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作家范文

散文作家范文第1篇

我一直认为,能为少年儿童写点作品,是一个美好的事业,是一个有价值的追求。它让我得到了写作的快乐,让我的心灵永远年轻,应该说它是我一生的一个美丽的梦。

童年是人生最美好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是最单纯可爱的;童年是一生最天真烂漫的季节,这个季节是为整个人生打基础的季节,对人的一生都非常重要。如果打好了基础,孩子们就会顺利成长,长成一个身心健康的人,长成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长成一个快乐的人。

文学在人生的这个特别时期,有着别的任何东西都不可替代的作用。

实践证明,孩子们经常接触好的作品,阅读精品,可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开发思维,启迪智慧;更重要的是可以使他们成为一个心智健全、充满自信和快乐的人。

所以,作为一个儿童文学作家,我感到是很神圣的,是应该自豪的。同时,我也觉得每一个为孩子写作的人,都要有一种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要心灵健康、态度严肃,要对阅读对象负责任,真正写出好的作品,提供有益于少年儿童成长的精神食粮。具体来说,就是作者要心里装着孩子,心存大爱、大美,写出的东西要具有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弘扬正气,讴歌真善美,鞭挞假丑恶。即使在当前经济大潮中,作家也要固守道德底线,永远追求社会效益第一、读者第一。

我生活在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是一个最基层最普通的作者,由于从小生活在农村,长期与贫困的孩子在一起,最理解他们的喜乐或悲伤。由于长大后我做过多年教师,深深知道精神产品对经济落后、文化欠发达地区的少年多么重要,哪怕是一篇短文对他们的人生未来都有着一定的影响。我经常看到孩子们阅读有益读物时露出的真诚微笑,也曾目睹过因看坏书而走上歧途的迷茫少年的浑浊眼睛。这促使我在选择写作时义无反顾地选择为孩子而写,怀着一颗真诚的心努力地去写。所以,每当我拿起笔来,我既感到快乐,也感到了一种庄严和沉重,是道德和责任时时提醒我,让我知道为谁在写、写什么、怎样写。

散文作家范文第2篇

当下,文学走向商业化的倾向逐渐显现,行走散文、地理散文盛行。此类文体,作者往往采取外来者的叙述身份,走马观花似地叙写某地域的风情,界限化明显。李娟与此不同,李娟成长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她自觉地融入到异域异族文化中去,散文中的叙述视角是复杂多变的,并非单一地从他者的视角来叙写。我是在一个深处的地方,距离曾经很熟悉的那些生活那么遥远,离那些生活中的朋友们那么远,离童年那么远,离曾经很努力明白过来的那些事情那些道理,那么远……[3]辗转于四川与***,漂泊使她感觉自己没有归宿,永远都是一个文化边缘人,这些都影响着李娟的文化身份建构。李娟自小从外婆及老外婆那里所接受到的是汉文化的教育,远离故乡迁徙至阿勒泰这片充满异域风情的土地,失去了自己的根,远离了汉文化,她固有的思维方式、生活态度在这里无疑是“另类的”。对于故乡来说,李娟是一个游子。“我想到了故乡。又想起其实我没有故乡……我们这是闯入了谁的命运?陷入了谁的痛苦……”[4]对故土及往事情怀的回忆与书写,是农耕文明依恋土地所造就的乡土情怀,安土重迁意识鲜明。李娟散文中的很多篇章皆表露出浓郁的失根之痛及对故土之思。外婆在风中追逐草帽,草帽是外婆固执地排斥异域文化的一个标志,可草帽最终还是随风而去了,她们不得不融入到游牧文明中去。生活在***,李娟曾跟随哈萨克牧民转场,深入冬牧场,与牧民同吃同住同劳作,对他们的生活习俗、思想观念有着甚为深入的了解,这就使得她既能够消融自己汉人的身份,沉入到游牧民族中去,对他们的点滴进行细致入微的叙写。她诚恳地感受游牧文明,以赞赏的眼光去看待,积极地容身于其间,既是旁观哈萨克文化的“他者”,又是融入游牧文明的“自者”。这样的双重文化身份及视角,使她既能感受到现代文明的大力进发,又能以旁观者的身份去深切感悟游牧文明。她对游牧文明怀有深厚的感情,但又不得不接受现代文明对游牧文明的影响。李娟的文化身份与立场是复杂变化的,具有不确定性,且每种文化身份与立场之间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这使李娟的创作呈现出复杂的文学创作状态。

二、生态意识

马克斯•韦伯曾提出“世界的祛魅”的观点:随着近代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人们不再相信世界上存在着任何神秘、不可测知的力量,于是,自然失去了它神秘的魅力。现代文明逐渐蓬勃兴起,人们愈发确信依凭自身的力量可以改造并征服自然,陷入“人定胜天”的模式。而现今所渐次凸显出的环境问题,令我们不得不去关注和改变此种不健全的自然观。当一个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讳莫如深,人不能舒展地依偎大地、放飞心灵,那一定不是一个人性正常发育的时代,也不会是一个文学可以崔巍繁荣的时代。[5]李娟的散文,书写了人与自然的复杂状态,透露出明显的生态意识。久居于深山老林,看惯了平和舒坦的周遭,当细微的改变发生之时,便能敏感地知觉。“我从小在城市长大,至今仍然依赖城市生活。大约因为经验上的反差,才会对乡村生活有特别的体会。同样,也因为从小生活动荡,才更贪恋宁静与一成不变;因为历经暴力,才更愿意描述平安与温柔;因为悲伤,才敏感于喜悦……”[6]城乡经验的反差,有利于李娟从城市文明中跳脱出来,客观公正地去看待乡村的自然环境,并意识到城市文明对乡村原生态的入侵与消解。《富蕴县的树》中,李娟细细地描绘了百年大树被砍倒的过程,绿绿的富蕴县被高楼大厦取代,现代化进程效果显著,而周遭的环境却遭到了无情的破坏。“城市建设的进程夜以继日地进行,每进一次城,明明又修盖了许多建筑,却仍感觉又空了一片。走在宽阔空荡的大街上,浑身不自在,好像自己最隐秘的部分正在被曝光,却连个躲的地方都找不到。”

潜在的生态意识变成了现场的直接控诉,而遭到破坏的又岂止是树。一串串崭新闪光的钥匙成为无用的垃圾;山林因为人们不断地掠夺木耳、***参、虫草、石榴石等可以卖钱的东西,造成草翻泥涌、四处狼藉的景象,并引发大规模的瘟***;夏天蝗灾来临使用药物除杀对环境造成的危害……“什么也不能阻止我们向着无忧无虑与浪费一步步靠近。我们真强大,命运都能控制住了。”此种不健全的自然观继续作为我们的主导观念,造成的后果将不堪设想。“自然界的宏大程序继续有条不紊地一步步推进,无可抗拒。尽管什么也看不到什么也感觉不到,只能以本能的敏感去逼真地体验些什么。只知道,‘更多的那些’不像蝗虫那样好打发了。”[9]我们在这片美丽的沼泽上搭建起的象征着栖身之处的房子,终将不负重荷地被毁坏,生存环境将失衡,而这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条件,所以即便“房子破了”,可我们仍然要生活下去,在艰难和痛苦中,因为我们还在这里。除却对现代文明所造成的不良境况的反思,李娟还展现了现代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冲突,对游牧文明即将消失表示忧虑。李娟站在现代文明的立场上,反观游牧文明,被它的积极乐观所感染。“他们知道叹息无济于事,知道‘怜悯’更是可笑的事情——怜悯是居高临下的懦弱行为。他们可能还知道,对于将死的事物不能过于惋惜和悲伤,否则这片大地将无法沉静、不得安宁。”生活在深山里的牧民,“这深山里的稀薄社会的确从没有过被明确监督着的秩序,一切全靠心灵的自我约束。那种人与人相互间、人与自然间的本能的相互需求所进行的制约是有限的,却也是足够的。可那些人不,那些人在有钢铁秩序的社会中尚无可躲避地遭受到了伤害,更别说‘没人管的地方’了。”

勤劳努力、自我约束的牧民,本分地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而这份安宁却随着现代文明的逐渐深入而遭受干扰,长久以来的生活环境受到污染与破坏,随着科技的侵入,大量垃圾被制造,所生产及食用的物品不再那么安全可靠。人的欲望逐渐膨胀,环境逐步恶化,即便是存在已久的游牧方式,如今也岌岌可危,走向消逝。对于定居一事是否是好事,牧民的回答都是肯定的,毕竟“无论如何,生命需要保障,世人都需要平等地进入世界。一定要定居,羊群一定要停下来。不只是牧人,连大地也受不了了,羊多草少,超载过牧令脆弱的环境正在迅速恶化。”

定居更多的是因不可抗拒的外力因素而导致,牧民丢失了一种生存方式。李娟借由清新美好的文字,创造了一个纯粹明朗的世界。切实的现代文明经历和所生活的充满游牧气息的土地,造就了她的双重文化身份,她以此关照出现代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冲突,展现了自己的立场与看法,传递的是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健康生态观念。

散文作家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因为在男性巾心的世界巾的理智与清醒,“女性散文”流露出鲜明的性别自觉意识。但是,随着那些较旱从事写作的女作家年龄的增长、思维模式的变化,女作家们渐渐认同了社会为自已规定的女性角色,并对超越性别的说理表现出极为浓厚的兴趣。由此,“女性散文”的性别意识越来越模糊,逐渐走向了超性别写作。这既表现出“女性散文”渐趋成熟的性别温和主义态度,又遮蔽了女性写作长于情绪的表达、直觉的领悟等先天优势。

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散文创作中,“女性散文”的繁盛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关于“女性散文”,人们历来有不同的理解,但大体不外乎以下四种:第一,女性作家创作的散文;第二,女性作家创作的、表现女性意识或女权思想的散文;第三,无论创作主体性别为男为女,只要观照女性世界、表现女性意识或女权思想的散文;第四,女性作家创作的,由女性眼光观察、评判世界,其文字具有女性经验和特征的散文。木文中,我们采用的是最后一种理解。在这种理解下,张洁、唐敏、叶梦、斯好、王英琦、张抗抗等女性作家被纳入我们的视野。因为在男性强势的世界中的理智与清醒,作为女人或成为女人的骄傲与艰难在她们笔下得到了最真切的表现。这使她们的散文流露出鲜明的性别意识。但是,随着那些较早从事写作的女作家年龄的增长、思维模式的变化,女作家们开始接受社会为自已规定的性别角色,尤其是母性角色,同时,她们又对超越性别的说理表现出极为浓厚的兴趣。由此,“女性散文”的性别意识越来越模糊,逐渐走向了超性别写作。

一、从性别自觉到角色认同

基于在男性中心世界里发出自已声音的要求,“女除散文”作家在创作初期都表现出了鲜明的性别意识。这使她们不约而同将对女性世界的表现、对女性心理的描摹作为自已的市要选材之一。因此,性别意识的自觉在早期“女性散文”作家的笔下得到了普遍流露。其中,

又以叶梦、唐敏及王英琦对自已女性的身份感最为强烈。她们代表了“女性散文”在性别自觉上的两种取向:叶梦多表达作为女人的骄傲;唐敏、王英琦则主要言说作为女人的艰难。但随着创作实践的继续,她们的散文便不再以女性意识为特征.而代之以母性关怀.表现出对“女性”在社会定的性别角色的认同。下面,我们就分别考察一下这一位女作家散文中女性意识的表达与转换。

