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欧洲三十年战争的结束,相关国家缔结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标志着欧洲混战的结束和以均势为核心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建立。由此开创了欧洲的均势格局,此后,均势论成为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理论之一,均势理论在平衡国家间力量和稳定国际局势方面发挥了相当的作用。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为解决国家间关系确定一系列原则,其中包含的均势思想对于国际格局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特别是其包含的均势思想对于国际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均势 国际关系
一、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建立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建立与欧洲三十年战争密不可分。三十年战争是欧洲各国争夺利益,确立霸权并伴随着宗教纠纷激化的产物。战争以波希米亚人民反抗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专制统治为启始,以哈布斯堡王朝战败并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威斯特伐利亚体系而告结束。三十年战争推动了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是欧洲近代史的开端。
1618年捷克反对哈布斯堡王朝的起义,是三十年战争的导火线。由此开始,三十年战争分别经历了捷克战争阶段、丹麦战争阶段、瑞典战争阶段和全欧混战阶段。在战争的前三个阶段,由于新教联盟由于自身实力不足和联盟内部的矛盾,战争借以新教联盟的失败告终。在全欧混战阶段,由于法国的参战使得战争的局势发生逆转。双方缔结了两个和约――《奥斯纳布吕克条约》与《明斯特和约》,合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最终以新教的胜利结束了这场长达三十年的战争。
二、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特点
(一)至上原则的确立
三十年战争的结束,各国实现了***并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民族***,***的国家。从封建宗教势力的统治下解脱出来,各国家拥有***自主的选择权。成为国际社会***的参与单位,拥有***从事国际国内社会治理的自由。
(二)国家利益至上原则
三十年战争的开始,新教联盟反抗天主教联盟的封建残暴统治,双方以宗教冲突为借口,实质各参战国为了自己的国家利益积极的分化组合,寻求利益的最大化。如法国身为天主教的国家,但是却参加了新教联盟共同对抗以哈布斯堡王朝为首的天主教联盟。同时,在新旧双方激烈对抗时,法国并未率先参战,而是在战争最后阶段参与了战斗。因为法国担心自己的不积极会丧失主动权,在战后的利益瓜分上失去优势和英国的强大。在战争结束后,签订的一系列《威斯特伐利亚合约》法国因为把握战机,赢得战争的胜利,最终获得了最大的利益。
(三)均势原则
三十年战争的结束,相关国家通过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合约》达成了利益划分的协议。通过战后势力范围的划分,各国势力此消彼长达到新的平衡。各民族国家的***使得国家成为国际社会的新主体。均势原则便是建立在各国平等的基础上。随着哈布斯堡王朝的解体和对强权国家的消弱,各国势力发生转变,国家间保持了基本的平衡。
(四)新的价值观原则
各国认同并运用文艺复兴运动以来新的国家间共同价值观,并以此为基础开始处理国际事务。三十年战争某种程度上也是宗教战争,新教联盟反抗天主教的封建腐朽统治,宗教自由也是受文艺复兴以来资本主义人文精神的影响。随着战争的结束,新教取得合法的地位,宗教自由使得新的价值观成为影响国家间关系的新思想,新原则。
三、均势理论
(一)均势理论的历史渊源
中世纪末期,随着欧洲的***,争霸战争兴起,均势论由此兴盛流传开来。据考证是意大利***治家伯纳多・鲁塞莱第一个具体的运用均势原理分析意大利北部梅迪西、斯***萨斯、维斯康提和领国的争斗态势。后来现实主义奠基者马基雅弗里在《君主论》中针对当时意大利城市之间的斗争提出了均势作为处理的方法。到欧洲三十年战争的结束,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建立,各国势力达到相对的平衡,欧洲出现了均势的格局。
(二)均势呈现的类型
十九世纪以来的均势呈现四种主要的类型:欧洲均势(1814-1815年维也纳会议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这一时期被称为欧洲的“和平世纪”,当时的均势不是全球性的,仅局限于欧洲范围;过渡性全球均势(两次大战之间),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列强冲突扩展到全球,均势格局开始冲出欧洲,带有全球性的特点;两极均均势(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至60年代中期),反映美苏和东西方之间的冷战态势,影响波及全球;全球多极均势(60年代中期以后),反映美苏和东西方之间的缓和关系和全球相互依存发展趋势。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开创了早期欧洲均势的模式,当时的均势局限于欧洲范围,同时均势结局的形成是国家间实力重新分配的结果,经过三十年战争,欧洲重新回归到均势的稳定状态。这种状态下的均势是多个国家间的重新平衡,是多极的均势。
