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人称为“疯子”,一旦上了手术台就不愿停下。他平均每天要进行三四台手术,多次连续进行30多个小时手术不下火线……
他是个仁慈的医者,为了贫困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重获新生,他发起“大爱救心”活动。五年时间,他和他的团队跑遍粤、滇、黔、新等7省(区)的220多个县市,先后为17个民族的4000名患儿进行手术,减免费用达8000多万元。
他也是个“疯狂”的医生,“难度太大、无法手术”的诊断从不会让他望而却步,为了“担当”二字,他时常一天进行三四例手术,一千就是30多个小时。
他叫张卫达,广州总医院心脏外科主任,国内著名心血管外科专家。近日,他的事迹因为中组部“七一”专项表彰的全国创先争优优秀***员评选活动而在网上引发热议。面对好评如潮,这位“救心大使”平淡地说:“我的救心之路,才刚刚起步。”
揪心之痛激发“救心”义举
2006年7月的一天,一对广东梅州籍农民夫妇带着儿子来到广州总医院就诊。这个孩子是一个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由于家庭贫困,负担不起高昂的手术费,所以一直没得到***。前不久,已经大学毕业的孩子病情突然加重,为了留住儿子的生命,父母变卖了原本就单薄的家当,带着儿子到医院求救。
然而,张卫达医生检查发现,患者因患病时间过长,病情太重,手术已无力回天。男孩绝望的眼神,其父亲无助的哀求,母亲揪心的啼哭,令张卫达痛心不已。
就在这件事情过去不久,刚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广东湛江患者张巧婷先天性心脏病发作,全身浮肿、呼吸困难,被紧急送到总医院。
女孩的病情很重,必须立即手术。但由于平时治病、上学,家里已经一贫如洗,无力承担高额的手术费,不幸中的万幸,因为媒体的报道,张巧婷的遭遇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爱心捐款纷至沓来,手术喜获成功。一个月后,张巧婷像其他同学一样健康地走进了大学校园。
两名患者大相径庭的命运让张卫达产生了一个想法:如果全社会都来关注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他们就能获得新生。张卫达连夜向医院***起草建议:联合各方力量,对困难群众提供医疗救助,为构建和谐社会尽一份力。从此,张卫达便开始了他的“救心”之路。
在张卫达的倡导下,2007年4月广州总医院联合广东省民***厅、广东省慈善总会,发起了以慈善救助贫困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为主题的“大爱救心”活动,创造性开展“爱心帮一点、医院免一点、家庭筹一点”的慈善救助模式,为低保和困难家庭心脏病患者以及危重度心脏病患者实施医疗救助。
不治宣判难阻大爱之心
“我们不能只向手术成功率看齐,我们更要向一个鲜活的生命看齐。”这是张卫达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2009年2月,广东省援疆干部黎建明想将两个***族的先天性心脏病弦子送来医院进行心脏手术,其中三岁的男孩阿塔木一出生就患有先天性心脏病,脸色又黑又紫,虚弱得连路都走不稳。得知情况,有人提醒:“孩子年龄小,从***到医院路途遥远,再加上水土不服,万一有个好歹,责任谁负?”