叶梦是新时期最为大胆的“女性散文”写作者。这样说是因为她是最早的,也可能是目前唯一的将女性的生理一心理体验引入散文领域的人。由于散文“真实性”的文体要求,在以小说为代表的文体借助虚构不断揭不身体的秘密之时,散文始终回避着这个私密性话题。不论男性作家还是女性作家的散文,都一律集中在务实的具体事件或务虚的精神漫游上。只有叫梦,以女性独特的经验世界开始了“认识自已”的涅梁之旅。以《羞女山》为开端,《不能破译的密码》、《月之吻》、《潮》、《今夜,我是你的新娘》、《蜜月之轮》、《生命的辉煌时刻》等为接续,叶梦关注女性自身、表达女性意识的散文越发深入与自觉。

《羞女山》还自然景观以符合自然形貌的木义命名并生发出富含女性意识的新的意义,在叫梦眼巾,“羞女山”是创造之神—女锅的化身,其“羞”则是人类蓬勃的生命力的腹地。她将“羞女山”作为“一位博大宽宏的母亲”的象征,激情赞美女性的肉体之美,嘲讽了以道统为女规范的男权社会。由此,《羞女山》成为新时期“女性散文”中“女性意识”觉醒的标志之作。随后,叫梦由借自然山水表达女性意识转为深入自我”生活白呈女性的经验与感受世界。她第一次以女人自已说自已的方式写下了关于初潮的《不能破译的密码》、关于青春期恐惧男女交往的《不要碰我》、关于初吻的《月之吻》,以及有关体验的《蜜月之轮》、《生命的辉煌时刻》和有关生育经验的《月亮·女人》等。一个女人的生理、心理成长历程在叫梦的笔下一一展现。经过“虚化”的处理.叶梦将那些有可能落到实处的描写化作了表达感受的诗象,从而将对女性躯体感受的描述和审视变为了可能。

虽然具有明确的女性身份意识,叶梦却从来不是一个女权主义者,她言说女人的文学行为更多带有自得其乐的性质。因此,当她成为母亲后,在“生育系列”散文里,作为女人尤其是成为女人的快乐和自得之情溢于笔端,其一贯的轻盈的诗性情怀被实在的欢喜重重坠落。在《陌生的儿子》里,她的喜悦和骄傲不能自制:

“我的儿哟!”我差不多要用京腔京韵道出这么一句来的。

点着小家伙的鼻子:“这是我身上掉下来的肉哩!”我居然说出千百年来不知多少中国女人说过的一句

老话。于是,我与人世间所有的已为人母的女人殊途同归地有了同样的感觉。

这使得包括《遍地巫风》在内的、具有个性的叶梦散文也“殊途同归”地泯然众人,不知是可喜还是可悲。但无论如何,回到女人的本位,说女人自已的话,既是叶梦在散文上的大胆尝试,也是其对于“女性散文”的最大的贡献。

唐敏作为“女性散文”代表作家地位的确立,源于其散文《女孩子的花》的问世。《女孩子的花》流露出了浓厚的女性意识,因此既成为唐敏的代表作,也成为当代“女性散文”的典范作品。

《女孩子的花》写于1986年“三八”妇女节。这样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写作时间本身就可以生发出文本之外的诸多意义。不过,我们恐怕不需要那么迁回。因为文本本身所提供的就是一个女性的话题。在生男生女的占卜中,唐敏反复申明自已渴望生个男孩并非出于对女孩子的轻视。恰恰相反,对女孩子过分的疼爱而产生的对其末来命运的担忧才是唐敏不忍让女孩子来到这世界上的缘由。因着对男性世界的依赖,女性总是更容易受到伤害。这是唐敏不愿生女孩的根源所在。但是,当用来占卜的“女孩子的花”意外被蜡烛烧毁时,她蓦然惊觉拒绝创造女孩子的想法恰恰是对女孩子的伤害,为此,她说:“在世上可以做许多错事,但绝不能做伤害女孩子的事。”这句话既是她说给自已的痛悔,也是她给予男性中心社会的提示。唐敏笔下流淌的是女性对女性的理解和疼惜之情,它如泣如诉,既是女性敏感脆弱心灵的自我怜惜,又是对男性世界给予女性的伤害的温和抗辩。而在《月亮的海》中,唐敏以女性情怀感受自然,在物我同一的境界中,将月亮的海描述成为满蕴着女性的哀愁和寂寞的海,从而呈现给男性世界一个不为人知、亦不需人知的沉静悲伤的女性世界。

不过,很快地,唐敏由疼惜女性而生的哀怨就转变为对女性角色的镇定接受。虽然没有像叶梦那样陷入母亲角色的自我陶醉中,但唐敏专门写给女孩子的散文集《女孩子的地***》却处处表现出一种母性的关怀。在这本文集中,唐敏以极具耐心和极其细致的笔触提醒、点拨女孩子要白面自已的成长,其中涉及到种种感情、心理问题。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唐敏的策略转移:由拒绝、对抗男性世界对女性的伤害转为倡导女性的自我关爱与保护。这种选择看上去虽然颇为无奈,却反映出她已经开始考虑认同女性的社会角色,从寄希望于他人的关照转为自守自处。

不同于唐敏的含蓄,王英琦对生为女性的艰难的表达是通过直捷而粗砺的方式实现的。她的作品多诉说身为女人、尤其是单身女人的艰难孤寂,虽也有《乡关何处》这种不疾不徐、有款款女儿情怀的温情之作,但多数作品感情强烈、判断直捷、大喜大悲、大叫大跳,因此而显粗犷、豪放,有“雄化”的倾向。在《写不出自传的人》、《永远的女游子》、《被“造成”的女人》、《女性的天空是高远的》等作品中,她或坦率地陈述自已的过去和现在,或对男权社会对女人的规约直接表示蔑视,或呼叮女性“更理性更美丽地活出女性的滋味来”①。在《重返外婆的家园》中,她说:“以男子为中心的千年一贯制发展到今天,虽然在形式上有了巨大变化,但在本质上,女人仍是从属附庸地位。”在《那有形的和无形的……》中,看到徽州的贞节牌坊,她“感到一种大愤怒”,评价说:“将一个女人的全部真诚,全部情感,献给一块没有生命的石头……这种道德,是多么地不道德啊!”赞美女性、同情女性、为女性抱不平等几乎是王英琦散文最为重要的内容,但是,当她以母亲的身份创作,这个曾经对男性中心世界嫉恶如仇的“女游子”却写下了《七月的馈赠》、《准母亲》、《诞生》等创造生命、“成为母亲”的系列散文。在这一系列散文中,因身为女人的艰难而变得粗砺,并时常愤怒的王英琦不厌其烦地表达起身为女人的喜悦和满足。在《被造成的女人》中,她宣称:“儿子的命是我给的,我成为一个母亲的角色,却是儿子给的。儿子诞生了我。”

着眼于以上几位女作家创作的起始与转向,不难发现:她们殊途而同归。表面看来,叫梦所表达的身为女性的骄傲与唐敏、王英琦诉说的作为女人的艰难呈现出对峙状态,但在本质上,这两种态度都是基于女性要在男性中心的世界巾自我确认的需要,而做出的寻求女性平等位置的努力。但在创作实践的深入与发展中,她们的性别自觉意识渐渐被社会角色的认同感所取代,并开始转换自已的话语系统,由女性话语向母性话语过渡。在新的话语系统中,那些直接或间接对立于男性世界的抗辩被置换为性别资源所带来的欢喜,在作为母亲这一角色的生活中,她们的灵魂获得了安顿。同时,她们的自我在这一角色中获得了重生,在感动与希一望中,她们与男性中心世界达成了和解,开始以平易性态度面对世界,安稳地回归到社会为其规定的角色中

二、从情绪感受型转向理智分析型

从新时期之初张洁的“大雁系列”为恢复散文对个人情绪的抒写所做出的努力开始,至1980年代中期唐敏、叶梦等人对纯粹个人性感受的捕捉与表达,“女性散文”一直是以对不确定性情绪的把握、对细密绵长感受的明嚼见长的。因此,张洁、唐敏、叶梦、苏叶、斯好等名字成为了通向感性世界而非理性世界的路标。但是,随着这些女性作家创作历程的增长,她们大都渐渐放弃了表达情绪与感受的兴趣,而转向对世界的理智的分析与评判。

张洁的“大雁系列”散文在新时期之初的文坛犹如一股清新之风,它借助童年视角,以跳跃在文字底下的堪怜的童心的小小快乐和微微感伤征服了在忆悼中沉痛的读者。在众多的文学作品为“”中冤屈的灵魂泪眼迷离时,《挖荠菜》、《拣麦穗》、《盯梢》等散文里,那个在饥俄、孤独中渴望关爱的“大雁”,***于那些被抚慰的灵魂之外,向读者绽开了羞涩、无邪、甜美的微笑。在多数作家不能自拔于近距离的往事之际,张洁率先跳出时代语境和文学语境,重温远距离的童年旧梦,不求视域的广阔和叙事的宏大,而是在那些温情的追忆和想象里,以女性独到的、深挚的关怀与感念,引导散文不再抚摸“伤痕”,开辟了散文的新风。

不过,这种温婉和细腻的抒情没有成为张洁散文的主流。“你将格外地不幸,因为你是女人”,不仅是其中篇小说《方舟》的题记,也是张洁始终如梗在喉的隐痛。虽然她的笔锋没有直接指向男人与女人在社会上的不平等,但敏感多愁的她,在深感作为女人的艰难的时候,在《过不去的夏天》、《一扇关闭的门》等作品中,轻盈的心便负载起对沉重现实的批判。对社会不公的凌厉议论或许缓解了她的疼痛,却不再有“大雁系列”给人的感动,也末能在“女性散文”深入内心、裸现灵魂的当下为张洁带来再度光荣。

苏叶最优秀的散文是那些满怀温馨、义略带感伤的忆旧之作。《总是难忘》、《告别老屋》、《能不忆江南—常熟印象》、《梦断潇湘—故乡行之一》等都是这类作品的代表。这类作品是“一汪人性的潭”②。在这类作品中,苏叶以女性特有的对细节的敏感和超常记忆,着力于对人性关的呈现与礼赞。那些纯真年代的勃勃生机以及艰难岁月的相亲相爱,是她回望过去时的光芒。

苏叶的“过去”总是由一个个极具故事性的片断构成。每个片断皆具有***性,各个片断在一条线索下连缀起来,便成为一个义一个回忆镜头。可以说,故事性和镜头感是苏叶忆旧散文给读者的直接感受。故事性主要表现在几乎每个构成苏叶散文篇章的片断都是“有声有色”的。《总是难忘》中,那群无忧无虑的少女所有“疯疯癫癫”的活动都充满了声色、动感。《告别老屋》中,刚搬进老屋时,“母亲憔悴的脸上有一市惊喜欲哭的神色”,母亲扶着失明的父亲,“慢慢地走,一样一样地摸”,她不断告诉父亲:“苏夫子,呢,这是窗;这是门;出这个门是阳台,好大一个院子噢!”父亲则随母亲的指点摸索一阵,安详而喜悦地问:“志南,我们如今有个家了!是吧?”这些描述集中于人物的语言、动作、行为等,因此具有很强的情节性和立体感。苏叫忆旧散文的故事性就此产生。一个义一个“有声有色”的故事片断在其散文中顺承下来,一段漫长的属于回忆的自然时问经由作者心理时问的市新组合.有历史长度的记忆就被容纳在有限的篇幅内。

从苏叶忆旧散文故事的生动与感情的饱满细腻中,能见得她女性的关注日常生活、留意细节、善于感动等特点。但在另一类散文中,富于女性色彩的温婉感伤则被偏于阳刚的议论替代。这种散文创作可以在苏叶的《我的散文观》中获得解释:“我写散文很难,写着写着,常以为是一个正视社会、正视人生的过程,是一个思考和梳理的过程。是一个以稿纸为纱布,以笔为刀,在书桌这张乎术台上检视自已内心的过程。”③因为喜欢凡高、鲁迅,苏叶试***以刚烈、坚韧的主体精神做出敏锐、深刻的文章。虽然此类散文是她所钟情的,但比起其忆旧题材的作品,苏叶的这类中性散文打动人心的力量还不够。即便其中被评论界看好的作品,如“把苦难当成甜的培养剂”的、认识受难的《木鸡腿记》,“刚可触天,柔可覆地”的、表达自已人格理想的《只有扇子岸》等,也因智性对感性的覆孟而不能有《总是难忘》的鲜活,略显拘泥和板滞。

