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兰诗歌范文

布兰诗歌范文第1篇

伊萨科夫斯基于1900年1月19日出生在斯摩棱斯克省叶利尼亚县格洛托夫卡村一个穷苦的农民家庭里。他们家中有13个孩子,最后只活下来5个。为了养活一大家人,农闲时父亲经常外出找活儿干,好不容易才在邻村找到一份邮差工作。每个星期父亲去火车站时就把他带着,让他经风雨,见世面,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他还利用父亲工作的便利能够接触报纸和杂志,学会了读书写字。1910年秋,在本村的小学发蒙。由于家境贫寒,加之眼疾,经常辍学,但在老师和好心人的热心帮助下总算念完了小学。1915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斯摩棱斯克省沃罗宁私立中学,读了两年便转到叶利尼亚中学,但家庭无力承受昂贵的学费和生活费用,故而被迫辍学。他从小就喜欢俄罗斯大诗人普希金、涅克拉索夫、柯尔卓夫和尼基丁的诗,并且自己开始学写诗。在小学毕业考试中,他朗诵了自己写的两首诗――《圣徒》和《莱蒙托夫》,在场的老师、神甫和地方官员们连声夸奖,不得不对这个穷孩子刮目相看。他14岁时写的《士兵的请求》一诗,由一位老师投到莫斯科的《处女地报》发表,再一次显示了他写诗的天赋。

1917年秋,伊萨科夫斯基参加工作,当过小学老师,做过编辑。后因眼疾日益严重,迫不得已离开编辑部。之后,全身心投入诗歌创作。他将诗集《麦秸中的电线》(1927)看成是自己诗歌创作的开端。该书曾受到大文豪高尔基的称赞:“该书作者正确理解现时生活的基本方向,语言朴素自然,感情真实。”伊萨科夫斯基的作品具有现实主义和人民性。他继承和发扬了俄罗斯民歌的优秀传统,其主要特点是明畅、人民性和旋律优美。

伊萨科夫斯基将其感情真挚、热情洋溢的诗与歌献给了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在他所有的作品里,他讴歌美丽可爱的家乡,描绘乡亲们丰富多彩的乡村生活,充分展现了俄罗斯人的性格、内心世界,纵情表达了对家乡、对俄罗斯、对祖国的赤诚和热爱。他的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章被谱成曲后,在苏联乃至全世界广为传唱,成为真正的俄罗斯民歌。

这里要特别说说伊萨科夫斯基和著名作曲家布兰捷尔联手打造的杰作――《卡秋莎》。这是一首爱情歌曲,描写一个年轻的姑娘在春暖花开的时节,唱着一曲美妙的歌儿,来到晨雾飘浮的河边,站在峻峭的岸上,柔情荡漾,幽思绵绵,想念着她心爱的人儿――远方的边防战士,姑娘清脆的歌声随着金灿灿的太阳飞向远方恋人的身旁,给他带去甜蜜的问候……然而,两年后,正是这支浪漫的情歌在伟大的卫国战争中起了重要作用,成了战斗的号角、前进的力量、胜利的信心,时时刻刻鼓舞着千千万万的红***战士和后方百姓同仇敌忾,打击侵略者。随着滚滚硝烟,英雄的《卡秋莎》飞出苏联国门,传到烽火连天的欧洲战场。欧洲各国的反***战士们唱着它冲锋陷阵,意大利游击队员将《卡秋莎》的歌词改写后作为队歌,唱着它从***手中***了罗马城。《卡秋莎》简直就是威力无比的武器!可不是吗,苏***在战争初期刚刚研制成功的新式武器――火箭炮,就在举世闻名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大显神通,给德***以毁灭性的打击。红***战士们非常喜爱这种火箭炮,就用《卡秋莎》歌中姑娘的名字,亲切地称之为“卡秋莎”。

这首歌的创作过程非常有趣。据伊萨科夫斯基和他的朋友雷日科夫两人的回忆:1938年年初,诗人开始创作《卡秋莎》,写到卡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唱歌时“卡壳”了,他不知道该怎样写下去了,结果只写了头几行,便将其搁置一旁。此后,作曲家哈扎罗夫登门向他索取歌词,他便拿了出来,但哈扎罗夫没看上。开春后,伊萨科夫斯基在《真理报》编辑部第一次见到了布兰捷尔。交谈中,布兰捷尔问他有没有可以谱曲的诗,此时他想起了未完稿的《卡秋莎》。布兰捷尔独具慧眼,看出来了这首诗是作歌的“好坯料”。过后,伊萨科夫斯基没多在意,此事后来也就淡忘了。出乎意料之外的是,夏天布兰捷尔碰见他,说曲子已经谱好了,但得把没写完的歌词补上。伊萨科夫斯基很快写完了全部歌词。1938年11月27日,著名歌唱家瓦连京娜・巴季谢娃在莫斯科首唱《卡秋莎》,悦耳动听的歌声打动了首都听众的心,掌声经久不息,连续三次谢幕,获得了巨大成功。于是《卡秋莎》歌声很快响彻苏维埃大地,这是布兰捷尔和伊萨科夫斯基压根儿没想到的。后来,哈扎罗夫不胜惋惜地说,他当时没看出来《卡秋莎》这首诗里蕴含着的浓浓的歌味。

战后,在伊萨科夫斯基的家乡建立了一座《卡秋莎》歌曲博物馆(现为伊萨科夫斯基纪念馆),该馆位于他用自己得的斯大林奖金建造的文化馆内。在离此3公里的乌格拉河岸上建了一组象征性的建筑――“卡秋莎河岸”。在石板铺成的一小块平地上,有一个用原木搭建的农舍屋顶和几段原木摆成的长凳;还有一棵剔去了枝桠的松树,树干分了杈,好像是姑娘高高举起的两只手;旁边躺卧着一块巨石,嵌在石头上的铜板上刻着《卡秋莎》的歌词:“卡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这就是别具一格的《卡秋莎》歌曲纪念碑,它是诗人家乡的父老乡亲们为了表达自己的心愿而建造的。

布兰诗歌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田纳西・威廉斯;亨利克・易卜生;《欲望号街车》;《玩偶之家》

[中***分类号]J80 [文献标识码]A

关于易卜生、斯特林堡与契诃夫对美国剧作家田纳西・威廉斯的戏剧创作之重要影响,尽管评论者们各执一词,但各有道理。虽然哈罗德・布鲁姆认为,“威廉斯仅有一位真正的先驱:哈特・克莱恩”,但这位评论家又承认威廉斯本人声称其“在戏剧领域还有其他的先驱:D.H.劳伦斯与契诃夫”(1)。根据唐纳德・思珀***的论述,当被问及“对他的作品产生最大影响的剧作家时,威廉斯通常回答说是斯特林堡和契诃夫”(2)。我认为契诃夫对《欲望号街车》的影响是很明显的,它通过威廉斯有意识的或者故意的暗示而表现出来。布兰琪・杜布瓦在第三场向米奇解释了她的名字的含义:“这是一个法语名字。杜布瓦的意思是树林,而布兰琪的意思是白色,这样两个词一起意为白树林。就像春季里的果园!”(3)布兰琪的微妙的乐观主义在此被掩盖了,“白树林”更容易唤起人们对隆冬时节里的一片树林的想象。然而,她的名字的更吸引人的解释却颇具讽刺意味地强调了一种悲剧性的衰颓感,因为“春季里的果园”直接勾起了人们对契诃夫的《樱桃园》的回忆――也就是说,安卡・弗拉索博洛斯的问题的答案“是威廉斯想起了契诃夫的注定衰败的樱桃园,”这是肯定的。(4)契诃夫的戏剧采用一种从五月到十月的季节性进展顺序,威廉斯在《欲望号街车》中以之为镜像,并描绘了一个类似中的“贵族” (或者至少是拥有土地的资产阶级)的衰败。但是,如果威廉斯如此明显地受到契诃夫的影响为评论者所关注,那么更令人惊奇的是,批评者没有注意到他也明显和直接地受到了易卜生的影响,这句台词可能成为他所有剧作中最著名的一句,它是如此地家喻户晓,以致于不仅文学评论者都知道它,而且北美的普罗大众也认为它是一听就知道的:“不论你是谁――我永远仰仗陌生人的仁慈。”(5)

易卜生对威廉斯的影响并没有被完全忽略。思珀***描述了如下发生在威廉斯于哥伦比亚的密苏里大学求学期间的事件:

正当他的文学教授讲授亨利克・易卜生的戏剧时,一次由阿拉・纳茨莫娃担纲的《群鬼》来到校园巡演。“真的很令人感动,我不得不在最后一幕时在大厅中走来走去”,他回忆道。“我就站在门口朝内看,然后我又冲回大厅。我想,这正是使我产生想为剧场写作的冲动的东西。”(6)对于思珀***而言,威廉斯对易卜生的痴迷至少在最初是完全个人的:“他得知,这位挪威剧作家和诗人有一个和他自己十分相像的青年时代:早期从舒适而熟悉的环境中落魄到荒凉而不友好的新住宅里;平庸的学习成绩以及试***从事新闻业的理想。”威廉斯深受《群鬼》演出的感染,他的反应使他在文学课上写了一篇学期论文,该文提出“易卜生戏剧的中心主题所关注的不仅是一个社会问题。通过使用遗传性病作为一种符号,易卜生确立了一种观念的戏剧,在这种戏剧中,他可以反映那些不能将自己从死亡的过去中***出来的人们的悲剧”(7)。易卜生在《玩偶之家》中通过阮克医生这个人物自己的性病遗传预见了这一“死亡的过去”的主题。因此,在这种情境下,非常重要的是,《欲望号街车》中布兰琪对医生所说的话实际上呼应了易卜生最著名的女主人公的话,她(反讽地)确定了她要实现社会***的权利。在《玩偶之家》的最后,娜拉・海尔茂回答了托伐绝望的请求,关于他或者写信、或者援助他离家出走的妻子,娜拉的回应是强硬的,“不。我不接受任何陌生人的东西。”(8)尽管她对于所期待的“奇迹”没能出现而感到受伤,并真正怀疑“奇迹中的奇迹”的可能性――她与托伐两人的转变达到了这样的程度:他们可能会经历一场“真正的婚姻”――娜拉坚定不移地坚持她的绝对的***性。

