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高原区信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北连河套平原,东西两面以黄河为界,南至自治区界。土地面积876.27万公顷。
一.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
1.波状起伏、沙漠广布。鄂尔多斯高原一般海拔1200―1600米,中部和西部为构造隆起、干燥剥蚀的沙质高原,呈波状起伏,地面常见台状地貌、孤立残丘和风蚀洼地。从卓资山至东胜形成一道脊梁,分别向西北和东南逐渐降低,西北为杭锦洼地,东南为乌审洼地,两洼地沉积了冲积胡积物,表层为沙层所覆盖。东部是黄土高原的边缘,沙黄土覆盖的丘陵,沟壑纵横,岩石。北部库布其沙漠,堆积于黄河阶地之上,东西横亘,面积约1.6万平方公里,流动沙丘占80%。南部的毛乌素沙漠,面积2.5万平方公里,固定、半固定和流动沙大约各占1/3,自然条件较好,降水较多,地表水与地下水亦较多,地表径流量11.5亿立方米,可利用水量约4亿立方米,大小湖泊170多个,多为盐湖和碱湖。植被覆盖度较大,改造利用比较容易。
2.干旱多风。鄂尔多斯高原位于夏季风的边缘,气候干燥,多风,年降水量150―400毫米,雨量集中6―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0―80%,冬春两季不超过20%,春季干旱严重,在雨季往往又集中少数雨日,由于降雨强度较大,年内早期相对增长。加上年蒸发量大,在2000-2900毫米,相当年降水量的5―10倍。干早的气候,使地表植物稀少,土壤水分散失更,陕,加强了风蚀作用。年平均风速较大,大部地区在3-4米/秒,春季风速大部地区在4―5米/秒,8级以上大风日数年平均40天以上,冬春两季大风日数占全年的60%以上,尤以春季为多,风力也最强,于均4―8天就有一场大风,最大风速为28米/秒,这使地表解冻,又缺植被保护,加速土壤的蒸发,使干土层力,厚,风蚀现象严重。
3.水源不足。由于降水少,沙质地表渗漏多,故河流稀少,除高原边缘有黄河的短小支流外,大部分地区属内流区和无流区。地表水缺乏,但地下水相对较好,由于构造运动比较稳定,中生代以来,在盆地中沉积了较厚的中、新生代碎屑岩和松散岩类地层。主要含水岩组为下白垩统砂岩、砂砾岩,其次为第四系风积、湖积砂,富含孔隙潜水和承压水,水量较多。但治沙、造林、种草、开发煤田等需水量很大,远远不能满足需要。
4.植被稀疏低矮。本区从东向西随着降水量的减少, 自然带亦呈有规律的变化:最东为本氏针茅干草原黑垆土带,向西依次为克氏针茅干草原栗钙土带,小针茅冷蒿荒漠化草原暗棕钙土带,红砂小针茅草原化荒漠淡棕钙土带。
耐旱、沙生植物和灌木多于草本植物,植被稀疏,植株矮小,种类单纯。一般高度5―10厘米,盖度15-20%。常见的种类有沙蒿、柠条、针茅、百里香、冷蒿、锦鸡儿、沙葱、红砂、骆驼刺、杂花苜蓿等。产量低,大多30亩以上才能养活一只绵羊。
5.煤炭与盐湖资源丰富。从清水河经准格尔、东胜至乌海市一条煤带,属石炭二迭纪煤田,在东胜地区上部为侏罗纪煤田。储量在1000亿吨以上,约占自治区储量的62%。煤质好,含硫低,埋藏浅,煤层厚,是优质动力煤。
鄂尔多斯盐湖众多,盛产盐碱和芒硝,其中天然碱储量占全区储量的42.5%,盐海子是大型芒硝矿,伴生丰富的天然碱和盐。因交通不便,尚未开发利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滥垦、乱伐。鄂尔多斯高原,干旱、缺水、风大,沙多,土壤瘠薄,不适宜农耕。近百年来,移民垦荒日盛,到1949年***时,土地被开垦面积累计900多万亩。***后,两次大规模开垦1000万亩,造成1800万亩土地沙漠化。1976年调查时,杭锦旗和乌审旗各有4个乡,鄂托克旗有5个乡,伊金霍洛旗有8个乡处于种地不打粮、放牧没草场的境地。
本区林木稀少,作物秸秆产量亦少,燃料奇缺,估计每年要砍伐沙蒿、柠条、沙柳等在1 0亿斤以上。多年来,因乱砍而使土地沙化和退化的面积达300多万亩。伊克昭盟至少有12万户缺柴烧,至少有9万户靠掏挖沙蒿、沙柳当柴烧,每年掏挖沙蒿的面积至少有95万亩。
