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古币对于李胜魁而言,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他喜欢端详古币,学习上面的文字,猜测当时的故事。他遍访名师泉友,在交流中不断丰富知识、积累经验,也通过收藏开拓了眼界,提升了生活的品质。
不久前,李胜魁发现一位老乡手里的有一个造型独特、保存完好的古瓷瓶,翻来覆去地看了几遍,才问老乡是否可以出售。没想到老乡呵呵一笑,反问:“你真要买吗?可别最后又变卦呀!”原来,之前已经有很多古董贩子看重这个瓷瓶,却因为保存过于完好而担心是现代人的伪作,怎么也不敢下手买。
“我认真看底款,心里就有底了,就是真的。”李胜魁为什么能有这样的自信呢?这就要从他的收藏爱好说起了。
从收藏古币到研究文字
历代古币上的文字,字体千变万化,字形也迥然不同。即使是同一朝代的钱币,也可能出现不同字体的现象。李胜魁说,研究古币就要先从研究文字入手。
自先秦而秦汉而唐宋元明清,我国古钱币上的文字书法包括篆书(大篆、小篆、玉箸体、九叠篆)、隶书(欧体、苏体)、真书、行书、草书、楷书、宋体等。很多古钱币上的字迹都由名家书写,极具时代特色和文化价值。宋代开始实施对钱制度,篆书采用多种书体,隶书中也间有行书、揩书、真书等多种字体出现,因此当时的钱币是研究宋代书法的重要参考。李胜魁常年收藏、玩赏古币,因此对宋代的字体和常见写法十分熟悉,手头也存有大量工具书。他从未考虑过更改收藏品类,更想不到对古币书法的痴迷,为自己赢来一个难得的机会。
李胜魁在老乡手里看到的这只瓷瓶是月白色,开片较大,瓶身扁平,器形独特。单从外形上看,应该是北宋时期的官窑瓷瓶。
北宋时期的的瓷器制品往往是陈设用具和文房用具,艺术上追求质朴无华、淡雅自然。这款瓷瓶不仅符合上述特征,而且胎骨厚重,釉色清新,腴润如脂,且兼有“紫口铁足”的特色。
这类瓷器不仅在市面上极为稀有罕见,而且在拍卖市场屡屡拍出天价。古董贩子之所以见到也不敢收,就是因为缺乏对真伪的判断。在瓷瓶的底部,底款为“汴京官窑”四个字。但是“汴”字并非常见的任何一种写法。那么它究竟是不是汴京官窑的作品呢?
李胜魁翻查为收藏古币购买的字形对照表,终于在众多冷门生僻的写法中找到了瓷瓶底款所用的这一个。“北宋官窑贯耳扁瓶”在历史上有很重要的研究价值,“如果我没有收藏这么多年钱币,可能买到这样一件藏品吗?”李胜魁笑言,这只瓷瓶是古币们带给自己的一份厚礼。
那些刻在钱币上的故事
多年收藏经历,让李胜魁有机会见到很多独特的古币。“古代铸币不像现在这样严谨,虽然也是由国家管控,但是毕竟地方也有造币机构,有时候匠人也会将自己的创意,偷偷放在货币上。这样比较少见的货币,就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清代咸丰年间战乱频繁,因此出现了通货膨胀的现象,虚指货币应运而生,以往“折二十”的铜板,已经可以成为“盛京壹吊”了。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最需要的莫过于粮食丰收、民间富足。李胜魁曾经在一枚当时的“咸丰通宝”上看到“丰”字是略显歪斜的,一般而言这样的铜币可以被认定为标准的“错币”工匠在铸造时模具出错,而导致无法流通的不合格产品。
咸丰通宝大钱属于较为罕见的古币品类。但是如果真的出现了错币,那么价值就不可同日而语。然而这种“丰”字倾斜的钱币也并非绝无仅有,李胜魁研究认为,这枚货币并非错币。“丰的繁体写法""本身就很像是粮囤,只有遇到大丰收,粮囤才会被压得倾斜过去。把这个字写歪,并非是无意犯错,而是有意为之,其实是将大家的希望铸造在流通的货币上,祈求来年风调雨水,全国丰收,处处的粮囤都能被压得倾斜过来。”这种在钱币上寄托工匠和国家的祈愿的做法,体现了古人的钱币设计理念:细节简单,但是内涵深远。
李胜魁收藏钱币,却并不吝啬为此付出的经济代价。和在现实生活中“钻钱眼”的人相比,这位收藏家不仅每天钻研的就是古币,而且还乐在“钱眼”中发现故事、发现乐趣、发现真相、发现历史。
最具民族情怀的古币
崇宁重宝是宋徽宗时期铸造的钱币。虽然钱币正面无甚特别,但是背面却令人大吃一惊。
钱币背面是一匹马,而且不是货币上常见的立马、奔马***案,是一匹倒仰在地面上的马。
存世的大多数崇宁重宝的背面是没有任何***案的,那么这匹马究竟有着怎样的来历呢?
历史上的宋徽宗时期,是佞臣当道,民间赋税繁重的时代。宋徽宗虽有过人的艺术天分,但他几乎将祖先积累下来的、相当于当时全世界百分之七十的财产给花光了,他在位期间爆发方腊领导的民变,当金***南下攻宋时徽宗也没有组织可靠的抵抗。
虽然皇权软弱无能,但是民间却群情激愤。很多劳动人民痛恨不断前来中原骚扰的金国和辽国,因此李胜魁判断这匹马的含义其实是“人仰马翻”,寄托了工匠对辽、金***队的痛恨之情。“工匠希望入侵宋朝的***队都能摔得人仰马翻,马失前蹄,这样就能保证生活的平安幸福了。” 这样罕见的古币淘到手,乃是难得一遇的机会啊!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李胜魁 钻到“钱眼”里的收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