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华声健乐辞典・梅山武术
梅山武术发源于古梅山域内的新化县,是古梅山人在与虎豹野兽和外来敌人的斗争中创造出来的一种体用相兼的功夫。流传于湖南、湖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等省区的部分地区,属南拳系,是当今中国传统武术流派中历史最为悠久、并能很好地保留古传武术功法与技击精髓的优秀拳种。其起源可以上溯到远古氏族部落时期,正式形成拳种流派则是宋代末期。其特点是古朴无华,勇猛刚烈,招招式式非打即防,桩稳势固,防守严密,步步为营,结构紧凑,无腾空花俏动作。
2、高手故事・晏西征
晏西征,男,1945年5月生,湖南新化人。著名武术家、诗人、教育家。中国当代“中华武林百杰”、非物质文化遗产(梅山武术)传承人、梅山武术第19代掌门。中国传统武术协会执行***、湖南省武术协会荣誉***、湖南东方文武学院院长。他不仅精通梅山、武当、峨眉等各派武功,还精通梅山地区独特的符水、法术、神打、药打等,是当代中国武林中少有的能打、能演、能教、能写的全能武术大师。
学武
从小爱听武侠故事,13岁开始偷师学艺。
新化人尚武、能武,早就名声在外。作为一代梅山武术掌门,晏西征先生就是一个典型的新化人,一个典型的梅山弟子。
“小时候,在我身上就看得出梅山人的血统,天生就具有勇猛、刚烈、强悍的性格。”说起自己的武术之路,66岁的晏西征老先生就双目如炬,依然颇有几分兴奋,“小时候,我就喜欢听母亲讲那些中国过去著名武术家的故事,喜欢看《三国》、《水浒》和《说岳全传》等书,想着自己要学武术,保家卫国。可当时我却没有钱学武。”
跟许多历史上著名武术大家的经历一样,家庭贫困的晏西征只能从偷学开始他的练武之路,“当时有一个肖师傅,在我们村子里教梅山武术,我就在旁边偷看,学好动作回家练。久而久之,被师傅发现了。”
肖师傅问他:“你这小把戏在看什么啊?”晏西征如实答道:“看你们教打。”肖师傅又问:“你看到了什么呢?”于是,晏西征就把偷学到的动作打给肖师傅看,结果,打得比那些正式学的徒弟还好。这一下,肖师傅动了爱才之心,告诉他以后不要再偷看了,就跟着大家一起学,不要钱。
9岁那年,肖师傅又介绍晏西征在梅山武术第17代掌门游石命的孙子游本恒大师手下习武,系统地学习梅山武术,小小年纪,就已在新化武术界小有名气。艺成出师后,晏西征在各地农村工矿走村串户传授梅山武术,又多方寻师访友,博采众家之长,充实和发展梅山武术。
教武
提倡学武先学德,不出手就能服人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晏西征就率先在新化开办了国内最早的私人武馆“兴武拳社”,以实打实做称雄武林。在新化县城,至今还流传着他单***匹马打败上百人围攻的故事。对此,晏西征笑着解释说,这事被人夸张了点,当时来的人数倒是有一百多人,但大部分是跟着起哄看热闹的,“本来说好是一对一,但那人的徒弟们见师傅吃亏了就一哄而上,场面也就乱了,迫不得已,我只好出手应战,打倒了为首的十来个,其他的也就一哄而散了。”
晏西征大师个子不高,功力却非常深厚,他可以将一张摆满酒菜的厚实八仙桌用单手抓住一只桌腿端平,也曾有过用一架梯子与四名大汉同时顶劲并获胜的记录。但他强调,自己历来提倡“学武先学德,练功必练忍”,认为只有千里的仁义,没有千里的威风,仁义服人,才能使人口服心服。
那面对上门挑衅滋事者怎么办?晏西征说自己遵循:一忍,二让,三吓,四打原则。1978年的一个傍晚,他就有过这样的经历。当时有体重不下90公斤的吴姓彪形大汉执意要跟他切磋,无奈之下,晏西征只能应允,于是,他“嗖”地一下向上屈起右臂,说:“你如果能将我的手扳下来,就算我输!”