斯好的散文成名于女性的温情细腻笔触,而后则以对现实的冷峻思考和荒诞感受作为自已的风格。按照其散文自选集《斯好散文精选》中自已的分类,斯好散文的题材、美学风格大体有四种类刑“女儿梦”、“心的形式”、“荒诞系列”、“斑驳人生”。

斯好旱期那些纯净、清新、明朗、优美的礼赞自然和人情、人性的《武夷日记》、《小窗日记》、《故乡》、《望月》、《女儿梦》、《童年》等都是她美丽缠绵的“女儿梦”,“其作品节奏疾徐有度、字词疏密有致,掷地作声,重复的却是前人的意境”{。但是,到了1985年,以《歪嘴仔》为界,斯好散文的风格突然有了转变。她由审美转而审丑,由轻灵转为凝重。1985年是她创作的转折期,这一年,她写下了表现畸形人生的《歪嘴仔》,之后又写有一批关于复杂人性真实人生的作品。这批作品主要是她表现“斑驳人生”的叙事性散文,较为着名的还有《表舅母》、《婉穗老师》等。在这些作品中,斯好既满怀悲悯与同情地审视儿俗的市井人生,又不无批判地揭不人性的复杂与卑微。她自已也由甜蜜的理想主义者变成了痛苦的理想主义者。

在省察外部世界的同时,斯好也在不断进行自我省识。“心的形式”和“荒诞系列”的作品即为她返归内心、自说自话、自问自答的心理独自。其中,《心的形式》、《心灵速写》、《梦Ice)),《一封信,永不付邮》等都是思考着的斯好与自已灵魂的对话。由于她所感受的

现实“冷峻多于温馨,痛苦多于幸福,利_陋多于美丽,无限的灵魂在无限的梦境里领略到的却迥然不同,风光大异”凡,因此旱期散文巾流溢的女性的温婉细腻情怀被置换为孤寂纷乱、荒凉无助的情绪。《心的形式》一文,在追忆了荒谬时代的生活后,她这样表述自已对人生的体认和感受:

这是头一次明自人生要跋涉要承受的太多太多,可以安享可以选择的却那样稀薄有限。

也是头一次明白幸福可以不必富丽堂皇.有声有色。……有一种感觉像山一样沉重,又像空气一样飘忽

不定。我有时真切地感到它来了,但很快又感到它头也不回地走了。我无法确切地说出它是什么,但我知

道它走后我出奇地冷静.出奇地坚忍不拔….

有一种渴望老在我心底盘旋。它计我透视人类的渺小,人生的无谓。它抹掉尘世虚假的光泽,还它以本的幽暗与芜杂。它是一个警句,一条格言。是一个质疑,也是一份回答。它是唯一的水恒,唯一的真实。它使我在仄倦的同时能够观照,在沉溺的同时能够警醒。

斯好这类跨越具体事件本,直面对心灵的倾诉是最可代表其散文成就的作品。它们向灵魂深处漫游,在形而上的思考和追问中探询着生命中能承受之轻。在冥想的世界里,斯好打破了现实生活的情节链条,只尊重从心灵的呼唤,倾听心灵的回声,这使得她在表述上获得了极大的自由。但是,密集的思考计斯好越发放弃了叙述优势,除了“亲子”散文外,其他作品对世俗生活疏远的倾向令其散文越来越背离“情”、而靠近“理”,这恰恰又为其散文的局限。

张抗抗的散文以喻理见长,性别意识井不明显。她以不散的“魂”、’以固的“核”支撑自已的作品,以使自已散文中琐碎和闲趣产生一种内在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其散文的“魂”与“核”即对人生析理的参悟。因此,在不放弃审关追求的同时,张抗抗散文还表现出审智倾向。《地下森林断想》、《下一吞泉》、《牡丹的拒绝》等即是在“艺术境界和智慧境界”里的富于启迪性的佳。

从自然景观中理人生并行自我低砺是张抗抗散文的特色。以《下一吞泉》为例,作者叙述的是一直向下方能见到壮观的三叠泉的游历。我们不妨挑选出这样一些话:“多奇怪,竟然是一白往下走”,“我知道,退路是决没有的”,“既然已经出征,又干吗找退路呢?”他们亦是走到走不下去,才自已辟出一条路来……”“而这种感觉,却只有走了那么险的‘下坡路’,站在峡谷底才会得到”,“如果按照原路回去,便一白是朝上走。真奇怪,回路是向上的……”从这些句段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作者写三叠泉游历的目的—暗示读者换一个角度看人生。当然,具体选择什么角度,则是读者个人化的决定。在《牡丹的拒绝》中,张抗抗盛赞洛阳牡丹花会上,没有开放的牡丹“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日暮自已冷落自已”,显然,她将牡丹.赋予了人格意志,作为了人格化身。《地下森林断想》、《仰不愧于天》等作品也都是借写实而写虚,因此,张抗抗笔下的自然总是人格化的自然.总是呈现出主体大于客体的人格精神,指向对人生的体悟。虽然张抗抗的喻理散文不同于“十七年”散文的“理”即“***论”模式,但由情至理的写作路径总难免给人以目的性过强、艺术性不足之感。

综观张洁、苏叶、唐敏、斯好、张抗抗等人由情绪感受型向理智分析型的创作转向,效果不甚理想。理性的登场并末能引领“女性散文”走向深刻,反而暴露了女性驾御此类题材时的吃力。并且,女性长于感性体验的先天资源一旦被弃置,她们的散文在艺术上的女性色彩便也随之淡化,“女性散文”的特征便不再显明。

如果“女性散文”作家们放弃性别诉求、接受了自已的社会角色,可以被看作是她们与男性中心世界的和解的话,这种趋向温和主义的性别观念确实值得肯定,因为任何极端的、激进的、无休止的对抗状态都只能说明社会生活与思想的不健全,温和主义的性别观念暗示了中国女性主义思想的健康与成熟。但是,当“女性散文”作家们放弃了自已敏感、细腻的心理资源时,她们就相当于放弃了自已的专长。因为这样一来,女性散文作家惯于摒弃理性分析、直达体验与感受的表达方式,天生的艺术领悟力,善于抓住心灵的每一丝微波细澜,及时将电光火石的、转瞬即逝的感觉转换成沉静有力的文字等优势将难于展现。在后来的发展巾,“女性散文”的声音渐渐稀薄,从情绪感受刑到理智分析刑的转向是其市要原因之一。

超越性别意识的写作,使得“女性”不再具有性别意识的内涵,而仅仅成为作家性别身份的标识。此时,富含性别意识的“女性散文”便走向了无性别意识的女性”散文。虽然从文体的发展、作家的自我超越等角度来讲,这末尝不是一喜;但从转向后的“女性散文”自我表达的实效来看,却是一悲。女性作家怎样更好地利用自已先天的优势,又不仅仅倚重于性别资源提供的话题,恐怕是“女性散文”所面临的及需要思考的问题。

注释:

①王英琦:《女性的天空是高远的》,《乡关何处》,中原农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79页

②高红十《我看苏叶散文》,《人时代文学》1992年第7期。

③苏叶:《我的散文观》,《)口明日报》1993年4月24日。

④老愚.《上升的群群—论当代中国新生代散文》《上升—当代中国人陆新生代散文选》,北力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此处老愚所说的“前人的意境”指的是“朱自清杨朔式的状物写意,为境造情”,

散文作家范文第4篇

关键词:海南散文 阴柔之美 原因 建议

一、阴柔之美的美学追求

散文创作手法,是作家为尽可能完美地表现内容而对艺术规律的独特把握,是创造美文的必备条件,也是作家艺术才能的外在表现,它从某个方面显示出作家的创作个性,与作家的思想感情、精神气质和人格修养都有密切的联系。这是说,散文的艺术手法,无不体现着作家的美学见解和美学追求,所以古人有所谓“文自新而法无穷”等说法。金马也曾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说过:“散文之为美文,就美在应该特别地富于个性,千人千面,万人万形,你美在鼻梁,他美在眼睛,没有标准相,没有可比相……要不怕写得‘四不像’,就要有勇气,不怕被列入‘怪物象’。”①通过阅读与思考发现,在整体的美学风格上,海南的散文作家的创作可以说是真切朴素基础上的细腻、平淡、委婉、柔和、秀丽的阴柔之美,与北方散文的粗犷雄浑、大气、豪壮、厚重的具有史诗般气度的阳刚之美截然不同。它缺少“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的气魄,而更多地具有“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轻灵。究其原因是因为以写实等为主的手法,加上海南自然山水人物固有的特点与气质等。

具体来说,首先是由海南散文的特殊题材和海南的景物风光造成的。大家都知道,描绘北方的“大漠孤烟”、莽莽林海、巍巍高山,表现轰轰烈烈的生活场景和***大澜,讴歌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和壮烈的事迹,适宜于用雄浑的笔墨,豪壮的旋律,高昂的格调,诸如刘白羽、魏巍的散文就是如此;相反,描绘海南的鲜花绿草、阳光海浪、椰树沙滩,要表现日常生活中的细微变化,则往往要用优美细腻的笔调,委婉柔和的色调和轻松流畅的叙述,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表达作家的思想情感等。因此,不同的生活习惯、创作题材和山水景物,要求作家以不同的风格来表现它,海南散文所表现的这种“阴柔之美”正与此相适应。另外,从文学传统上来说,也还与海南所受的唐宋家散文风格的影响有关,如苏轼、柳宗元等的散文也是如此,甚至也受到了现当代的散文大家杨朔、秦牧等人的影响。因此海南散文作家的创作大都是在细腻真实的描写的基础上,再加上真挚深情的抒情,形象可感的议论,构成细腻、多情、流畅而又清新明丽的美学风格。

另一方面,散文写作作为人类精神活动的一部分,它反映的应该也是人类对世界的思考。有人认为人类精神能力的思考路程往往经历本体论认识论语言哲学的过程,而这三个过程对应到写作上就是言说现实言说反现实言说灵魂。②如此而言,本土作家作品的写实性应该就是用散文的形式言说现实,对应于精神世界方面就是对世界是什么的追问。当然,我不敢说海南本土作家是有意识地用散文的形式去追问世界的本体是什么,但起码说明了一个问题,本土作家的思考多数在于对本体论的思考即世界是什么的思考。散文是在所有的文学体裁中,最贴近生活和最能见出作家实际情况的文体,散文也是最能表情达意的文体。正常情况下,一个地方的散文创作言说现实、言说反现实和言说灵魂同时并存,并且同等发展,但海南本土作家散文都集中言说现实,使得散文呈现出写实特征,从而体现了本土作家散文创作中的精神能力的层次。

另外,我们从本土作家在海南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等的描写和记叙中抒发的情感和哲思方面看,觉得本土作家散文创作中情感比较单薄或说缺乏哲思性。这种状态正如单正平所言:海南散文写作中的部分作者不能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情感抒发中常有过度的虚饰成分,作家对社会生活的关注不够,只写自己的一点经历见闻和落入俗套的人生感慨,即使所批评议论,也缺少真知灼见。③我们说,优秀的散文往往首先彰显出高格的思维品质,那就意味着在散文的字里行间,书写主体是一个睿智的思想者,是生存的诠释者和质询者。从这一方面来说,部分本土作家散文创作描写和记叙具有地域特色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时,缺少对人、事、物、景的反思和批判,或说缺少思维的深度和批判的力度。

