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红与黑》是著名的法国小说之一,小说的内容生动形象的描述了,在法国时期,一个出身贫苦但是具有才华以及野心的年轻人的传力性的,悲剧性的经历。开展关于《红与黑》的多重象征解读,体会小说中的“红”所表现出的热烈以及“黑”所表现出的肃穆,可以使得我们更加深层次的体会到,司汤达这部伟大的文学作品所蕴含的时代意义以及艺术魅力。
【关键词】《红与黑》 多重象征 解读
引言
关于《红与黑》中的两种颜色:红色与黑色的象征解读,一直是人们在探究这本小说的内涵时的重点探究对象。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不同的读者在进行《红与黑》的象征解读时,所解读出的内容也不尽相同。从不同的角度开展关于《红与黑》的多重象征解读,可以更加全面的理解“一八三零年纪实”所表现出的社会背景和人性主体。
一、《红与黑》中的红色与黑色象征着理想与现实
《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于连,是一个富有才华以及野心的年轻人,但是他出身贫苦,周围环境也相对恶劣,使得这个“面色苍白”的年轻人,在实现自身梦想的过程中,充满了阴暗与曲折。因此探究《红与黑》的象征,可以将红色理解为于连所具有的理想,然而黑色则为苦难的现实,代表理想的红色,在不断的与代表现实的黑色的碰撞的过程中,红色终会衰减,但是永远不会被黑色所磨灭。于连在被告台上放弃了忏悔,也放弃了生的机会,他为了理想而甘愿面临死亡。因此红色理想与黑色现实的碰撞,使得于连的死亡具有悲剧的意味。于连拒绝了官宦小姐马特尔的帮助,平静的走向死亡,实际上这一段是小说的高潮,也是“红色”在黑色当中的爆发点。因此《红与黑》中的红色与黑色象征着理想与现实,这种象征,使得主人公于连的理想主义得以充分的体现。
二、《红与黑》中的红色与黑色象征着爱情与阴谋
在《红与黑》这部小说的描写中,于连与德瑞纳夫人以及马特尔小姐的爱情贯穿着整部小说的始终。由于于连出身的贫瘠以及野心的庞大,使得主人公将爱情应用成为实现野心的途径之一,因此于连的两段爱情,特别是与马特尔小姐的爱情,至始至终都贯穿着于连的阴谋。因此探究《红与黑》的象征,可以将红色理解为于连的爱情,而黑色则代表着,于连在爱情中的阴谋。于连的爱情的特殊性在于,爱情由阴谋而发生,阴谋由于爱情而结束,于连在放弃了将阴谋继续下去,不在利用马特尔的贵族身份,选择平静的面对死亡,当马特尔怀着于连的孩子,亲手埋葬于连的头颅的时候,黑色被红色所磨灭,阴谋在爱情中消散。此时斯丹达尔的人性光辉理念也在《红与黑》中红色所象征的爱情中得以充分的体现。
三、《红与黑》中的红色和黑色也象征着正义和邪恶
c传统的小说不同,《红与黑》的小说的主人公既不是正义的代表,也不是邪恶的化身,而是两种矛盾的理念的综合体,这使得于连的性格的复杂性得以更加深刻的体现。小说《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于连,具有热烈的感情以及崇高的理想,是正义的,同时他也具有阴暗的心理,甚至可以称得上是卑鄙的,获取爱情的手段,此时他无疑又是邪恶的。因此《红与黑》中的红色所象征正义以及黑色所象征的邪恶,通过《红与黑》这一个容器,复杂的融合到了一起。小说的内容将快乐与痛苦,光明与黑暗,人性与反人性相结合,也使得《红与黑》中所表现出的正义和邪恶的内容同时被生化,更加的多元化和生动化。
四、《红与黑》中的红色和黑色也象征着荣誉与耻辱
《红与黑》的作者司汤达的父亲是一名律师,母亲则出身于贵族家庭,司汤达以父亲所具有的凶狠、市侩、算计为耻辱,而以外祖父家所具有的尊严以及贵族的气节为荣。这种对于自身的家庭所具有的荣誉与耻辱并存的思想,也被司汤达深深的刻画在了《红与黑》这部小说之中,并且通过红色与黑色这两种鲜明的色彩所表现出来。因此司汤达所赋予小说主人公于连的一生所具有的荣誉以及遭受的耻辱,实际上也是司汤达的荣誉感以及耻辱感的变相的体现。
结束语:《红与黑》这部作品所描述的内容,充分的体现出了作者司汤达对于人性的理解,以及对于“一八三零年”这个法国的特殊的时代的思考与拷问,开展《红与黑》的多重象征解读,可以更加全面的理解小说中的“红色”以及“黑色”所表现出的复杂的、深刻的内涵,红色与黑色既象征着爱情与阴谋,同时也象征着理想与现实、正义与邪恶以及荣誉和耻辱。小说主人公的人格的复杂性和鲜活性,在这两种人性的碰撞中得以了充分的体现。说中的“红”所表现出的热烈以及“黑”所表现出的肃穆,将小说主人公于连所具有的悲剧英雄的色彩进行了更加深刻的渲染。通过分析《红与黑》这部伟大的现实主义浪漫色彩作品,所具有的多重象征,有效的促使读者对于法国的那一段时期的历史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体会,产生新的审美观点的同时与作者产生更加强烈的共鸣。
参考文献:
[1]邹东来,朱春雨.司汤达的***治观念在其作品《红与黑》中的投射[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从《红与黑》汉译讨论到村上春树的林译之争――两场翻译评论事件的实质[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4,02:24-28.
[2]许渊冲.论小说《红与黑》主人公伦理身份的诉求[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文学翻译是两种语言的竞赛――《红与黑》新译本前言[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2013,03:25-30+82.
[3]陈晓敏.《红与黑》心理分析特色论[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从《红与黑》看司汤达的现实主义[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S1:301-305.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关于《红与黑》的多重象征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