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卡的产生
藏传佛教在传播的过程中产生了多种门类的宗教艺术,而“唐卡”是其中最具藏民族特点的绘画艺术。“唐卡”是藏语,没有准确的语源,目前流行的解释是绘在棉布上的宗教绘画,通俗的解释是以藏传佛教人物造像和佛典故事为题材的卷轴画。
藏传佛教唐卡出现的年代大约可以追溯到吐蕃第三十三代赞普松赞干布之时。五世***喇嘛所著《大昭寺目录》中记载“法王”松赞干布(617~650年)用自己的鼻血绘制了一幅白拉姆神像。也有人认为国画卷轴形式传到,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为藏族唐卡艺术。
佛教传入以后,当时并没有固定的寺院礼佛,早期的僧人和藏族群众一样,部是游牧民,礼佛活动也随着游牧的迁徙而经常游移变动场所,因而唐卡作为一种可以移动的神像就产生了。
唐卡是一种表达佛教理念的神圣的宗教艺术,能助修行者反观自照,又是藏传佛教修行者所使用的***解教科书。透过固定的绘画语言,艺术家将抽象的佛教义理转换成具体可读的***像,以便上师根据学生的修为进境给予适当的讲解和点拨,或根据道场的实际需要悬挂,以教导众生。唐卡大部分是单幅的,表现各种神灵、护法和本尊,是宗教艺术中的典范。高僧大德的传记画面也是唐卡艺术表现较多的题材之一,如藏传佛教历代佛学大师,历代***喇嘛、班禅喇嘛、萨迦五祖的肖像画。金刚乘传人之初,莲花生大师深入内地,善用唐卡方便轻巧的特性弘扬佛法。其他传法上师每到异地,就学他把唐卡挂起来,当众展示佛像,作为宣扬佛教者与信徒之间沟通的桥梁,人们藉由唐卡认识诸佛菩萨的法像。因藏族群众普遍信佛,而唐卡由此也在藏族居住区广为流传。在藏区无论是寺院、农舍、民房或帐篷都有它的身影,相对于极难保存的沙制坛城(梵文叫做“曼荼罗”,原指国家的领土和祭祀的祭坛,一般指佛菩萨等尊像依一定方式加以配列的***样;也有“证悟的场所”“道场”的意思)和不易移动的大型塑像及壁画,唐卡这种方便携带与易于收藏的优点,非常有利于藏族游牧民供奉,它是藏民族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佛教艺术在真正兴起,始于文成公主和尼泊尔的尺尊公主,她们把佛教信仰带进并随之传授佛教绘画和雕塑。其中唐卡在保留原始绘画艺术的基础上,大量借鉴了印度佛教绘画艺术和汉地佛教绘画艺术的精髓,从此走向鼎盛时期。从藏传佛教绘画史的发展历程看,唐卡艺术是多种艺术碰撞的结果,因此而发展成具有综合特征的绘画艺术。藏传佛教内部教派的兴衰影响着唐卡艺术的风格,最终形成了唐卡绘画的标准样式。
唐卡的种类
唐卡主要分为彩绘唐卡与织绣唐卡两类。彩绘唐卡是唐卡艺术的主要品种,通常画在布上,还有画在绢、丝绸、皮革等材质上的。彩绘唐卡通常又以画面底色与使用的绘画颜料的不同分为四种类别:彩唐,也称翠唐,用多种彩色颜料绘制,是绘画唐卡中主要的艺术形式;金唐,也称赛唐,以纯金作色底,用红色朱砂勾线,用黑色墨线勾勒形象,是唐卡中的贵重品;朱红唐,也称策唐,在朱红色单一的底色上,用纯金色、白色、黑色等白描线条造型,画面色彩对比鲜明,艺术韵味独特;黑唐,也称纳唐,在墨黑底色上用金色、白色、红色线描造型,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织绣唐卡主要采用中国传统的刺绣、堆绣、贴绣、缂丝、织锦工艺制成***画,是唐卡中的贵重品。堆绣唐卡系用各色的绸缎按画稿剪贴,以针线连缀牢固,内填羊毛,再经局部刺绣而成,也称“堆绫”唐卡。