布兰琪直接逆转地使用《玩偶之家》的典故,引起了一次在娜拉的勇气和布兰琪的脆弱之间的比较,尽管威廉斯原本可能意在使对比中固有的反讽向易卜生令人印象深刻的关于其女主人公的浪漫真实性的要求投下阴影,同时也作为一种对布兰琪・杜布瓦的悲剧性依赖的伤感控诉,尤其是考虑到威廉斯强调了《群鬼》中人物所经历的悲剧性的局限。对《玩偶之家》的用典表明,那些用女性主义理论解读《欲望号街车》的读者们在追求一种符合威廉斯原本的艺术意***的研究线索;两个文本都聚焦于现代父权文化中摧残女性的社会制约。但这样的互文性在解读威廉斯最伟大的戏剧与了解人物的心理和时甚至有更加深刻的分歧。威廉斯在心理上接近于《欲望号街车》的女主人公,鉴于威廉斯说过“我就是布兰琪・杜布瓦”(9),这一点已经有许多评论者注意到了。毫无疑问,汤姆也有布兰琪的敏感;在二十二岁时,他渴望发表一些诗歌,他写信给《诗歌》杂志编辑哈里尔特・蒙胡:“您会如此善待一个完全陌生的人而读他的诗吗?感谢你!托马斯・兰尼尔・威廉斯。”(10)此外,通过他后期不检点的生活方式,威廉斯打算体验他自己对陌生人的仁慈所特有的依赖性。显然,《欲望号街车》对《玩偶之家》的用典不仅反映了威廉斯对女性的主体性的态度,而且也体现了他对人类主体性的态度,他大体上似乎感觉到不如易卜生的娜拉那么怀有英雄般的决心,也不那么本质化。(11)如约翰・S・巴克所言,“研究《欲望号街车》的学者似乎无法同意威廉斯是在诠释斯特林堡、契诃夫、尼采或者达尔文”(12);这里提到的用典表明:继续注意易卜生对他的影响也许是恰到好处的。

布兰诗歌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理智与情感》;叙述技巧;语言风格

简·奥斯丁于1811年发表小说《理智与情感》,小说一经出版便打破了当时英国文坛压抑的氛围。从十八世纪到十九世纪初,英国文坛一直被忧伤的小说和带有恐怖色彩的哥特文学作品充斥着,导致当时英国文学的发展一直以消极的感彩为主流方向。简·奥斯丁却以自己独特的视角通过幽默的语言将人性的自私、虚伪进行了强有力的抨击。简·奥斯丁通过没有受到英国工业***影响的乡村中产阶级的家庭和人物的描写,窥探英国当时整个社会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为当时英国文学创作的视角注入了新的活力。她被誉为可与莎士比亚平起平坐的作家,可见其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影响力。

一、叙述手法——对比、对照

《理智与情感》主要以叙述一对姐妹的情感婚姻为主要内容,对人性的理智和情感进行了剖析。其中主人公埃莉诺是一个非常注重情感但是头脑又十分冷静的人。看似两个矛盾的事物融合在同一个人的身上,这本身就是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埃莉诺喜欢品质突出的男性而不在乎对方的外表是否华丽,因此她爱上了为人非常正直坦荡的爱德华。经过后来的了解,她才知道爱德华与露西已经早有婚约,知道这个消息的埃莉诺非常难过,但是她没有像其他的少女在遇到情感问题时表现得消极、颓废,而是坚持以往正常的生活。参加应酬,和朋友一起玩耍,将自己的烦恼和痛苦藏于心底,用自己理智的头脑克制着自己的行为。后来爱德华相继遭到母亲和女友的抛弃,一无所有的爱德华和埃莉诺最后走向了婚姻的殿堂,迈向了幸福之路。

埃莉诺的妹妹玛丽安非常重视情感,虽然她美丽聪慧,但是她无法用理智来克制自己的情感,她对于自己的爱情一直充满着幻想,她决心将来要嫁一个外表出众且风度翩翩的男性,所以她拒绝了对她一直怀有倾慕之心的布兰登,因为布兰登并没有达到相貌出众和风度翩翩的标准。后来她遇见了一个貌似有风度的人——威洛比。但是这个人的内心并没有他的外表那样美好,只是一个花花公子,在两人坠入爱河不久之后,便抛弃了玛丽安。这样的情感打击深深地伤害了玛丽安,她开始因为情感中的挫折而自怨自艾,甚至自杀。最后埃莉诺的情感故事让她找到了理智,理智让她选择了没有任何华丽外表但是品质非常突出的布兰登。

作者通过两姐妹同样面对感情困扰做出的不同决定,进行强烈的对比,突出了文章主旨。告诉了读者,在情感和理智的选择中,应该用理智战胜感情才能获得最好的结果,无论何时都不能抛弃理智。小说通过将两个人物故事对比叙述的手法,更能突出和强调小说表达的主题。小说中还通过一些小人物的故事叙述,表现了这些人虽然没有丰富的情感,但是却拥有强大的理智。

二、叙述手法——讽刺

讽刺手法是简·奥斯丁文学创作的最突出的特色,也是人们对于她的作品中评论最多的地方。她不光是通过语言上的讥讽和挖苦,而且在整个小说的构思和情节安排上也使用了讽刺的手法,这一文学创作特点是简·奥斯丁文学小说的主要基调和特色。在《理智与情感》的创作中,作者主要运用了两种讽刺的手法,一个是比较滑稽的模仿形式,另一个是反讽的手法,两种手法交替使用,遥相呼应,使整个小说的讽刺手法运用得如行云流水般顺畅和自然。尤其是对妹妹玛丽安的描写给读者带来了无限的乐趣。尤其是玛丽安在受到情感伤害的时候,对她的行为和语言进行了滑稽的叙述。“我要是爱他的话,听他那么索然乏味地念书,我的心都要碎成八瓣了。妈妈,我世面见得越多,越觉得我一辈子也见不到一个我会真心爱恋的男人。”在玛丽安即将要离开庄园的时候,她一边在房前独自徘徊,一边向那“幸福的家园”和“熟悉的树木”挥泪“话别”,对她在吟诵诗歌的时候时而哀伤地泪如雨下、时而欢喜地异常激动的行为等都进行了细致、夸张的讽刺,一方面这种手法能够使读者清晰地看到莫名的感情冲动的可笑,另一方面也是对英国文学上哀伤诗歌创作的讽刺,认为这种诗歌就是在无病。

在小说的情节安排上作者运用了反讽的手法,比如在玛丽安拒绝布兰登对自己表示爱慕之情的时候,认为已经三十五岁的布兰登已经年迈,根本没有资格考虑婚姻,因此以坚决的口吻拒绝了他,认为自己才不会和这样的人结婚。但是在小说的最后玛丽安还是嫁给了布兰登,成为了他的太太,这种反讽意味的情节设计,讽刺了人的可笑判断和憧憬,最终理智战胜了情感。

三、语言风格——幽默、滑稽

简·奥斯丁在人物形象的创作上也是非常突出的。她一改往日单纯的通过内心和心理的直接描写去塑造人物的手法,而是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和故事情节的处理去间接突出人物的特点。这种叙述的视角将人物放置在具体的情节和实实在在的谈话中,使得人物形象更加具体和生动并且具有感染力。因此我们可以说简·奥斯丁塑造的人物是“立体的”。在《理智与情感》中的斯蒂尔小姐是一个直到29岁还没有出嫁的姑娘,因此她总是通过人们的玩笑话来寻求一点精神的安慰。人们拿她和戴维说笑的时候,她总是表现出得意的样子,但是为了掩饰自己的情感,她会假意让别人帮她辟谣,这种简单对话的描写突出了斯蒂尔小姐对戴维单相思的心理。

对话,是文学创作塑造人物形象的基木材料和基木手段。简·奥斯丁的对话鲜明生动,富于个性,读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难怪评论家常拿他和莎士比亚相提并论。在《理智与情感》中,露西听说埃莉诺把爱德华视为“心上人”,赶忙告诉埃莉诺:她自己早已与爱德华订婚。尽管她是打着向“知心朋友”讲“私房话”的幌子,但是透过她矫揉造作和得意洋洋的语调,读者可以直窥她那自私、狡诈的心灵:原来她对埃莉诺信任是假,刺激是真。再看达什伍尔德,他张嘴是钱,闭嘴是钱,就连向妹妹告别,也是“祝贺”他们“不费分文就能朝巴顿方向做这么远的旅行”,生动逼真地表现了他那吝尚、贪婪、冷酷的性格特征。

简·奥斯丁曾把自己的艺术比作在“两寸象牙”上“细细的描画”,享誉世界的文坛的《理智与情感》便是如此描画出的杰作。英国著名学者H.沃尔波尔有句名言:“这个世界,凭理智来领会是个喜剧,凭情感来领会是个悲剧”。简·奥斯丁凭着理智来领会世界,写出了一部描写世态人情的人间喜剧作品。简·奥斯丁正是凭借其独特的叙述技巧与语言风格、以其女性特有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真实地描绘了她周围世界的小人物,为世人留下了一部人间的经典作品。

四、结束语

总之在《理智与情感》中作者通过对比的手法突出了理智大于情感的小说主题,通过讽刺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崇尚理智以及对那些无病的文学作品的讽刺。作者更是通过简单幽默的语言风格为整篇小说奠定了轻松愉悦的基调。

【参考文献】

[1] 杨巍.浅析简·奥斯丁及其作品中女性的社会角色[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S1).

[2] 王尧.简·奥斯丁小说中的道德观[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报,2010(05).

[3] 李加义.张爱玲与简·奥斯丁作品女性形象之比较分析[J].作家,2011(12).

