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叹调是歌剧音乐中最优美动人、最具有音乐魅力的声乐体裁,是每一位美声唱法学习者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关键阶段,也是提高其歌唱技巧和演唱修养的必要手段之一。而其中一些表现手法及情感处理的控制与拿捏需要很强的演唱技巧及阅历。据了解,部分学习者还未具备一定的演唱基础和阅历而演唱难度大的咏叹调时往往存在着某些盲目性,有些人在高音唱不上去的情况下出现了吼叫、嘶叫等现象,这对其自身声带的成长及声乐的发展都是不利的。笔者近两年接触咏叹调,渐渐领略了咏叹调的魅力并了解其风靡世界经久不衰的缘由。通过演唱威尔第的歌剧《西蒙•博卡涅格拉》中的选段《父亲的哀伤》后笔者探索、懂得了一些演唱技巧,例如头腔共鸣的认知、训练及运用,咽壁力量的力度与位置的控制、拿捏,以及演唱咏叹调时的情感处理等,练习后发现它们都是声乐演唱技巧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着重要的作用。对此,笔者谈一些体会。
一、人体的共鸣分类
要认识头腔共鸣,必须首先对人体这个共鸣器总体做一个了解。人体发声的主要器官是声带,但是如果只靠声带来发声,我们的声带就显得十分之脆弱。人的身体是个大结构、大腔体,如果声带产生声音,通过一定震波、气息和身体其他部分产生相近频率的共振将大大加强声音的质量和亮度,这就是共鸣;而人声的共鸣是气流通过声门振动声带发出基音,随后得到咽腔、口腔、鼻腔、头腔、胸腔等各共鸣腔体的共振,这样的声音是可以被歌唱者控制的,而部分共鸣腔体可以根据艺术表现的需要进行调整,如口咽腔等。
上述所讲到的人体共鸣腔体主要有三大类,即:胸腔共鸣、咽腔共鸣、头腔共鸣等。胸腔共鸣是依靠胸部固有的空间结构对声音产生共振的效果,它在唱中低音时用得较多,它能使声音美化并具有浑厚宽广的效果;咽腔共鸣包括喉咽腔、口咽腔、鼻咽腔,它们是沟通口腔、鼻腔、胸腔和引起骱骨共振的主要通道。歌唱时,必须充分打开以上腔体,使共鸣腔形成足够的空间,保证气息通畅、声音饱满的同时,可根据音的高低需要进行调节,凡在中音区这些共鸣都能起到重要作用;头腔共鸣也称面罩共鸣,它是美声唱法的精髓和关键所在,头腔共鸣是在胸腔共鸣、咽腔共鸣存在的基础之上更进一步、更深层次达到的共振效果,它可以使得声音听起来更具有穿透力和宏伟的气势,从而利于歌唱者灵活自如地掌握控制歌曲,达到心灵、情感、旋律融为一体的歌唱最高境界。
二、头腔共鸣的定义及训练方式
所谓头腔共鸣是声乐发声的一种方法。头腔共鸣是沿袭了科学知识尚不发达的19世纪的声乐术语,是一种练声方法。头腔共鸣感觉的获得是在口腔共鸣的基础上,笔者在经过口腔共鸣、胸腔共鸣练习成熟的情况下开始开发后脑,用专业术语讲即是让声波在硬腭上的集中反射点稍向后面移动一些:口腔支点往上移动,下巴放松,同时,软腭和小舌头也随之上抬,舌根则有放下一些的感觉(即指导老师们通常说的半打哈欠状),使口、鼻、咽腔之间的通道和空间更宽广,通过急速气息(下文称其“气震”),形成由口腔至鼻咽腔、鼻腔、眉心的小气环,从而产生声波的回荡。
训练头腔共鸣时应把嘴闭上同时鼻子里哼唱“嗯”字,口腔放松,吸气至小腹,于横膈膜及小腹间产生压力并通过气震的带动放射出来,感觉声音能从鼻骨上面近眉心的地方透出来,形成所谓的“小气环”。这些物理练习很重要,不可忽视,它可以帮助学习者尽快找到头腔共鸣。笔者本人在练习头腔共鸣过程中得知,练习时歌唱者需随着音高的变化及时调整气震的力度和口腔内支点的高度,否则很容易扯到嗓子使得声带病变,严重的会引起声带小结。为了方便大家快速找到感觉,笔者在自己实践的过程中参考了一些资料,其中一条对笔者颇为有用,即在发声的时候突然弯腰低头,你就会发觉自己的声音会从脑袋里钻上去,这可能有助你找到头声。
三、咽音的定义、功能及作用
“咽音”是将喉腔共鸣体扩大,在咽部形成能调节的特殊发音管,声带在气震带动下缩短变薄产生金属般(美妙、刚强、脆亮)的音响。
一般天然的发音法是由声带与喉腔配合来发出声音,声带的张力和喉腔共鸣量的大小决定音的高低。发“咽音”的过程则是咽部始终被利用为“基音共鸣腔”的一部分,为了获得较大的共鸣效果,它被调节成为一个发音管与喉腔通连,这发音管的形成主要靠训练咽部的肌肉用力,并能把舌后部和会厌调节成为半管状形贴靠在坚固的咽后壁上,在发高音过程中,这“发音管”与喉腔串通成为一个管状“基音共鸣腔”对声带所发的音起“基音共鸣”。
“咽音”在咽部形成“发音管”而发出声音的理论科学根据是什么?