唐卡大小各异,大的有足球场那么大,小的仅有指甲盖一般小。在藏区各个寺院举行的法会上,各大寺院将最大的唐卡在法会期间展示,俗称晒佛节。布达拉宫有两幅50余米长的巨型唐卡,在晒佛的同时也供信徒膜拜顶礼。寺庙中供奉有各种规格与尺寸的唐卡。小唐卡一般近似扑克牌大小,规格不一,种类多,内容更加繁复,表现佛像、护法、本尊守护神、曼荼罗、各种山神、水神、动物神、植物神等等内容,成为小法相***,人们习惯地称其为小唐卡,藏语称为“扎嘎里”。当上师讲解时,只要拿起手中的小唐卡就能琅琅上口地阐释。信教群众几乎家家供奉唐卡,有的唐卡小到不及一寸,装在随身的小佛龛内,藏族人称之为“嘎乌”,在游牧途中随时随地拿出来礼拜。稍大一点的唐卡,卷起来背在身上,每到一地需拜佛时,即刻打开悬挂起来就能膜拜。
唐卡的制作
按照传统,唐卡要严格按照大藏经工巧部的《造像量度经》《绘画量度经》《佛说造像量度经疏》等经书中规定的比例、样式绘制。《造像量度经》是佛画艺术家们经过长期实践,积累总结的造像经验,是佛教艺术和佛画艺术家美学思想的体现。这种美学思想来源于对生活和世间美好事物的观察,如对佛与菩萨的造像准则:“面似芝麻,目似优波罗花瓣,唇如相思果,手如开放的花蕾。”
早期绘画唐卡的大师都是寺院中的僧人,他们把绘画唐卡的过程当作一种修行,以虔诚的信仰将生命力完全贯注其中。《彩绘工序明鉴》一书中记载,绘画时要选择吉日,沐浴焚香,安静禅坐,专心致志无杂念,口诵祷文,接着还要双手合十,虔诚地进行祈请与誓愿。
面前呈现出各位智尊的誓尊容貌,各尊神生出千个色身,这正是绘画者要画的形象。
完成上述仪轨后开始绘画。首先在画布中央找点起稿,待底稿完成后,进行涂色、渲染,最后勾线描金。在绘画过程中还有涂色的仪轨、开光的仪轨,全过程中还要不停地修持护法神,这样作画时才会有天神保护,魔鬼无法作祟。一幅精致的唐卡有时要绘制一至两年方可完成,有时要多人合作绘制,按照各个画师的特长,分工绘画佛的睑、手、脚、衣饰及山水、动物等。如清乾隆皇帝御制唐卡,每一部分由谁绘画,都是皇帝根据画家的不同特长下旨指定的。绘画唐卡完成后还要在主尊所处位置的背面书写特定的经文,有时高僧活佛会用金汁或朱砂涂手,按上手印并进行复杂的开光仪式,经过这些程序后,唐卡才被认为是具有灵性的可供膜拜的神圣之物。特别卓越的高僧大师之作,在他们绘画的过程中已经灌注了佛的灵性,不用另行开光。所以说绘画唐卡即修行,画室是他们观修的道场。对于唐卡的拥有者,唐卡的作用是修行用,弘法布道用,庄严功德用,教学用。绘画唐卡对于画家本人来说是一种修行,所以一般都不留名,也无绘画时间等题记。只有清朝皇帝御制的唐卡在背面另附一白绢,上书有皇帝旨意、绘画的内容和由谁绘画哪一部分以及干何时完成,或写明是某某进贡等等。另外,女子不得学画佛像,因此,在古代藏族绘画史上没有女性画家。