【作者简介】

布兰诗歌范文第4篇

这是一本隐藏着秘密的奇书,据说有罪的人看到后会双目失明,而当真正的黑暗来临时,它却能带给人们光明。

写这部书,需要搜集古老橡树上的坚果,制作成你所见过最深的翡翠绿墨水。书皮上镶嵌着红宝石、银钻和纯金浮雕成的神秘***案。当你打开它,会见到无数金色的圆点发出炫目的光,像萤火虫般漂浮在幽暗的密室。

“我变成过鲑鱼, 鹿,还有狼。”

那是远古的钟声,驼铃声,空灵的弦乐缓慢地开启混沌中的黑色薄雾。无数几何***形、宗教符号、抽象线条仿佛在宇宙中轮回翻转,在一片绿叶的掩映下显露出一双眼睛,她说,“我已经活了这么多年,我变成过鲑鱼,鹿,还有狼……我看到了黑暗中的煎熬和苦难,然而我在最脆弱的地方看到了美丽的希望 我看到了那本书,那本将黑暗变成光明的书。”

故事开始于一座古老而保守的修道院。为了抵抗即将入侵的维京人,刻板的修道院长命所有人垒起了高墙。而某天,突然到访的伊丹修士打破了这里的宁静。伊丹修士身负创作宗教典籍《凯尔经》的重任,而天资聪慧的小修士布兰登被其深深吸引,决心帮助伊丹完成《凯尔经》,他不惜违背院长禁止走出修道院的禁令,踏入未知的森林……

“我看到了那本书,那本将黑暗变成光明的书。”

薰衣草花田,淡紫色的花穗在风中摇曳,透过树林洒落在身上若隐若现透明的光。一切看似美好,但黑暗就要降临。

缠绕的藤蔓张牙舞爪地疯长,停在枯树枝上灰黑的乌鸦,突然黑压压地飞过天空惊悚地乱叫。一双巨大的绿色眼睛在黑暗中窥觑,越来越浓的白色雾霭涌了上来,浓雾散开后身边竟早已围满了瞪着通红眼睛的恶狼……

独闯森林的布兰登抱着一只叫潘哥的小猫恐惧地不知所措,而就在这时,奇迹出现了——

随着一声狼啸,这些恶狼像是受到惊吓似的通通跑开了。正当惊魂未定的布兰登在嘘气时,浓雾中缓慢地显现了一个雪白的身影,两只狭长的祖母绿眼睛透过雾气闪着光,等到这个雪白的身影走到他眼前时,布兰登才发现原来自己遇到一只森林中的白发妖——爱诗玲。她粗眉毛,绿眼睛,粉脸蛋儿。从此,布兰登有了爱诗玲的帮助,踏入了一场更加惊险刺激的冒险……

《凯尔经的秘密》

这部动画电影并未选择广泛大众的动画题材,而是独辟蹊径,把视角放在一部古老的《凯尔经》上进行,并将地点定为与人们稍有距离感的修道院,是十分小众的。然而,正是这样一部看似小众的***动画,却获得第82届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提名、2009年昂西国际动画电影节观众奖最佳影片奖等众多奖项。

电影中每一帧画面都似乎是一幅令人惊艳的画,清透的水彩晕染出四季风光,翠绿山岚,皑皑冬雪。无数如花之绚烂的色彩构成的几何***形,就像是一个缤纷的万花筒带领观众步入目不暇接的童话世界。人物犹如简笔画般线条简洁,灵动清新。再衬着符合跌宕剧情的配乐,源自爱尔兰空旷幽远的歌声,使人如临仙境。

难以忘记的是,在古堡窗边,斜披白色长发的爱诗玲,一边吟唱天籁般的歌声,一边口吐飘逸的银色线条,将潘哥这只小猫变为透明的白雾……这一幕就像是一首美丽的诗歌,超凡脱俗。

布兰诗歌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欲望号街车》;南方淑女;田纳西·威廉斯

一、作家其人其作

田纳西·威廉斯是20世纪美国最伟大的剧作家,1911年出生于密西西比州一个动荡不安的家庭里,从小深受姐姐萝丝的影响。萝丝是一个身患精神***症的偏执女子,由于父母的错误决定,在一次手术失败后彻底失去了行为能力。影片《欲望号街车》以萝丝为原型,塑造了一个既纯洁又虚伪、既优雅又放荡的南方淑女形象布兰奇。影片通过描写布兰奇哀婉忧伤的性格命运,谱写了一曲女性因难以适应工业社会现状而屡受打击、迷失自我并最终走向灭亡的时代悲歌。布兰奇是一个出身洛雷尔小城的中产阶级女性,从小酷爱艺术与诗歌。由于勾引了男学生而被解除教师职务,不得已到妹妹斯黛拉在新奥尔良的家中寄宿。斯黛拉的丈夫斯坦利是一个波兰移民,与布兰奇一见面就互相厌恶——布兰奇认为斯坦利是个缺乏教养的波兰混混;而斯坦利认为布兰奇会给妻子带来不好的影响而无法信任她。布兰奇在妹妹家逗留期间和斯坦利的朋友米奇相爱,但是斯坦利却无法接受米奇与之交好的事实。经过调查,斯坦利发现了布兰奇的秘密,并将布兰奇的不良历史告诉了米奇,致使布兰奇遭到了米奇的无情抛弃。而斯坦利趁妻子入院生子之际了布兰奇,导致她在这种强烈的刺激下精神失常,最终在大家的注视下,被疯人院的汽车拖走。

在田纳西的心目中,布兰奇是一个典型的没落南方淑女。她高贵唯美,却又敏感脆弱,甚至神经质;她纯洁单纯,却又矛盾***,甚至放荡不羁。也许,正是由于田纳西在布兰奇身上倾注了深厚的感情,他才得以把这个形象刻画得如此淋漓尽致。而布兰奇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还有她自灵魂深处发出的哀号,亦是如此震撼人心,哀婉凄美。应该说,布兰奇的悲剧不只是一部简单的人物命运的挽歌,她的悲剧是具有时代特征的,复杂的,多方位的。正如田纳西自己所说的那样,是美国现代社会中各种隐形的野蛮势力,蹂躏了那些高雅而温柔的人。而这些高雅而温柔的人一旦无法容忍现代社会粗俗的状况,就会沦落到精神失常的境地。[1]

二、经济基础

影片所描写的20世纪初的美国社会正处于工业经济迅速发展和强大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美国南方的种植园经济已土崩瓦解,以北方工业经济为主体的资产阶级利益集团羽翼日渐丰满。随着传统种植园经济的没落和北方工业经济的崛起,那些来自于旧南方的飘零子弟们渐渐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和生活来源,在惊慌失落和悲观迷惘中流落颠沛,而布兰奇和她的妹妹斯黛拉正是处在这样一种状态下的没落南方女子。布兰奇和斯黛拉出生于洛雷尔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她们受过良好的教育,有优雅的教养和迷人的风度。但是,传统的清教思想虽然为她们营造了艺术般的心灵境界,给予她们优雅的气质,却没能赋予她们适应时代和社会的能力。父母离世后,曾经的庄园因无以为继而转让他人,布兰奇失去了现实的经济基础,更因与学生有染而丢了教书的工作,失去了足以让她安身立命的一切可能。于是,她来到新奥尔良,却因为无法适应现代文明而与工业社会的种种现实格格不入。她想要孤芳自赏,想要忘掉让她痛苦和难堪的现实,却无法解决自己与现实的对立和冲突。实际上,片中布兰奇与斯坦利的对立,象征着不同经济文化之间的对立——布兰奇是种植园经济的化身,而斯坦利则是工业经济的代言。布兰奇的优雅与斯坦利的粗鲁处处映衬,处处冲突。但正如观众所看到的,布兰奇和她所代表的种植园经济,注定了要被残酷的工业经济所摧残,因为她们与历史的前进方向背道而驰。

片中,还有一个与布兰奇性格命运截然不同的南方女性,布兰奇的妹妹斯黛拉。斯黛拉和布兰奇有着相同的出身,可正是这样一个有着高贵血统的贵族之女,却委身于一个粗俗无礼的波兰裔美国佬斯坦利。透过布兰奇的眼睛,我们发现,曾经的南方淑女,而今住在狭窄简陋的、没有客厅和保姆的公寓里,不仅身材走样,而且不修边幅,大大咧咧。在与斯坦利的婚姻生活中,斯黛拉甚至忘却了她的高贵出身,即使被剥夺话语权也忍辱负重,不加反抗。当丈夫要与牌友打牌时,她要把丈夫的利益放在首位,带着姐姐外出以留给男人们足够的娱乐空间;晚餐后躲在帘子下聊天,因为太过开心而发出了笑声,还要遭到丈夫的厉声咆哮;甚至,因为挑战了丈夫的权威,即使怀着身孕也要被丈夫大打出手。事实上,斯坦利通过他的种种野蛮行径向人们证实了在工业社会里,由于缺乏必要的经济基础,妇女不仅得不到最起码的尊重,甚至连***的地位都不曾拥有。从某种程度上讲,斯黛拉对斯坦利的种种容忍和妥协充分说明,女性在工业经济时代只能充当男性的附属物。

三、社会地位

布兰奇的悲剧是有其时代根源的。在小的时候,由于其父母拥有大庄园,布兰奇和妹妹可以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可以接受良好的教育,可以形成相对完整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但是,由于种植园特有的经济结构,使得她们必须遵从南方传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对于男性有着极强的依附倾向。于是,南方的淑女们在清教思想的压制下,本能地安于男性的庇护和统治。片中,遭受情感打击的布兰奇不堪传统道德和孤苦人生的双重纠葛,凭借自己的美貌和身体向陌生人寻求温暖——她开始放纵自己长久以来压抑的本能和男人鬼混,甚至不惜勾引十几岁的学生。其实,与其说这是一种放纵,倒不如说是布兰奇想要通过放纵的方式来博得身体和心灵上的一点温暖,一丝慰藉。当南方曾经美丽的一切都不复存在时,布兰奇只能带着她对过往青春和爱情的眷恋永久地离开。然而,到了新奥尔良后,当发现理想和现实之间存在巨大差异时,她又再度迷失了方向,看不到出路。于是,她不断地提醒斯黛拉,更是提醒自己不要忘记自己的身份,不要忘记庄园的生活,更不要忘记南方的传统和文明。由此可见,布兰奇对于工业社会的现状是极为不满的。一方面,她纠结于旧文明的牵绊;另一方面,她又受害于新文明的冷漠。她想要开始新的生活,却又无法逃避过去的记忆。于是,她会趁妹妹不在场时和斯坦利调情;她主动向米奇示好,以期博得他的同情,与之结婚;但与此同时,她却又摆脱不了思想上的愧疚和自责,于是洗澡就成了她荡涤自己心灵和肉体的方法。可以说,布兰奇始终处于一种极度尴尬的境地,无论是思想的矛盾,还是行为的反复,这种尴尬充分说明了对于工业时代的女性而言,除了苟延残喘和被践踏以外,她们难以为自身找到一个左右平衡的立足点。

四、情感困境

如果说,经济基础和社会环境是导致布兰奇悲剧的外部原因的话,那布兰奇所经历的情感困境则是导致她最终疯癫的内部原因。布兰奇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南方淑女,她的心里自始至终都充斥着对爱情的幻想和期待。年轻的时候,由于迷恋艾伦的忧郁气质而毅然与之结婚。在布拉奇的眼中,艾伦是那么完美,他英俊潇洒,温文尔雅,有教养又才情横溢。能够嫁给这样一个年轻的诗人,她的人生必将是完美的,幸福的。然而,婚后不久,她发现自己倾心相恋的丈夫居然是个同性恋,这是她万万不能容忍和接受的。于是,布兰奇的婚姻就这样失败了。而后,艾伦的自杀又让她终日活在自责、害怕与愧疚中。爱情的凋零,婚姻的解体,这一切的一切都超出了布兰奇的承受能力,她迷惘,困惑,伤心,失望,恐惧,空虚,紧张,放荡。对于布兰奇而言,放荡是一种反抗,是对南方传统道德准则的反抗,也是对于自己不幸人生的反抗。只不过,越反抗越迷失,她就这样一步一步走向了噩运的深渊。

