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通鉴》第209卷载:唐中宗时期,安乐公主、长宁公主及韦皇后的妹妹邺国夫人、上官婕妤、上官婕妤的母亲沛国夫人郑氏、尚宫柴氏、贺娄氏、陇西夫人赵氏等人,大肆受贿,为人谋官。不管是屠夫酒肆之徒,还是奴婢家丁之流,只要向这些人送上30万钱,就能绕开组织部门的考察,直接得到由皇帝签名的“委任状”。由于这种“委任状”是斜封着交付中书省的,所以这类官员被称为“斜封官”。
到底封了多少“斜封官”,恐怕连唐中宗自个儿心里也没数。因为干部任用太滥,致使官员总量大增,办公、聚餐、上朝室都人满为患,被人称为“三无坐处”。更要命的是,那些“斜封官”不仅要大量耗费国家俸禄,致使税赋大增,还因其素质低下、昏庸无能,导致吏治水平急剧下降,百姓苦不堪言。吏部员外郎李朝隐看在眼里,急在心中,居然挺身而出,利用手中权力,前后阻止了1400多名“斜封官”的任命,由此也得罪了许多人,险遭杀身之祸。
《治通鉴》第210卷记,唐中宗的弟弟唐睿宗上台后,有鉴于民愤太大,影响极坏,大臣姚元之等人建议把“斜封官”全部废黜,获得唐睿宗同意,一下子罢免了几千名“斜封官”。然而第二年,一帮从中捞到好处的皇亲国戚又对唐睿宗说,“斜封官”是先帝任命的,全部免职,会带来很大“副作用”。唐睿宗于是下令:“斜封官”可量才叙用。可一操作起来,量才叙用就变成了“量财叙用”,让那些负责考核甄别的官员发了一大笔横财。
买官鬻爵,历朝历代都有,花样也各有不同。平心而论,有唐一代,吏治水平和官场风气与其他朝代相比,都是比较好的。虽然也曾有过“斜封官”的不光彩历史,但不仅当时抵制的人很多,而且即便是“斜封官”的总后台唐中宗也觉得这种官来路不正,要斜封着交付中书省,以别于通过科举录取的“正封”官员。民间也对“斜封官”持另眼相看态度,婚嫁都尽量不与“斜封官”结缘,“正封”官员则以结交“斜封官”为耻。所以,那时的“斜封官”的日子并不好过。
以今日视之,官场虽无“斜封官”之说,但实际上,变相走“斜封”之路而变身官员的人还不少。有的是花钱从白丁直接“斜封”为官,一步登天;更多的是,本已为官员,为更上层楼而买官“斜封”。而且,今天的“斜封官”比唐中宗时待遇要好得多。一是他们不会因为“斜封”而在档案、任命书、委任状上有别于“正封官”,不存在任命“歧视”问题;二是只要一任命,他们就会立即有车、有办公室、有秘书,各种待遇与“正封官”毫无二致,绝不会遇到“三无坐处”的尴尬;三是甭管你是“正封官”还是“斜封官”,只要大权在握,乌纱帽戴上,就马上有人巴结、攀援,就被高看一眼,笑骂由你,“好官”我自为之;四是昔日的“斜封官”都是记录在案的,摆在明处,什么时候都可以清理,如今的“斜封官”则是暗箱操作、私下授受的,想收拾他都难有根据。
昔日的“斜封官”,祸国殃民,败坏风气,致使唐中宗时期乱象丛生,乌烟瘴气,成为唐朝最腐败的一个时期,唐中宗也死于非命,可谓创深巨痛,教训深刻。以史为鉴,我们对今日形形的“斜封官”也不能掉以轻心,任其坐大。因为那些花巨买来的“斜封官”,必然会变本加厉地“捞本”,处心积虑地“创收”,贪污受贿,巧取豪夺,并照方开药,也拍卖自己手中掌握的官帽,或用捞来的脏钱来买更大的“斜封官”。长此以往,倘若风气养成,必然会导致吏治腐败,民怨沸腾,社会混乱,民族复兴将成为一句空话。这绝非危言耸听。未雨绸缪,料事在前,我们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和足够的警惕。
(作者单位:信息工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