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声唱法教学篇1
【摘要】美声在声乐中占有重要的比重,本文详细的介绍了美声唱法的关键,阐述了美声唱法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美声;音乐;唱法;训练;喉咙;嗓音
美声唱法传入我国的时间较短,自二、三十年代至今有七、八十年的历史,但发展较快,尤其在学校声乐教学中,更专业化、规范化。所以,掌握美声唱法是音乐系学生的必修声乐技术训练内容。
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学生初入学时的音乐基础较差,对于美声唱法更是了解甚少。大多数学生不能够完整地唱好一首歌。所以,如何训练学生正确地发声、有层次的共鸣、清晰地咬字、吐字是非常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一、气息的训练
在气息方面,很多人都不能理论联系实际,灵活运用。通俗的讲,气息训练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学狗喘气。在夏天很热的时候狗就会伸出舌头极速的呼吸,如果试***学会了像它一样呼吸,也就是我们所谓的急吸急呼,那么在歌唱的时候,就会觉得很多时候可以偷气,而不被发现。再就是对气息的控制。在学生唱歌时,经常会出现漏气现象。其实解决的办法很简单,就是控制气息,可以像闻花一样,把气吸满。吸气时要用鼻子和嘴巴一起吸,这样的吸气速度不仅快,而且多。气息要直接吸到小腹,也就是丹田的位置,小腹感觉到在膨胀,说明你气息的位置是正确的。接着保持几秒钟,也就是不吸气也不呼气,然后让气在门牙中间慢慢的吐出来,同时发出“si(丝)”声。呼气越慢越好,这样时间久了,就学会控制吐气了。
二、打开喉咙在歌唱中的练习方法
(一)半打哈欠法,这是一种非常自然的下意识的口腔动作。深呼吸状态,喉头自然下降,软颚抬起,下巴放松,在此状态下发声,声音位置与气息的支持有一种垂直感;
(二)微笑法,微笑时上门牙微露,笑肌抬起,下巴放松,软颚抬起,此时喉咙已自然打开。这样演唱时发出的声音明亮,紧贴面罩。这种方法还可以纠正在歌唱过程中声音重、暗、位置低等问题;
(三)吹气法,当空中飘有一些轻浮物时我们用嘴吹,虽然从外形上看嘴几乎是合拢的,但口腔内部却是积极张开的。此时喉咙是一个通道,气息是畅通无阻的。检验喉咙是否真的打开的方法:首先看声音是否圆润有弹性,唱高音是否轻松自如;
其次在发声时,可以最大限度的伸出舌头,听一听发出的声音和没有伸出舌头时发出声音的差别,如果相差太多或是最大限度伸的出舌头发不了声,这就说明喉咙实际上是没打开,而是压着喉咙在唱。
因此,歌唱时都应该在自身条件下,尽可能使喉结保持在最稳定的位置上。从而保证不失去腔体共鸣。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气息不上浮、脖子不往上吊和声音听上去不产生挤压的现象。以上几点就是歌唱时一定要完全打开喉咙的道理所在。
三、声音与共鸣
在歌唱训练时,有了气息的支持,我们就要寻找声音与共鸣,实际上气息、声音与共鸣是同时进行的,声音是两片声带在呼吸的作用下振动发出的,它本身的声音很小,它需要各个共鸣腔体共振,才会变成动听、响亮的声音。人的共鸣腔主要有:胸腔、咽腔和头腔,但在真正演唱时,就不要考虑自己究竟属于哪一种共鸣腔,而应该体会在口腔、喉咙、胸腔、头腔有一个管子,气息在管子里畅通无阻,在发音时,感觉吸入的气息往下沉,声音往上走,但注意此时的气息应是流动的,并始终沉在下面。如我们在练声发La音时,先要求有一种兴奋的感觉,这样就能保持积极的、微笑的“打哈欠”的歌唱状态,气息下沉,咽腔、口腔、头腔、喉咙全部打开,感觉整个人像一棵挺拔的树,树干、树叶向上长,而树的根却深深地埋在土里。
四、咬字和吐字
咬字和吐字在歌唱中是很重要的。对于一首声乐作品来说,就是一首带有音调的诗,而歌唱就是带有音调的朗诵,这一点必须明确。歌曲歌词和音乐一样,影响着歌曲的风格。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特点,一个地域有一个地域的风格,语言同民族和地域有着密切的关系。
音乐是在语言基础上的再发展,所以咬字和吐字对演唱风格有很大的影响。在练习咬字和吐字过程中,要使口腔形成良好的习惯,注意以平和的态度练习,避免懒散或急躁的状态。因为在懒散的状态时咬字,口腔的位置容易偏小,处于不正常的状态;而在急躁的情绪下咬字,口腔的位置容易偏大,同样处于不正常的状态。另外,在演唱中遇到比较难的地方时,难免会产生紧张情绪,而紧张情绪对演唱的最大影响就是改变正常的、自然的演唱状态,其中就包括口腔的咬字和吐字,练习并稳定咬字口腔状态就可以起到稳定情绪、稳定演唱状态的作用。