到了新奥尔良后,布兰奇遇到了她人生中另外一个重要的男人——米奇。与艾伦相比,米奇是不完美的。但与斯坦利相比,米奇又是极具绅士风度的。他不像斯坦利那么粗鲁,于是,她开始向往米奇温馨的家,期待着他能给她一份稳定的生活。为了达到与之结婚的目的,布兰奇用种种谎言隐瞒自己的年龄和不光彩的过去,开始重新塑造自己温柔淑女的形象。然而,她就要到手的幸福却被斯坦利这个无赖给打破了。当米奇得知了布兰奇的不堪历史后,最终拒绝了布兰奇的结婚请求,无情地抛弃了她。如果说,在布兰奇的人生旅途上,艾伦画下的是从希望到失望的轨迹的话,那么米奇重重地留下的,则是从无望到希望再到绝望的一笔。在布兰奇对生活感到迷惘和无望的时候,是米奇点亮了她生命里的那处昏暗灯光;在她对人生再度充满憧憬时,又是米奇亲手熄灭了这处光亮,任由她活在无边的黑暗之中。

当然,我们还必须承认,斯坦利与布兰奇也是有感情纠葛的。在布兰奇没有出现之前,斯坦利的生活是平淡而平静的。在他生活的那个狭小领地里,他是国王,斯黛拉是他的臣民,他心安理得地享受着斯黛拉的绝对服从。但是,当布兰奇出现以后,这一切都变了——他生存的狭小空间被布兰奇挤占了;甚至,由于布兰奇的到来,斯黛拉竟也不那么规矩和温顺了。斯坦利不能认同布兰奇,也不想容忍她的存在,所以他处心积虑地要把布兰奇赶走。在他的努力下,布兰奇终于被米奇抛弃。影片结尾,当斯黛拉在医院生产时,斯坦利的兽性和残暴在酒精的刺激下爆发了,他疯狂地了布兰奇,终于成为致使布兰奇疯癫的最后一根稻草。布兰奇追寻幸福的幻想最终还是被斯坦利打破了,尽管这个男人在她的生命中根本无足轻重。他们的相互冲突最终以布兰奇的失败而告终。这个可怜的女人,就这样在不断的失落、迷惘和绝望中沉浮着,渐行渐远。

五、结 语

需要说明的是,与布兰奇相比,斯黛拉也同样是在传统文化观念影响下成长的女性。虽然,斯黛拉的影子只是若隐若现地出现在影片中,但她的悲剧效应却是同样深刻和清晰的。在生活和命运的重压之下,她不愿像布兰奇那样决绝而惨烈,就只能将全部的希望投入到斯坦利身上。面对工业社会的冷漠与残忍,她只能学会同样的冷漠与残忍——她无力应付姐姐与丈夫的对决,便只能缩回自己的世界,用病态的方式苟延残喘。[2]

片中,布兰奇曾说,女人必须有幻觉,女人魅力的百分之五十都来源于幻觉。[3]正是按照这样的逻辑,她才会如此偏执地沉迷于幻想。而影片的结尾,布兰奇在自己将要被送到疯人院时,仍然幻想着自己是个高贵的淑女,那么温柔,那样美丽……这样的结局是不无讽刺意味的。曾经的南方淑女,在自己命运沉沦的时刻,仍然固守已逝的行为准则;这样的结局又是满怀深意的。在种植园经济与工业经济的冲突下,在布兰奇与斯坦利的对决中,布兰奇注定了是失败的一方。而较之死亡,永远的幻想与沉迷要来得相对温和一些,这也许正是田纳西对于南方飘零世子的无限同情和怜爱吧。

[参考文献]

[1] 汪义群.当代美国戏剧[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79.

[2] 孙畅.布兰琪的悲剧根源——解读田纳西·威廉斯的剧作《欲望号街车》[J].四川戏剧,2007(03).

[3] 马爱农,译.外国戏剧百年精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布兰诗歌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写作 写作教学 创意写作 教学改革

写作课是我国高校中文专业普遍开设的专业必修课。但在实际教学中,写作课的地位一直很尴尬,学生不爱学,老师不爱教,管理者不重视。究其原因,是教学理念落后、教学体系陈旧、教学方法单一造成的。

其一,我国高校写作课过分强调基础性和实用性,而忽略文学性、艺术性。据笔者调研,我国高校写作课以强调基础性写作和强调实用性应用写作为主,这种片面强调基础性和专业性的写作教学体系打击了学生的创作热情。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是热爱写作的,他们只是不爱写作课。对于一部分热爱写作的学生,写作课不仅不能鼓励他们的创作热情,发展创作个性,给他们以切实有效的指引,反而束缚他们的创作自由,打击他们的信心,将原本充满魅力的“写作”变得索然无味。

其二,写作教学体系陈旧,重理论、轻方法,理论和实践脱节,将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讲成了创作理论课,将写作课教成了写作学。对于中文专业学生来说,他们已经系统学习过文学理论,而非中文专业学生并没有系统学习创作理论的必要性。

其三,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并不适用于写作教学。写作教学应当以实践为主,在实践中学习,讲授当为实践服务。以讲为主,以写为辅,讲写脱节的传统写作课是本末倒置的。脱离实践的理论讲授,并不能真正转化为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于改革高校写作课的讨论一直在继续,但并没有实质性进展。近年来,一些学者注意到西方创意写作教学的成就,并着手研究学科体系,翻译出版了创意写作系列教材,一些大学甚至开设创意写作学位。西方创意写作的引入大大拓宽了国内写作学界视野,写作教改迎来真正的曙光,以创意写作革新中国高校写作教学势在必行。

一、创意写作教学

创意写作(creative writting)即创造性写作,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文学创作”[1]。创意写作教学最早兴起于美国。1934年,美国女作家多萝西娅・布兰德(时任芝加哥大学教授)出版了第一部创意写作教材《成为作家》,开宗明义地指出作家是可以教的,打破了“作家天生”的成见。1936年,第一个创意写作工坊在美国爱荷华大学成立。至2011年,“全美已经建立起854个创意写作工坊系统,超过2000个本科创意写作课程系统”[2]。

经过几十年的摸索,美国创意写作学科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主要分为虚构写作和非虚构写作两种类型,具体又细分为诗歌、小说、散文、回忆录、剧本创作等方向。它由一系列课程体系支撑,既有文体写作训练,又有感知、思维系统训练。创意写作课程以工作坊和研讨会为主要教学形式,导师往往是具有一定创作经验的作家。教学内容围绕激发学生创作热情,教授切实有用的创作方法,目的是帮助学生创作出具有一定水平的文学作品。

美国大学普遍开设创意写作学位项目,招收研究生或本科生,在美国创意写作学位被归入美学学科,和绘画、雕塑、电影导演等同属于一个学科门类。

创意写作教学体系的确立和发展对美国当代文学的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兴盛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创意写作教学鼓舞了大批热爱创作的人,培养了大量潜在的作家,使很多人具备了文学创作能力,为美国文化产业输送了大量具有创造力的人才。

国内系统的创意写作研究始于2009年。2009年4月,在作家兼学者的葛红兵教授的带领下,上海大学成立了“文学与创意写作中心”,致力于创意写作理论研究、创意写作教学和创意产业实践。2010年,上海大学开设了创意写作本科实验班,设计了9门主干课程:成为作家(一)《创作潜能激发课程》、成为作家(二)《写作技能拓展课程》、成为作家(三)《工坊制文学创作课程》、创意写作:理论与实践(一)《媒介叙事》、创意写作:理论与实践(二)《非虚构叙事》、创意写作:理论与实践(三)《虚构叙事》、美国、英国、澳洲:创意写作及历史、创意活动的组织策划与创意产业、短篇小说、长篇小说、传记及应用文、公文等文体写作理论与训练[3]。这套课程以创建中国化现代创意写作学科为目标。与西方创意写作教学体系不同的是,此套课程加入了应用文体写作。在许道***、葛红兵编著的创意写作教材《创意写作:基础理论与训练》中包含生产类创意文本和工具类功能文本两个章节。葛红兵教授将创意写作定义为:以文学创作为形式、以作品为载体的创造性活动,它是文化创意产业链最重要、最基础的工作环节[4]。上海大学的创意写作学科在注重写作文艺性的同时,重视写作创意性和应用性。这与创意写作学科的源头美国创意写作是不同的,美国创意写作学科本身并不教授应用型写作,创意写作学位在美国属于美学学位。

近几年,国内开设创意写作学位的学校越来越多,包括复旦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在教材建设方面,除上海大学以葛红兵教授为首的教学科研团队编著了一系列创意写作教材外,中国人民大学自2011年起陆续翻译出版了国外创意写作系列教材,至今已达20余种。

二、以创意写作革新写作教学的实践

从2012年起,笔者在写作课堂上展开了以创意写作革新写作教学的实践。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观念的革新

首先,创作是可以教的。

长期以来,文学创作被看做一种神秘的天赋,而且这种天赋是不能被学校教育培养的,因此,我国高校中文系普遍形成了“不培养作家”的传统。高校写作教学强调的是基础性和实用性,而非文学性、艺术性。创意写作教学打破“天才不可教”、“作家天生”的成见。多萝西娅・布兰德在《成为作家》中指出:一般学生或大多数初学者遇到的困难是我能不能写的自信心问题。“天才是教不出来的”这样的论断将这些原本抱有写作热情的学生永远挡在文学创作的门外。多萝西娅・布兰德认为:“作家的神奇魔力确实存在”,而且“这种魔力是可以传授的”[1]。诚然,关于作家是否可以培养,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但是,对热爱写作、抱有文学梦的学生,用正确的方式给予指导和训练,对那些原本惧怕写作、不爱写作的学生,给予鼓励和引导,让他们爱上写作,这并不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莫言在《讲故事的人》中曾提到,在艺术学院的学习使他意识到,二十多年农村生活的经历才是文学创作的富矿。如果不通过学习,莫言有可能长期停留在写“好人好事”的水平上。事实上,美国当代作家中很多受益于创意写作教学,有一些作家就是直接从创意写作工坊走出来的。

