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黑河流域是我国西北地区第二大内陆流域,中游地区,地势平缓,水源充足,并建有多座水库,是西部粮食和蔬菜生产基地之一。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该流域的降水格局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现以黑河流域及周边地区15个气象站点1961年-2010年的逐日降水资料和国家1∶25万的DEM资料为基础,分析了黑河流域平原地区和山丘地区的降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平原地区降水较少而山区降水相对较多,整体呈降水增加趋势且山区所占比例较大;(2)山区和平原地区的降水质心均向西南偏移,且山区偏移明显;(3)全流域上分布较广的0~100 mm降水带在萎缩,相反分布稀少300 mm以上降水带在增加。
关键词:降水;质心;变化特征;黑河流域
中***分类号:P46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683(2013)05001606
***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1750年以来全球气候主要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总体上呈增暖趋势,近100 a[JP](1906年-2005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上升了0.74 ℃(056 ℃~092 ℃)[1]。我国气温也呈增加趋势[2],且增温速率比同期全球平均略强。气温升高导致水循环速率加快[3],对全球和区域尺度的降水产生重大影响[45],并且相对其他地区来说,高寒地区的气温与降水对全球变暖的响应更明显[6]。
黑河流域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区域降水量较少,降水量与蒸散量差值较大,农业需水多来自于地下水抽取,同时由于近几年来黑河流域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强烈,人工绿洲系统扩张,天然绿洲体系萎缩,整个水资源系统的时空分布发生根本改变[7],从而对地区农业需水带来严重影响,因此研究该区域的降水特征变化对于合理指导地区农业灌溉有重要的作用。目前对于降水特征的分析主要集中于时间变化以及典型站点的分析[8]。黑河流域由于其独特的地形条件,气象及水文站点较少,降水空间变化明显,因此大尺度的降水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1研究区概况
黑河是我国内陆第二大河,发源于青海省祁连山,流经青海、甘肃、内蒙古三省(区),流域面积1429万hm2,流域范围在东经98°-102°和北纬37°50′-42°40′之间。其中,上游多年平均气温不足2 ℃,年降水量350 mm;中游年降水量仅有140 mm,多年平均温度6 ℃~8 ℃,年日照时数长达3 000~4 000 h,年蒸发能力达1 410 mm;下游年降水量只有47 mm,年日照时数3 446 h,年蒸发能力高达2 250 mm。
黑河流域主要种植作物为小麦、玉米、马铃薯等,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流域中游金塔、酒泉、张掖和山丹等流域旱地区域,该地是西部重要的粮食和蔬菜生产基地之一,比如张掖地区以不足甘肃省5%的耕地,提供了全省市35%的商品粮食,农业地位举足轻重[9]。但是黑河流域近50年来,干旱事件频繁发生,干旱灾害面积急剧扩张[10],严重影响农业生产活动。因此有必要对黑河流域降水的空间特征进行分析,为地区农业需水研究提供有力依据。
2数据与方法
21基本气象数据和地形数据
本文研究地形资料选用国家1∶25万DEM数据。降水数据源自分布于黑河流域四邻点范围内的15个气象站点(***1),选取了1961年-2010年间连续的降水实际观测资料。将逐日的降水数据汇总,得到1961年-2010年逐年降水数据,并利用IDW插值技术得到整个黑河流域的逐年降水分布(栅格大小为5 km×5 km,***2)。
南方向偏移。结合表1的分析,表明平原区降水质心向南移动达到α=01的显著水平。由于在计算降水质心移动时,是以降水量为权重,降水量大其权重也大,质心将向其偏移。因此,也可以认为黑河流域降水量有增加趋势,并且是西南方向增加量更大。
3.3平原区和山丘区不同降水量覆盖面积变化
在逐年降水空间分布***的基础上,分布统计逐年全流域及其平原区、山丘区0~100 mm、100~200 mm、200~300 mm和300 mm以上的栅格数(其中平原区300 mm以上降水面积很小,与上个降水等级合并为200 mm以上),从而得到不同降水量区覆盖面积占各自统计面积的比例(即平原区不同降水量覆盖面积占平原区面积比例,以此类推)。***13-***15显示了黑河流域及其平原区、山丘区不同将实录覆盖面积逐年变化特征,表3列出了不同区域不同降水量多年平均覆盖面积及M-K统计值。
4结论
(1) 近50年来,黑河流域山丘地区和平原地区多年年平均降水量分别为182 mm和82 mm,平原区降水呈现出年际分布不均,降水量较少的特点,而山丘区降水则年际分布相对较均,降水量较大,914%的栅格降水量呈现出增加的趋势,382%的栅格降水增加趋势显著降水增加的区域多分布于山丘区。
(2) 山丘地区和平原地区多年平均质心位置分别为(99°36′33″E,39°22′46″N)和(99°54′24″ E,40°56′04″N)。50年来,平原区和山丘区的降水质心向西南偏移均比较明显,说明年降水量在空间上的分布呈现南多北少的趋势更加明显。
(3)全流域范围内0~100 mm 降水分布面积最广,所占比例为057,而300 mm以上降水区域最小,为007;0~100 mm降水量分布面积表现出减少趋势,而300 mm以上降水分布区域增加趋势极显著,其他降水等级分区区域变化趋势变化不明显。
参考文献:
[1]IPCC.Climate Change 2007: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Summary for Policymakers,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 to th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R].2007:121.
[2]秦大河,陈振林,罗勇,等.气候变化科学的最新认知[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7,3(2):6373.
[3]LIEPERT B,ROMANOU A.Global Dimming and Brightening and the Water Cycle[J].Bulletion of the American Meteorology Society,2005,86:622623.
[4]JAY H L,THOMAS C P.Pan Evaporation Trends in Dry Humid Reg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J].Journal of Hydrometeorology,2000,1(6):543546.
[5]王遵娅,丁一汇,何金海,等.近50年来中国气候变化特征的再分析[J].气象学报,2004,62(2):230236.
[6]郝振纯,王加虎,李丽,等.气候变化对黄河源区水资源的影响[J].冰川冻土,2006,28(1):17.
[7]王根绪,马海燕,王一博,等.黑河流域中游土地利用变化的环境影响[J].冰川冻土,2003,25(4):359367.
[8]张明珠,俞烜,宋新山,等.岷江中上游及青衣江流域近50年来降水变化特征分析[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8,6(6):4648.
[9]刘少玉,张光辉,张翠云,等.黑河流域水资源系统演变和人类活动影响[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8,38(5):806812.
[10]王海青,张勃.黑河流域干旱化驱动力机制及其趋势预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21(9):6872.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近50年黑河流域降水变化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