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族“民歌”是朝鲜族人民朴素心声和情绪的结晶体,是深层次体现朝鲜民族的生活、感情、风俗、宗教的音乐。朝鲜族祖先们在集体劳动中为了统一力量和减轻疲劳,根据劳动的节奏喊口令:“嘿!”或“艾嘿”等,这种口令是“劳动谣”的原始和基础。
朝鲜族民歌在“伊儿索里”的歌声中诞生并发展。“索里”是声音的意思,朝鲜族民间称民歌为“索里”;“伊儿”是劳动的意思。“伊儿索里”是长期在各种劳动生产过程中广泛传唱的劳动歌曲的总称。“伊儿索里”的旋律与劳动节奏和强度相适应,节奏鲜明,旋律简洁,情绪热烈,其演唱形式多为一领众和。领唱部分歌词即兴编唱,和腔部分多为衬词,结构规整。表现性“伊儿索里”通常是指在个体劳动或不要求协调动作的劳动场所的歌曲,它多用以表达劳动者内心的感受和抒发个人情感。
朝鲜族民歌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短歌、长杂歌;有规则节奏的,无规则节奏的;有别曲歌词体;有按朝鲜族文字字母顺序或数字顺序作歌词的结构骨架《排序歌》的歌曲文字朴里,如《韩字朴里》《九九朴里》《斗战朴里》《花***朴里》等,还有按月编的《月令歌》等。它根据表达方式分为劳动民歌、抒情民歌、叙事民歌。其中根据内容还分为劳动谣、讽刺谣、夸张谣、生活习俗谣、爱情谣、衣食谣、律舞谣;根据地域分为全罗道民歌、庆畿道民歌、庆尚道民歌、忠清道民歌,平安道民歌;还根据创作者和传承者的年龄和性别分为男谣、妇谣、童谣和摇儿歌。
18~19世纪,为朝鲜族民歌音乐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是“司堂派”和“广岱”。他们是生活在封建社会最低层的民间艺人,自小继承了民间音乐传统,因此十分了解广大民众对民间音乐的需求。
“司堂派”有严明的组织机构和演出秩序,结构特性是男女共同体。组织体的领导者叫“火主”,下面的演员分别叫“巨士”(男)、“司堂”(女),艺术指导称为“首巨士”。“司堂派”一般到城市,农村、寺院等地演出。各地“司堂派”的派系不一样。所表演的节目及方式也有所不同。在西道地方活动的“司堂派”演出节目是“耨良沙格里”,如“山川草木”、“耨良”、“前山打令”、“后山打令”,“庆发林”等。京畿道“司堂派”与西道派相似,可南道“司堂派”、“沙格里”
(既四联唱,是专业民歌歌唱家集体创作的歌谣联唱)是不一样的,由于音调的发音有地方特点,演出的节日也有所不同。“司堂派”演唱活动十分活跃,也迎合了广大民众的审美标准,因此深受观众的欢迎和喜爱,“沙格里”和民谣在民众中广泛传播。“司堂派”综合表演的歌舞形式多种多样,也为如今的舞台表演奠定了基础。
“广岱”
(是指表演盘索里的专业歌手),产生在高丽中期,是没有士地,没有固定居住地的流浪艺人的统称,包括表演打鼓、唱腔、打令、相声,盘索里,表演杂技、话剧、假面剧的艺人,还包括演奏乐器的乐师。一般是前辈口传身授传下来的艺术功夫。在18~19世纪,盘索里演唱形式十分盛行,在有人聚集的地方就有“广岱”演唱,他们在唱盘索里之前,为了溜嗓子和招揽听众,便用盘索里的曲调演唱几段,其内容与“正本”无直接关联。因它在唱盘索里之前演唱,被称为“虚头歌”。“广贷”当时受生活所迫,只要有人出钱,他们就肯演唱,他们的表演不为场地所限,即使一点点的地方也表演8个多小时。由于他们的表演出众,甚至在皇帝面前也表演过。“广岱”退化后,就成了平民百姓。为迎合听众,他们把先人们创作和传唱的民歌按照自己的风格来演唱,如盘索里《春香传》中唱《情歌》《解语言》;《水官歌》中《画兔像》等,许多作品在演唱和表演过程中不断地修改和再度创作并流传至今。
中国朝鲜族民歌是农民或渔夫创作的“劳动谣”、“抒情谣”,流浪歌手们演唱的“打令”,“广岱”传播的盘索里中部分片段发展成***的歌曲,巫师们的“神歌”以及20世纪初的进步艺人们创作的新民歌等。新民歌的产生是在30年代初,这时期朝鲜族作曲家李绵相把自己创作的以民歌为基调的歌曲称之为新民歌。这时期最有名的新民歌是《诺得儿江边》Ⅸ布谷鸟》《蔚山打令》《冬柏花》等。
当今,延边的新民歌大多根椐旧民歌的长短、音调以及风格加以改编的。比如,卞英花(现中央民族歌舞团朝鲜族独唱演员)在CCTV青歌赛演唱的《野鸡打令》是延边音协副***高昌模以原民歌为基础加以扩展和改编的,还有延边歌舞团演出节目中的《风鼓打令》《拉几里》等许多传统民歌都是在原曲调基础上加以改编的。对民歌的改编不仅仅在我国。在朝鲜,韩国都根据本国的社会需要,对词曲进行改编的。目前,韩国在对民歌的保存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而朝鲜对民谣的改编倾注了心血。中国朝鲜族新民歌不同于韩国和朝鲜,在朝鲜族音乐家们经过60多年的努力中已经完全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告诉你不知道的朝鲜族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