二、成因分析

为什么海南的当代散文作家的创作会形成这样的美学风格呢,总的来说,还可尝试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首先,从地理自然环境来说,海南是一个岛,四面环海,作为热带地区,相对于我国北方尤其是西北方来说,海南确实几乎一年四季都阳光普照、绿树成荫、繁花似锦、美不胜收。而且由于在经济方面主要是靠旅游和农作物,没有过多的工厂等造成环境污染,这里的空气干净、清洁、新鲜,比起别的地方来,天似乎更蓝,树也更绿,海更纯。这些都是别的地方所不能比拟的。但也正因为如此,海南缺少了严寒霜降、冰川雪地的冬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也就可能缺少厚重,缺少坚强、阳刚,因为富足,是福地,可能也就缺少了更多的勇气和魄力、冷峻、奋斗和追求。人们常说,风格即人,从某一方面来说,从小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作家也会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和周围人受到的影响体现在作品中。

其次,从传统文化来看,海南省本来是一个相对比较落后一点的地方,这样的地方有物质文明等的落后,但也可以说更多地保留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缺少工业文明所带来的金钱观念以及虚伪自私。而且因为是热带,又是四面临海,各种特产包括土地和水产丰富,维持人基本的生活不需要像寒冷地方付出更多艰辛的劳作,维持生命本身的成本也不要那么高,加上经常有台风的侵袭,有时即使付出更多的努力也付之于一风,或许还不如只劳作到能保持最基本的生活就行。所以海南人民比别的地方更加纯朴善良、乐天知足、豁达从容等,也使作家们在笔下就情不自禁地这样去表现他们。

再次,从创作心理来说,我认为有着一种敝帚自珍的心理,正因其事实上存在的经济文化教育的落后,土生土长的海南本土作家才更想把她美的一面挖掘、描述出来,显示出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以唤起他人更多的认可和欣赏。而且正如母亲溺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对于自己的故乡,每个人都怀有深情,更何况原本就应该是感情丰富的作家们。他们随着海南省的建省,与其他省份的沟通和交流的增加,他们不再在得天独厚中优哉游哉、孤芳自赏,而有一种想把自己的家乡推广出去,为海南赢得一席之地的急切心情。正如单正平所说:“建构海南文化的自觉意识,是海南当代散文最重要的特征之一。”④

最后,从***治因素看,受中国传统***治的影响,大多数海南作家都仍在非常自觉地弘扬主旋律,在寻找着美,感受着美,由于建省时间相对比较短,也许他们还没有或来不及对自己家乡的文化等进行反思,因而他们更加喜欢执著于对自然风光的描绘和人情世故的美好回忆。

三、对策初探

这样的审美追求有其好的一面,也有其不好的地方,这是他们的优点,但长此以往,也会变成弱点。那海南当代散文的出路何在呢?本人也稍微进行了一下思考。

首先要正视现实,奋起直追。海南的当代散文总体上来说,在数量上比较多,是个散文大省,而且从质量上来说,也出现了许多优秀散文作品,但还是存在一些不足,前面已经说到了单正平的一些看法,另外他也说过:“部分作者的文体和风格相对单一乃至单调。”③个人也觉得还是缺乏深重凝练、震撼人心、气势磅礴的大气之作。所以部分作家不能只一味追求数量,而更应该在质量上下工夫。

其次,在创作时,要认真地研究抓住最具有海南文化特质的内容来写。不要以为,生活在海南,就会了解海南的文化,这只是一种感性的认识,要升华到理论的高度,还得作家沉下心来,更好地了解、分析、思考海南文化的本质特征。要写出古今海南与自身相比的变化与不同,与其他地方比的独特之处,尤其是要把握住现在。不能只一味地回味历史,也不能只描绘其表面上的自然景观、人文风情,更多地要尝试透过这些表面的东西挖掘民族的独特的心理、传统文化。最好能够通过具体物象对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进行寓示和概括,用客观事物的美或丑来暗示社会生活中的人及本质意义,给人一种婉曲含蓄之美。这样写出来的散文才会有深度,才会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另外,要客观全面地看待海南的风土人情,不能只一味地唱赞歌,每种文化都有其优劣,对于一些不好的方面,也可以提出反思,提出建议,这样才能通过我们的作品更好地把完整真实的海南展现给世人。

最后,散文表现手法上要更加大胆地尝试或创新。从题材、体裁、语言到结构都不能一味地追求朴素美、真实美、自然美。各种题材和各种手法都可以尝试。这就要求作家除了生活、情感的积累外,还要加强理论修养的学习。

本文为海南省教育厅高校科研资助项目“海南本土作家及其散文研究”的成果,课题批准号为Hjsk200775

注释

① 曾绍义.意足不求颜色似[N].工人日报,1986-6-29.

② 李林荣.嬗变的文体――社会历史景深中的中国当代散文[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31.

③ 单正平.海南当代散文概观[M].海口:南方出版社,海南出版社,2008.

④ 卢芸,黄梅,封秋萍.“海南文学二十年(1988-2008)学术研讨会”综述[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17.

散文作家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因为在男性巾心的世界巾的理智与清醒,“女性散文”流露出鲜明的性别自觉意识。但是,随着那些较旱从事写作的女作家年龄的增长、思维模式的变化,女作家们渐渐认同了社会为自已规定的女性角色,并对超越性别的说理表现出极为浓厚的兴趣。由此,“女性散文”的性别意识越来越模糊,逐渐走向了超性别写作。这既表现出“女性散文”渐趋成熟的性别温和主义态度,又遮蔽了女性写作长于情绪的表达、直觉的领悟等先天优势。

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散文创作中,“女性散文”的繁盛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关于“女性散文”,人们历来有不同的理解,但大体不外乎以下四种:第一,女性作家创作的散文;第二,女性作家创作的、表现女性意识或女权思想的散文;第三,无论创作主体性别为男为女,只要观照女性世界、表现女性意识或女权思想的散文;第四,女性作家创作的,由女性眼光观察、评判世界,其文字具有女性经验和特征的散文。木文中,我们采用的是最后一种理解。在这种理解下,张洁、唐敏、叶梦、斯好、王英琦、张抗抗等女性作家被纳入我们的视野。因为在男性强势的世界中的理智与清醒,作为女人或成为女人的骄傲与艰难在她们笔下得到了最真切的表现。这使她们的散文流露出鲜明的性别意识。但是,随着那些较早从事写作的女作家年龄的增长、思维模式的变化,女作家们开始接受社会为自已规定的性别角色,尤其是母性角色,同时,她们又对超越性别的说理表现出极为浓厚的兴趣。由此,“女性散文”的性别意识越来越模糊,逐渐走向了超性别写作。

一、从性别自觉到角色认同

基于在男性中心世界里发出自已声音的要求,“女除散文”作家在创作初期都表现出了鲜明的性别意识。这使她们不约而同将对女性世界的表现、对女性心理的描摹作为自已的市要选材之一。因此,性别意识的自觉在早期“女性散文”作家的笔下得到了普遍流露。其中,

又以叶梦、唐敏及王英琦对自已女性的身份感最为强烈。她们代表了“女性散文”在性别自觉上的两种取向:叶梦多表达作为女人的骄傲;唐敏、王英琦则主要言说作为女人的艰难。但随着创作实践的继续,她们的散文便不再以女性意识为特征.而代之以母性关怀.表现出对“女性”在社会定的性别角色的认同。下面,我们就分别考察一下这一位女作家散文中女性意识的表达与转换。

叶梦是新时期最为大胆的“女性散文”写作者。这样说是因为她是最早的,也可能是目前唯一的将女性的生理一心理体验引入散文领域的人。由于散文“真实性”的文体要求,在以小说为代表的文体借助虚构不断揭不身体的秘密之时,散文始终回避着这个私密性话题。不论男性作家还是女性作家的散文,都一律集中在务实的具体事件或务虚的精神漫游上。只有叫梦,以女性独特的经验世界开始了“认识自已”的涅梁之旅。以《羞女山》为开端,《不能破译的密码》、《月之吻》、《潮》、《今夜,我是你的新娘》、《蜜月之轮》、《生命的辉煌时刻》等为接续,叶梦关注女性自身、表达女性意识的散文越发深入与自觉。

《羞女山》还自然景观以符合自然形貌的木义命名并生发出富含女性意识的新的意义,在叫梦眼巾,“羞女山”是创造之神—女锅的化身,其“羞”则是人类蓬勃的生命力的腹地。她将“羞女山”作为“一位博大宽宏的母亲”的象征,激情赞美女性的肉体之美,嘲讽了以道统为女规范的男权社会。由此,《羞女山》成为新时期“女性散文”中“女性意识”觉醒的标志之作。随后,叫梦由借自然山水表达女性意识转为深入自我”生活白呈女性的经验与感受世界。她第一次以女人自已说自已的方式写下了关于初潮的《不能破译的密码》、关于青春期恐惧男女交往的《不要碰我》、关于初吻的《月之吻》,以及有关体验的《蜜月之轮》、《生命的辉煌时刻》和有关生育经验的《月亮·女人》等。一个女人的生理、心理成长历程在叫梦的笔下一一展现。经过“虚化”的处理.叶梦将那些有可能落到实处的描写化作了表达感受的诗象,从而将对女性躯体感受的描述和审视变为了可能。

虽然具有明确的女性身份意识,叶梦却从来不是一个女权主义者,她言说女人的文学行为更多带有自得其乐的性质。因此,当她成为母亲后,在“生育系列”散文里,作为女人尤其是成为女人的快乐和自得之情溢于笔端,其一贯的轻盈的诗性情怀被实在的欢喜重重坠落。在《陌生的儿子》里,她的喜悦和骄傲不能自制:

“我的儿哟!”我差不多要用京腔京韵道出这么一句来的。

点着小家伙的鼻子:“这是我身上掉下来的肉哩!”我居然说出千百年来不知多少中国女人说过的一句

老话。于是,我与人世间所有的已为人母的女人殊途同归地有了同样的感觉。

这使得包括《遍地巫风》在内的、具有个性的叶梦散文也“殊途同归”地泯然众人,不知是可喜还是可悲。但无论如何,回到女人的本位,说女人自已的话,既是叶梦在散文上的大胆尝试,也是其对于“女性散文”的最大的贡献。

唐敏作为“女性散文”代表作家地位的确立,源于其散文《女孩子的花》的问世。《女孩子的花》流露出了浓厚的女性意识,因此既成为唐敏的代表作,也成为当代“女性散文”的典范作品。

《女孩子的花》写于1986年“三八”妇女节。这样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写作时间本身就可以生发出文本之外的诸多意义。不过,我们恐怕不需要那么迁回。因为文本本身所提供的就是一个女性的话题。在生男生女的占卜中,唐敏反复申明自已渴望生个男孩并非出于对女孩子的轻视。恰恰相反,对女孩子过分的疼爱而产生的对其末来命运的担忧才是唐敏不忍让女孩子来到这世界上的缘由。因着对男性世界的依赖,女性总是更容易受到伤害。这是唐敏不愿生女孩的根源所在。但是,当用来占卜的“女孩子的花”意外被蜡烛烧毁时,她蓦然惊觉拒绝创造女孩子的想法恰恰是对女孩子的伤害,为此,她说:“在世上可以做许多错事,但绝不能做伤害女孩子的事。”这句话既是她说给自已的痛悔,也是她给予男性中心社会的提示。唐敏笔下流淌的是女性对女性的理解和疼惜之情,它如泣如诉,既是女性敏感脆弱心灵的自我怜惜,又是对男性世界给予女性的伤害的温和抗辩。而在《月亮的海》中,唐敏以女性情怀感受自然,在物我同一的境界中,将月亮的海描述成为满蕴着女性的哀愁和寂寞的海,从而呈现给男性世界一个不为人知、亦不需人知的沉静悲伤的女性世界。

