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西曲是产生于汉江流域、带有浓厚楚民族地方文化特色的一种民歌样式。西曲大约在南朝兴盛起来,究其原因既有经济***治方面的引导、也有地理文化方面的牵引。内容多男女情爱之作,语言清新脱俗,富有艺术感染力。
关键词:西曲;民歌
一、民歌的发展
民歌是每一个文化兴盛之前最初的艺术样式。历史前进过程中,一部分民歌以“雅文化”姿态登上艺术舞台,另一部分依旧留在民间、以鲜活顽强的生命力伴随历史而进。当前一种“雅文化”逐渐走向艺术僵化,后一种活跃在民间的新鲜艺术便以“新文化”的姿态出现在文艺殿堂。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最富有生命力和艺术魅力的便是“十五国风”,即两周时期十五个诸侯地的民风歌谣。屈原的长篇抒情诗歌《离骚》及其他《九歌》等等也都是在民间俚俗歌谣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创造,意义非同凡响。至两汉时期,***府音乐机构乐府采集各地歌谣,“观风俗,知厚薄”。南北朝时期民歌艺术迅猛发展,其风格清新脱俗俚趣十足。唐初民歌渐渐淡出文化人的视野,直至中唐以后,它才以曲子词的新样貌重返文坛,并在两宋时期成为了可与诗这一体裁相比肩的另一大文学写作样式。民歌永远有着无限的生命力。
二、西曲的渊源、演进
西曲是六朝时期民歌的代表样式,其产生的地理区域主要在江汉流域,以及九江、邓县等楚国故地。它的产生、发展及其源流都和荆楚文化密不可分,深受荆楚之地的***治经济、民族社会、地理风光等各个方面影响。
荆楚一带自先秦始便有其独特的文化。从屈原到两汉到南北朝,楚地民歌始终有着澎湃的生命力不断发展演进。只是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环境、文化影响下楚地民歌的艺术样式和艺术内容、基调都会有所不同。
《乐府诗集》中引《古今乐录》曰:“按西曲出于荆、郢、樊、邓之间,而其声、节、送、和与吴歌亦异,故其方俗而谓之西曲。”王运熙先生在其《六朝乐府与民歌》中认为西曲产生的时间应略晚于吴歌。从现存的西曲曲辞来看,它大约产生兴盛在南朝宋齐陈。
就当时***治状况而言看,整个南方社会自两晋之后再一次长期***,社会士人人长期受到战乱、死亡的威胁,在思想领域更多的探求人生意义、生死之事。及时行乐的心态成为当时社会、甚至是上层社会最主要的特征。自汉末以来的人的觉醒进一步向前发展。在此基础上,上层社会追求上倾向于声色犬马的生活方式,于此相配合的在音乐艺术上对于人的原始情感则表现得越来越大胆、放纵。这是统治者的爱好需要,也正是这个原因,西曲才在这个特殊的时期被上流社会所接受、蓬勃发展。不仅文人开始将注意力放在西曲上,更多的上流贵族和统治者亦积极模仿写作西曲。
这一时期“人性”的觉醒、对于生命意识的觉醒,其中也包含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干宝《晋记・总论》中甚至说道女子“每每先时而婚,任情而动,故皆不耻***佚之过, 时而婚,任情而动,故皆不耻***佚之过,不 拘妒忌之恶。”随着时代的一步步推进,这种觉醒的意识和姿态也在不断的加剧。长相厮守的爱情和热烈大胆的追求成为了女情生活题材的主要方面。这种大胆而真挚的情感在西曲中几乎无处不在:“愿得无人处,回身与郎抱。”等等。
三、西曲的曲辞
民歌是民间通俗文化的产物,是反映广大人民群众心声的重要载体。从汉代末年开始整个社会进入了大***时代,民族混战、***阀派系争斗不休。两晋之后北方完全被少数民族所占领,偏安一隅的南朝王朝更迭频繁。杀戮与战争常常伴随而来。动荡不安的社会、朝不保夕的命运使文人士子抛弃了以往“发乎情止乎礼”的传统思想,转而在激荡放纵的民间曲乐中享受可能转瞬即逝的生命。
西曲作为楚地的民歌,也很好的体现出了这一特殊时代下楚民族、楚地的艺术特色。《古今乐录》中列举了西曲的曲目三十四曲,常用的伴奏乐器有琴、瑟、筝、琵琶等。在这些曲目里,出现了非常多的楚地地域名称,如“巴陵”“巴东”“三峡”等。从内容来看,西曲中详细的描绘了楚地的民间地方风俗,以及楚地楚人的自由浪漫性格。和同时期的其他民歌样式相比,西曲的表现内容基本上是男女情歌,情感细腻丰富:男女冲破礼教的爱恋、夫妻真挚爱情,以及他们对于爱情的幻想期盼。语言时而含蓄时而激荡有力。按音乐的区别又有舞曲、倚歌和非舞曲非倚歌。
余观英先生认为,“这些情歌所表现的两性关系基本上是健康自然的,对于恋爱的态度基本上是严肃的。我们将这些民间情歌和反应统治阶级腐朽生活的宫宫体诗对照起来看,一面是朴实健康,一面是佻薄,区别是显著的。”恩格斯说,爱情是一切有史以来中最强烈的一种感情,但在封建礼教的禁锢下,却成了最忌讳的东西,封建统治着纵情声色、玩弄异性,不为罪过,而广大民众却连自主爱情的权力也被剥夺干净。因此,大胆热烈的歌唱爱情,也是对封建礼教的一种背叛。这种背叛既是楚地民间文化鲜活的生命存在,也是民间诗歌生生不息的传统延续。
参考文献:
[1]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版
[2](南朝梁)沈约.《宋书・乐志》.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3](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
[4](唐)吴竞.《乐府古题要解》.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5]巫端书.《荆楚民间文化与楚文化》.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版
[6]陆侃如、冯沅君.《中国史诗》.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作者简介:
倪璐(1985~),女,陕西延安人,学士,咸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助教,研究方向:音乐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