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随着影视市场竞争激烈程度的不断加大和观众欣赏水平的提高,传统武侠电影已经无法满足观众的需要。近些年来新型武侠电影的出现,为中国武侠电影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其中最突出的特点是将武打动作与舞蹈的结合,这一武打动作舞蹈化的“武舞”表演,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纯粹武打的残酷性和暴力性,让观众从“武舞”动作的表演中满足了视觉享受。
[关键词] 影视;武侠;武术;舞蹈
随着影视市场竞争激烈程度的不断加大和观众欣赏水平的提高,传统武侠电影已经无法满足观众的需要。近些年来新型武侠电影的出现,为中国武侠电影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其中最突出的特点是武打动作与舞蹈的结合,这一武打动作舞蹈化的武舞表演,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纯粹武打的残酷性和暴力性,让观众从武舞动作的表演中满足了视觉享受。
作为中国电影中最具独创性类型之一的武侠电影,在其发展历程中,就先后经历了武侠电影创作的五次浪潮。在这一过程中,武侠电影完成了从传统向现代的嬗变,使已走入“死胡同”的传统武侠电影呈现出一种新的发展生机。[1]从以《笑傲江湖》为标志的新武侠电影的出现,发展到2000年获奥斯卡四项大奖的《卧虎藏龙》这部融合了内地及港、澳、台电影人心血的影片,再到后来的《十面埋伏》《无极》《满城尽带黄金甲》,已经形成了一股新型武侠之风。总结得出,这些武打片从最原始的比较血腥的暴力武打动作发展到动作和舞蹈相结合的表演,为中国武侠电影的未来指明了方向。中国的武侠电影从单纯的打斗逐步演变为一种以武术表演为主、击打对方为辅即舞蹈化动作的“武术之舞”。
一、“武舞”的结合
艺术是人类文化的瑰宝,它的形式可以是静态的绘画艺术、动听的音乐艺术、以身体为语言的舞蹈艺术、也可以是文字的文学艺术等。作为传统艺术形式之一的舞蹈,主要是借助人体本身来传情达意的展示艺术,所有舞姿、动作、技巧都是通过人的身体,即由人的骨骼、关节、肌肉在神经系统支配下协同配合而完成。[2]舞蹈是把身体作为语言来表达艺术和文化,一般借助音乐或其他的道具来伴随进行。在表演中,舞蹈演员运用各种基本的和高难度的技巧能力,用各种舞姿来表现主题思想、塑造人物性格和精神面貌,舞蹈动作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娱乐性。
武术是具有实用性搏斗形式和表现性舞练形式的一种套路运动,这是武术特殊的表现形式。武术具有不可逾越的民族特性,它是用身体运动来保存和表现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的,所以武术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鲜明的民族风格。武术作为民族的一种文化形态,是民族生存中智慧的结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它在社会向前发展中不断汲取丰富的营养,完美地充实其表现形式和内容,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开拓民族文化遗产,由实用性的“击”发展过渡为娱乐性的“舞”,使它自身变成了现代人的文化娱乐、健身益寿的一种体育运动,也就是随着功能的转变,武术由原来的搏斗技击转变成了一种健身自娱的运动形式。[3]所以说武术是一种传统的文化及健身技击运动,是经过前人几百年的积累、整理和演变传承下来的民族文化瑰宝。
从古至今,武术和舞蹈都是以身体来表现艺术的,它们在表现的审美功能上具有同一性“形式美”。中国武术带着舞蹈艺术的神韵,表现出极强的表演性和娱乐性,它的形式就是武舞的结合。武舞与武术在起源上是一致的。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和人们视觉享受的提高,武侠电影的武打动作也在不断地创新。现代武侠电影在汲取武术的外在形态和神韵的过程中,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将打斗的姿势、形式、节奏、韵律、质感等,生动唯美地表现出来,从单纯的打斗、单纯视觉奇观逐步演变为一种以武术表演为主、击打对方为辅即“舞蹈化”动作的武术之舞,这种高度艺术化和表演化的动作奇观,在银幕上便演变成为一种优美动人的“武之舞”。在这种武舞之美的意境之中,我们能够充分体验打斗双方的那份优雅与从容、力与美、动与静的和谐统一,那种浑然天成、随意而发的心理感受。