不过,很快地,唐敏由疼惜女性而生的哀怨就转变为对女性角色的镇定接受。虽然没有像叶梦那样陷入母亲角色的自我陶醉中,但唐敏专门写给女孩子的散文集《女孩子的地***》却处处表现出一种母性的关怀。在这本文集中,唐敏以极具耐心和极其细致的笔触提醒、点拨女孩子要白面自已的成长,其中涉及到种种感情、心理问题。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唐敏的策略转移:由拒绝、对抗男性世界对女性的伤害转为倡导女性的自我关爱与保护。这种选择看上去虽然颇为无奈,却反映出她已经开始考虑认同女性的社会角色,从寄希望于他人的关照转为自守自处。

不同于唐敏的含蓄,王英琦对生为女性的艰难的表达是通过直捷而粗砺的方式实现的。她的作品多诉说身为女人、尤其是单身女人的艰难孤寂,虽也有《乡关何处》这种不疾不徐、有款款女儿情怀的温情之作,但多数作品感情强烈、判断直捷、大喜大悲、大叫大跳,因此而显粗犷、豪放,有“雄化”的倾向。在《写不出自传的人》、《永远的女游子》、《被“造成”的女人》、《女性的天空是高远的》等作品中,她或坦率地陈述自已的过去和现在,或对男权社会对女人的规约直接表示蔑视,或呼叮女性“更理性更美丽地活出女性的滋味来”①。在《重返外婆的家园》中,她说:“以男子为中心的千年一贯制发展到今天,虽然在形式上有了巨大变化,但在本质上,女人仍是从属附庸地位。”在《那有形的和无形的……》中,看到徽州的贞节牌坊,她“感到一种大愤怒”,评价说:“将一个女人的全部真诚,全部情感,献给一块没有生命的石头……这种道德,是多么地不道德啊!”赞美女性、同情女性、为女性抱不平等几乎是王英琦散文最为重要的内容,但是,当她以母亲的身份创作,这个曾经对男性中心世界嫉恶如仇的“女游子”却写下了《七月的馈赠》、《准母亲》、《诞生》等创造生命、“成为母亲”的系列散文。在这一系列散文中,

因身为女人的艰难而变得粗砺 , 并时常愤怒的王英琦不厌其烦地表达起身为女人的喜悦和满足。在《被造成的女人》中,她宣称:“儿子的命是我给的,我成为一个母亲的角色,却是儿子给的。儿子诞生了我。”

着眼于以上几位女作家创作的起始与转向,不难发现:她们殊途而同归。表面看来,叫梦所表达的身为女性的骄傲与唐敏、王英琦诉说的作为女人的艰难呈现出对峙状态,但在本质上,这两种态度都是基于女性要在男性中心的世界巾自我确认的需要,而做出的寻求女性平等位置的努力。但在创作实践的深入与发展中,她们的性别自觉意识渐渐被社会角色的认同感所取代,并开始转换自已的话语系统,由女性话语向母性话语过渡。在新的话语系统中,那些直接或间接对立于男性世界的抗辩被置换为性别资源所带来的欢喜,在作为母亲这一角色的生活中,她们的灵魂获得了安顿。同时,她们的自我在这一角色中获得了重生,在感动与希一望中,她们与男性中心世界达成了和解,开始以平易性态度面对世界,安稳地回归到社会为其规定的角色中

二、从情绪感受型转向理智分析型

从新时期之初张洁的“大雁系列”为恢复散文对个人情绪的抒写所做出的努力开始,至1980年代中期唐敏、叶梦等人对纯粹个人性感受的捕捉与表达,“女性散文”一直是以对不确定性情绪的把握、对细密绵长感受的明嚼见长的。因此,张洁、唐敏、叶梦、苏叶、斯好等名字成为了通向感性世界而非理性世界的路标。但是,随着这些女性作家创作历程的增长,她们大都渐渐放弃了表达情绪与感受的兴趣,而转向对世界的理智的分析与评判。

张洁的“大雁系列”散文在新时期之初的文坛犹如一股清新之风,它借助童年视角,以跳跃在文字底下的堪怜的童心的小小快乐和微微感伤征服了在忆悼中沉痛的读者。在众多的文学作品为“”中冤屈的灵魂泪眼迷离时,《挖荠菜》、《拣麦穗》、《盯梢》等散文里,那个在饥俄、孤独中渴望关爱的“大雁”,***于那些被抚慰的灵魂之外,向读者绽开了羞涩、无邪、甜美的微笑。在多数作家不能自拔于近距离的往事之际,张洁率先跳出时代语境和文学语境,重温远距离的童年旧梦,不求视域的广阔和叙事的宏大,而是在那些温情的追忆和想象里,以女性独到的、深挚的关怀与感念,引导散文不再抚摸“伤痕”,开辟了散文的新风。

不过,这种温婉和细腻的抒情没有成为张洁散文的主流。“你将格外地不幸,因为你是女人”,不仅是其中篇小说《方舟》的题记,也是张洁始终如梗在喉的隐痛。虽然她的笔锋没有直接指向男人与女人在社会上的不平等,但敏感多愁的她,在深感作为女人的艰难的时候,在《过不去的夏天》、《一扇关闭的门》等作品中,轻盈的心便负载起对沉重现实的批判。对社会不公的凌厉议论或许缓解了她的疼痛,却不再有“大雁系列”给人的感动,也末能在“女性散文”深入内心、裸现灵魂的当下为张洁带来再度光荣。

苏叶最优秀的散文是那些满怀温馨、义略带感伤的忆旧之作。《总是难忘》、《告别老屋》、《能不忆江南—常熟印象》、《梦断潇湘—故乡行之一》等都是这类作品的代表。这类作品是“一汪人性的潭”②。在这类作品中,苏叶以女性特有的对细节的敏感和超常记忆,着力于对人性关的呈现与礼赞。那些纯真年代的勃勃生机以及艰难岁月的相亲相爱,是她回望过去时的光芒。

苏叶的“过去”总是由一个个极具故事性的片断构成。每个片断皆具有***性,各个片断在一条线索下连缀起来,便成为一个义一个回忆镜头。可以说,故事性和镜头感是苏叶忆旧散文给读者的直接感受。故事性主要表现在几乎每个构成苏叶散文篇章的片断都是“有声有色”的。《总是难忘》中,那群无忧无虑的少女所有“疯疯癫癫”的活动都充满了声色、动感。《告别老屋》中,刚搬进老屋时,“母亲憔悴的脸上有一市惊喜欲哭的神色”,母亲扶着失明的父亲,“慢慢地走,一样一样地摸”,她不断告诉父亲:“苏夫子,呢,这是窗;这是门;出这个门是阳台,好大一个院子噢!”父亲则随母亲的指点摸索一阵,安详而喜悦地问:“志南,我们如今有个家了!是吧?”这些描述集中于人物的语言、动作、行为等,因此具有很强的情节性和立体感。苏叫忆旧散文的故事性就此产生。一个义一个“有声有色”的故事片断在其散文中顺承下来,一段漫长的属于回忆的自然时问经由作者心理时问的市新组合.有历史长度的记忆就被容纳在有限的篇幅内。

从苏叶忆旧散文故事的生动与感情的饱满细腻中,能见得她女性的关注日常生活、留意细节、善于感动等特点。但在另一类散文中,富于女性色彩的温婉感伤则被偏于阳刚的议论替代。这种散文创作可以在苏叶的《我的散文观》中获得解释:“我写散文很难,写着写着,常以为是一个正视社会、正视人生的过程,是一个思考和梳理的过程。是一个以稿纸为纱布,以笔为刀,在书桌这张乎术台上检视自已内心的过程。”③因为喜欢凡高、鲁迅,苏叶试***以刚烈、坚韧的主体精神做出敏锐、深刻的文章。虽然此类散文是她所钟情的,但比起其忆旧题材的作品,苏叶的这类中性散文打动人心的力量还不够。即便其中被评论界看好的作品,如“把苦难当成甜的培养剂”的、认识受难的《木鸡腿记》,“刚可触天,柔可覆地”的、表达自已人格理想的《只有扇子岸》等,也因智性对感性的覆孟而不能有《总是难忘》 的鲜活,略显拘泥和板滞。

斯好的散文成名于女性的温情细腻笔触,而后则以对现实的冷峻思考和荒诞感受作为自已的风格。按照其散文自选集《斯好散文精选》中自已的分类,斯好散文的题材、美学风格大体有四种类刑“女儿梦”、“心的形式”、“荒诞系列”、“斑驳人生”。

斯好旱期那些纯净、清新、明朗、优美的礼赞自然和人情、人性的《武夷日记》、《小窗日记》、《故乡》、《望月》、《女儿梦》、《童年》等都是她美丽缠绵的“女儿梦”,“其作品节奏疾徐有度、字词疏密有致,掷地作声,重复的却是前人的意境”{。但是,到了1985年,以《歪嘴仔》为界,斯好散文的风格突然有了转变。她由审美转而审丑,由轻灵转为凝重。1985年是她创作的转折期,这一年,她写下了表现畸形人生的《歪嘴仔》,之后又写有一批关于复杂人性真实人生的作品。这批作品主要是她表现“斑驳人生”的叙事性散文,较为着名的还有《表舅母》、《婉穗老师》等。在这些作品中,斯好既满怀悲悯与同情地审视儿俗的市井人生,又不无批判地揭不人性的复杂与卑微。她自已也由甜蜜的理想主义者变成了痛苦的理想主义者。

在省察外部世界的同时,斯好也在不断进行自我省识。“心的形式”和“荒诞系列”的作品即为她返归内心、自说自话、自问自答的心理独自。其中,《心的形式》、《心灵速写》、《梦Ice)),《一封信,永不付邮》等都是思考着的斯好与自已灵魂的对话。由于她所感受的

现实“冷峻多于温馨,痛苦多于幸福,利_陋多于美丽,无限的灵魂在无限的梦境里领略到的却迥然不同,风光大异”凡,因此旱期散文巾流溢的女性的温婉细腻情怀被置换为孤寂纷乱、荒凉无助的情绪。《心的形式》一文,在追忆了荒谬时代的生活后,她这样表述自已对人生的体认和感受:

这是头一次明自人生要跋涉要承受的太多太多,可以安享可以选择的却那样稀薄有限。

也是头一次明白幸福可以不必富丽堂皇.有声有色。……有一种感觉像山一样沉重,又像空气一样飘忽

不定。我有时真切地感到它来了,但很快又感到它头也不回地走了。我无法确切地说出它是什么,但我知

道它走后我出奇地冷静.出奇地坚忍不拔….

