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乡绅在《范进中举》中,只是一个小小的配角,着墨不多,从出场到退场,只有一个自然段,但就是这样一个看似无足轻重的配角,在小说中的意义却是不可忽略的。
一、身份代表功名利禄
张乡绅,名张静斋,是《范进中举》的一个人物。在文中,张乡绅就是“功名利禄”的代名词。
在张乡绅出场之前,作者就做了侧面描写,从屠户训婿中,我们就了解了这位老爷:“这些中老爷的都是天上的‘文曲星’!你不看见城里张府上那些老爷,都有万贯家私,一个个方面大耳。”
那么,他家过着什么样的日子呢?“他家就是我卖肉的主顾,一年就是无事,肉也要用四五千斤。”胡屠户的一句话语就道出了其富足的程度。“他是举人出身,做过一任知县的”,便可想而知其住宅的宽敞与华丽。
二、衣着象征权力地位
张乡绅下轿子了,你看――“头戴纱帽,身穿葵花色圆领,金带,皂靴。”够风光、够气派的吧?张乡绅是去拜访新举人的,虽说现在已经不是朝廷官员了,却俨然一副官人的打扮,为何要穿成这样呢?
一方面,这是作者吴敬梓的一种暗示,范进就是张乡绅的影子,以后范老爷,也会是这样的派头。第二方面,说明张乡绅工于心计。毕竟,在官场锻炼过,懂得对什么人使用什么样的礼数。虽说自己曾是一任知县,但毕竟现在不是了,但范进即将会是。他明白官员和官员之间打交道,同一阶层好说话,所以,他以这样的装束出现,既有利于以举人的身份拉近与范举人的感情距离,又有利于强调自己的“曾任知县”身份。第三方面,有利于提高新举人的地位。张乡绅来访,真可谓是蓬荜生辉。您看,连官员都来拜访了,地位还能不高?这位新举人必然感激于心,日后自有张乡绅的好处。
三、动作可见圆滑世故
于细微处见深意,在动作中品性格。张乡绅的动作,也值得品味。乡绅下轿,作者一笔带过,“只见那张乡绅下了轿进来”,说明乡绅排场不小,行为低调,这次是来攀亲的,自己不能张扬,必须低调。“到堂屋内平磕了头”,乡绅明白,自己只是昨日黄花,昔日县令,不能装腔作势,自高自大,而现在贫困潦倒的范老爷却有大好前程,两相对等,所以“平磕了头”,但又不是“下跪”,张静斋既做足了礼数,给够新举人面子,又保持了自己的身份,一举两得。
“张乡绅四面将眼睛望了一望”,然后,送银送房。其实,他知道范进的境遇,此行的目的,就是拉关系,他事先肯定把功课做得很足。但是又要装腔作势地环顾四周,好像送东西是现场临时的决定,一点儿也看不出事先设计的痕迹,这样虚伪的动作与掩饰,虽然都心知肚明,但让范老爷易于接受。
四、语言揭露虚伪奸猾
当然,只有动作是不够的,必须付之于语言。张乡绅的语言是很有层次性的。
1.语言贿赂
官场之上,语言贿赂很重要,一般有三种,一种是拍马屁,让别人舒服;一种是攀亲戚,拉近距离;还有一种是诉遭遇,博得同情。张乡绅先攀谈道:“世先生同在桑梓,一向有失亲近。”前任县长叫先生,是给够面子的恭维,马屁拍得不显山,不露水,可谓波澜不惊;接着,攀亲戚,称“世先生”,表明是世交,关系非同小可,这是裸的拉拢亲热,当然,此中更有悔恨的自责,“一向有失亲近”,乡绅的潜台词就是:这是我的错呀,我应该检讨。
文中不知廉耻的攀亲还有:“适才看见题名录,贵房师高要县汤公,就是先祖的门生,我和你是亲切的世弟兄。”为了自己的利益,真的是祖宗十八代也可以拉出来利用一番。
2.委婉的表达
张乡绅是一个出色的语言艺术家,他的语言委婉含蓄,如“世先生果是清贫。”“弟却也无以为敬,谨具贺仪五十两,世先生权且收着。这华居其实住不得……”
其实张乡绅一早就把范进的底细打探清楚了,心底早就对这位新举人的贫穷有个谱儿。但他是很注意用词的,“贫穷”“穷苦”极为不雅,“清贫”却有清高的深意在其中了,说者有心,听者乐意。
“权且”一词,更是精妙绝伦。一方面表明这是暂时的,你不要不好意思收,更不要拒绝,以后有了可以还;另一方面,表明自己以后还会送的,可表面听起来只是一番淡淡的恭词,让人回味无穷。
3.却之不恭的技巧
送礼,怎样才能让人易于接受呢?且看张乡绅的手段:“这华居其实住不得,将来当事拜往,俱不甚便,弟有空房一所,就在东门大街上,三进三间,虽不轩敞,也还干净,就送与世先生;搬到那里去住,早晚也好请教些。”
张乡绅的做法:一是贬低自己东西的价值,“不轩敞”,只是“干净”,我的东西不好,不要有思想负担;二是你收东西是在帮我。我送你住房,是为了我的发展,“搬到那里去住,早晚也好请教些”,你不收,就有一种负罪感。三是不分彼此的关系,“你我年谊世好,就如至亲骨肉一般”,我们理应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如若拒绝就是见外呀。这样声情并茂,真正却之不恭啊,收,收,收!
吴敬梓写张乡绅拜访道喜,送银送房,寥寥几笔就把一个精于世俗、圆滑世故、投机钻营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张乡绅的出现,给文章增色不少,他就是范进中举后生活的一个真实写照。
参考文献:
黄明华.从《范进中举》看《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J].文学教育:上,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