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地貌是在黄土堆积的过程中或黄土堆积以后,受到其它地貌营力的作用,如流水的切割作用等形成的一系列独特的地貌形态,由于这种地貌的物质基础是黄土,故称之为黄土地貌。我国黄河中游地区的黄土地貌最为典型,它主要包括黄土沟谷地貌、黄土沟间地貌、黄土潜蚀地貌。
1.黄土沟谷地貌
降落到黄土坡地的雨滴,很容易把土粒溅起,并随着水流流走,使地面形成侵蚀沟,根据侵蚀沟的发育顺序,依次为纹沟、细沟、浅沟、切沟、冲沟和河沟或坳沟等形态。
纹沟 在黄土剖面上,降雨时常形成片状水流。由于受到地面微小起伏、石块和植物根系等的阻挡,水流逐渐分异,汇成许多细小的股流,侵蚀土层,从而形成纵横交错的很细的小沟,即纹沟。纹沟的重要标志是没有边缘线,经耕犁可立即消失。
细沟 当黄土坡面上片流逐渐增大,可形成较大的集成股流,侵蚀成大致平行的细沟。细沟的宽度不超过0.5米,深度约0.1~0.4米,长数米到数十米。细沟的谷底纵剖面呈上凸形,与地面一致,下游开始出现跌水,横剖面呈宽浅的“V”字形,沟坡有明显的转折。
切沟 随着坡面流水的进一步汇集和径流的加强,流水下切作用逐渐增大,细沟即变为切沟。其形态特点是:横剖面呈尖领的“V”型,有明显的陡壁和边缘,纵剖面的坡度与原始地面不太一致,沟长几十米,沟深在1~2米以上。
冲沟 大型切沟由于水流更加集中,下切深度增大,谷坡后退,便形成冲沟,其形态特点是:横剖面呈钝“V”型,有明显的谷缘,谷坡陡峻,纵剖面呈下凹曲线型,上陡下缓,接近均衡剖面。一般沟深几十米,宽度不等。
河沟 随着冲沟的进一步发育,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强,谷底展宽,形成河沟。其特点是:横剖面呈梯形,底宽几十米以上,河床曲折常有流水,出现阶地。河沟已切穿整个黄土层,谷底露出下伏基岩。
坳沟 由侵蚀而成的宽而浅的干沟。冲沟发育到一定程度,向源侵蚀和下蚀减弱,不再加深谷底,纵剖面坡度平缓,沟床上有沉积物覆盖,而沟坡变得愈来愈平缓,不再有明显的沟缘,横剖面呈浅“U”形。坳沟的形成标志着沟谷发育已进入衰亡阶段,其沟底已辟为农田。
2.黄土沟间地貌
黄土沟间地貌又称黄土谷间地貌,包括黄土塬、梁、峁、坪地等。黄土塬、梁、峁是黄土地貌的主要类型,它们是当地群众对桌状黄土高地、梁状和圆丘状黄土丘陵的俗称。黄土沟间地貌是原始黄土堆积物经大的冲沟、河沟分割破坏而成的地貌。
黄土塬 又称“黄土平台”,为黄土覆盖的较高平地。其表面平坦,坡度小,面积较大,一般在数平方千米以上,周围常为沟谷环绕。塬是在比较平坦的古地面上堆积了很厚的黄土后,尚未遭受强烈侵蚀破坏而形成的。
黄土梁 是被平行的沟谷分割的长条状黄土丘陵。长几百米甚至几十千米,但宽度仅几十米到几百米,有的梁顶较窄,横断面呈明显的梯形,称峁梁。它的形成与条状古地形有关,即黄土沿条状古地形堆积而成。也有的梁顶较宽,而且比较平坦,这样的梁称平顶梁。梁是黄土覆盖梁状古地形或是近代沟谷分割塬的结果。
黄土峁 是孤立的穹状黄土丘陵。顶部浑圆,形似馒头。斜坡较陡,平面呈圆形或椭圆形,多连续分布。它是黄土覆盖在穹状古地形上,经流水侵蚀而成,有的是由塬或梁经长期侵蚀切割而成。
黄土 简称或地,它是黄土覆盖古河谷,形成宽浅长条状的谷底平地,又与两侧谷坡相连,组合成宽线的凹地,宽度一般数百米至几千米,长度可达几十千米。多出现在现代河流向源侵蚀尚未到达的河源区,平面***形常呈树枝状。
黄土坪 黄土地区出现在河谷或沟谷中的阶地面或较宽的谷底平坦面。是谷坡或谷底的局部平坦地形,为良好的农耕场所。
3.黄土潜蚀地貌
地表水沿黄土中的裂隙或孔隙下渗,对黄土进行溶蚀和侵蚀,称为潜蚀。潜蚀后,土粒被携走,黄土中形成大的孔隙和空洞引起黄土的陷落而形成的各种地貌称为黄土潜蚀地貌。
黄土碟 是黄土地区形似碟状凹地。一般深度较小,仅数米,直径10~20米。它是由于地表水下渗浸湿黄土,使黄土体积收缩,在重力作用下均匀下降而成。它主要分布在平缓的地面如塬面上。
黄土陷穴 是由于地表水汇集到节理裂隙中进行潜蚀作用所形成的洞穴。在有利于地表水汇集的地带,如沟谷的底部或谷坡上部,水沿垂直节理下渗,土粒和易溶性物质随其流失,在重力作用下发生倒塌,节理不断扩大形成洞穴。黄土陷穴的形状复杂多样,有的呈竖井状,有的呈漏斗状,有的呈串珠状(即几个黄土陷穴串连在一起,陷穴间有孔道相通)。黄土陷穴一般深10米以上。如两个或几个陷穴由地下通道不断扩大,使通道上方的土体不断塌落,未崩塌的残留土体形如桥梁,称为黄土桥。
黄土柱 在陡坡边缘由于潜蚀作用,垂直节理不断扩大,节理间所残留的柱状或尖塔状地貌叫黄土柱,若黄土柱成群出现时,远远望去,犹如树林,故名土林。
作者单位:山东省临沂市第十中学(27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