有一种渴望老在我心底盘旋。它计我透视人类的渺小,人生的无谓。它抹掉尘世虚假的光泽,还它以本的幽暗与芜杂。它是一个警句,一条格言。是一个质疑,也是一份回答。它是唯一的水恒,唯一的真实。它使我在仄倦的同时能够观照,在沉溺的同时能够警醒。

斯好这类跨越具体事件本,直面对心灵的倾诉是最可代表其散文成就的作品。它们向灵魂深处漫游,在形而上的思考和追问中探询着生命中能承受之轻。在冥想的世界里,斯好打破了现实生活的情节链条,只尊重从心灵的呼唤,倾听心灵的回声,这使得她在表述上获得了极大的自由。但是,密集的思考计斯好越发放弃了叙述优势,除了“亲子”散文外,其 他作品对世俗生活疏远的倾向令其散文越来越背离“情”、而靠近“理”,这恰恰又为其散文的局限。

张抗抗的散文以喻理见长,性别意识井不明显。她以不散的“魂”、’以固的“核”支撑自已的作品,以使自已散文中琐碎和闲趣产生一种内在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其散文的“魂”与“核”即对人生析理的参悟。因此,在不放弃审关追求的同时,张抗抗散文还表现出审智倾向。《地下森林断想》、《下一吞泉》、《牡丹的拒绝》等即是在“艺术境界和智慧境界”里的富于启迪性的佳。

从自然景观中理人生并行自我低砺是张抗抗散文的特色。以《下一吞泉》为例,作者叙述的是一直向下方能见到壮观的三叠泉的游历。我们不妨挑选出这样一些话:“多奇怪,竟然是一白往下走”,“我知道,退路是决没有的”,“既然已经出征,又干吗找退路呢?” 他们亦是走到走不下去,才自已辟出一条路来……”“而这种感觉,却只有走了那么险的‘下坡路’,站在峡谷底才会得到”,“如果按照原路回去,便一白是朝上走。真奇怪,回路是向上的……”从这些句段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作者写三叠泉游历的目的—暗示读者换一个角度看人生。当然,具体选择什么角度,则是读者个人化的决定。在《牡丹的拒绝》中,张抗抗盛赞洛阳牡丹花会上,没有开放的牡丹“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日暮自已冷落自已”,显然,她将牡丹.赋予了人格意志,作为了人格化身。《地下森林断想》、《仰不愧于天》等作品也都是借写实而写虚,因此,张抗抗笔下的自然总是人格化的自然.总是呈现出主体大于客体的人格精神,指向对人生的体悟。虽然张抗抗的喻理散文不同于“十七年”散文的“理”即“***论”模式,但由情至理的写作路径总难免给人以目的性过强、艺术性不足之感。

综观张洁、苏叶、唐敏、斯好、张抗抗等人由情绪感受型向理智分析型的创作转向,效果不甚理想。理性的登场并末能引领“女性散文”走向深刻,反而暴露了女性驾御此类题材时的吃力。并且,女性长于感性体验的先天资源一旦被弃置,她们的散文在艺术上的女性色彩便也随之淡化,“女性散文”的特征便不再显明。

如果“女性散文”作家们放弃性别诉求、接受了自已的社会角色,可以被看作是她们与男性中心世界的和解的话,这种趋向温和主义的性别观念确实值得肯定,因为任何极端的、激进的、无休止的对抗状态都只能说明社会生活与思想的不健全,温和主义的性别观念暗示了中国女性主义思想的健康与成熟。但是,当“女性散文”作家们放弃了自已敏感、细腻的心理资源时,她们就相当于放弃了自已的专长。因为这样一来,女性散文作家惯于摒弃理性分析、直达体验与感受的表达方式,天生的艺术领悟力,善于抓住心灵的每一丝微波细澜,及时将电光火石的、转瞬即逝的感觉转换成沉静有力的文字等优势将难于展现。在后来的发展巾,“女性散文”的声音渐渐稀薄,从情绪感受刑到理智分析刑的转向是其市要原因之一。

超越性别意识的写作,使得“女性”不再具有性别意识的内涵,而仅仅成为作家性别身份的标识。此时,富含性别意识的“女性散文”便走向了无性别意识的女性”散文。虽然从文体的发展、作家的自我超越等角度来讲,这末尝不是一喜;但从转向后的“女性散文”自我表达的实效来看,却是一悲。女性作家怎样更好地利用自已先天的优势,又不仅仅倚重于性别资源提供的话题,恐怕是“女性散文”所面临的及需要思考的问题。

注释:

①王英琦:《女性的天空是高远的》,《乡关何处》,中原农民出版社 1994年版,第179页

②高红十《我看苏叶散文》,《人时代文学》1992年第7期。

③苏叶:《我的散文观》,《)口明日报》1993年4月24日。

④老愚.《上升的群群—论当代中国新生代散文》《上升—当代中国人陆新生代散文选》,北力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此处老愚所说的“前人的意境”指的是“朱自清杨朔式的状物写意,为境造情”,

散文作家范文第6篇

女人爱小说,心里更爱散文。“散文”乃中国文学之正宗,能够“为文”方为“文人”。尤其在海外,“副刊文学”为主要园地,遂给散文的生长以沃土,不仅造就“文学轻骑兵”,更成为女作家长袖善舞的疆场。

域外写作,作家可坦然观照外部世界并发掘内心情感的宝藏,再加上各种异质文化的碰撞,从而将创作意识的个体空间无限拓展。如果说男性作家多喜欢以***治视角来叙述、反映社会、道德、文化等宏大题材的话,那么女性则更倾向于“自我”的修为,即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个体”与“外部世界”的关系,由此而形成的散文风格不仅在题材上随心所欲,笔法上也姿态万千。

纵观近年来活跃在海外的华文女作家,突出的一个创作母题就是各国“文化之旅”的反思。因为她们有条件行走在世界的角落,能够写出不寻常的风景故事。

多年前聆听李黎关于“旅人”的感悟:“旅行不同于旅游”,至今难忘。正如她在《像我这样的一个旅人》中写道:“中年后最大的奢侈,是一再重去寻访同一个地方,就像一再重读同一本书。”她的精辟结论是“当一个人到过够多的地方之后,才会炼出一双眼睛,看得见自己家中的宝藏在哪里。”

张让,一位在写作上绝不“让”须眉的作家,善思的锋芒寒光冷冽且飞翔无界。她写《有一种自由叫想象的自由》,将旅行文学的现实目标升腾为“浪游文学”的激情梦想。文中援引杰克・克鲁瓦克再版的名作《在路上》,说的是美国上世纪60年代的年轻人跳出现实、集体沉于梦中而引发出的浪游文学的精神特质:那种天真无忌的野性和活力,游荡天涯并放浪形骸。作者由一本书思考一类文学,思考一个时代的悸动、一个国家的内心演变。

严歌苓的小说总是充满了对“弱者”的人性关怀,承袭在散文《行路难》里,写的虽是“旅行文学”的范畴,其精神的内涵依然是悲天悯人的情怀。作者旅居尼日利亚,特别描述了城市中最常见的交通工具“奥卡达”的人生***景:“奥卡达在大街小巷游串,招手即停,迅速贼快,生死由天。我从来统计不出每天奥卡达的交通事故率,因为媒体放眼大事,民间对生命似乎也看得很开,乘奥卡达丧生的危险和虐疾、***、上层社会的压榨、警察的误杀相比,应该算是最小的。”什么样的国家就有什么样的交通,奥卡达上的奇异风景,窥见的是一个国家和它的子民。

旅行文学中比较高难度的是地方风土的采掘。日本作家华纯,表情里虽然浸染了东瀛女子的清婉,但心底里依旧是黄河落日的豪放胸怀。她的文字长于钻探,在风土文化的美学宝藏里总有惊人的发现。《奥多摩教你忘记东京》写的就是东京人心目中的“桃花源”:那里除了美景,更有美酒。清泉酿造的泽乃井酒,不仅是酒,更是民族文化的见证。作者将两个女人山中赏酒的气象描述得实在令人心动,但最终礼赞的还是中国文化的源流。

荷兰作家林湄,近年以小说《天望》引起文坛注目,散文《他为你点亮更高处的灯》是旅行文化的佳作。文章写的是德国名城魏玛,作者有幸走进了歌德的家园,感受他当年的沉思、读书、创作,作者发现:伟大高贵的灵魂总是与痛苦相伴,歌德在他75岁时说自己一生真正快乐的日子还不到25天。给作者更深感动的是歌德与席勒并放的棺木,同代的诗人作家生前死后竟如此亲密,那是一个多么令人怀念的时代。作者由此发出的感叹是“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并没有令人类的情感世界变得更为美好和洁净,相反地,越来越多的人将灵魂抵押给财权色了。”

除了“旅行文学”的文化时空,海外女作家的另一个创作母题就是对人生旅程的回忆。回忆,本就是孕育文学的母巢。张翎深受西方文学的浸染却坚守着婉约派的传统笔法,频频获奖的小说多写历史风云里的风月故事。她的散文,亦是心平气和地淡笔写来,却让人震撼。作品《杂忆洗澡》,忆的是浙南小城人洗澡的旧景,作品写的是洗澡,背景却是“意想不到的变迁。有些一直在台上的人突然下台去了,又有些一直在台下的人突然上台来了。当北方的来风带着一些让人兴奋的信息一次又一次地拂过小城的街面时,小城的人才渐渐明白太平世道已经到来。”作者最后的落笔是“暖暖地洗去了一身隔洋的尘土,便知道我真是回家了。”

“回忆”固然心醉,“爱情”的探索才是所有“文学女人”的魂梦所牵。赵淑侠旅居欧洲30余年,小说《我们的歌》倾心传导的就是那份挣扎中的爱情。新作《咬破那个茧》,更是将爱情的真谛娓娓道来:“惟由情生到情灭,经过的往往是崎岖难越的荆棘道,特别是爱情破灭后的苍凉局面,常令平日表现得意志坚强的人亦无力面对。”文章最终要说的正是女人如何从“情”的困境中自立。“只有咬破那坚硬的障壁,重塑自己***的生命,才是解脱之坦途”。

吕红喜欢在小说世界里寻找着女性命运的情感方舟。其散文《女人的白宫》,写的是俄州波特兰白宫的一个没有噪音喧哗的夜晚,让人感觉时光倒流,幽情如梦。作者的绵绵思绪围绕着女人的生命:“女人深长而痛楚的生命体验,对于爱与善与美的呼唤的焦灼――不是异想天开,女人若多一点机会参与社会,那么世界是否会变得更人性、更美好一点呢?”

海外女作家,绚烂的文字不仅有灵性之花,也有理性思考的智慧之树。吕大明是游学欧洲多年的资深作家,深悟东西文化,兼有哲人的眼光和诗人的情怀。她的《时间的伤痕》,精辟优美如“悼古”,说那是“时间的舞者”,“在夜莺清唱的花园里漫舞,脚踏在希腊神殿的断垣残壁间”,“在记忆的古园里,时间的钟摆缓缓倒转”,文字的意象重叠交错,浓烈的思绪几乎有些化不开。

同样是“生命的移植”,成长于大陆的海外作家显然更易于表现自身经历的坎坷,如顾月华的《灵魂归宿》。作者来自上海,历经了多年沧桑,而今怡然的移民生活,最后的心灵渴望还是归乡。游子的心,因为有故乡的依托才踏实,因为远方有孝心的儿子才美满。儿子送来故乡的钥匙,房子并不新奇,新奇的是母子俩所共同经历的艰辛岁月。

喻丽清是北美华文文坛的散文名家,更擅长描写人文的关怀和文化的传播。作品《那瓦荷之梦》,说的是美国一对担任大学教授的中国夫妻,甘愿放弃教职,去为那瓦荷部落印第安孩子教书的故事。作者亲临其境,为两人感动,感动于“火柴”划在印第安人的荒原上,光亮虽弱,但那种韧性、那种包容力、那种随遇而安、那种无私的爱,令人感佩。

吴玲瑶,当代海外华文文坛难得的幽默人才,多年“执笔卖笑”,渴望“笑里藏道”,她以《女人的幽默》以及《生活麻辣烫》等49部幽默文集风靡文坛。吴玲瑶开口或下笔,皆喜妙语,像是一个积淀了多年的烹调大师,将色、香、味逗人的一盘盘人生佳肴不间歇地端给你看,直笑到衣带渐宽。作品《减肥专家》,说的是洋妞莉莎在减肥路上的坎坷经历,典型的吴玲瑶式“幽默” :温厚婉讽,精彩细节画龙点睛,醒世的笑谈中却饱含着对生命冷暖的深深眷爱。

