姻问题酿成悲剧,陕北过去还有童养媳劣俗,尤其是偏远农村,儿女终身大事仍由父母包办,“正月里说媒二月里订,三月里交大钱四月里引”,“三班子吹来两班子打,撇下我那情哥哥抬进了周家”这几句就是陕北包办婚姻的最形象注释。此外,女儿出嫁,娘家要收彩礼,由于彩礼往往超出了青年男子家庭的承受能力,因此,相爱的人往往被拆散,女子有时就被嫁给能出得起彩礼的人,“茄子开花紫洋缎,嫩豆芽配了个死老汉”,“大大妈妈心眼瞎,给我寻了个猴娃娃”就是这种封建婚俗陋习的形象写照。
陕北,这个特殊的历史地理文化名词的内容,至少应包含以下两方面的含义:一是陕北古代是中原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的结合部,民族战争与民族融合贯穿古代陕北的始终二是陕北在中国现代史上曾有着辉煌的历史,陕甘宁边区曾经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陕北这块土地虽然是穷山恶水,但在地理地貌、风土人情等方面却呈现出独特的风采。陕北的黄土高坡、陕北民歌、陕北腰鼓、陕北男女恋情等,都具有广泛而独特的文化传播性。在陕北土地上生存的陕北人,已经成为充溢着这些地域情结的文化符号。陕北民歌中的信天游形象而概括地描述了陕北民俗的活动和风貌,详实地叙写了陕北的衣饰、饮食、婚丧等民俗文化,这些都是陕北人在黄土地上走过的风风雨雨,在生前身后留下的串串足迹。那连绵不断的黄土群山镌刻着露水中的红鞋、荞面圪坨的香气,赶性灵的人的吟唱、骡子的铃声、崖畔畔盛开的山丹丹花等以及“米脂婆姨绥德汉”们纯情率真的儿女恋情,生动而形象地向世人展示了独特的陕北民俗文化的魅力。
民俗借助民歌来储存、传承、发展和规范人们的行为,特定的民俗催生了特定的民歌,民歌又成为民俗的重要传承资料,学习、研究、欣赏民歌,只有把民歌与民俗结合起来,把握二者的内在联系,才能获得对民歌的深层理解和感悟。正如民谣学专家郗惠民所说:探索与把握民歌的规律,必须及时研究与之相关的种种民俗事象。陕北民歌的精要之处既在于描述陕北人的精神内涵和文化特征,更在于它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认识到这一点,对于挖掘陕北民歌的艺术潜力,弘扬博大精深的陕北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陕北“信天游”民歌中的民俗文化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