其次,个体经验是有价值的。

在美国,每一个创意写作工作坊的教师都会对学生说:“写你知道的。”每个人都有成为写作者的潜质,因为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表达欲望,你需要的只是鼓励和技巧。创意写作教学将写作解释为一种对个体经验的表达与分享,个体经验是有价值的,个体经验是可以与他人分享的,“当你诚实地分享某种你的深层体验时,它就会触动读者,这样就可以使个人经验具有普世性。”《一年通往作家路》的作者苏珊・M・蒂贝尔吉安引用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丽丝・莱辛的话表达了这个意思。创意写作教学引导学生从个体经验中找寻创作灵感和素材,将写作变成一条自我发掘之旅,让写作打开内心,帮助你找到真正的自我。作家余华在《活着》前言中说:“不停地写作才能使内心敞开,才能使自己置身于发现之中,就像日出的光芒照亮了黑暗,灵感这时候才会突然来到。”余华告诉我们,灵感之源在自己的内心。

让学生表达真实的自己,建立心手相连的写作习惯是高校写作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中学阶段以高考为指挥棒的写作教育早已扭曲了写作本来面目,将写作变成“写漂亮的谎言”。高校写作课首先要帮助学生自由、真诚地表达,将写作还原为一种表达,恢复学生被压抑、被扼杀的创造力。

(二)教学方法的革新

美国创意写作教学以写作工坊为主要形式,以教师为核心,10至20名学生组成小团体,在教师指导之下,通过活动、讨论等多种方式,共同探讨某个话题,展开写作。学生在课上朗读自己的作品,其他人各抒己见,教师作为中介人,负责控制调节讨论节奏,确保不偏离主题,发表个人看法,但不是从权威者的角度。《纽约客》作者露易丝・曼南德把创意写作教学理念概括为:“一群从未发表过诗歌的学生,能够教会另一群从未发表过诗歌的学生,如何写出一首能被发表的诗歌。”[5]这种工坊式教学方式充分尊重学生创作个性,重视实践,让学生“在做中学”。

由于笔者所在学校采用大班教学,一个班50人左右,且课时有限,无法采用工坊形式进行教学。但笔者借鉴工坊形式,对写作课堂做了一些改革。

首先,将实践置于写作教学的中心位置,让学生“在写中学”,课堂讲授为写作实践服务。理论讲授尽量精简、实用,少讲理论,多提供方法,基本做到一讲一练。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教师所讲的理论及方法。例如,笔者在讲授小说写作时,首先简明扼要地讲解小说本质,人物与情节的基本构思方法,然后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用一个月的时间写作一部小说。学生在构思和写作过程中提出问题,教师组织课堂讨论,并给予解答。

其次,利用网络平台展开讨论。笔者通过建立网络平台,在虚拟空间实现写作团体讨论。学生可以将自己的作品于网络平台,同学和教师予以评价,学生或教师提出某个问题,全班在网络空间展开讨论。

再次,将课堂延伸到户外。效仿写作工坊多样化的课堂形式,笔者试着将课堂延伸到户外。例如,在教授“意象”的时候,笔者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找一个能触动心灵的自然之物,然后将其带回课堂,写作一篇散文诗或诗歌。学生带回的东西非常多样化,有植物、动物(昆虫、蝌蚪等),还有石头、泥土、朽木、羽毛等。自然之物启发了创作灵感,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如何关注意象,如何用意象架起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之间的桥梁。

引入创意写作教学理念和模式以后,笔者的写作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创作热情被点燃,创作潜能被激发,写作能力得到提升,很多同学从此爱上写作。

参考文献:

[1]多萝西娅・布兰德.刁克利,译注.成为作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郑周明.一个文学生产机制时代的微景――美国创意写作学科发展史专题研究.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3]胡群星,全展.创意写作与高校写作教学[J].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4(12):34-37.

[4]葛红兵.高校中文教育改革与“创意写作”学科建设[J].当代作家评论,2014(5):181-186.

布兰诗歌范文第7篇

爱秀型:

布兰妮・斯皮尔斯

――我是我的狗仔队

布兰妮的博客简直就是追踪她自己最新动态的“个人新闻中心”,消息多,分散,还尽是暴料。不过,小妮子并不实在,其中的消息更新大多是由助手和相关人员爆完成。布兰妮怀孕之初,因为曝光率减少,曾拿自己的博客大做文章。先是大骂某杂志记者,后又暗示自己已“有喜”,引得媒体兴趣激增。还记得布兰妮曾被3次拍到露底吧,事后她就趁机在博客中大做内衣广告。不过最近小甜甜开始反省自己的严重失控,正在努力收拾残局。

帕里斯・希尔顿

――60美元看她泡泡浴

说到“爱现”,当然少不了帕里斯・希尔顿,在她的blog里,露背的性感身材,勾引的慵懒眼神,美妙的磁性歌喉迎接着我们。惹眼的奢华饰物自然有很多,花边新闻肯定也少不了。比如,如果你愿意出60美元,就可以看到她私房泡泡浴的视频短片――这是她说的。

亲民型:

麦当娜

――幕后的贤妻良母

敲开麦姐博客的门,先跳出来的是她粗犷嘹亮的歌声,蓝天白云的背景占据了主页很大篇幅,在天空中,麦姐的各种照片和活动有序罗列,这个博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个时尚动态的MTV。仔细品味,其实已做妈妈好多年的麦当娜,在这个空间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平民风格,比如老公找到工作了,减肥诀窍是跳绳,全家人在伦敦聚餐之类的家长里短,当然也有大明星的骄傲:

“我女儿一直哀求我给她找一本哈里波特的新书。电影《时尚女魔头》里,总编的助手就能做到,这样说来,有‘麦当娜’做妈妈的女儿也应该能得到。我最后给朋友JK打电话,当然回答是否定的。后来,我对一个助手提起书稿的事,就好像电影里的情节,最后还真给女儿找来了!有助手真是妙极了!”

最近,她的博客里推出了歌迷T恤DIY活动。歌迷们可以在网页的模拟动画中选择把麦姐的宣传标语、***片或歌词印在T恤上。这个绝妙的主意,为追随麦当娜的粉丝们提供了尽显“自我”风格的创意平台,也是麦姐巩固粉丝阵线联盟的又一创意。

才艺型:

芭芭拉・史翠珊

――改行美女新闻主播

打开这个集歌手、演员和制片人于一身的“三栖”女星的网络小屋,在深红色的玫瑰背景衬托下,芭芭拉巨大的个人照片在对你微笑,引导我们去看主页左边从她年轻到现在的所有漂亮照片,或者右边,自己鲜为人知的另一面学识。

她的博客里布满了世界各地的最新***要新闻,更新的频率几乎是一天一次。不光如此,她还会不时发表对当下***治时事的评论。

从美国大选到伊拉克战争,从财***亏空到经济发展,芭芭拉的评论,内容覆盖面之广,在艺人中算得上是独树一帜。今年65岁的她,可不是你认为的“太老了”,现在,无数年轻人更愿意在她的名下留下一笔,因为这意味着“与时俱进”。

罗茜・奥唐纳

――大牌的草根生活

脱口秀名嘴罗茜・奥唐纳的博客做得像妈妈的家庭记事本,从照顾孩子到买旅游鞋无所不有。主页正中会跳出她收养的那几个孩子的大头照,东边开了个小爱心网店,热卖的T恤上面会写“热爱和平,反对战争”之类的口号,温情细致却一点不眼花缭乱。和blog的风格一致,她与网友的互动也尽显这位大牌的草根心态。

问:“你上班有多远?”

答:“单程一小时。”

问:“想过自己生孩子吗?”

答:“没有。”

问:“你能跟我说声Hi么?”

答:“Hi!

诗歌和新闻评论让人觉得罗茜的品位不凡,她的很多日记以诗的形式写成。而且她的博客更新非常快,每周五篇的数量堪称明星典范。

敬业型:

昆汀・塔伦蒂诺

――我行我素的“刺儿梅”

如果问当今的国际级知名大导演里谁会有自己的博客,那大概只有昆汀・塔伦蒂诺了。他的日志大致分两种:一是对影迷来信的回答,二是蒂诺自己的未来计划公告――当然,一切都是以塔氏的地痞式文风写成,语气不容分说,不管你是多有名的世界牛导,还是著名电影人。当然他的律师会时不时警告他,不要在博客上公开称某人为“傻X”,他只听话地删除了几篇后,再继续自己的风格:

“《魔戒》又是一部让人‘看过就忘’的CGI电影。CGI已经不是工具了――它变成了一种偷懒借口。胖杂种们可以坐在椅子里,按一个按钮来进行剪辑工作。”

他甚至不会“放过”意见向左的网友。

苏珊(网友):“《杀死比尔》传达的信息是:女人要自由,生活就一定要有个目标,而这目标,要么就是爱上某个男人,要么就是生个孩子来养。扯淡!塔伦蒂诺先生,你所有的电影里都有明显的性别主义阴谋。”

昆汀:“苏珊,我想你大概没有搞懂《杀死比尔》在讲什么――‘新娘’被巴德低估了,他把她当成一只愚蠢的动物来对待。她报了仇,甚至杀死了比尔,她和女儿得以重聚。如果如此强烈支持女性的信息,你都觉得是‘性别主义’的话,我只能说你是故意在我的电影里挑刺,我无法为此向你道歉。”

布兰诗歌范文第8篇

诗歌形式内容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1770~1850),英国诗人,与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骚塞(Robert Southey)同被称为“湖畔派”诗人(Lake Poets),他们是英国文学中最早出现的浪漫主义作家。他们喜爱大自然,厌恶资本主义的城市文明和冷酷的金钱关系,他们隐居在昆布兰湖区和格拉斯米尔湖区,由此得名“湖畔派”,其中成就最高者为华兹华斯,他1798年与柯勒律治合作发表了《抒情歌谣集》,宣告了浪漫主义新诗的诞生,他的诗以平祥宁静的大自然、人间淳朴的生活和美好人性为主要内容,在追求精神的宁静和庄严中,时时可现智慧与尊严的光泽。他一反新古典主义平板和典雅,努力追求简洁朴素的风格,开创了新鲜活泼的浪漫主义诗风。华兹华斯颇受启蒙主义的影响,向往唯情论,主张在平静中回溯,尤其醉心于卢梭的“返回自然说”,并在自然田园之中歌颂童心世界的美好纯真,其创作于1802年的《致杜鹃》(To the Cuckoo)就是其诗作中非常著名的一篇。

一、《致杜鹃》的形式之美

1.重读

下面用符号x和/分别表示非重读音节和重读音节,对该诗最后一节的重读进行分析。

由此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诗歌的重读(stress)与语音学中的重音(accent)并不是完全相同的概念。在诗歌中,有一些重读的音节在语音学上有可能是不被当作重音的;而在语音规则上不属于重音的则有可能在诗歌的朗读中成为重读。因此,对诗歌这种需要通过朗诵来实现其审美效果的文学形式的分析是与语音学的知识密切相关的。

2.韵步与韵律

一首英语诗歌往往包括若干诗节(stanza),每一个诗节又分为若干行(verse或line) ,每一行诗又可分为若干韵步(metrical foot)。韵步是由重读音节和非重读音节按照一定的规则排列而成的,由此产生诗的韵律(meter measure)。因此,英语诗歌划分韵步的基础是诗行的音节分析和节奏形式的确定。音节的数量及其重读和非重读的排列方式,对于韵步的划分十分重要。只有一行诗的音节的重读及非重读出现有规则的排列,这行诗才有可能划分韵步。因此,能否划分韵步也成为韵体诗歌与自由诗歌的区别。《致杜鹃》全诗共八个诗节,每节分为四行,下面以左斜线为符号,仍然以诗作的最后一节为例,对其韵步进行分析:

O bles/ sed Bird!/The earth / we pace

Again / appears/to be

An un/ substan/ tial,fae/ry place;

That is / fit home / for Thee!