散文作家范文第7篇

1932年瞿秋白编译《“现实”———马克思主义文艺论文集》就介绍了恩格斯、普列汉诺夫、拉法格等的一系列文艺论著,率先“拿来”了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体系和文学批评传统,为构筑“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瞿秋白提出“辩证唯物论的创作方法”,强调文艺工作者要学习马克思主义、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指导创作方法,既批评了左翼作家创作中以***治代替艺术的偏向,又有力驳斥了文学和***治不能并存的谬论及超阶级、超时代的错误文艺观点,这在二、三十年代是难能可贵的。

瞿秋白第一个提出为人民大众服务是***文学的中心问题。他提倡文艺必须为中国人民的***事业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文艺必须表现工农大众的生活、希望和理想,表现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和***战争,从而为以后***文学和整个新文学与人民大众的结合提供了思想基础和实践基础。

总之,瞿秋白的思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是深远的,如果不了解瞿秋白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和贡献,就很难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经历了一个不断全面和不断深入的历史过程,必然造成“历史”的断裂,也导致对思想形成历史的不全面诠释。第三,领导开展第二次文艺大众化的讨论左联成立之初,就设立了文艺大众化委员会,文艺大众化是其重要的工作内容也是左翼文学运动有别于初期新文学运动的一个重要标志。瞿秋白发起并领导的是1931年冬至1932年的第二次文艺大众化讨论,这次讨论是规模最大、历时最久、涉及问题最多的一次。左联组织第一次讨论正式提出文学大众化的任务,不重视作家的作用却偏重于从组织上解决问题,对文艺大众化的若干具体问题没有接触;第三次讨论主要围绕大众语问题进行讨论,大众文学的问题却很少涉及。

1932年4月,瞿秋白在《文学》半月刊上发表了《普洛大众文艺的现实问题》;6月,又在《文学月报》上发表了《文艺大众的问题》,他的理论主张和马克思主义文艺的出发点是一致的,认为文学是有阶级性,和一定的历史阶段、一定的阶级相对应,他根据欧洲文学以及俄国文学的发展状况,提出:真正的国语文学应该使用无产阶级大众的口语化,而不是“五四”以来的欧化的知识分子的口语化。等等,是整个文艺大众讨论过程中历时最长、讨论问题最多且最为深入的一次。

散文作家范文第8篇

中国散文诗在文学创作的各个领域中似乎于隐性地位。这说明社会还在等待着散文诗人们作出更大的努力。

为了纪念中国散文诗90年,我们组织了这次评选活动。我们的指导方针是:公正、公平、公开。本奖设立五个奖项,就是:

一、中国散文诗终生艺术成就奖

二、中国散文诗重大贡献奖

三、中国当代优秀散文诗作家奖

四、中国当代优秀散文诗作品集奖

五、中国当代优秀散文诗理论集奖

第一项奖由组委会确定,第二、三、四、五项奖由评委会评定。

在评奖过程中,评奖办公室为评委会提供了150部作品集、理论集及有关资料,并提出推荐名单。五位评委根据自己的***判断投票,最终以得票多少的顺序产生获奖者。

有些散文诗人的作品也很优秀,但因为没有新作品参评,因而错失了机会。这是一种缺憾。

散文诗不是散文也不是诗,散文诗既是散文又是诗,她是这二者美丽的混血儿(如王幅明先生所说),她具有独特的品格和专有的美质,她的本质是诗。她探求自然的神韵,揭示人生的奥秘时,具有她特殊的艺术条件。她已经在中华大地上深深地扎下了根,正在艰苦地、蓬勃地生长。散文诗之花必将在中华大地上开遍,在东亚大陆上建成一座伟大的、辉煌灿烂的中国散文诗的林苑!

这里,我代表评委们向所有获奖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和真诚的祝贺!

同时,向全国所有散文诗作者和研究者致意,问候!祝他们写作成功!

散文作家范文第9篇

[关键词]赵敏,人文情怀,生存境遇,审美境界

赵敏60年代出生于滇西丛山腹地一个叫箐干坪的小山村。他的作品集《流年》以一种真挚与纯朴赢得了读者的心。

经过乡愁洗涤的心灵,随着流年的美丽流逝,更能蕴含诗意和美感。赵敏的生命境界又进入了另一个高度。赵敏的散文,在流年随想中,在凡人、凡心、凡事的感悟中,有了简单后的生命精彩。总的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审美特征。

一、对生命个体生存境遇的思考

生存应该是人的第一追求,人只有活着才能谈其他的一切。生存是人的最基本的权利,也是人的基本价值体现。赵敏是一个特别冷静与理智的人,他总是从人的需要出发来思考人的生存现状,并从人的生存境遇中探讨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我们知道,人有多方面的需要,“需要是指生命物体为了维持生存和发展,必须与外部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而产生的一种摄取状态。”赵敏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描写,既真实地反映出人生存的困境,又不忘记精神的崇高,这样就不会流向生物学意义上的庸俗化。在《调动》里,赵敏渴望有一个安稳温馨的家。“调动”它有着最冷酷的层面和让人无奈的内涵,因为闹着调动的人大都是处于被动的地位,都是在等待着冥冥之中某种权力的开恩许可。作为一个男人,为了妻子的调动,活得那么自卑和窝囊,无非是手中没有权力,这是一个男人最无奈的感叹,所以他说:“不知道天堂里有没有调动?”话里的羡慕不言而喻。从《调动》里可以看出作者对当今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思和批判,也有对官场丑恶的愤怒和不平,最后他不得已道出“如果不到万不得已,凡间人生里最好少一次调动,因为调动对于凡人不是求职,而是谋生。”他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向人们诉说了内心的感受:经历调动就是经历苦难、经历绝望。夫妻想生活在一起,这是爱的需要。赵敏肯定了这种需要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可当这种需要不能满足时,赵敏从一定的高度思考了人的生存问题,给人很多感悟和启示。在《缅桂花》里,赵敏借“缅桂花”表达了自己生存境遇的不佳。“缅桂”与“免贵”谐音,就是免去大富大贵,如果赵敏生活得很如意, “缅桂”就是真的“免贵”他也是不会在意的,就是因为不如意,才会有“心中早就为我家后院的缅桂花树发虚了”。而好友的一句“缅桂”,就是“免贵”的提醒,自然应验了许多。赵敏有知识分子的傲骨,他不会阿谀奉承,不会溜须拍马,更不会低三下四,他只能在痛苦中清醒地面对事实。所以,最后“我”还是没有砍下缅桂树,但是心中的愁结却是自然少不了的,这里,有“我”的许多辛酸,许多无奈……这些愁思不断化成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理性思考,这些思考在赵敏笔下变成了一个个美丽的字符,引起人的想象和联想,不断使人受到感染和启发。

二、对人间真情的热切呼唤

赵敏来自大山,有大山的真诚与纯朴,他习惯了山里人无拘无束的坦诚相待。当他从大山来到城里定居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无法适应城里人的生活,总有一种失落感,总是怀念乡村人与人之间的那种单纯。在《留一院井给自己》,作者这样描写:“所以在城里生活久了,人的心里总会长出一个大栏铁窗,长出一大片隔膜来。在这个问题上,倒是乡村来得潇洒。一片爬着牵牛花的竹篱笆院墙,窗门洞开。过路人走得口渴,随便进了谁家,甭管人在不在家,尽管拿下木瓢舀冷水喝就是,谁也不会把你当小偷,所以出身于乡野的人,像我即便去了城里生活,也爱把日子过得有些乡野气。”在这里,“我”对乡村生活的向往是不言而喻的。《邻家青藤爬过来》中写道原来邻家和“我”家,没有太多的往来,见面也是礼貌地点头微笑一下,后来,因为邻家的丝瓜藤爬过来并开着小花,我家的金银花爬过去。因为这青藤,这金银花,拉近了两个孩子的距离,也拉近了两家大人的距离。正如赵敏所说:“真是人不如花啊!”花还真的管不住,无拘无束的来往,而人,却人为地制造那么多的陌生和隔膜,真是很悲哀。赵敏比较看重人间真情,所以他的散文中始终流露出对人间真情的渴望。

另外,在赵敏的《流年》里,特别提到了“疼痛体验”这个问题。“痛”是因为经历之后对人生的一种感悟。托尔斯泰就特别看重苦难对一个作家的影响,苦难应该是人生的一笔巨大财富,是作家审美意识的积淀。赵敏的“疼痛体验”其实就是经历了许多痛苦之后的一种审美体验,这种体验能提升精神、完善人格。赵敏独特的人生经历造就了他独特的生命体验,这是赵敏生命的一种寄托。在这样的生命体验中,赵敏悟出了生存的诗意和生命的意义,他说:“我越来越把流年当成一种疼痛体验了。我知道生命只是一个过程,可是每当我离开一个地方的时候,我都会黯然神伤,在那间旧庙作的小学堂里,我与小伙伴们一起度过了朗朗的童年时光,至今还记得离别它时我心中像堵了一团棉花一样的难受。”难受什么,是童年?是小伙伴?是小学堂?都是,又都不是。其实,是一种难舍的真情。因为“我”怀念的是一种无拘无束的生活以及在这种生活中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真情,这才是“痛”的真正原因。

三、理性关照人文情怀

过去,很多文学作品都看重历史精神,要求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规律和历史发展趋势,而淡化和冷漠了对人文精神的重视和追求。其实文学是以人为本的,尊重人、关爱人的精神应加以弘扬,人文精神应是文学作品着力表现的重点。赵敏在他的作品中有意识地表现了人文情怀,这是他创作的价值取向和对人类关怀的一种体现。因为赵敏热爱生活、热爱人生,当他冷静地观察生活、感悟人生时,又洞察了世事人生,痛苦由此产生。一个人会痛苦,说明他还有爱。作为作家的赵敏,他用敏锐的眼光认识到了当今人文精神的缺失。他理智地在作品中郑重地提出这个问题,表现了一个知识分子应有的良知和高度的责任感。我们提倡作家的贫民意识、底层体验,一个作家只有走向生活、走向社会,把眼睛投向小人物的命运,了解普通百姓的生存状况,才能拓宽自己的审美视野,才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有品位的文章。赵敏的文章没有“为赋新词强说愁”,这源于他底层体验的深刻。赵敏是农家子弟,对土地和农民有特殊的感情,他忘不了生他养他的土地和父老乡亲,忘不了父老乡亲的淳朴和善良。他在《别再伤害农民》一文中,向社会发出“别再伤害农民”的呼吁,这呼声饱含着对农民的关爱和同情。试想没有农民,我们吃什么?又怎样生存?我们不能看不起他们。所以,对农民的尊重就是尊重生命。然而现实又让人很痛心,中国人没有几个发自内心的尊重农民。农民最穷,又最受气,农民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只能拼命读书,跳出“农门”,这样才能光宗耀祖。而让人感到可悲的是,真正跳出“农门”的农家子弟,有几个敢堂而皇之的承认自己是农民呢?在赵敏看来,不管是谁,人格都是平等的,都享有和他人一样的权利和尊严,基于这点,赵敏很注重人的人格价值。“人格价值是指人作为人类的一员所特有的、不可剥夺和丧失的权利、地位和尊严。”尊重人格,其实就是尊重生命。赵敏对土地、对家乡、对农民有特殊的感情,他很看重农民的人生价值,农民为我们创造了维持生命的各种粮食,我们没有权利看不起他们。“真正的市场经济社会和工业文明,决不会是看不起农民的社会。从某种意义上说,衡量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看那里的农民能否被尊重是其中一条重要的标准。”是的,一个文明的社会,肯定是有素质的社会,这个社会里的人们一定会尊重农民,这是赵敏的一种企盼,更是他的人文情怀的一种体现。