歌声带“咽音”的质色是发声器上端会厌周围组织形成共鸣造成的。实验证明这共鸣室近似管状,它的作用是把声音发出频率2800赫兹的高泛音加以扩大,或测试发音器官歌唱时的动态,发现唱高音时其喉头上面会厌周围咽部必须全面收缩形成细小的“发音管”,才能使得歌唱者声音更加集中、透亮且富有弹性。
从音响学上说,把咽部调节为“发音管”,使音量明显加大,减少了喉器发音负担。从发音机能上说,把咽部调节为“发音管”,能协助呼吸器官控制歌唱气息,使歌唱发音始终“唱在气流上”,这种以气息带头来推动声带发音的发音方法,是喉器肌肉最省力的方法。
笔者在练习咽音的过程中曾出现喉头太紧难以放松,胸腔共鸣运用不上,小腹及横膈膜对抗力失调等状况,这些都是容易出现的错误状态。在老师的指导下,我认识到了错误状态的严重性,必须立刻调整,在一次次的实践中,我发现练习咽音时口腔咽部支点要高,小腹及横膈膜的对抗力度要到位,呼吸要深同时吸气需富有弹性,这样才能使得自己的声音具有本质色彩,富有穿透力且伸缩性强。
经过长期频繁的练习我懂得了咽音的效果及作用:
1.使得声音集中、穿透力强,位置高;
2.富有弹性声音,伸缩性强;
3.能改进歌声的音质、音色,使其能够多变且富于表现力;
4.因为始终唱在气流上而能持久不累;
5.能扩大音域,增强音量;
6.能调出人的真正本质声音;
7.能上下贯通、运用自如而无换音现象,增强歌唱的持久力。
四、歌剧中宣叙调和咏叹调的魅力
《父亲的哀伤》是《艺术家的生涯》第一幕中菲斯科唱的一首浪漫曲。在深入分析该区曲前,我们先介绍一下剧情:在热那亚的共和总督选举中,平民西蒙•博卡涅格拉在金匠保罗和皮特罗支持下当选为共和总督,取代了原总督贵族菲斯科,西蒙与菲斯科的女儿玛利亚彼此相爱,并生有一女,菲斯科仍不统一女儿嫁给西蒙,反而更加痛恨西蒙,菲斯科要求西蒙把孙女交出来,西蒙说原羚羊女儿的保姆在皮沙已经故去,女儿现在不知去向,但菲斯科根本不信,西蒙打算抢走玛利亚,闯进菲斯科的官邸后,却意外地得知玛利亚已经死去。25年过后,菲斯科化名为安德烈隐居在离热那亚不远的一个贵族领地。他从皮沙修道院领养了一名孤女,叫阿梅利亚。贵族青年阿多尔诺与阿梅利亚相爱,请求安慰烈神父为他们主婚。当年支持西蒙的保罗现已成为总督的秘书长,他请求总督替他向阿梅利亚求婚。姑娘吐露了自己的身世和与阿多尔诺的爱情,西蒙这才发现阿梅利亚正是25年前失踪的女儿。为了女儿的幸福,他同意女儿嫁给阿多尔诺。保罗因此怀恨在心,勾结“教王***”叛逆,并给西蒙的水中下了毒药。后来保罗虽被判处死刑,但西蒙也即将死去。神父来到西蒙面前,脱下长袍,西蒙认出他就是菲斯科,并告诉菲斯科,阿梅利亚就是他的为孙女,阿多尔诺将成为新总督,说完就停止了呼吸。
《父亲的哀伤》全曲可分为两部分:前面第1至30小节是宣叙调部分,气候为咏叹调部分。宣叙调开始,乐队以洪大的音响、切分式的节奏,减七和弦并并半音的下行进行,造成紧张严峻的气氛并引出了歌声:“永别了,高傲的宫殿,在这里埋葬我亲爱的女儿。上帝啊,多么残酷……为何不保佑我最可爱的女儿?”这一段发泄了菲斯科失去总督地位后心中的不满和女儿死后心理所遭受到的极大打击,描绘出菲斯科近乎崩溃的精神状态,Allegro与Largo处,作者运用了速度上的明显对比,强烈地突出了戏剧性的效果,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咏叹调部分为3/4拍,音乐可分为A、B两段。A段是第31至42小节,#f小调,稍慢的行板速度,在极弱的声音中唱出了十分悲痛的旋律,对人物的内心刻画和情感的表达极为充分。B段从第43小节起至结束,音乐转入#F大调,色彩明亮。这一段旋律优美抒情,歌唱性强,可使男低音声部的柔美音质很好地得以体现。音乐中渐强渐弱的标记要认真地表现出来,从而更好地为内容服务,使歌声更富有跟唱性男低音之魅力。
