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水乡,桥水辉映,景色秀丽;特色小吃,琳琅满目,味道佳美,然最谗人嘴舌的还是无锡的小笼包子和三鲜馄饨。
小笼包子又称汤包,是江南传统的风味小吃,创制于清代同治2年(公元1863年),因其具有皮薄透亮、褶纹清晰、味鲜卤足、小笼蒸制等特色,在江、浙、沪地区名传声扬,在国内、香港和东南亚同胞中也享有盛誉。
小笼包子原为无锡拱北楼面馆经营的鲜肉包子。1935年,无锡崇安寺皇亭祝三大因摊位地盘有限,而改用小笼蒸制。其外皮选用上等面粉,采用“紧酵”方法制作而成,肉馅以新鲜猪肉、皮冻配以特制母油调制,葱姜溢香,咸中带甜,相得益彰,每个包子一般捏有18~20条褶纹,只型美观,十分讨人喜爱,具有夹起不破皮、翻身不漏底、一吮满口卤、味鲜不油腻等特色。1751年(旧历二月十九日),清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江南到无锡,便曾在秦园(寄畅园)品尝了当地的小笼包子,至此,小笼包子名声大振。近年来,随着传统技艺的不断发展,小笼包子又开发了新的品种,有鲜肉子笼、虾仁鲜肉小笼、蟹粉鲜肉小笼等。每逢重阳时节,菊黄蟹肥,选用新鲜大蟹,蒸熟后拆取蟹黄蟹肉,熬成蟹黄油,加入馅心,即为著名的“蟹粉小笼”,食时蟹香扑鼻,鲜美可口,风味更是别具。
小笼包子的独特之处是馅中有“汤汁”,那一口滋润的汤汁做得好,可以直沁你的肠胃。因此,品尝小笼包子必须掌握“轻轻提,慢慢移,先开窗,再吸卤”的诀窍,否则就有卤喷胸襟之虑,不仅会烫着嘴巴,而且还会飞溅到邻座食客身上。刚出笼的小笼包子“放在盘里像座钟,夹在筷上像灯笼”。包子端上来,取一小碟,倒入少许玫瑰香醋和嫩姜丝佐料,轻轻地用筷子把小笼包子夹起移入浅碟,然后在那薄如蝉翼的包子皮上咬一小口作“窗”,此时,一股鲜甜热烫的卤汁便涌进口中,那如同奶酪一般的汤汁,香味十足、肥厚浓郁,虽然也放了糖,然那诱人的美味已经把这点缺陷给遮住了,决不会让人感到腻味。吮着卤汁并就上纤巧可口的肉馅,连皮带肉,一口吞了,直接下肚,爽快无比,使人回味无穷。此点不仅可即席食用,还可作馈赠亲朋的礼品。
小笼包子很鲜,吃时一般都要配一点汤水。若说小笼包子是口味甜重的浓点,那三鲜馄饨便是清爽怡人的淡汤。一碗三鲜馄饨,配一笼小笼包子,这是到江南品尝地方小吃必定会点的最佳组合。
三鲜馄饨起源于无锡县东亭乡民间,它以精选腿心肉、淡水虾米、榨菜制成馅心,故称“三鲜”。其皮薄洁白、馅心鲜美,形似“簸箕”,为江南传统的名点。在元代倪瓒的《云林堂饮食制度集》――“煮馄饨”中曾记载有当时无锡馄饨的制作方法:“细切肉臊子,入笋米或菱白、韭菜、藤花皆可,以川椒、杏仁酱少许和匀,裹之。皮子略厚小,切方,再以真粉末擀薄用。下汤煮时,用极沸汤打转下之,不要盖,待浮便起,不可再搅。馅中不可用砂仁,用则嗳气。”窥其制法和用料,已觉不凡,当是味美可口。
三鲜馄饨制作工艺精细,选用专用面粉、猪腿心肉、洪泽湖本年开洋、草母鸡、猪光骨等原料,经科学配方制作而成。将光母鸡剁成块,同肉骨头一并洗净,焯水,漂清,放入汤锅,加清水、绍酒、姜块、葱结煮成鲜汤,作馄饨汤之用;将开洋洗净,加入绍酒上笼蒸半小时,凉后剁成碎末;将猪腿心肉剁成茸,放入开洋末,加清水、姜汁、绍酒、精盐、味精、鸡蛋等调料搅拌上劲做成馅;面粉中加入少许精盐、鸡蛋清,用清水和成面团,擀成薄皮,改刀切成8-10cm见方的小方片,将拌好的馅放在皮子中间,两边对折,双手拇指和食指捏住两端,翻转,捏成“簸箕”状即成。煮馄饨时,先将清水烧沸,搅出旋涡,下馄饨煮至浮起,淋入冷水少许,略养至熟。食用时,汤碗中舀鲜汤半碗,加适量精盐、味精、熟猪油,盛入馄饨,配以定制的黄豆干丝、蛋皮丝、青蒜丝等佐科即可。
三鲜馄饨汤色清澈,鸡味浓郁,口感鲜美,吃法上除与小笼包子配食外,还有其他吃法:喜食热拌馄饨,配调料时可放酱油、芝麻酱、白糖、熟猪油、味精等佐料;喜吃辣的,可放些辣椒酱、红油。馄饨煮熟后,用笊篱捞起,控去汤,装碗中,乘热拌上佐料,别有风味。想吃香脆口感的油炸馄饨,可将馄饨煮熟晾凉,油炸,成品色泽金黄,形似铜铃,香脆味鲜。至于另一种吃法,名曰“炝馄饨”,属冷食,制法类似凉拌菜,既可小吃,又能作冷盘上筵席。
百年技艺,世纪口味。品味江南特色小吃――小笼包子和三鲜馄饨,当以无锡的百年老店“王兴记”最佳,其主导产品“小笼包子”、“三鲜馄饨”、“蟹粉馄饨”、“蟹粉小笼”曾多次获部优“金鼎奖”、“中华名小吃”、“中国名点”等荣誉称号。