二、“武舞”动作的发展演变
(一)“武舞”动作的萌芽阶段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中国武侠电影的萌芽和形成阶段。因为早期并没有专职的武术指导,所以武打动作套路简单。中国最早武侠电影中一直用于技击动作,武打场面中演员必须使用真功夫,所以拍摄武侠电影的武打演员必须会武术,一招一式都能表现真实武打动作的武术招数。这时武打动作与武侠电影还没有完成从形式到内容的对接和融合,武侠电影中的武术是以接近原生态的形式展现在银幕上的,所以原汁原味的武技是武侠电影的萌芽阶段。1905年拍摄的《定***山》可谓是第一部与武术结缘的影片,其中具有很强表演意味的“舞刀”“交锋”等均属于京剧中的“武戏”。1920年拍摄的《车中盗》,其中已经出现了武士、武打、武侠等因素。1928年由上海明星影片公司摄制、著名电影导演张石川执导的《火烧红莲寺》掀起了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次武术动作片高潮,这部影片包含了侠义、传奇、武打、动作、特技等武侠电影应当具备的比较基本的元素,是中国电影史上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里程碑式的武侠电影,它标志着中国武侠电影的标准化、定型化。[4]
(二)“武舞动作”的成熟阶段
20世纪50至90年代是中国武侠电影的成熟阶段。与萌芽期不同的是,这个时期的武侠电影,已经切入传统武术文化所蕴涵的哲学、伦理、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深层内涵,使武术的形式与内容有机融合为超值享受的电影视觉效果和银幕空间,从而达到两者的和谐统一。这个时期的武侠电影,要求拍摄中负责动作指导的专职导演不仅能合理排列、择优、重组武术的套路、招数、方式等,保证武术动作的高质量和高水平。还要求动作导演具备高层次的传统武术文化、民族文化等理念,确保武术内容与形式的完整统一。同时要求演员必须有精湛的演技和深厚的武术功底,对武术有深厚的造诣和深刻的见解,并能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理念,将所塑造的人物和要达到的效果与“武舞”的要求吻合,[4]将武侠电影的非凡魅力完美表现出来。在这个时期内,武侠电影的基本元素“武、侠、传奇”开始混合使用,而且武侠电影中的中国民族传统文化也由国内开始走向国际,成为世界电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0世纪70年代胡金铨导演的《龙门客栈》《侠女》等影片向观众展示了对传统文化的阐释和弘扬,而且具有悲天悯人的诗意情怀和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以“功夫之王”著称的李小龙主演的《精武门》《猛龙过江》等影片,在充分表现娱乐性和观赏性的同时,使武术以“中国功夫”的名称享誉全球。80年代拍摄的《少林寺》《武当》《自古英雄出少年》等影片,让观众充分体验了少林武术动则轻灵、静则沉稳的技术风格与民族文化相融合的意韵,使“武舞”的魅力充分地印刻在观众的心中。在这个阶段,随着高科技的不断创新,中国的武侠电影创作者们充分调动电影和武术的一切技术手段,在银幕上创设出许多经典化的武打动作,如“竹林大战”“剑光斗法”“飞檐走壁”“凌波微步”等,淋漓尽致地诠释了“武舞”的魅力,支撑起了中国武侠动作电影的视觉奇观。
(三)“武术之舞”的新篇章