大汉满有把握地伸出右手,抓住晏西征的手腕,使劲往下扳,大汉满脸通红,就像喝了一口陈年老酒,鼻尖上也冒出了热汗,相持了数分钟,未扳下,再扳,仍未扳下。
之后,换成双手,仍未成功。晏西征干脆伸出右手的食指,说:“这样吧,我伸出一个指头,让你扭,随便你扭弯也行,折断也行。”
“未必你这样狠,我扳不弯你的手指到你胯下钻三下,还拜你为师。”这下大汉来劲了,一把抓住西征的食指,使出浑身解数,扭了又折,折了又扭,可那指头像一根铁棍既扭不弯,也折不断。
大汉的脸气得铁青,他没话找话说:“你这是技巧,不算功夫!”“是么?”晏西征笑了笑,顺势拿起地上一条小木凳,两眼一睁,吸了一口气,伸出右手作柳叶掌,晃动了几下,用劲一插,二公分厚的凳面竟被一掌插破。接着对大汉说:“刚才单指叫金刚指,这掌叫柳叶掌,都靠指力!”
大汉这才服了。
3、武沐轶闻
新化人在武汉打下个宝庆码头
武汉汉正街的板厂、宝庆、永宁三个社区,在***前有个“大名”,叫“宝庆码头”,当时还流行一个词,叫“打码头”。而这些,大部分功劳都要归功于新化梅山弟子的拳头。
清朝嘉庆年间,湖南宝庆府下辖新化、邵阳和武冈三县,当地盛产木材、煤炭、土纸和笋子。一些宝庆人以松木造毛板船,然后载上一船煤顺水来到武汉,但当地人却不让这些毛板船靠岸,还说要打他们这些“宝古佬”。没办法,为了生计,宝古佬们只能用拳头说话。他们把新化武术好的喊过去,就开打,硬生生将码头从当地人手中打下来了。
随着来码头“淘金”的宝庆人越来越多,于是形成了一个“宝庆帮”。几百年时间里,他们团结对外,和“地头蛇”斗,和外地的帮派斗,叫响了“宝庆码头”的名号。
其中,新化的武师们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光打下来还不行,要想站住脚跟,还得比武、比狠。”晏西征说,据前辈传说,当时跟宝庆帮争斗最厉害的是安徽帮,有一次,双方比试,把一双平时练功的铁鞋烧得通红,看谁能先穿着走三步,结果,宝庆帮的一个理发匠穿上铁靴走了五步,对方穿都不敢穿,码头随即被判给了宝庆帮。
“天上的九头鸟,地上的湖北佬,十个湖北佬,顶不个一个宝古佬”,这句民谣虽然有些夸张,但侧面说明当时邵阳人在武汉的名气还是很大的。而在宝庆码头的邵阳人中,又是新化人唱主角。抗战前,宝庆码头居民四、五万人,以新化为多,当时新化县城只有三万人,宝庆码头不论是地盘,还是人口都超过新化县城,所以人称宝庆码头为新化第一县城。
4、一招半式
40天的打,30天的桩
梅山武术是典型的南派拳种,多拳法、手法,少腿法。特别是梅山拳有个理念:起腿半边空,就是说起腿不过膝,踢人家的位置也不可高。
不过,虽然梅山武术少腿法,可不是不需要腿功,反倒是对腿功要求极高,在它的特点中,“桩稳”排在了首位。
“过去讲,40天的打,30天的桩。”据晏西征介绍,在新化,学武术又叫“学打”,而学打的首要内容就是站桩。
新化人自古有习武传统,每到农闲时,几乎人人学打,每个村都有师傅教,而农忙时节就自己早晚修练。“我们的打一般是40天至49天为一届。开始就是站桩,点一柱香放那,为了桩站得很平,有时头顶一碗水,双肩、双膝各一碗水,总共是五碗水,顶着不动。”晏西征说,梅山武术最强调基本功,要有一股子蛮劲才能坚持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