其次要特别注意有效地在歌唱时把口腔、鼻腔、软腭、咽腔等共鸣腔充分地打开,这样才能打破中国传统的咬字、吐字的方法。克服民族唱法中咬字、吐字发”扁“的这一弊病,发展我国的音乐艺术。唱出优美、圆润、流畅的歌。字正腔圆、声情并茂。这一点在民族唱法中的表现极为突出,因为它是我们民族本来的东西。同时也能够准确地唱好译文外国歌曲并使中国更好地发展民族声乐艺术。
五、选择歌曲要根据不同的嗓音条件和学习的不同阶段
我们在学习美声时要根据不同人的嗓音条件和学习歌唱的每一个阶段,选择大小不同、难度各异的演唱曲目配合练声,如果曲目选得过大,会使声音被迫抻大,喉咙超负荷工作,就像一个人硬挑起他难以承受的重量一样。然而,很多学习歌唱的人却偏是如此,似乎不唱大歌不过瘾,作为一个初学者,或是已有一定歌唱技巧的人,应多从歌唱技术上考虑,尽可能把爱好与提高技术结合起来,去选择能克服自己演唱的不足,又能巩固巴学到的技术的曲目,这样就会达到唱一首歌、提高一步的目的。中文歌曲是我们的母语歌曲,因为对语言熟悉,演唱时对情感的表达就自如、准确。外文歌曲,特别是意大利歌曲和德奥的艺术歌曲则是几百年来声音训练的优秀教材,用原文练习演唱更能充分体现出声音规范、柔和连贯、母音纯正等方面的艺术价值。中外文歌曲可交替练习,这样更能达到好的效果。
总之,学习美声唱法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学习者要勤于动脑,刻苦练习。老师要不断总结好的经验,尽量用比较形象、直观的语言来启发学生,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美声唱法。
参考文献
[1]尚家骧,欧洲声乐发展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
[2]周莎莎,谈高职教育美声唱法的教学――辽宁高职学报2008,10(8)
[3]程辉,浅谈高师美声唱法教学的四个环节――音乐天地2009
美声唱法教学篇2
【摘要】现今,民族声乐教学大都借鉴并融合美声唱法,在实际教学方面取得了显著地成绩。本文笔者根据多年从教经验,并查阅大量文献资料,首先分析了民族声乐教学中在技术方面对美声唱法的融合与借鉴,随后探究了民族声乐教学中在科研方面对美声唱法的融合与借鉴,以期为提高我国民族声乐教育工作作出重要的分享。
【关键词】民族声乐教学;美声唱法;融合;借鉴
众所周知,民族声乐在理论与技术方面都对美声唱法有所借鉴,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美声唱法的引入,对我国声乐教学理念、演唱技艺、教学科研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从民族声乐教学中在演唱技术、理论方面对美声唱法的融合与借鉴;民族声乐教学中在科研方面对美声唱法的融合与借鉴两大方面浅析了民族声乐教学中对美声唱法的融合与借鉴。
一、民族声乐教学中在演唱技术与理论方面对美声唱法的融合与借鉴
(一)民族声乐教学中对美声唱法气息技术的融合与借鉴
在民族声乐教学实践活动中,学生首先进行深呼吸,然后借助横膈膜保持气息,利用肌肉群之间的对抗给气息以支撑,进而在确保气息持续、匀速、连贯流动。就传统声乐技术而言,其大都采用小气口来断句,也就是人们所说的“以气唱情”。这种气息技术,有助于表达、诉说情感。近年来,花腔技术在流行歌曲中有所体现。花腔技术归属于美声唱法,是一种很好的演唱技术。气息在演唱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开展民族声乐教学时,教师应加大对学生气息的训练,使其更好地演唱。气息的使用并非一成不变,不同歌曲,情感、基调不同,使用的气息技术自然也不同,这就表明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重气息的运用。
(二)对共鸣演唱技术的融合与借鉴
空腔共鸣技术在我国民间唱法中较为常见,其注重局部共鸣。在实际民族教学中,美声唱法中的混合共鸣技艺被广泛运用。混合共鸣技术,即通过调动、调节各种共鸣腔体(口腔、胸腔、口咽腔、头腔),对声音圆润度、音色进行加工,从而实现真假声的转换、运用。例如:在演唱《沁园春•雪》、《中国大舞台》等种类歌曲时,混合共鸣经常被应用,其能够把宏大的气势表现出来。
