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宗三,山东栖霞人。中国现代著名学者、哲学家、现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
他1927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29年升入哲学系,并于1933年毕业。1949年往台湾,后往香港。晚年居台湾,1995年逝于台北。
牟宗三毕生致力于弘扬民族文化,认为当代新儒学的任务为“道统之肯定,即肯定道德宗教之价值,护住孔孟所开辟之人生宇宙之本源”。作为海外新儒学的重要代表和集大成者,牟宗三的哲学成就为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与世界化作出巨大贡献。英国剑桥哲学词典称牟宗三是“当代新儒家中最富原创性与影响力的哲学家”。李泽厚说,“新儒家”里他只承认一个牟宗三。
牟宗三说:“少年要有聪明,中年要有功力,晚年要有境界。”这句话是他一生最好的总结。牟宗三少年聪慧,中年治学,老来通透。
牟宗三身上有一种灵气、逸气和狂气。牟宗三喜欢散步,每天总要走个把小时。下雨的时候,牟宗三不但不避,反而趋雨而去,为的是感受雨天的清爽。牟宗三还喜欢下棋,水平不是很高,输赢也不在意,为的是好玩。他对戏很痴迷,不管是京剧还是各种地方戏,他都能边看边听,津津有味。
此外,他还喜欢闲谈,没事就找几个学生一起来闲谈。他说:“人生之乐,莫若于谈。谈有谈的境界,不会谈者,书也读不好。”他在和学生闲谈时,常有惊人之语,后写成锦绣文章:“《红楼梦》是小乘,《***》是大乘,《水浒传》是禅宗。酸腐气,学究气,市侩流氓气,皆不足以言水浒洒脱一切,而游戏三昧,是《水浒传》妩媚境界。没有生命洋溢,气力充沛的人,不能到此境界;没有正义感的人,也不能到此境界。”
唐君毅先生曾说,牟宗三“天梯石栈,独来独往,高视阔步,有狂者气象”。牟宗三秉承了中国文化中的“士气”,对于看不惯的人和事从不含蓄、遮掩。有次,一位颇具盛名的学者引用孙中山和的言论,谈对《大学》的认识,牟宗三一听火冒三丈,大声怒斥道:“做学问就要一心做学问,不要留恋过去的包袱,也不能将学问和***治混在一起,这是不尊重学问,学问一定不能做好,学问的纯洁性和客观性就这样被污染了。”他不留情面,让这位学人当场下不了台。
1994年12月14日,牟宗三因病住进台大医院。25日,他对前来探望他的蔡仁厚、王邦雄等人写下这样一段话:“我一生无少年运,无青年运,无中年运,只有一点老年运。无中年运,不能飞黄腾达,事业成功。教一辈子书,不能买一安身地。只写了一些书,却是有成,古今无两。现在得了这种老病,无办法。人总是要老的,一点力气也无有。你们必须努力,把中外学术主流讲明,融和起来。”
“一生著作,古今无两”,寥寥几句,其气势却是雷霆万钧。很多人听了不舒服,觉得牟宗三太狂。对此,牟宗三置之一笑:“普通人都说我傲慢,实则这是不恰当的。我在谦虚或傲慢方面,实在是没有什么意识的。”事实的确如此,牟宗三一生倡导“生命的学问”,规行矩步,有儒者风范;同时又有孤愤的狂者气概,实是毫不虚伪的性情中人。
进入老年后,牟宗三一改年轻时的张扬、凌厉,整个人犹如春阳般和煦,透出一种儒者的蔼然意态。“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暮年,壮心不已。”步入晚年牟宗三仍然保持着多年来养成的生活习惯。每天早晨5点左右起床,看书或写作直到8点,早餐后略微休息,从10点一直工作到下午1点才歇息。真如孔子所说“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1995年4月12日,一代大哲牟宗三病逝于台湾,享年87岁。逝世前,他将家中藏书全部散尽。
想起他在《五十自述》里描绘清明扫墓的情形,“迎春花趁早先开了,黄的花,绿的长条,丛集在坟墓上。纸灰化作蝴蝶。奠一杯酒在坟前,坟中人的子孙们前后有序地排着在膜拜。那生命是不隔的,通着祖宗,通着神明,也通着天地斋明肃穆之中,也有眼前的春光愉悦那愉悦是通着思古幽情的愉悦,想着祖宗如何如何,道古说今,也有一番闲适恬静。在儿时我总是兴会地跟着大人去扫墓,也总是这样愉悦地扫毕而归来。”
大师归去,留下这般通透愉悦的文字,读来仍不免唏嘘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