中国新世纪的武侠电影是一种融舞蹈化的武术技击表演与戏剧化、模式化的叙事情节为一体的类型影片。影片中的武打动作,基本是特技和数码合成技术的产物,武打设计在表层形态上消解了暴力的残酷性的同时,由于武侠影视剧和高科技设计的完美组合,武打动作表演的变化使观众仿佛在欣赏一场别开生面的舞蹈表演,给观众的视觉上带来了更强的审美刺激。张艺谋把《十面埋伏》的调子定格在一个舒缓的节奏之上,阴柔的曲风与烂漫的歌舞,即是“武与舞”的巧妙柔和,其中的“竹林追杀”的武打场面突破了以往武侠影视作品中暴力的打打杀杀,运用高科技把武打动作和体操、杂技融为一体,从而营造出一种最具欣赏力的“舞蹈化”的功夫表演。李安的《卧虎藏龙》,无论从技术难度,还是从视觉效果来看,都让我们领悟了影片与众不同的观赏。《英雄》里的九寨沟之战的武打场面,已经完全变成了以武术动作为元素的轻灵飘逸的武舞表演。
三、“武术之舞”的唯美境界
新世纪的武侠电影集中了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和当代审美倾向的精华,“武术之舞”蕴涵了武术文化与传统舞蹈的精髓,给观众的视觉和精神上带来了极强的审美享受。
技击是武打的灵魂,舞蹈是武侠的神韵。在当代武侠电影中,精彩的动作设计与电脑特技的完美结合使银幕上的武舞变得更加神奇飘逸。张艺谋的《英雄》在力度与美感的结合、动作节奏的掌控上做得可谓恰到好处,其中的武打动作达到了极致,演员的一招一式化为诗情画意的飞舞,再加上电脑特效制造的视觉冲击,可谓展示中国武术神韵、推进剧情发展的“武舞表演”,达到了很高的境界。李安的《卧虎藏龙》被《加拿大环球邮报》称为“画面精彩,是芭蕾舞般的武打艺术片”。
新世纪武侠电影的“武术之舞”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剑是武侠电影中的常用武器,当代武侠电影中剑与舞蹈的结合,让观众在欣赏武打动作的同时也能看到剑舞的表演。电影《卧虎藏龙》中周润发与章子怡在竹林大战中都使用了剑,两位演员在美丽的竹林中将宝剑与轻功融合一体,让观众欣赏到美景的同时看到了舞蹈化的剑舞,其欣赏性和娱乐性很强。另外除了刀剑等十八般兵器是当代武侠电影的基本武器之外,中国古典舞中的长绸也成了武侠电影中很多女演员的击打武器。新世纪以来拍摄的武侠电影《十面埋伏》中长绸的舞动在击打过程中甚至比刀剑还具有杀伤力,长绸柔美而有力度、节奏感很强。再加上色彩对影片视觉效果的烘托,使武侠电影的画面语言达到了极致。张艺谋运用蓝、红、白、黄、绿等颜色酝酿出《英雄》唯美的画面格调,电影《无极》里鲜艳而辉煌的场景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新世纪的武侠电影利用超强的视觉冲击,以出神入化的动作打斗、眼花缭乱的绝技表演、奢华唯美的场景布置、华丽优雅的服装、高度戏剧化的情节、历史故事的背景让观众从武舞动作的奇观中满足了视觉享受,打造了影视艺术的唯美境界。
四、结 语
武侠电影在保护和传承中国民族传统文化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被淡化,而且与各种新颖的影视题材类型越走越远,所以,武侠电影所具有的“儒学”“道学”“天人合一”等传统文化及思想的结晶应该得到保护和传承。因此,武侠电影的积极意义和未来的发展应该得到支持和保护。
[参考文献]
[1][匈]巴拉兹.电影美学[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
[2]高云.舞蹈解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李北达.中国武术理论与舞蹈实践[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4]吕墨竹.中国武侠电影中武术的演进与异变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8,27(02).
[作者简介] 姜文(1974― ),女,山东聊城人,聊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音乐教育;杨锐(1976― ),男,山东聊城人,聊城大学音乐学院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艺术学。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影视作品中的武术之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