3.押韵与节奏

押韵(rhyme)主要是为了表现节奏,在声音系统中起强调节拍即节奏的作用。英语诗歌的押韵可以根据单词的内音素重复的部位不同而分成不同种类。例如,头韵(Alliteration),元韵(Assonance),和韵(Consonance),反韵(Reverse rhyme),全韵(Perfect rhyme或Complete rhyme)。在诗节结构里,押韵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通过声音得到表现。节奏(rhythm)是指诗行的重读与非重读音节的组合形式。在英语诗歌里,押韵与节奏一样,是诗歌的基本特征,也是诗歌艺术上的要求。押韵主要有韵律和修辞两个方面的功用。在韵律方面,诗行末尾的尾韵不仅把诗行的行尾划分出来,而且还通过尾韵把诗行组织成双韵诗行(又叫双行体或双行英雄体)、三连韵诗行以及由不同的押韵格式组成的诗节。因此,有人把押韵看成是一种诗行末尾的装饰重读。押韵是诗人在长期创作实践过程中形成的诗歌艺术的特点:诗歌由于有了押韵而使得诗歌在歌唱或朗读时产生出抑扬顿挫的音韵美。诗歌的押韵运用恰当,和谐自然,就可以使诗歌增强音乐感和韵律美。

华兹华斯这首《致杜鹃》押全韵,每一三行押韵,二四行押韵,押韵格式为abab的歌谣体隔行押韵。

O blessed Bird! The earth we pace

Again appears to be

An unsubstantial,faery place;

That is fit home for Thee!

以这首诗的最后一节为例,一三行的韵脚为pace和place,二四行的韵脚为be和thee。这首诗作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全韵的运用,才使得全诗在朗读时声音和谐优美,充满诗歌这一文学形式所特有的美感。

二、《致杜鹃》的内容之美

该诗写于初春一个和煦的早晨,当时诗人已经定居在湖区。他躺在绿草如茵的草地上聆听着杜鹃忽远忽近的啼叫声浮想联翩,在诗人行云流水般的美好遐想中,他似乎又回到了自己人生的春天――金色的童年时代,随着神秘而又欢快的鸟语,再度踏入到童年的梦幻中。诗中的布谷鸟蕴含着神秘的意象,它不仅仅代表诗人的童年梦想,也是诗人理想的化身。诗中的布谷鸟也已经不再是一只普普通通的鸟,而成为能将他重新带回到美好童年幸福时光中的神奇力量。此时的杜鹃啼叫声唤起了诗人对美好的童年回忆以及过往的种种追求,而这梦境般的场景也正是诗人长久以来梦寐以求的。华兹华斯用一颗童真的心回忆美好童年,感受和谐自然,使读者眼前立刻铺陈出一副诗情画意的美好画卷。

布兰诗歌范文第9篇

他们说时间能治愈一切创伤,

他们说你总能把它忘得精光;

但是这些年来的笑容和泪痕,

却仍使我心痛像刀割一样!

在飞机上看书,读到乔治·奥威尔的诗,心中满是粗粝的疼痛和哀伤。

奥威尔诗歌的风格似乎与小说全然不同。他的《动物农场》冷峻狷狂、诙谐幽默,《一九八四》锋芒毕露、剑拔弩张,他的诗歌却有着蚀骨的哀婉和无尽的忧患,这是比这疼痛和哀伤来得更浓、更深的积毁销骨。

用泪水铺垫坚韧、用卑微装饰骄傲、用逢迎编织理想、用绝望浸透希望……这是永远对现实不满的作家、评论家乔治·奥威尔的冷酷风格。与他心心相印的,是永远在挑战自我的电影导演伍迪·艾伦。

伍迪·艾伦(Woody Allen)的《蓝色茉莉》(Blue Jasmine)同样适合在飞机上观看。只有在长途旅行的寂寞中,才能更深切地体味伍迪·艾伦所要表达的那种如临深渊般的绝望和无助,才会体味即使在绝望和无助中他仍然坚持的骄傲和庄重。

《蓝色茉莉》诞生于2013年,随即获得了巨大的声誉。凯特·布兰切特饰演的茉莉宛如精灵一般,为这部影片灌注着勃勃生气:第14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第34届波士顿影评人协会奖、第39届洛杉矶影评人协会奖、第79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第71届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第71届金球奖、第20届美国演员工会奖、“詹姆士帝国奖”、2014年美国***精神电影大奖、第86届奥斯卡金像奖、第20届美国演员工会奖……凯特·布兰切特,作为著名作家贾克·霍金斯和著名儿童插画家科林·霍金斯的女儿,这位纤秀高挑的澳大利亚美女就如同她曾经饰演的莎士比亚戏剧中的那些人物,有着天生神秘而忧伤的气质,戏剧学院科班出身的功底加上卓越的禀赋,使她在舞台和银幕迅速崛起。

这一次,她演绎的是阅尽人间浮华、洞悉世事沧桑的茉莉。

就像伍迪·艾伦的每一部作品一样,就像伍迪·艾伦永远桀骜不驯的头发和永远一成不变的黑框眼镜一样,在《蓝色茉莉》中,凯特·布兰切特饰演的茉莉的出场充满了伍迪·艾伦式的张扬、固执,不管不顾,不绕圈子,直入主线。

故事开始于茉莉从纽约飞往旧金山的航班。在整个行程中,茉莉都在喋喋不休地与素昧平生的邻座聊天,与其说是聊天,不如说是神经质般地自言自语,她的那些美好和悲惨的故事,像春天令人应接不暇的鲜花般,就在这些絮絮叨叨的自言自语中次第开放,并贯穿整部影片的始终。

一贫如洗的茉莉包裹着百万美金的行头,乘坐出租车来到旧金山一个平凡的公寓门口,踉踉跄跄的她梦游一般,幽幽地问了司机一个人生最深奥问题:

Where am I,exactly?

“我在哪里?”这是让茉莉纠结不已的问题。从天堂到地狱,茉莉的骄傲遇上了她人生的陷阱:迷失。然而,金发碧眼的女神从空中跌落,即使再不堪,也还是拎着Hermès手包、穿着Chanel外套、用着Fendi钱夹、乘坐头等舱、使唤人搬运Louis Vuitton行李。“你,真的没钱了吗?”这是金洁的疑问,也是观众的疑问。“我挥金如土,已经习惯了。”茉莉说。

一个似乎再平凡不过、白天鹅变成丑小鸭的故事,伍迪·艾伦讲述得平淡、朴素,波澜不惊。线索在两条平行的时间轴里递进,一条是茉莉奢侈浮华的过去,一条是茉莉萎靡凌乱的现在。

美丽聪颖的茉莉自小被养父母收养,她嫌弃自己的名字珍妮特俗气,改成了浪漫洋气的“茉莉”。“我叫茉莉,我的父母喜欢用美丽的花朵作为我的名字。”不论是在她左右逢源的酒会,还是在她左支右绌的诊所,她总是这样骄傲地自我介绍。

在波士顿大学读人类学专业三年级时,她认识了哈尔,迅速坠入爱河不能自拔,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辍学嫁给哈尔。哈尔是美国商界令人瞩目的精英、众人仰慕的才俊,他精明世故,善于未雨绸缪。在他精心打造的商业帝国中,他长袖善舞、所向披靡。茉莉迷醉于同哈尔周旋于纽约上流社会,迷醉于哈尔对她的半真半假的娇宠,迷醉于哈尔带给她的极度奢靡、挥金如土的生活。

与此同时,同样被收养的妹妹金洁却过着截然不同的生活。“我们的基因是不同的。”这是挂在金洁嘴边的一句话,为自己廉价的生活和廉价的命运自嘲。甚至因为她的愚蠢,她和丈夫的家当也被哈尔骗得精光。漂亮的茉莉从小受到养父母的溺爱,可是金洁却因为“基因”和“品位”,总是受到父母的忽视,她愤而出走,索性随心所欲地自甘堕落。

然而,变化来得太过突然。哈尔时时拈花惹草,茉莉选择掩耳盗铃。终于,哈尔喜欢上了几乎未成年的实习生,回家与茉莉摊牌。茉莉伤心过度,癫狂中打电话举报哈尔,哈尔因为商业诈骗罪锒铛入狱,在狱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哈尔破产了,一贫如洗的茉莉只能离开纽约来到旧金山投靠妹妹金洁。从云端跌入尘世,茉莉的精神崩溃了,她经常自言自语,沉浸在对往日的回忆中——这恰是伍迪·艾伦铺设的另一条线索——茉莉同周围的人格格不入,与金洁的生活水火不容,她不喜欢金洁的前夫奥格,不喜欢金洁的男朋友吉尔,不喜欢金洁对两个儿子无所谓的态度,甚至不喜欢金洁的生活和她的一切。为了生存,茉莉忍辱负重地在一家牙医诊所找了份前台接待的工作,期***以此养活自己渡过眼前的难关。然而,她的生活确如金洁所说,“就像一团乱麻,简直糟透了!”吉尔粗俗的小个子朋友、牙医诊所轻浮的医生,似乎都在证明她糟糕的生活。

直到某一天,在一个派对上,她邂逅了刚丧偶的驻外公使,他英俊、风趣、富有,很快就赢得了茉莉的芳心。茉莉的生活俨然就要回到正轨,由于精神压力产生的幻觉也慢慢消失。然而,就在他们准备购买结婚戒指的时候,奥格的出现彻底粉碎了她的希望。

