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她不是鲁镇人。有一年的冬初,四叔家里要换女工,做中人的卫老婆子带她进来了,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卫老婆子叫她祥林嫂,说是自己母家的邻舍,死了当家人,所以出来做工了。四叔皱了皱眉,四婶已经知道了他的意思,是在讨厌她是一个寡妇。但是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便不管四叔的皱眉,将她留下了。试工期内,她整天的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所以第三天就定局,每月工钱五百文。
大家都叫她祥林嫂;没问她姓什么,但中人是卫家山人,既说是邻居,那大概也就姓卫了。她不很爱说话,别人问了才回答,答的也不多。直到十几天之后,这才陆续的知道她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一个小叔子,十多岁,能打柴了;她是春天没了丈夫的;他本来也打柴为生,比她小十岁:大家所知道的就只是这一点。
日子很快的过去了,她的做工却丝毫没有懈,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人们都说鲁四老爷家里雇着了女工,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二
但有一年的秋季,大约是得到祥林嫂好运的消息之后的又过了两个新年,她竟又站在四叔家的堂前了。桌上放着一个荸荠式的圆篮,檐下一个小铺盖。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祆,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而且仍然是卫老婆子领着,显出慈悲模样,絮絮的对四婶说:
“……这实在是叫作‘天有不测风云’,她的男人是坚实人,谁知道年纪青青,就会断送在伤寒上?本来已经好了的,吃了一碗冷饭,复发了。幸亏有儿子;她又能做,打柴摘茶养蚕都来得,本来还可以守着,谁知道那孩子又会给狼衔去的呢?春天快完了,村上倒反来了狼,谁料到?现在她只剩了一个光身了。大伯来收屋,又赶她。她真是走投无路了,只好来求老主人。好在她现在已经再没有什么牵挂,太太家里又凑巧要换人,所以我就领她来。――我想,熟T熟路,比生手实在好得多……。”
(选自《彷徨》(插***本),人民文学出版社)
熟悉鲁迅作品的,都会知道他那篇散文诗《秋夜》的经典开头:“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作者用了似是赘语的繁笔,抒写了对于前途的迷惘和内心的孤独。选自《彷徨》的《祝福》也是如此:一方面不同于《呐喊》时期对未来的憧憬,少了“须听将令”的曲笔;一方面保留了适度重复的方式,以“犯中见避”凸显时代的特点与民众的悲剧。对比两段选文,内容集中于祥林嫂的外貌和身世。就其外貌而言,“犯”的是“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与“顺着眼”,其中的“白头绳”是当时当地新寡的妇女的头饰,“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可以看出物质贫乏与营养不良,“顺着眼”可见性情的温顺。“避”的是两颊的颜色与眼角的泪水,可见其生活的艰难与内心的悲痛。就其身世而言,“犯”的是失去丈夫,“避”的是第二次还失去了儿子,所谓“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在一次次打击中祥林嫂备尝了人世间的艰辛,有力地表现了作者对受压迫妇女的同情和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无情揭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