由于滥垦、乱伐,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和沙漠化。
2.水土流失严重。鄂尔多斯草原东部是黄土高原的边缘,在暴雨、陡坡和人类活动影响下,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水土流失面积4万多平方公里。水蚀程度自东南向西北递减,百公里左右的冲沟有19条,50公里左右的有1 37条,沟壑密度5000―7000米/每平方公里,个别地区达10000米/每平方公里,侵蚀模数10000―18800吨/每平方公里・年,径流含沙量较高,一般在1000公斤/每立方米,最高可达1540公斤/每立方米,每年输入黄河的泥沙1,5亿吨。据估算,每年带走氮14250公斤,磷22500公斤,钾21000公斤,因此造成大小冲沟遍布的梁状丘陵区,土壤瘠薄,肥力低,有不少地方岩石,寸草不生。
3.土地沙漠化严重。据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所研究,伊克昭盟1977年比1957年流沙扩大1690万亩,平均每年扩大84万亩,1981年沙漠化面积已超过1万亩,占该盟土地面积的86%。毛乌素沙漠与库布其沙漠原为鄂尔多斯高原南北两条沙带,现已连在一起。风蚀程度由西北向东南递减,流沙每年向东南移动4-11米,埋没农田和草场,使农牧业生产遭受严重损失。例如***初期,每头牲畜占有草场55亩,至1979年降至11亩,大牲畜显著减少,1979年比1954年减少了31.4%,其中牛减少了62.5%。每年因风沙毁种面积有时高达230万亩,需要连种4―5次。
三,自然保护的对策
1.林牧为主。鄂尔多斯高原灾难深重,水土流失严重,沙漠化足全自治区最严重的地区。根据本区自然特点,必须坚持林牧为主的方针,凡不适宜农耕之地,退耕养地,种草种树,逐步改善生态环境。东部地区应以林业为发展方向,以水上保持为重点, 中部和西部应以牧业为发展方向, 以防风固沙为重点。
2.综合治理水土流失。植被的消失是土壤侵蚀加剧的主要原因,因此恢复良好的植被是控制水土流失的基本途径。但林木在短期内不能迅速覆盖地面和控制水土流失,所以在治理方针上,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以及耕作技术结合进行。沙石沟壑丘陵区实行草田轮作,15度以上陡坡种草,实行割草养畜,严禁陡坡放牧。据伊金霍洛旗经验,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效益显著,生物与工程措施、治坡与治沟、致力于利用统筹协调,基本做到土不下山,水不出沟。
3.治沙造林、种草、封沙育草。种草种树是防风固沙和防止沙漠化的主要方法,根据因害设防的原则,带网片结合,草灌乔结合,把沙虞分割包围起来,在库布其沙虞和毛乌素沙虞的边缘,营造大型防沙林带,光有林带控制不住风沙,必须带网片结合,才能收到更大的效益。鄂尔多斯自然条件差,中部和西部地区年雨量在350毫米以下,应以草灌为主。据乌审召乡的研究,灌木覆盖率达50%的沙丘,地面风速降低25.7%,输沙率降低95.5%,同时灌木根系使流沙固定下来。
造林种草的同时,进行封育和补播,修建库伦,保扩好现有植被,防止继续沙荚化。
4.解决能源问题。为了保护天然植被,改善生态平衡,首先要解决群众烧柴问题,大力营造薪炭林。例如伊金霍洛旗挑琳村,从1964年按户营造薪炭林,到1980年,全村有薪炭林5660亩,户均11亩,每户每年平均有干柴5000公斤,达到烧自给。本区有丰富的煤田,应优先开发小煤田,由旗县或集体以及个体开采。太阳能与风能资源也非常丰富,应大力提倡与推广。严格控制樵采,杜绝滥砍乱伐已刻不容缓。
5.开发煤矿要恢复草原。鄂尔多斯煤田面积广,开采煤矿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要从长远利益出发,采取多种措施,采完了煤,填平了地面,种上优良牧草,恢复草地。既开发了地下资源,又保护了地上资源,才是合理的开发利用。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谈鄂尔多斯高原区的自然保护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