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是我从业40年。我把这本书奉献给同道和读者,作为对社会的一次汇报。人的成长和成功,虽有赖个人的勤勉和心智,但更多的是社会、师长、领导、同事和家人们所给予的帮助和营造的环境。回望20世纪,多少人默默无闻而埋没,想到这一点,我总感到自己很幸运。
说这是一本新书,实际上是近年的文章汇编。因为2006年我第一本收藏专著出版以后,就再无整块的时间写书,只能忙里偷闲地写点文章,并且大都为约稿所迫,纯属急就章。最长的一万多字,最短的仅千把字。这些文章大多在媒体发表,也有一些是演讲稿。成书时,我把它分成“谈收藏”和“谈市场”,以便读者更清晰地看到这是互有联系但又有区别的两部分。前者更多地偏重于研究收藏文化,后者更多地探讨市场、投资和拍卖,还有些文章记录了一些重要的回忆。这些文章发表时,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性,今天仅作为资料供业界同道参考。如果对初入收藏的朋友有益,则很欣喜了。
从前写的文章,本身会有错误和欠缺,时过境迁受实践检验,问题就会更加突出。但是为文贵在求真,思考再三,这次把它本色地呈献给读者,也算一种以文会友的真诚态度。只是文章一篇篇写来,总不如写书那样系统,有点重复可能在所难免,敬请各位读者见谅!
我们50后的这代人,经历了国家和民族历史上那段苦涩难忘的岁月。40年前,当我离开中学等待录取通知时,我一生的选择即由命运所决定。我在福建支内的母亲、在***阿克苏务农的大姐和在浙江老家插队落户的大哥,三个人的牺牲和付出,换来了我可以留城工作的宝贵机会。这是我永远不会忘记的。然而,我实在太幸运,自小喜爱文史和艺术,竟然被直接分配到绍兴路5号(今日上海市新闻出版局所在地)这一文化圣殿从业。经半年五七干校艰苦的劳动和培训,又被分配到属下的朵云轩(上海书画出版社)当学徒。从第一份工木刻雕版书做起,直到担任社长兼总经理,在那里服务了28年。朵云轩是一个兼具收藏和出版功能的机构,当年名家云集,文人荟萃,它胜似一所大学,在那里的丰富实践和见识使我终生受用和难忘。
出版和收藏由一些零零星星的项目组成。每年一本本书的策划,一件件艺术品的鉴定、交易,具体而琐碎,远没有大工业、大产业来得简单和爽快。但这也恰恰给了我更多的感受,常常可以看到不同的书稿、不同的作品,接触到不同的艺术家和作者。而这种差异性给人的感染和冲击,却是人类社会最宝贵的东西,即人文的个性。因为过了50岁,我才觉悟到同中之异是多么的宝贵!
离开朵云轩后的十余年,我把自己的一部分精力放在研究收藏文化和艺术市场两个方面。阅读和人际交往,使我对20世纪这段历史充满了热情。我想知道私人收藏从有到无,又从无到有逐步恢复繁荣的历史及其原因,我也想知道艺术市场从有到无,又从无到有逐步恢复繁荣的历史及其原因。收藏是小事,但也折射出我们时代的巨大变迁,这种变迁又与经济、社会、文化、审美、道德发生了那么多广泛的联系。作为这段历史的见证人,我有兴趣也有责任去加以探索。这也是以上三十多篇文章的由来。
2012年春天,法国知名的机构Artprice了2011年度世界最昂贵十大艺术家排行榜,内有六位华人艺术家,分别是张大千、齐白石、徐悲鸿、吴冠中、傅抱石和李可染,其中张大千和齐白石还位居世界第一、第二名。同年,我国文化部市场司统计资料,中国艺术市场年度交易额以138亿欧元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中国艺术品拍卖业以975亿元也位居世界第一。这显示了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在金钱的背后,我们应该看到这是文化的力量,收藏的力量。
当然,对于收藏来说,金钱远不是主要的。它的真谛首先在于保存人类文明的物证,薪火传承,传递一个民族的历史、科学和艺术;其次,通过收藏让人们零距离地接触文物,提升自身和他人的文化艺术素养。在价位高企、收藏成本加大的今天,收藏者要以藏养藏,以商养文,这是无可非议的。但是投资不是收藏的主要目的。2008年起,上海市领导高瞻远瞩,建立了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这一现代的文人雅集。本人有幸参与其中。我们所做的这项公益性的工作,就是为了推广中华民族的收藏文化,引导健康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