唐卡画好后还必须加以红、黄、蓝三色边饰。早期唐卡较为单纯,多以各色手工布料缝制而成,红黄二色饰边多以色彩绘制,这种方法在民间沿用至今。中世纪以后,则选用三色***文锦缎缝制组合而成(11至15世纪也有少量的三色织锦缝饰边),而且在尺度上有一定法则,并在画面上盖以黄色丝幔和两条红色“飞燕”。供奉时将丝 幔向上折叠为团花状,成为唐卡的饰件,存放时将丝幔放下,可覆盖和保护画面。红、黄、蓝三色分别代表天、地、火,是构成世界的元素。而一些唐卡还在下方中间另缝制一块名贵锦缎,称之为“殊地”或“天梯”,是作为众生超脱苦海、使之进入佛田的通道。唐卡的展示悬挂方式也与佛教仪式有着紧密关系,收存时有一定方法,需由下朝上卷成一束,否则会被视为亵渎神圣。
识别唐卡的真腰
神秘的藏传佛教吸引着各色人群,唐卡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深受文人雅士的喜爱,人们可以信仰它,也可以收藏和研究它,这样可以起到分散保管的作用,这是一举两得的好事。随着人们对唐卡认知上的普及,对古老唐卡的收藏需求越来越多。由于利益所驱,唐卡造假现象从1990年左右就已出现,造假者雇用美院刚毕业的学生或农村画匠按照传统的制作唐卡工艺,用藏区的手工粗布拼接,用沥粉打底,用鹅卵石磨平,用一股颜料绘画,用化工金粉点缀勾线。画好后作旧,用香、柏枝、酥油熏烤使画面出现细裂纹,稍加揉搓,就产生了陈旧感,又有似长久寺庙供奉的味道,以假乱真,欺骗游客和阅历不深的收藏者。这种假唐卡往往销量大,并能卖出好价钱。一般性造假不使用好颜料,用餐巾纸在画面上擦拭,颜料就会沾附在餐巾纸上,餐巾纸蘸一点水在画面上擦拭,就会掉色。而古旧唐卡因为其制作工艺复杂,颜料又都是矿物颜料,所以用上述方法擦拭时不会掉色。再就是观察画布和边饰绸缎织锦是现代机制工艺还是古代手工织造工艺,这很容易做到。
随着唐卡价格的不断上涨和收藏家们鉴别水平的提高,唐卡造假者从2000年开始也采取了新的造假手段。他们收集各个年代的残旧手工老布,采用古老的制作方法,用黄金、珊瑚、珍珠和最纯真的矿物颜料,用同年代的绘画技巧仿绘与这块老布同年代风格的唐卡内容。绘制完成后,对唐卡作一些揉搓,使画面有不规则的褶痕,然后用茶叶水或化学制剂作旧,再用香和松枝熏,再找一些拆下的同年代的破旧边饰锦缎(买卖特别古老的唐卡时,购买者一般会把破旧的边饰拆下丢弃,一些有心人会将这些边饰捡起保存好,以此作伪更有欺骗性。有的古玩商把古老唐卡卖给客户时,他会从客户手巾把残破的边饰料再买回去,专门装饰高仿唐卡),用手工缝上边榧。这样做出来的唐卡,无论用什么方法鉴定都能过奖,用碳十四检测,布的年代一致;看颜料,正确;看风格,合适;嗅气味,也有香火味,欺骗性很大。遗憾的是,许多收藏者还将这样的伪作当宝贝一样收藏着。
唐卡是供信徒供奉的佛像,一般都在寺庸殿堂里张挂,长期受香火酥油灯的熏染,数百年尘埃的沉淀渗入,便产生一种特殊混合味道。因此,凭借对许许多多已经确定年代与来路正的真品唐卡标本气味的记忆,遇到疑难唐卡时,其他物理与经验鉴定都不奏效时,就用嗅气味和舔味道的特殊方法来判断,再用手触摸布纹和颜料的凹凸来判断不同时期的特征,最后作出结论,这种特殊的方法有时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责编 鹏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