(三)民族声乐教学中对美声唱法咬字技术的融合与借鉴
基于意大利民族语言的西洋美声唱法被应用于民族声乐教学时,经常出现字音不清、声音不畅现象。自从将美声唱法引入到民族声乐教学,咬字技术得到了明显提高,与之相关的理论研究也逐渐被完善。谈及咬字技术,金铁霖教授表示:在演唱过程中,字的种类主要包括宽、窄、团、尖。其中,发音通道对宽、窄音没有影响,保持在后通道即可,在咬字时做到动作小、巧,就能顺利、完美演唱歌曲。将此通道与我国以往的咬字技巧、风格有机结合,就能促使咬字准确、自然,进而将民族声乐的亲切感表现出来。
(四)民族声乐教学中对美声唱法混声唱法的融合与借鉴
提及美声唱法,首先映入大家脑海的必定是真假声混合唱法。真假声混合唱法作为美声唱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对演唱者综合素养具有很高的要求:结实有力、通畅自如的气息;圆润明亮、宽松丰满的声音等;音质、音量、音域等。较其他唱法而言,美声唱法最大的特点是混声区唱法,也就是说,根据音高比例将真假音混合应用。从共鸣角度来看,真假音混合唱法可将所有共鸣腔调动起来。西洋混声唱法的有机结合主要体现为头声区、中声区、胸声区,将人体机能的科学唱法展现的淋漓尽致。美声唱法真假声混合唱法存在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其将真声、假声完美融合,在声带轻重技能调动的时候不会出现破裂音现象,进而达到演唱声区的高度统一。美声唱法真假声混合唱法对三个声区进行有机结合,产生整体共鸣,促使演唱者声音变得圆润、更富色彩。与此同时,演唱者声音柔和又没,具有强烈的穿透力。这些事民族声乐所欠缺的。在借鉴、融合过程中,不能盲目,须充分考虑作品的风格、难易程度等。此外,须搞清楚真假声音高比例,对其进行科学、合理改编。例如:在演唱过程中,若以假声为主,高音演唱就相对简单,低音演唱有难度,这种唱法往往导致声音、声带缺乏可观的张力,适于演唱较为柔和的歌曲,不适合演唱曲风较为强劲有力的歌曲。在演唱过程中,若以真声为主,且掺入少量假声,这个类型的声音,可将呼吸、气息、共鸣等有机结合,促使演唱者声更加圆润、明亮、富有表现力等。
(五)民族声乐教学中对美声唱法声部划分理论的融合与借鉴
经调查研究发现,美声唱法对声部进行了详细划分,其认为每个演唱者的声带在长短、厚度、宽度三各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此外,其共鸣腔体、整体演唱素养等亦区别很大。因此,不同演唱者形成的音色、音域等也不同。由此可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考虑教学主体,为其提供适宜的教学内容,进而提高民族声乐教学成效。对于民族声乐而言,其在声部划分层面存在着不足之处。美国唱法对声部的划分,对改善、提升演唱者歌唱综合水平、能力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其存在着共性、个性。其中,共性指的是演唱者不论唱哪种声部,其都得参与一般声乐技术的学习,比如:气息、发声等。个性指的是,继划分声部之后,教师可以学生的歌唱器官为参考依据,规划、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内容、方式,有对性的对其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遵循因材施教、深入挖掘、开发学生潜力等原则。声部划分是美声唱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唱法在这个方面较为欠缺。因此,民族声乐教学应加大对其的重视力度。民族声乐教学可以借鉴、融合美声唱法,并不意味着必须进行男女高、中、低音划分,而是汲取其的优点。
(六)民族声乐教学中对美声唱法歌唱器官生理构造研究理论的融合与借鉴
一直以来,民族声乐教学都忽略了对各种歌唱器官生理构造的研究。翻阅民族声乐理论,笔者发现其内容涉及气息、咬字技术等,但唯独欠缺了对歌唱器官生理构造的研究。不可否认,这种现象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与我国文化背景等存在着密切联系。在美声唱法中,其对各个发声器官生理构造、功能、特征等进行了详细论述。除了介绍器官名字,还对其功能、如何协调发声作了充分的解释说明。例如:歌唱发声涉及到的器官有哪些?每个歌唱发声器官是怎样产生作用的?换句话说,歌唱者应明确自身的歌唱器官,并对其科学、合理应用该,使其发挥出应有的价值。民族声乐在这方面严重匮乏,几乎是空白的。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主要依托思考、想象去进行领会、揣摩以提升歌唱水平、技巧。