别看赵敏是位堂堂七尺男儿,心地还蛮善良呢,很多时候都表现出对人的尊重和关爱。在《忧伤穿过平淡的下午》里,对那位在学院打扫卫生的清洁工的自杀表示了深深的同情。赵敏和这位女清洁工素不相识,甚至连眼睛也没对视过。可就是如此,赵敏也无法抑制来自心灵深处的悲伤,“那天下午,我再无法集中精力做事了。惟独记得那天是九月十六日,忧伤穿透了我整个平淡的下午。我的心不由自主的发酸,眼眶发热,靠着自制力才没有哭出来。一个生命体,一个活生生的人,轻易就离开了我们,一个人的死是多么的容易啊!”在赵敏看来,人的生命有不可重复性,正是这不可重复性,人的生命才美丽和无价。正是这样,赵敏才会为一个离我们而去的生命悲痛不已。这种痛苦让赵敏觉得自己活着简直就是一种罪过,这是怎样的一种境界,又是怎样的一种情怀啊!所以,他说“但愿不幸的事永远都发生在别的星球,永远与人类的生命和生存无关。”这美好的愿望感天动地。

散文作家范文第10篇

长河凝滞,关山肃立,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中华大地,十三亿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用最高、最隆重的礼仪,祭奠在汶川大地震中遇难的同胞。人民共和国的国旗徐徐降临一半,迎着干烈的热风,伴随呜咽的雨滴,满含着泪水的中华儿女,默默地为遇难同胞依依送别,猎猎的声响,唱响中华儿女的生命礼赞。

苍天泣血, 神州静穆。***沉重的神情,***沉痛的目光,十三亿双人民的泪眼,在半降的国旗下默默地伫立,心向着边远的地震灾区。中国历史的时钟,将永远定格在这漫长的三分钟,让自己的子孙永远记住这场巨大的灾难,记住每一位中国人民的命运,与自己的国家富强和民族兴旺永远相连在一起。我们的共和国对同胞生命的尊重和热爱,现在还提升到一个最高的礼节高度,更加有力地彰显,奏响人类同自然灾害生死较量的生命进行曲。

苍天不公,大地绝情。汶川大地震,多少儿女的失去父母,多少白发人送别黑发人。遇难的每一位同胞,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后代。我们的共和国,把失去一个同胞的生命当成是国家的巨大的损失。幸存的同胞一起寄托一个伟大民族的沉痛哀思,激励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勇于向自然灾害作生死宣战的壮志豪情。

三分钟如此短暂,就是这一瞬之间的停留,我们的共和国却以此为自己人民的蒙难而举行全国哀悼,事实早已证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坚强柱石就是十三亿中国人民,人民的生命就我们共和国的生命,人民的尊严就是国家的尊严。

我们的共和国为遇难同胞设立全国哀悼日祭奠,体现人民共和国的宽广的胸怀和伟大气概,表现出中国人民对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抒写了一个伟大民族集体悲痛的心志,体现一个伟大民族强大的凝聚力,敢于与一切危害自己同胞的外来力量作坚决的斗争。

中华儿女的沉痛哀悼,更不惧怕任何人权道士来指手划脚、说三道四,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团结向上的象征,给予遇难同胞人权最有力的彰扬,把崇高的人道精神提升到国家、民族的高度,让自己的子孙后代继承发扬,给一些成天自翊人道卫士的人一个强有力的回答。我们更以身为中华儿女而光荣,更为自己身为有这样一个爱护人民的祖国而骄傲自豪。

举国同悲,中国人民向自己的国家致以崇高的敬意,向蒙难的同胞致以最高礼节的的哀悼。地震中遇难的同胞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得到如此至高无尚的尊严礼遇。从国家领导到基层百姓,每个人的心中都奔涌着一种坚强的团结信念。中国人民庄严地向世界人民展现,一个国家和民族对同胞生命的尊重和关爱程度,从古至今,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才能做出这种光辉的表率,供世界人民敬仰 。

举国同哀,中国人民以共和国的最高的祭礼来祭奠,向在汶川大地震灾害中逝去的全体同胞致哀,这是中华民族对生命理念的一次升华,是中华民族精神强劲的闪光,举世瞩目,已经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赞扬和支持。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得到进一步加强,激发出全国同胞与巨震抗争的勇气和力量。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散文作家范文

学习

完美陌生人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完美陌生人,内容包括完美陌生人全文免费阅读,完美陌生人by陈陌。有一种人不从事足球运动,却与足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管你是球痴,还是球盲,对他们的名字都会如雷贯耳。他们真的是最有名的陌生人。迈克尔・舒马赫身份:前F1车王

学习

DV四小子

阅读(72)

安全帽头上戴,粗麻绳当腰带,远看像东方不败,走近似街头乞丐,站在工地上扯几嗓子,倒也激情澎湃……这就是近日在网络上风头正劲的《民工也疯狂》系列DV搞笑片段,短短几个月,它的全球点击率已超过1500万。让人吃惊的是,创作出这些DV短片的是4个平

学习

玩儿:冬季旅游全攻略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玩儿:冬季旅游全攻略,内容包括冬季旅行游记,冬季旅游攻略方案。时下,冬季外出旅游已经成了一种时尚,各大旅行社也已纷纷推出主打的冬季旅游线路。但是由于天气寒冷,如果在旅途中有些注意事项没有做到,那么你的身体可能会受到疾

学习

战火兄弟连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战火兄弟连,内容包括战火兄弟连主题曲,战火兄弟连演员表。时隔350天,特雷西・麦克格雷迪回到了丰田中心,和阔别已久的姚明紧紧相拥。不过这次,麦蒂身穿活塞战袍,而姚明则是西装革履。此刻的重逢,相机闪光灯疯狂作业着,这一刻。所

学习

凯蒂 赫尔姆斯:家是不可缺少的部分

阅读(25)

如果换成著名娱记查小欣的惯用写作手法,应该这样开头:有一天,我给凯蒂・赫尔姆斯发了条短信,她没有回。我的短信内容是:“嫁给阿汤给你带来无限风光的同时,抹去了自己原有的名字,甚至很少有人再记得你叫凯蒂,人家都管你叫汤嫂,你的日子还好吗?”

学习

小娟:“山谷里的居民”是人们心底的世界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小娟:“山谷里的居民”是人们心底的世界,内容包括小娟山谷里的居民,小娟和山谷里的居民成名曲。他们是非主流乐队,多年来以驻唱的形式享受音乐和生活;她是非著名女歌手,有着天籁般的嗓音却不肯融入商业主流,始终坚持着民谣的优

学习

浅谈“暗示”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妙用

阅读(51)

本文为您介绍浅谈“暗示”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妙用,内容包括浅谈发现法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暗示教学法的启示。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发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能否遵循学生的学习心理规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学习

科学相亲指南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科学相亲指南,内容包括相亲聊天指南,相亲指南。和相亲对象一起体验焦虑面对即将到来的相亲你表示焦虑?就怕你不焦虑,最好让你的相亲对象陪你一块焦虑。陪伴你度过焦虑的人,你会对他们产生不一样的情感,反过来对方也一样。这就是

学习

中西方酒文化对比

阅读(21)

“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即爱酒,爱酒不愧天”。中国古代诗人李白用优美的诗歌表达了东方人对酒的热爱,也表现了东方酿酒业的源远流长。同样著名的葡萄酒之父巴斯德更是把葡萄酒比做赐予万物生命的阳光。因此,我们很

学习

阿惠 单身女人的幸福

阅读(23)

阿惠今年34岁,是这座城市的“风云女人”。因为她美丽,因为她智慧,因为她坚强,因为她是本市博物馆副馆长,因为她幸福的单身生活羡煞旁人。阿惠的单身生活开始在1994年的秋天,她24岁。那个时候她已经和前夫在小吵大闹了,可是有个5岁的女儿,谁都割

学习

黑暗中的舞者

阅读(12)

本文为您介绍黑暗中的舞者,内容包括黑暗中的舞者小说读后感,黑暗中的舞者简介。这个世界就是一个舞台,所有人都在这个舞台上舞蹈。人们都喜欢灯光下的炫耀,于是,争先恐后不择手段地争夺那一寸光芒。可是,在黑暗的一隅,同样有人在默默地舞蹈。

学习

梨树的整形修剪技术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梨树的整形修剪技术,内容包括梨树y字形整形修剪,梨树的整形修剪。梨树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在整形修剪方面也积了不少的经验。一、整形技术整形期的主要任务是选择培养布局合理,角度适宜,长势均衡的理想树形,并充分利用辅养枝,使

学习

“花中君子”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花中君子”,内容包括花中君子全文免费阅读,花中君子全文阅读。莲花被崇为君子,自古以来,为我国人民所喜爱。“莲生淤泥中,不与泥同调”——莲花是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德的象征。在中国文学里,与莲有关的诗词歌赋不计

学习

透过盘索里看韩国文化

阅读(23)

本研究首先讨论了研究目的和研究史,叙述了研究方法。其次,对受韩国各个阶层所喜爱并具有和谐社会作用的盘索里的特征、构成要素和内容进行了考察。最后,将盘索里反映出的韩国社会要素分为了恨文化、讽刺和幽默、神明文化、乡土文化四类。关

学习

描写四季的散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描写四季的散文,内容包括描写四季的散文怎么写,描写四季的散文阅读题。四季如果心情像四季般,春季便是忧郁无比的惆怅,夏季却充满欢声笑语般戏谑,秋季浅藏了甜蜜,冬季换来了懒懒的回忆。从四季走来渐渐学会体会。三百六十多天的

学习

中外知名专栏作家.国内个性专栏

阅读(47)

本文为您介绍中外知名专栏作家.国内个性专栏,内容包括专栏作家名人,专栏作家文章。沃尔特・李普曼(1889-1974):1931年,沃尔特・李普曼在结束了《世界报》社论版主编的职务后,接受《纽约先驱论坛报》的聘请,撰写“今日和明日”的专栏,每周两次,后

学习

经典散文诗范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经典散文诗范文,内容包括散文诗的格式和范文,爱情散文诗精选大全经典版。经典散文诗范文第1篇关键词:散文诗纵论新颖别致情酣气畅新著《散文诗美学》,依然是作者一如既往的情气充沛而纵横捭阖的纵论特点。这让我不禁想起20世

学习

写景散文范文

阅读(62)

本文为您介绍写景散文范文,内容包括写景状物的散文阅读方法,珍藏版写景散文10篇。写景散文范文第1篇写景抒情散文是散文中重要的一个分支,它同样具有散文的最大特点――形散神不散,把散文散珠碎玉般的内容串联起来的正是作者流泻于字里行

学习

作家父亲的故事

阅读(23)

很多作家的成功,都与其父亲的教育和培养密不可分。――题记不勉强儿子的泰戈尔父亲印度大诗人泰戈尔之父是位有名的哲学家、宗教改革家,被人尊称为大仙。随着泰戈尔的一天天长大,父亲就给他请了家庭教师教他。但当泰戈尔见别的孩子都去学校

学习

怀念母亲散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怀念母亲散文,内容包括怀念母亲散文随笔,怀念母亲是一篇散文吗。昨晚我又梦见了母亲:她穿着一件蓝布衫,正在菜园里除草。我看见了,连忙跑过去,可当我走近时,她却不见了踪影。于是,我一边寻找,一边呼唤:“妈妈,妈—妈—”“喊什么呢?你

学习

文化散文的独特魅力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文化散文的独特魅力,内容包括文化散文的特点,文化散文经典系列。与其它散文类型相比,文化散文常被挤出缪斯殿堂,放逐到世俗文化里去。然而,文化散文却自有它的魅力。它是个充满张力的“文化场”,在历史、审美和哲理的三重维度间

学习

透析文学落幕与作家转型成因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透析文学落幕与作家转型成因,内容包括中国现代文学转型,当代文学的嬗变过程。一、技法的横向移植埋下先锋文学的隐患先锋文学与西方现代派小说有着千丝万缕的牵系。雷蒙德说:“现代主义是指这样一类群体———即从事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