面对风险和责任,张卫达说道:“孩子走投无路才送到这里,救死扶伤不分界限,我们不能见死不救!”张卫达决定亲自登台手术。手术非常成功。在医护人员无微不至的救护下,2个孩子原本紫黑色的小脸逐渐红润,弦子的父母感激得竖起大拇指,连连称赞:“亚克西!亚克西!”阿塔木的母亲还给儿子起了一个汉族名字一一文粤生。
云南男孩宋尚泽,他的心脏长在肚子里距肚脐上方两厘米处,心脏位置呈右旋状,房间隔和室间隔有缺损,主动脉血管比常人细小,且心脏大于同龄弦子两三倍。由于心脏没有肋骨的保护,只要他跌倒或腹部受到碰撞,就可能导致心脏破裂而死亡。
为给小尚泽治病,父母带他跑遍了云南大小医院,花光了家中所有积蓄,但由于孩子年龄小、手术难度大,各地医院都不敢接收。
2010年5月,在心惊胆战中度过了5年的父母带着宋尚泽,通过“大爱救心”活动来到了广州总医院。
“心脏异位且多畸形并存,国内尚无类似病例,风险太大!”会诊中,同事们眉头拧成了疙瘩。此时,张卫达走进了病房,拉着孩子母亲的手说:“孩子的病情虽然很特殊,你放心,我们会想尽一切办法、不惜一切代价进行***。”
要把心脏从腹腔送回胸腔,既要在胸腔开辟一个与正常人一样收纳心脏的“空间”,还要改变其体内与心脏连接的大动脉的位置和走向,同时还要纠治3种心脏畸形,其难度可想而知。张卫达亲自主刀,4个多小时后,手术奇迹般地成功了。如今,6岁的宋尚泽心脏已经恢复到正常大小,他也能像正常孩子一样唱歌、跳舞、做游戏了。
楼梯跌下坚持带伤主刀
“大爱救心”活动开展以来,慕名而来的求医患者越来越多,心胸外科承受着强大的工作压力。仅2011年,张卫达带领的心胸外科团队就进行手术1800多例,每天平均进行6、7台手术。然而,这里的医护人员没有一人抱怨,没有一人提出调走,几乎没人休过年假。
张卫达被科室其他医护人员称为“疯子”,一旦上了手术台就不愿停下。他平均每天要进行三四台手术,多次连续进行30多个小时手术不下火线。为了救心,张卫达母亲病重期间,他仍顾不上回去看望一眼。“病童在等着我手术,我放不下。”张卫达说。
2009年8月,张卫达下楼时不慎从楼梯上摔了下来,腿和腰都受了伤,走路、弯腰都非常吃力。妻子劝他在家休息,他却说:“上午已经安排了手术,我要是不去,病人就要等着,我不能让人家失望。”说着,他让在医院工作的儿子借轮椅把他推到科室。
手术时间到了,张卫达让护士给自己的受伤部位打了针封闭就投入到手术中。手术结束时,他的腿和腰疼得迈不开步,只能由护士用轮椅把他推出手术室。护士蒋娜回忆说,那天手术时,虚汗不停地从主任的额头上冒出来,但是张主任仍然坚持为病人缝好伤口才去***自己的腰伤。“主任是个加班狂,但他这是在做善事,我们愿意跟着他!”护士长梁爱琼动情地说道。
信息闭塞、交通不便没有挡住张卫达“救心”的步伐,5年来,张卫达坚持每月带队下乡义诊。他牺牲了几乎所有的节假日,专跑贫困山区,筛查病源,诊断病情,累计行程十万多公里,足迹踏遍了广东、云南、贵州、***等7个省(区)、220多个县市,受访贫困家庭5000多户,先后为17个民族4000多名贫困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进行慈善手术***,减免费用达8000多万元。被广大群众誉为“当代白求恩”和“活***”。
走进广州总医院心胸外科,墙壁上密密麻麻地挂满了锦旗、牌匾,办公桌上的感谢信堆了一摞又一摞,绚丽多彩的苗绣腰带、自然古朴的佤族简帕包、色彩斑斓的土家织锦西兰卡普、小巧精美的傣族竹匾更是难以计数。
2008年,不满5个月的晓峰由于复杂心脏病,入院后多次缺氧发作,靠呼吸机维持生命。为了抢救孩子,没等晓峰父亲交钱,心胸外科就为晓峰做了手术。手术后,晓峰的病情多次反复,在监护室住了半个多月依然没有好转。晓峰的父亲看着在监护室靠呼吸机维持呼吸的儿子,想着高昂的医疗费,将孩子遗弃了。
张卫达看着病重的孩子,对同事说道:“孩子在医院,我们就要负责到底!”在心胸外科医护人员的全力抢救和精心护理下,晓峰的病情逐渐好转。原本已经绝望的夫妻俩听说儿子已经恢复了健康,简直不敢相信,夫妻俩泣不成声:“今后我们一定教育好孩子,报答***和部队的再生之恩。”
“手术不仅治好了一颗颗心,还传播了一份浓浓的爱。有了这份爱,我们的生活才充满阳光和温暖,我们的社会才更加和谐与美丽。”张卫达说。在张卫达的带领下,心胸外科良好的医德医风赢得了群众的高度赞赏。在广州总医院医德医风调查表中,官兵和群众对心胸外科的服务满意度达100%。张卫达告诉记者,只要有能力,他就会把救心行动坚持下去。“我的救心之路,才刚刚起步”。他说。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张卫达为救活患儿坐轮椅进手术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