从一开始,伍迪·艾伦就在暗示我们思考一个问题:对于哈尔的出轨和诈骗,茉莉到底是否知情?在茉莉搬到旧金山,金洁替她辩护:“哦,她根本不懂金融!”奥格则说:“她和哈尔结婚那么多年,她什么都知道!只是当看到那些钻石和貂皮大衣的时候,她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伍迪·艾伦在影片中还设计了一个桥段,茉莉在与朋友喝下午茶时,一脸天真地对闺蜜说:“哦!我从来不关注哈尔的生意,我只是签个名。”甚至破产后在接受继子的质问时,她也在为自己申辩:“你觉得我要是知情,我还会让他用我的名义去注册公司、开银行账户吗?”似乎,她是一个受害者,被哈尔骗取了青春和爱情,然而伍迪·艾伦在影片的结尾揭开了谜团,被背叛的茉莉的第一反应就是向FBI告发她的丈夫。原来,她什么都知道。哈尔是个骗子,他用大家的钱财铺垫自己的荣誉和奢华;茉莉也是个骗子,她用掩耳盗铃的装聋作哑堆砌自己的美丽和骄傲。哈尔欺骗了别人,茉莉欺骗了自己。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熟悉伍迪·艾伦的人知道,这是他的第43部电影,如同他以前的作品一样,对每一个人物,他都毫不吝啬地撕下他们的面具,让他们露出血淋淋的内心:茉莉虚伪虚荣,金洁糜烂堕落,哈尔道貌岸然,牙医猥琐,吉尔和他的小个子朋友几乎就是没有脑子的。伍迪·艾伦轻松地将每个人都无情地奚落一番,他对谁都理解,却对谁都不同情。

茉莉的生活完全崩溃,以后她将怎样生活?回到诊所被迫接受牙医的调戏,还是继续自己虚幻的梦想?伍迪·艾伦将巨大的空白留给了观众。茉莉坐在长椅上,自言自语,如同梦呓,一切回到影片的开始,生活画了个不圆的圆圈,重回尴尬,这是伍迪·艾伦的残忍,更是生活的残酷。

布兰诗歌范文第10篇

电影《达・芬奇密码》讲述了发生在卢浮宫的一桩谋杀案,符号专家罗伯特・兰登及死者孙女索菲被怀疑为杀人选手,不断逃亡和追查案情真相的过程。虽是一部悬疑、侦探类的惊悚电影,却蕴含着丰富的欧洲传统文化符号与宗教符号,具有深刻的象征意味与隐喻性。凶杀、悬念、解码的电影表现方式也使得电影《达・芬奇密码》完美地将主观创造与客观表现结合了起来,也拓宽了影片的表现空间和思想深度。在下文中,笔者将以象征主义的视角对影片《达・芬奇密码》的表现手法,以及象征意味进行详细的探讨。

一、 电影《达・芬奇密码》的表现手法

象征主义作品往往会通过隐喻、想象、类比、暗示等表现手法,来展现作品的象征意义。而电影《达・芬奇密码》将这多种表现手法完美地结合了起来,主要通过悬念与密码的设置、以及镜头的不断切换这两种具体的方式来传达影片的象征意义。

(一)悬念与密码的设置

作为一部侦探类的悬疑电影,影片《达・芬奇密码》同诸多同类型的电影一样,设置了许多悬念,以引起观影者的好奇心与观影兴趣;但同时,影片《达・芬奇密码》以一种与众不同的方式即设置密码、破解密码的方式来表现案件发展与侦破过程。侦探破案过程也就是破解密码的过程,这种悬念与密码的设置增强了影片的神秘色彩,极大的引起了观影者的观影兴趣。

影片刚开始呈现给观众的是卢浮宫博物馆馆长雅克・索尼埃被杀的画面,凶手在杀死馆长之前,一直在反复追问一个问题:“东西在哪,你和你的兄弟们拥有一件不属于自己的东西。”[1]馆长虽屡次推托,最后却还是在凶手的威胁下说出了地点,这是影片的第一个悬念:凶手要追查的东西究竟是什么,而馆长雅克・索尼埃说的话到底是真是假,观众不得而知,这也就极大的引起了观众的好奇心。在影片后来情节的展开中,一个个悬念接踵而至,杀人凶手口中的“老师”是谁,符号学家罗伯特・兰登又为何无缘无故的被牵扯到了这桩杀人案件中,女主索菲和她的祖父雅克・索尼埃之间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圣杯到底在何处,女主有着怎样的身世,而雅克・索尼埃的真实身份又是什么,杀人案的幕后凶手到底是谁等。这一个个悬念使得观众在观看影片的过程,犹如经历了一场心理历险,这种悬念所造成的朦胧感也极大的增强了影片的神秘性和象征意味。

同时,影片《达・芬奇密码》中还设置了诸多常人难以理解的密码,追查案件真相的过程也就是破解各种密码的过程。首先,卢浮宫博物馆的馆长雅克・索尼埃在惨遭毒手后,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将自己摆成了一个密码符号。雅克・索尼埃不仅将自己的身体摆放成了达・芬奇的著名画作《维特鲁威人》的画像造型,还用自己的鲜血在腹部上画出了一个五角星符号。这两个宗教符号具有深刻的象征意味,昭示了影片的第一个谜语。随后,影片中又出现了许多其他的密码符号,如菲波那切数列、玫瑰线、拱心石、圣杯等。而影片中的诸多文字、数字、达・芬奇画作等也都指向密码,甚至影片中女主人公索菲童年的一些生活也都与密码有关。影片最后,所有的真相竟然都蕴含在达・芬奇的画作中,解开了达・芬奇画作中的密码也就揭开了案件的真相。电影中的解码过程与不断发生的故事情节联系在一起,使影片故事情节的发展更加扣人心弦,也使得影片的象征意味更为浓厚。

(二)电影镜头的不断切换

电影《达・芬奇密码》改编自美国作家丹・布朗的同名小说,小说《达・芬奇密码》运用了后现代小说叙事的非线性模式,将罗伯特・布兰登与索菲追查案件的解密之路作为故事的主线,而警方、天主事工会以及提彬三方的阻挠则构成了故事的复线。电影《达・芬奇密码》将这几条故事线索用电影镜头的不断切换,更为形象化地表现出来。

例如影片刚开始是卢浮宫的博物馆馆长雅克・索尼埃被杀害的画面,而在凶手开***射杀雅克・索尼埃之后,电影镜头又快速的切换到了符号学家罗伯特・布兰登讲解符号学的画面。与之同时进行的是,雅克・索尼埃用生命最后的一丝力气将自己设置成了一个密码符号,电影镜头在这两者之间不断切换,也为影片的后续发展,即罗伯特・布兰登教授被无辜的卷入这场谋杀案作了一定的铺垫,更使得整部影片充满悬念与象征意味。[2]紧接着便是罗伯特・布兰登教授受警方“委托”帮助破案,将观众的视点转移到了凶手的身上。凶手在杀人之后,与一个被称为“老师”的人通话报告自己的行动,随后又用自虐的方式在自己的身上刻画宗教符号。这种电影镜头的切换表现了电影中悬念及悬而未决的迷云,亦使得故事情节的发展更为引人入胜,勾起了观影者进一步观看的欲望与对结果的急切期待,也隐喻了影片诸多人物之间的联系。

影片诸如此类的镜头切换还有很多,如在罗伯特・布兰登教授在与警方观察案发现场时,镜头又再次转移到了记者对主业会主教大人的采访,这一镜头的切换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成功的引出了与凶杀案有关的另一方。特别是主教最后接的那个电话,隐晦的表明了主业会与这次凶杀案的联系。另外,在罗伯特・布兰登教授与索菲追查案件真相的过程中,也屡次出现索菲对自己童年生活回忆的镜头,这些镜头的出现与转换也隐喻了索菲的身世之谜,极大嘉盛了整部影片的象征意味。

二、 电影《达・芬奇密码》象征意味的具体体现

电影《达・芬奇密码》采用设置悬念及密码,以及镜头不断切换等表现手法的目的就是加深整部影片的象征意味。电影无论是在整体故事情节方面,还是在细节元素方面等都极大的体现了影片的象征意味,而影片最为独到之处便是其各种细节元素的象征意味,这些细节元素作为影片中的重要意象不断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使得影片情节的展开更为扣人心弦。因此,在下文中,笔者将主要介绍影片中达・芬奇画作以及圣杯这两个细节元素的象征意味。

(一)达・芬奇画作的象征意味

影片《达・芬奇密码》之所以将其片名与达・芬奇联系起来,与达・芬奇画作在影片中的作用有着紧密的联系,影片最后的密码亦隐藏在达・芬奇的画作之中。而影片中对达・芬奇画作的重新解读亦具有深刻的文化象征意味,暗示了影片想要传达给观众的主题思想。

影片刚开始,伴随着馆长雅克・索尼埃的逃亡,呈现在观众面前的还有一幅幅的画作。雅克・索尼埃惨遭毒杀后,将自己摆出的造型就是达・芬奇的画作《维特鲁威人》中的画像造型。罗伯特・布兰登教授还对其中的五芒星造型作出了解读,认为“五芒星是维纳斯女神的象征,代表着万物女性”,而不是如警察局局长口中所说的“魔鬼象征”。随后,雅克・索尼埃留下的菲波那切数列,又让罗伯特・布兰登教授与索菲一起找到了《蒙娜丽莎的微笑》这副画作,布兰登教授认为在这幅画中,蒙娜丽莎左边的脸要比右边的脸大一些,因此左边代表的阴性力量要高于阳性力量。然后又找到了《岩间圣母》这幅画,其中还圣母的形象亦与整部影片所崇尚的女性崇拜相呼应。影片最后又借神学家提彬之口对《最后的晚餐》这副画作作出了颠覆性的解读,进一步指出了达・芬奇画作的象征意义,同时也暗示了影片中所追寻的终极秘密。神学家提彬说,在《最后的晚餐》中坐在耶稣身边的人是一个女性形象,这位女性并不是传说中的,而是耶稣的妻子抹大拉的玛利亚,她还为耶稣生下了后代,是正宗的王室继承人。

影片中达・芬奇的这一系列画作展示了女神地位的尊贵,也为影片最后秘密的解开埋下了一定的伏笔,彰显了女性的力量以及有关女性的信仰,这亦是影片所要着重表达的主题。同时影片中对这些传统画作的颠覆性解读,又反映了现代人类的一种精神危机。

(二)圣杯的象征意味

在西方传统文化中,“圣杯”源于《圣经》中的“圣餐”典故,传说是一个拥有神奇力量的酒杯。而电影《达・芬奇密码》同样对其进行了颠覆性的解读,认为“圣杯”的形状更像是女性的子宫,影片中的“圣杯”亦与传统观念之中的圣杯有着很大的差别。