二、民族声乐教学中在科研方面对美声唱法的融合与借鉴
(一)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理论研究
纵观声乐理论发展史,我国拥有大量关于声乐研究的著作。其中,元代的《唱论》记述了关于演唱技巧、方法的内容;明代的《曲律》论述了学唱方法、学习声乐步骤、学习内容等。清代的《乐府传声》浅析了演唱过程中的气息、声音运用技巧。这些理论著作,从不同角度对歌唱技术、发声原理等进行了探究。与此同时,我国民族声乐特点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民族声乐他正主要包含以下内容:在演绎歌曲时,要注意咬字技术、掌握音准、控制情感等。然而,很多著作都是依据经验创作的,不具备科学原理性。
(二)国外美声唱法研究
17世纪,巴西雷总归纳总结了声乐教学的技巧与方法,其关于声乐理论、教学的概述为以后的声乐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世纪,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美声唱法相关研究理论与自然科学有机结合,加强了对教学理论、演唱方法研究的力度。此外,其亦对物理、生物学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德国医生曼德尔在生物学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提出了隔膜呼吸法。其的研究,在巩固美声唱法发声基础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通过一系列研究,古典美声发声方法应运而生,进而催生出古典声乐派。此外,由于科技的发展,很多人投入到对共鸣腔体的研究中。很多知名教育者对演唱者的面部表情、口腔位置等进行了探究、分析。这些有创意的研究,对推动声乐教学颇有益处。
(三)我国民族声乐教学对美声唱法理论研究的借鉴
时代不断变迁、发展,声乐教学平稳有序的开展着,我国在声乐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就某种意义而言,声乐理论研究及其他领域理论研究存在着一定的共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仪器、科学手段得到了丰富,在声乐理论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实质性的进步。目前,我国各所高校关于声乐理论研究的论文著作数量不断攀升,研究范畴也极大地得到了拓展。与此同时,某些研究室亦开始加大对声乐理论研究总结的力度,在研究、选择课题时也更加趋于精细、广泛。此外,我国声乐理论研究对国外声乐理论研究著作进行了传承,并以其为基础,促使民族声乐教学与国外声乐研究更好的融合。如今,世界的文化已近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在迅速的发展,在不断地文化融合和文化借鉴当中,形成多元化的文化。纵观当前的歌唱方法,尽管每一种唱法都有其重点和特点,但却没有一种完全相同的歌唱方法,这些不同的歌唱方法也为当前的文化融合提供了参考的依据。长期以来,美声唱法以及民族唱法已经被很多的歌唱家所融合,且在表演的过程中,也受到了观众和歌唱艺术家的一致好评,将演唱者的歌唱水平迅速的提高。当下,我们不仅要将这一优秀的唱法始终坚持下去,还需要将目光放的更加长远,将世界上所有秀秀的歌唱方法都进行融合和借鉴,融合成为独具特色的新唱法。本文对民族唱法借鉴美声唱法的唱歌技巧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引起更多的人对歌唱方法进行思考和融合,促进歌唱的多元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郝晶华,徐寅晨.声乐教学中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相互借鉴与融合[J].音乐创作,2013,06:186-187.