(三)均势论的特征
首先、西方均势理论的基本目标是“寻求权势”。由此摩根索曾经说过:“列国的权势之争可分为三种类型:维持权势、增强权势和显示权势。其中维持权势更具有均势的特点。”
三十年战争期间,欧洲各国的斗争状况各不一样。哈布斯堡王朝极力维持其专制统治和正统地位,主要是维持权势的斗争。新教联盟作为***力量则是为了增强自己的权势,并在对抗的过程中显示自己的权势。在经过三十年战争之后,新教联盟和天主教联盟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合约》,双方重新形成维持权势的新格局。由此也体现了摩根索所说维持权势更具有均势的特点。双方通过增强权势、显示权势,最终是为了维持新的权势。
其次、实力是均势的基础,所以均势又被称为“实力均势”。摩根索认为,即使均势***策也是以实力为基础的,是“实力均势”,因为“只有实力才能限制实力”。
现实主义以国家利益至上的核心,实力是获得利益的主要手段。摩根索认为权力限定利益。有多大的权力即多大的国家利益。战争也是国家为了寻求利益分配均衡诉诸的最后手段。三十年战争即是如此。在战争前期,哈布斯堡王朝凭借具有的实力优势在战争中占据势地位,新教联盟的诸国节节败退。但在战争后期,特别是随着法国的参战,战争形势得到扭转。法国作为当时实力雄厚的国家,不仅在新教联盟中占据主要地位,在对抗天主教联盟过程中也是主要的力量。实力的增强使得新教联盟取得最后的胜利。
随机变换联盟是均势实施的手段。英尼斯・克劳德认为,均势要求一国与不同国家结成联盟,以在国际权力分配中取得有利地位,维护自身利益,防止别国称霸。但是,由于有关国家实力发展是不平衡,相互间的利害关系也是不断变化的,所以,联盟也要随机发生变化。
联盟不仅是均势实施的手段,更是国家作为理体追求国家利益最大化的结果。在三十年战争开始之后,法国作为天主教国家却加入新教联盟作战,由此可见宗教附属于***治的需要。国家利益的驱使使得国家间联盟去宗教性。在三十年战争初期,新教联盟的失利和后期新教联盟的胜利无不与国家间联盟有关。前期,新教联盟间的关系信任赤字。新教联盟内部彼此之间陷入修昔底的陷阱,在后期作为新教联盟关键力量的法国真正参战改变的战争态势。联盟作为均势实施的手段,也是国家间为了国家利益相互斗争的手段。
四、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中的均势思想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的签署标志着欧洲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的过渡。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建立规定了一些列国家间关系的原则,这些国家间交往的原则也成为后来的国际关系重要原则。《威斯特伐利亚》条约对于近代民族国家间交往的形成具有指导作用,具体体现在条约确立的一些列原则成为国际法性质的标准。
首先、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建立促进了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均势作为实现国家间力量均衡的手段使得国家间的关系形成新的平衡。通过联盟形成的新教联盟成为打破哈布斯堡王朝专制统治的主要力量。并且通过三十年战争,原属于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的诸国***成新的国际社会的***国家,出现了许多民族国家。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也是建立在新的国家间平衡基础上。
其次、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建立开创了近代欧洲新的***治格局。三十年战争的结束,欧洲国家间形成新的平衡,国家间的关系处于新的均势状态。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开创了欧洲新的均势格局。均势格局无疑相对于欧洲三十年战争期间的混乱格局是新的***治格局。
最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建立推动了国际法的体系的构建。国家作为国际法的主体是国际法体系构建的主要力量。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建立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更多国际社会的主体。国家法作为处理国家间关系的重要原则被更多的国家J可与接受。
五、结语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建立在国际关系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确立的一系列国际关系原则成为之后影响国家间关系的重要原则。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开创的均势格局及其包含的均势思想对于国家间关系的影响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倪世雄.当代国际关系理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2]Hans Morgenthau[M].Politics Among Nations,1978.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中的均势思想对国际关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