在电影《达・芬奇密码》中,传说中的圣杯其实就是耶稣的妻子抹大拉的玛利亚,其后代索菲则继承了其圣血传统,影片中的女主角索菲代表着王室的血脉,亦是基督徒们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去寻找的圣杯。在这里,圣杯已经不再只是一个作为参与耶稣复活的一个宗教符号而存在,亦不简简单单是一个具体的人或事物,而是拥有了更深层次的隐喻,是女性力量的象征,是创造新生命的神圣母性。[3]按照影片的解释,所谓的“圣杯”更像女性的子宫,既表现了女人的身份,又传达出了女性的生育能力,因此“圣杯”具有极大的女性气质,将其视作女性力量的象征以及女性信仰并无不可。影片最后,当罗布特・布兰登教授沿着玫瑰线在卢浮宫前面发现“V”字形圣杯的一角时,圣杯的象征意义也在同时得到了最后的印证。所谓“寻找圣杯之旅”其实就是就是希望能到抹大拉的玛利亚的坟墓前进行跪拜与祈祷,事实上就是对曾经被忽视被放逐的女性力量的一种崇拜与敬仰,是女性崇拜的一种复苏。

在对“圣杯”的重新解读过程中,影片《达・芬奇密码》以宗教符号的神秘性为基础,运用了创造性的逻辑思维模式,为观众揭示出了一个新型的“圣杯”意象。而这个“圣杯”的真正象征寓意实际上随着影片故事情节的发展,步步推进。这不仅使得整部影片更具神秘性,更充分了拓展了观影者的想象空间。

结语

电影《达・芬奇密码》作为好莱坞经典的悬疑侦探类电影,以其诸多悬念与密码的设置,以及其运用自如的镜头切换等表现手法,表现出了更为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亦使得整部影片的象征意味更为深刻。而达・芬奇画作以及“圣杯“意象等又更为具体地表现出了影片的象征意义,既有对女性崇拜的重新审视,亦从侧面表现出了当代社会中女性地位的提高。同时,电影对达・芬奇画作以及“圣杯”象征意义的颠覆性解读又体现了人们对宗教、科学、人性的重新思考,亦是现代人类精神危机的一种表现。

参考文献:

[1]杨慧林.“圣杯”的象征系统及其“解码”――《达芬奇密码》的符号考释[J].文艺研究,2005,30(12):30-31.

[2]张智华.象征主义与电影电视[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30(1):98-99.

布兰诗歌范文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布兰诗歌范文

学习

爱心基地的故事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爱心基地的故事,内容包括爱心基地给流浪动物一个家广告,上海贺阿姨流浪动物爱心基地。在辽宁东部山区红河水畔的清原满族自治县红透山镇,有一个美丽的小山村――红透山村。在这个山水如画、天籁自然的村落里,却生活着这样一些

学习

乐自由我 移动生活

阅读(50)

早晨9:50外景现场姓名:小宣喧职业:资深摄影师星座:双鱼座最喜欢的数码装备:数码单反相机、微单相机、平板电脑、智能手机最崇尚的生活方式:我喜欢在路上用镜头记录感动的一切,让我的回忆更色彩斑斓小窗口大世界联想乐PadS2007这块屏幕也独具看

学习

揭开“黄河大米”之谜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揭开“黄河大米”之谜,内容包括黄河大米多少钱一斤,黄河大米文化。换大米,换大米,换大米……换大米,呀,换大米……记忆中的小时候虽然对大米的相关知识并,不了解,但却时常哼着《换大米之歌》满街乱跑,只知道那时的《换大米之歌》讲

学习

B2B营销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B2B营销,内容包括b2b营销方案,b2b营销白皮书完整版。对于于其他社交网站来讲,LinkedIn有时候会受到冷视。但了解LinkedIn的影响力也是无比首要的。上个月,这家针对于专业人士的社交网络自称注册用户超过二亿,到达1个新的里

学习

消费者企业品牌忠诚度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消费者企业品牌忠诚度,内容包括消费者品牌忠诚度问句,消费者品牌忠诚度论文。一、品牌忠诚度及其内涵“忠诚”一词在商业字典中经常被解释为“更爱购买某一产品或服务的心理状态或态度”。而品牌忠诚度实质就是指消费者出于

学习

社会工程学:人肉搜索的操作指南

阅读(35)

黑客组织对社会工程学的定义是:这是一门使人们顺从你的意愿、满足你的欲望的艺术与学问。人肉搜索,是众多参与者对互联网上相关海量数据的收集、挖掘和分析获取信息的过程,而这正是社会工程学(soclajEngmeering)的研究领域,这门学科的主要研

学习

九问中国市场

阅读(31)

跨国公司会走吗?对这个问题,商务部国际贸易研究院研究员梅育新博士判断:“有一部分跨国公司肯定会走的,特别是单纯追求廉价劳动力、组装、外销的跨国公司;但是追求内销和高增值环节的跨国公司恰好相反。”至于向哪里转移,则引起了专家们的争

学习

简析混凝土结构设计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简析混凝土结构设计,内容包括混凝土结构设计理解,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摘要】钢筋混凝土结构在我国工程建设的主体结构上占据着主导地位。近些年来,我国建筑结构的加固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在混凝土结构加固领域中,由于

学习

微信再添新功能,易方达基金推出微理财1.0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微信再添新功能,易方达基金推出微理财1.0,内容包括微信理财通易方达赎回到账时间,微信理财易方达基金e钱包怎么样。投资者可在手机上通过微信操作易方达旗下全部基金的申购赎回、账户查询、货币基金T+0赎回等指令,整个交易过

学习

覆盖义齿常见的问题及处理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覆盖义齿常见的问题及处理,内容包括覆盖义齿修复的方法,种植覆盖义齿的维护。目的:探讨覆盖义齿常见问题与处理。方法:对2012年~2013年覆盖义齿常发生覆盖基牙龋坏、重度磨损牙、覆盖基牙牙龈炎、覆盖义齿制作难度问题的处理。

学习

金瞳公主的平民日记作文700字

阅读(21)

一、圣明小学的生活金瞳静静地在校园小路上走着。“喂!”有人叫喊。“怎么?”金瞳淡淡地说。她知道那是昨天被她无视了很久的——“古依娜大小姐”。原来,昨天报兴趣小组时,金瞳忽略了插队过来古依娜大小姐。古依娜仗着自己爸爸是这座城市排

学习

元代蒙古族的服饰探究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元代蒙古族的服饰探究,内容包括油画艺术中的蒙古族服饰探究,元代蒙古族服饰与汉服。[摘要]蒙古族服饰作为文化的一种特殊载体,在保留本民族固有特性、习俗的同时,也受生产和生活方式变化的影响,并不断吸纳其他民族服饰的长处,逐

学习

眼部美容方法纵横谈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眼部美容方法纵横谈,内容包括眼部整形书籍,美容眼部话术。【摘要】眼睛是一个人心灵的窗口,是一个人传达和接受信息的主要器官。拥有美丽有神的眼部是每个人所向往的,但很少有人的眼睛天生就完美无瑕,另外随着年龄增长,眼部也会

学习

儿童游泳馆 宝宝的健身乐园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儿童游泳馆 宝宝的健身乐园,内容包括儿童游泳乐园下载,我的乐园游泳馆350字。项目介绍该项目引进国际先进的水育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为0―10岁的儿童量身定制了一整套游泳课程,包含“亲子游泳”、“儿童游泳”、“婴幼儿瑜伽

学习

论温庭筠诗歌作品中的艳俗与清丽

阅读(26)

晚唐诗人温庭筠,被誉为“花间派”的鼻祖。其诗词作品大多以香艳示人,其描摹的意象与情景也皆被后人认为是艳俗之物。念于此,笔者本着科学的研究原则,对温庭筠的诗词作品做深入的探究与研读,得出不同的结论。本篇文章,笔者将结合温庭筠所在的晚

学习

高考古代诗歌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高考古代诗歌,内容包括高考古典诗歌典故,高考必背古代诗歌。一、怎样快速把握一首诗歌的基本内容在考场上,一道诗歌鉴赏题留给考生的时间仅有六七分钟,快速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是考生做题的关键,也是鉴赏的基础。方法有以下三点

学习

韩诗歌艺术解析

阅读(26)

[关键词]韩诗歌冷艳孤寂[摘要]一些经常出现又颇具韵味的字眼是韩诗歌的亮点。笔者统计后发现,韩意象繁富密集、章法跳跃多变的诗歌里,蕴含着一种冷艳孤寂的风格,这种风格虽凄凄婉婉却足以沁人心脾。韩,京兆万年人,字致尧,小字冬郎。其幼年早慧,十岁

学习

对话诗人,品析诗歌结尾余韵

阅读(21)

姜夔这样高度概括诗歌结尾的艺术性:“一篇全在尾句,如截奔马。”的确,诗人在写诗过程中对结尾高度重视,强调结尾意蕴丰富,能够余韵不绝。因而作为教师,在诗歌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从赏析诗歌结尾的意境中品析出其艺术价值。一、以朴衬奇,以平实

学习

车延高诗歌中眼睛意象探微

阅读(22)

内容车延高诗歌中有很多意象,而其中眼睛这一意象多次出现。诗人笔下的“眼睛”,既有情人的眼睛,也底层人的眼睛,甚至还有诗人自己的眼睛。这些眼睛无论是表现形式,还是意蕴,都不同于古代文学作品的眼睛意象,具有强烈当代性,通过它可以探索诗人丰

学习

狄兰·托马斯诗歌语言艺术探索

阅读(37)

狄兰托马斯是英国20世纪著名诗人、作家,其诗歌风格主要受英国意象主义和法国现实主义的影响,具有大胆、新奇、变幻莫测、独具一格的特点。本文主要探究狄兰托马斯诗歌的语言艺术。一、狄兰托马斯与现代主义诗歌狄兰托马斯生活于动荡的年代

学习

数学与诗歌 等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数学与诗歌 等,内容包括数学与诗歌,数学与诗歌的关系。数学和诗歌都具有永恒的性质。历史上,诗歌使得通常的交际语言变得完美,而数学则在创造描述精确思想的语言中起了主要作用。――R・D・卡迈克尔(美国数学家,1879―1967)

学习

一首难忘的诗歌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一首难忘的诗歌,内容包括一段难忘的旅程诗歌,难忘的诗歌朗诵会作文。我喜欢文学创作,尤其喜欢写诗。在语文教学中,我也曾尝试着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效果却一直不明显。但一首诗歌却让我的学生爱上了文学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