[2]颜瑜颉.浅谈民族声乐教学对于美声唱法的融合[J].音乐时空,2015,21:135-136.
[3]张刚.民族声乐教学对美声唱法的借鉴与融合[J].戏剧之家,2015,09:240-241.
[4]杨芳,方强.声乐教学中民族唱法对美声唱法的借鉴和融合探析[J].音乐大观,2012,09:54-55.
[5]鲍雯羚.试论民族声乐教学对美声唱法的借鉴与融合[J].新课程(下),2011,12:115.
作者:吴蕾 单位: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美声唱法教学篇3
本文作者:李舒幸作者单位:宜春学院音乐舞蹈学院
我国民族声乐教学对美声唱法的借鉴
在气息的运用上,我国的民族声乐在自身的气息使用技巧基础上,借鉴学习了美声唱法的呼吸方法,促进了吸气的保持,从而给与声音持续连贯的气息。在有些歌曲中学习美声唱法,采用连音唱法,有些歌曲则保留我国民族声乐换气的方法。同时,还借鉴了美声唱法的花腔技术,丰富了民族声乐的气息使用方法。美声唱法在歌唱时喉头位置较低,这样能够使声音通畅,利于共鸣。将这一方法融入到民族声乐中,有效地提高了咬字吐字技术。虽然借鉴了美声唱法的吐字方法,拓展了声音通道,但民族声乐要保持自身特有的风格和色彩,体现出我国民族独特的魅力。美声唱法的共鸣与我国的民族声乐相比,使用的更为充分,值得我国民族声乐学习。民族声乐使用的共鸣多为鼻腔和头腔,声音较卡、压,美声唱法的共鸣恰恰解决了这一问题,使声音更为圆润,音色更为丰富。对我国民族声乐影响最多的是借鉴了美声唱法的理论研究。传统的民族声乐以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教学,理论不足,而美声唱法不仅在歌唱技术上有很多的研究,还在与歌唱相关的生物学、物理学、心理学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受到美声唱法的理论研究的影响,我国民族声乐借鉴了其研究成果,并结合自身的特点,逐渐加深了民族声乐教学的理论研究,促进了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的系统化、科学化。
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现存问题及原因
目前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现存问题主要有三点:第一,忽视作品风格,由于融入了美声唱法的歌唱技术,导致有些学习者在学习时更加侧重演唱技术,而忽视了民族声乐的风格,以及演唱者自身的特点,以至于造成当前很多民族声乐的学习者声音雷同,没有个人特色。第二,由于没有深入理解外国作品的背景和情感,这样在学习美声唱法时,就会对外国作品的理解和把握不准确,学习歌唱技巧时,也会出现问题。第三,由于受到语言的限制,在学习美声唱法时,需要将歌词译成汉语,才能理解歌词的内容,但这样就会影响声音的发挥。因此,在学习美声唱法时,要模拟外国作品的发音,从而更好地体会发音技术。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美声唱法与我国的民族声乐的文化背景和发音不同,在学习美声唱法的技术时,由于受到不同的文化思想的语言的影响,导致对外国作品理解不准确。我国的民族声乐教学要加强对外国文化和语言的教育,促进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外国作品,同时,要加深理论研究,实现民族声乐教学的系统化、科学化。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美声唱法教学范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