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滑世故 虚伪奸猾

张乡绅在《范进中举》中,只是一个小小的配角,着墨不多,从出场到退场,只有一个自然段,但就是这样一个看似无足轻重的配角,在小说中的意义却是不可忽略的。

一、身份代表功名利禄

张乡绅,名张静斋,是《范进中举》的一个人物。在文中,张乡绅就是“功名利禄”的代名词。

在张乡绅出场之前,作者就做了侧面描写,从屠户训婿中,我们就了解了这位老爷:“这些中老爷的都是天上的‘文曲星’!你不看见城里张府上那些老爷,都有万贯家私,一个个方面大耳。”

那么,他家过着什么样的日子呢?“他家就是我卖肉的主顾,一年就是无事,肉也要用四五千斤。”胡屠户的一句话语就道出了其富足的程度。“他是举人出身,做过一任知县的”,便可想而知其住宅的宽敞与华丽。

二、衣着象征权力地位

张乡绅下轿子了,你看――“头戴纱帽,身穿葵花色圆领,金带,皂靴。”够风光、够气派的吧?张乡绅是去拜访新举人的,虽说现在已经不是朝廷官员了,却俨然一副官人的打扮,为何要穿成这样呢?

一方面,这是作者吴敬梓的一种暗示,范进就是张乡绅的影子,以后范老爷,也会是这样的派头。第二方面,说明张乡绅工于心计。毕竟,在官场锻炼过,懂得对什么人使用什么样的礼数。虽说自己曾是一任知县,但毕竟现在不是了,但范进即将会是。他明白官员和官员之间打交道,同一阶层好说话,所以,他以这样的装束出现,既有利于以举人的身份拉近与范举人的感情距离,又有利于强调自己的“曾任知县”身份。第三方面,有利于提高新举人的地位。张乡绅来访,真可谓是蓬荜生辉。您看,连官员都来拜访了,地位还能不高?这位新举人必然感激于心,日后自有张乡绅的好处。

三、动作可见圆滑世故

于细微处见深意,在动作中品性格。张乡绅的动作,也值得品味。乡绅下轿,作者一笔带过,“只见那张乡绅下了轿进来”,说明乡绅排场不小,行为低调,这次是来攀亲的,自己不能张扬,必须低调。“到堂屋内平磕了头”,乡绅明白,自己只是昨日黄花,昔日县令,不能装腔作势,自高自大,而现在贫困潦倒的范老爷却有大好前程,两相对等,所以“平磕了头”,但又不是“下跪”,张静斋既做足了礼数,给够新举人面子,又保持了自己的身份,一举两得。

“张乡绅四面将眼睛望了一望”,然后,送银送房。其实,他知道范进的境遇,此行的目的,就是拉关系,他事先肯定把功课做得很足。但是又要装腔作势地环顾四周,好像送东西是现场临时的决定,一点儿也看不出事先设计的痕迹,这样虚伪的动作与掩饰,虽然都心知肚明,但让范老爷易于接受。

四、语言揭露虚伪奸猾

当然,只有动作是不够的,必须付之于语言。张乡绅的语言是很有层次性的。

1.语言贿赂

官场之上,语言贿赂很重要,一般有三种,一种是拍马屁,让别人舒服;一种是攀亲戚,拉近距离;还有一种是诉遭遇,博得同情。张乡绅先攀谈道:“世先生同在桑梓,一向有失亲近。”前任县长叫先生,是给够面子的恭维,马屁拍得不显山,不露水,可谓波澜不惊;接着,攀亲戚,称“世先生”,表明是世交,关系非同小可,这是裸的拉拢亲热,当然,此中更有悔恨的自责,“一向有失亲近”,乡绅的潜台词就是:这是我的错呀,我应该检讨。

文中不知廉耻的攀亲还有:“适才看见题名录,贵房师高要县汤公,就是先祖的门生,我和你是亲切的世弟兄。”为了自己的利益,真的是祖宗十八代也可以拉出来利用一番。

2.委婉的表达

张乡绅是一个出色的语言艺术家,他的语言委婉含蓄,如“世先生果是清贫。”“弟却也无以为敬,谨具贺仪五十两,世先生权且收着。这华居其实住不得……”

其实张乡绅一早就把范进的底细打探清楚了,心底早就对这位新举人的贫穷有个谱儿。但他是很注意用词的,“贫穷”“穷苦”极为不雅,“清贫”却有清高的深意在其中了,说者有心,听者乐意。

“权且”一词,更是精妙绝伦。一方面表明这是暂时的,你不要不好意思收,更不要拒绝,以后有了可以还;另一方面,表明自己以后还会送的,可表面听起来只是一番淡淡的恭词,让人回味无穷。

3.却之不恭的技巧

送礼,怎样才能让人易于接受呢?且看张乡绅的手段:“这华居其实住不得,将来当事拜往,俱不甚便,弟有空房一所,就在东门大街上,三进三间,虽不轩敞,也还干净,就送与世先生;搬到那里去住,早晚也好请教些。”

张乡绅的做法:一是贬低自己东西的价值,“不轩敞”,只是“干净”,我的东西不好,不要有思想负担;二是你收东西是在帮我。我送你住房,是为了我的发展,“搬到那里去住,早晚也好请教些”,你不收,就有一种负罪感。三是不分彼此的关系,“你我年谊世好,就如至亲骨肉一般”,我们理应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如若拒绝就是见外呀。这样声情并茂,真正却之不恭啊,收,收,收!