五、试唱《父亲的哀伤》的经验
《父亲的哀伤》这首咏叹调表现了菲斯科失去总督地位后心中的不满和女儿死后心理所遭受到的极大打击,所以笔者本人带着愤怒还带些精神崩溃的状态,因此以抒情的咏叹调风格为主,加上说白式的宣叙调风格。前面的宣叙调体现了失去女儿的伤感,他不知从何说起,音乐此时是洪大的,当她满怀愤怒地唱到我心中所有的悲痛愿上帝时,形成了咏叹调的高潮。最后通过一段充满悲痛的对白宣叙调收尾。
笔者在经过对菲斯科这个角色的探究后发觉演唱过程中应把握好菲斯科的心理变化,保证演唱时心中有数。第一段宣叙调时,发泄了菲斯科失去总督地位后心中的不满和女儿死后心理所遭受到的极大打击,所以笔者本人带着愤怒还带些精神崩溃的状态。通过演唱我的体会是:这一段的平叙直述是最不容易拿捏好的,像是在自言自语,但不能唱得淡而无味。所以气息、小腹支点和咽壁力量、管道空间等都要控制到位,声音轻、柔而不飘,“始终保持唱在气流上”,只要这第一段顺利唱下来,后面将是如高山流水一样流畅了。
咏叹调演唱时还需注意歌词内容的变化,歌词的变化直接关系到角色心理的变化,当笔者身临其境演绎菲斯科,怀着愤怒与悲痛时,音乐渐渐拉宽,整首咏叹调达到高潮,此时的菲斯科是悲痛至极的。这一段与之前的宣叙调形成对比,赋予演唱者极大的表现空间,我在演唱这一段的初期由于太注重口咽腔的咬字吐字及胸腔共鸣的感觉而忽视了头腔共鸣及咽音的开发,导致下巴太紧、音色暗沉不圆润,无法达到感情的迸发激起听众的热情,给人感觉听似不过瘾。为了达到震撼的效果,我着重练习了头腔共鸣及咽音,通过哼鸣及“yo”字头等物理练习中我发现了一个小环节,即嘴皮力量与嘴形的重要性,一是嘴皮笼起后与眉心形成小气环,能够有意识的加强额头的支点,抬高软腭及小舌头,拓宽口腔空间达到咽壁最高处;二是演唱过程中不管唱到哪个音域都要保持正确的嘴形。高音区时笑肌上扬,后脑支点抬高,深呼吸,形成头腔至小腹的大管道(像似拿起杯子半喝水状态),同时口腔放松通过气震把高音唱出来。
练习成熟后我再次演唱这一段时感觉轻松很多,听众也觉得不再压抑,表现这种激动比较难,这种感受绝不是一个大嗓门和几个高音所能带给观众的。有时这些变化是微妙的、情绪化的,关键是歌唱者要深入到人物内心中去体会,而不能只停留在乐谱表面做机械的表现,演唱时情感处理要注意一种内在力度,唱弱音时更不能放松。
“高位置 深呼吸 巧协调”这九字观点包括了头腔共鸣、支点及全身肌肉和共鸣调节控制等大部分的演唱技巧,以下三点是笔者根据上述观点的练结出来的:
首先,气息是声音的动力,呼吸状态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歌唱的基础。
其次,懂得并掌握身体中各支点间的对抗、胸腔共鸣和口腔共鸣腔体的运用(中低音区)。
第三,认识了解并掌握头腔共鸣(高音区)和咽壁力量是轻松唱出高音的关键,另一种说法就是打开头腔练习头声。
练习头腔共鸣及咽壁力量并不难,关键需要学习者和演唱者的耐心及毅力,仔细推敲,多加斟酌。本篇论文从一定层面上突出了歌唱咏叹调高音时的演唱技巧,笔者通过对《父亲的哀伤》的演唱及探究得出了一定的经验,为男低音学习者和演唱者提供了更加细腻完整的声乐技巧与情感的处理方式,全文着重突出了头腔共鸣及咽壁力量的重要性,从而多元化地开阔男低音学习者和演唱者的思维,为加强其明确的判断提供有益的帮助和经验。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高音区的头腔共鸣与咽壁力量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