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作家的成功, 都与其父亲的教育和培养密不可分。
――题记
不勉强儿子的泰戈尔父亲
印度大诗人泰戈尔之父是位有名的哲学家、宗教改革家,被人尊称为大仙。随着泰戈尔的一天天长大,父亲就给他请了家庭教师教他。但当泰戈尔见别的孩子都去学校上学时,也闹着要去学校上学。父亲同意了他的要求,把他送进了学校。而这所学校的教师好体罚学生,体罚的方法简直是五花八门,令小泰戈尔十分害怕。泰戈尔向父亲提出要求转学,父亲非但没勉强他,还同意了他的要求,把他送到了一所师范学校。这所师范学校虽不体罚学生,教学方法却机械呆板,枯燥无味,泰戈尔没有学习兴趣。接着他又转了两所学校,结果仍没有学习兴趣。泰戈尔说什么也不去学校上学了。
对于泰戈尔的行为,一般的父亲一定会很生气,认为泰戈尔不可理喻、不可救药,一定要惩罚他了。但泰戈尔的父亲没有这样做,他没勉强儿子去学校上学,并再次请了家庭教师在家里教泰戈尔。他让泰戈尔跟着请来的老师学习数学、物理、生物、英语、历史、音乐、体育、孟加拉语和梵文等。教孟加拉语的老师找到了使泰戈尔对学习感兴趣的好方法。如,他教泰戈尔研读莎士比亚的戏剧,教了一两幕戏后,就把泰戈尔关在屋子里,让他把这两幕戏译成孟加拉韵文后,才放他出来。就这样,泰戈尔在翻译剧本的同时,也熟练地掌握了盂加拉语。通过这种严格有效的教育方式,使泰戈尔的学习兴趣浓烈起来了,学习热情也高涨了,往往是拿到什么书都想读,都喜欢读,甚至达到了如饥似渴的程度。与此同时他对文学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泰戈尔的父亲不仅宽容儿子,还很注意开阔儿子的视野。为此,在泰戈尔11岁那年,他把泰戈尔带到喜马拉雅山去旅游。旅途中,他让泰戈尔坐在自己身边,给泰戈尔读孟加拉语、梵语和英语文学作品。父亲说话好用美妙且富有诗意的比喻,小泰戈尔一路听着,十分感兴趣。到了喜马拉雅山,他们父子就沿着山路向山上爬去。喜马拉雅山美丽极了,有直指苍穹的古松,有潺潺流淌的河水,有鲜艳夺目的野花,更有那终年不化耀眼夺目的皑皑白雪。他深深地被喜马拉雅山的美丽所陶醉了。
美丽的大自然风光极大地陶冶了泰戈尔的情操,激发了他写诗的热情。13岁时,他就开始在报刊上发表诗歌。泰戈尔一生作品颇丰,创作了近50部诗集,12部长篇小说和中篇小说,100多篇短篇小说,20多部剧本,同时还著有数量相当可观的散文作品和其它杂著。1913年,荣获诺贝尔奖金。
想让儿子上世界最好学校的林语堂之父
我国著名作家林语堂之父,没到学校上过学,他会认字读书,完全是自修的结果。他24岁时入教会神学院,后来成了一名牧师。他有八个孩子,五男三女,林语堂是他的五子。
林语堂的父亲精力充沛,活泼乐观,幽默成性,且不随波逐流,所以在那个男子都梳辫子的时代,他的孩子不梳辫子。他教育子女对每个人都要友好和善,弟兄们不许吵架。因此林语堂兄弟脸上经常挂着笑容。林语堂的父亲小时候曾做过小贩,肩挑糖果,四处叫卖,他也挑着米和竹笋卖过。久之,肩上就磨出了疤痕。后来他把自己肩上的疤痕指给他的孩子看,说是挑重担磨出来的,要小孩们必须刻苦耐劳,才能站起来做人。
林语堂的父亲对孩子的文化教育十分重视,林语堂在上小学之前,他所知道的许多知识,都是父亲教给他的。父亲不仅教孩子《四书》、《诗经》、《声律启蒙》、《幼学琼林》等,还鼓励孩子们看西洋书,如《福尔摩斯》、《天方夜谭》、《茶花女》,以及狄更斯、莫泊桑等世界著名作家的作品。
林语堂的父亲对西方的东西知道的很多,并对西方的一切都非常感兴趣。他决心让他的儿子读英文,接受西洋教育。他说,世界上最好的学校是德国柏林大学和英国牛津大学。他要儿子用功读书,将来能进那种学校读书。夜里他常坐在床头,吸着旱烟,对林语堂讲个不停,希望林语堂将来能读书成名。
林语堂6岁时上了小学,13岁时上了中学,17岁时中学毕业。接着他要去上海读书,但起码要筹备一百银元。而他父亲月薪只有20银元。林语堂不知道父亲能否拿出一百银元来。但他父亲并没悲观,并没让困难吓倒,为了能让林语堂到上海读书,他整个夏天都在为筹款东奔西跑,结果并没筹到钱。到最后,他突然想到了他的一位学生,这个学生发财了。这个学生小时候家里很穷,有年冬天,林语堂的父亲送给他一顶瓜皮小帽,这个学生感激得发誓,即使这顶帽子变得破烂到不能再戴,他也永远不再买第二顶。林语堂的父亲觉得向他借一百银元估计没问题。结果那个学生真借给他一百银元。林语堂在父亲的大力支持下,如愿以偿地去上海读了书。
后来,林语堂又出国深造,接受西洋教育,他虽然没有像父亲希望的那样上柏林大学和牛津大学,却上了世界著名的哈佛大学和莱比锡大学。林语堂一生写下了约60本书,上千篇文章,成了一个举世闻名的大作家和学者,这一点恐怕他父亲没能想到。
安徽省亳州市人民南路东3号楼4单元502室(236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