吴敬梓写张乡绅拜访道喜,送银送房,寥寥几笔就把一个精于世俗、圆滑世故、投机钻营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张乡绅的出现,给文章增色不少,他就是范进中举后生活的一个真实写照。

参考文献:

黄明华.从《范进中举》看《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J].文学教育:上,2013(2).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圆滑世故 虚伪奸猾

学习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课程观的调查研究

阅读(50)

本文为您介绍浅谈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课程观的调查研究,内容包括课程改革教师如何实践,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观的知识评价。论文关键词:新课程课程观教学观调查分析建议论文教师对课程价值、结构、范围、程度、进程等问题不同的认识形成了不同的

学习

对豫剧《程婴救孤》中“程婴精神”的现代解读

阅读(33)

《程婴救孤》取材于《史记》,由传统剧目《赵氏孤儿》改编而来,其中的很多情节都做了变动,使得故事更加生动曲折,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同时更契合当代观众的审美心理,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关键词:《程婴救孤》;改编;现实意义《赵氏孤儿》是中国戏曲

学习

地基基础加固与施工

阅读(33)

地基基础为建设工程的核心工程,其意义重大,尤其在地基基础加固上更为重要。本文对住宅楼地基基础加固,及地基基础施工原理和施工要点等方面进行了具体阐述。关键词:基础加固;静压注浆;施工工艺1工程概况某住宅小区,由3幢13层商住楼组成,建筑物基

学习

“今日头条”的创新对传统媒体的启示

阅读(170)

互联网思维成就了“今日头条”1.定位于移动信息推荐引擎的技术创新。“今日头条”定位于移动端内容分发渠道,虽然其“内容供应方”是成千上万家传统媒体、网络媒体以及自媒体等,它却一直标榜“不做新闻生产者,只做新闻搬运工”,是技术驱动型

学习

唤醒词语 让词语教学鲜活起来

阅读(29)

小学语文教材许多课文篇幅短小,用词精当,独具匠心,所以在教学中,唤醒词语,让词语教学鲜活起来,丰盈语文的教学细胞,让学生在情趣盎然中走进课文的字里行间,品悟课文蕴含的情真意切,触摸作者的脉搏,从而入景入境入情!词语是灵动的,有声有色,有情有义,只

学习

二十世纪的《静夜思》

阅读(56)

时间是一个重要的哲学问题,其实也是美学问题。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在其代表作《存在与时间》中,把时间性与人的存在联系起来,从而使人意识到领悟时间的展开,其实就是领悟本真的存在。海德格尔对时间颇具新意的研究,对西方的现代哲学与美学都产

学习

云县:未尽的壮烈滇缅铁路

阅读(96)

滇缅铁路修建于抗战初期,整个工程浩浩荡荡,后又拆除,近30万人的血泪劳动最终功亏一篑,,成为一大历史悲剧。修筑出路基只待铺轨使用的铁路,又被迫转入破坏,本来可以发挥巨大作用的国际大通道就这样胎死腹中。随着岁月的洗礼,这条凝聚了滇西南地

学习

沙漠之国:毛里塔尼亚

阅读(23)

三毛与荷西的蜜月之旅,毛里塔尼亚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撒哈拉事变,毛里塔尼亚与摩洛哥一起瓜分了西属撒哈拉。三毛让人读得惊心动魄的《死果》和悲伤创楚的《哑奴》,都提到这个神秘的沙漠之国。文学即灵学,对文字非常有感觉的女子,她们对一些不

学习

“旅行者1号”飞出太阳系了吗?

阅读(41)

本文为您介绍“旅行者1号”飞出太阳系了吗?,内容包括旅行者1号飞出太阳系了没有,旅行者1号飞出太阳系了。“携带人类传递给地外文明信息的‘旅行者1号’,成为第一个离开太阳系的航天器。”近日,这条出现在国内很多媒体上的新闻,使人们的目

学习

关于《红与黑》的多重象征解读

阅读(34)

【摘要】《红与黑》是著名的法国小说之一,小说的内容生动形象的描述了,在法国时期,一个出身贫苦但是具有才华以及野心的年轻人的传力性的,悲剧性的经历。开展关于《红与黑》的多重象征解读,体会小说中的“红”所表现出的热烈以及“黑”所表现

学习

论《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

阅读(34)

内容《儒林外史》以其独特的短篇结构,将传统与现代叙事、悲喜剧与荒诞性相融合,情节戏剧性的突转,赋予戏曲的造型性和多样性的语言,拓展了人物性格和心灵的表现力,形成作品强烈的讽刺效果。关键词:结构喜剧性荒诞性悲剧性突转叙事从艺术上来说

学习

“it”用法知多少

阅读(25)

代词“it”在英语中运用频率极高,同学们对它极为熟悉,但由于其灵活性强以及有一词多义的特点,学生在具体运用过程中,不能准确把握其所指代的真正含义。故本文紧扣考点,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分步剖析、解读“it”的用法,最后提供一些综合性的

学习

浅谈股票注册制对中国股市的影响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浅谈股票注册制对中国股市的影响,内容包括论股票注册制对我国股票的弊端,2022年全面注册制对股市的影响。【摘要】本文主要分析股票制改革的背景情况,主要重点阐述股票注册制对我国的股市的影响。其中还会对股票审批制,注册制

学习

知世故而不世故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知世故而不世故,内容包括知世故而不世故这句话什么意思,知世故而不世故我的底牌永远真诚。“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听到这旋律,不禁让人脑海中浮现起那“色如春晓之花”的宝玉与“弱柳扶风”的林妹妹。谁能否认,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